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里的清凉地
原价:58.00元
作者:丁慧,郑清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0823626
字数:100000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吃茶,品香,食素,抚琴,于市中心结伴禅修,在热闹的酒吧街中感知古意,探寻古老的传统技艺……这就是作者要带我们去感受的。在如此繁华又快节奏的城市中,卸下白天的铠甲,大家都在寻找一个休憩的空间,在那里点一柱香,品一杯茶,让时间凝固,将散乱的心收回当下。书中介绍的26个禅意人文空间大多是闹中取静、极具人文气息的雅致院落,作者将这些空间带给她的感动凝聚于文字与照片之中,希望让跟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自己的心寻到一片清凉之地。
内容提要
浮躁的当下去哪里能够沉淀身心?哪里可以静心禅修、颐养性情?哪里可以喝到各种好茶,感受传统古老文化,学习传统插花、书画、古琴?京城中的文人雅士又都聚集在何地?
本书作者寻访北京26家传统人文空间,以文字和镜头带人们走进这些隐匿于繁华都市中的院落,感受茶、禅、香、古琴、刺绣等传统文化与古老技艺,同时倡导一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休闲生活方式。
目录
赵州茶馆:当下生活禅
凤凰茶事:吃茶去
大唐春:大宅邸里的诗意和远方
博香堂:遇见皇家文化
古逸茗庄:琴茶,自然成
和静园北京茶人会馆:一杯茶的智慧
和堂叙:一弦一柱一琴音
会心阁:墨香沉香,香香入心
露雨轩:禅茶一味
经典普洱身心灵茶文化会所:喝茶即修行
什刹海会馆:后海胡同里的古雅
京兆尹:健康的蔬臻,乐和的慢食
三摩地&徐行坊:素食 芳香,皆是自然精华
耕织堂:丝绸上的雕刻
供石斋:欣赏时间的沉淀
馀光堂:从古建筑中觅文化之光
琉舍:破茧成蝶
隆和会?松风水月:宋朝雅风
荃园: 优雅禅意,物我一如
麓园:民国的气质
天宫会所:在天地间凝望宁静
闻兮悟宇香学会馆:鼻根开启慧根
宴隱嘉舍:舌底鸣泉的快乐
紫云轩:茶,非茶
良友文化之善因华道:一花一世界
月溪香林:清凉净土
作者介绍
丁慧,文字工作者,美好事物敏锐的观察者、探寻者和学习者,曾任时尚杂志文化编辑、广告公司品牌策划,用心写作、用爱生活。
郑清儿,法号崇露,从事茶服、禅服设计、摄影采访等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错过许多隐藏的线索和讽刺的意味。它不像流水账式的作品那样提供详尽的背景解释,而是默认读者能够跟上作者的节奏,从只言片语中推导出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使得初读时会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每一次“顿悟”都像是解开了一个谜团,成就感十足。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极其私密和个人化的记忆片段,这种尺度上的转换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它让你在思考人类集体命运的同时,也无法逃避个体情感的纠葛。这种平衡感是许多作家穷尽一生都难以达到的境界。这本书像是一部密集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巨大,但组织得井井有条,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古典和考究的,读起来有一种沐浴在旧时光里的感觉,仿佛每一个词语都被精心打磨过,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泽。它绝非那种追求口语化、追求即时传播效果的文字,而是更偏向于一种精致的文学建构。作者似乎对词汇的精确性和排比的韵律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音乐性。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个绝妙的措辞而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了那种微妙的语感和节奏。虽然情节推进可能相对缓慢,但这恰恰给了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文字的重量。特别是书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如同油画般细腻,色彩丰富,光影变幻莫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物,而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物心境的投射和命运的隐喻。对于喜欢纯粹文学享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盛宴,它证明了文字的力量不仅在于讲述“什么”,更在于如何“说出”。这本书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回报你的将是语言艺术的极致体验。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篇幅冗长、叙事线索繁杂的小说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看似松散的结构中,编织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为了制造悬念而刻意为之,它的张力是内生的,来自于角色之间不可避免的命运交织。作者对时间线的处理非常高明,时而跳跃,时而回溯,却始终能让人清晰地把握住故事的主脉络,这种叙事技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摹,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社会观察功底。那些关于权力、关于欲望、关于妥协的描绘,毫不煽情,却直击要害。我看到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沉闷”,但我认为那是一种饱满的沉静,它让你沉浸其中,去体会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如何累积成巨大的历史洪流。阅读体验如同品尝一壶需要耐心温热的好茶,初尝可能平淡,但回味无穷,每一次品咂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韵味。它成功地超越了普通故事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只是披着叙事的华服。
评分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靠着肾上腺素飙升来吸引人的小说,反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社会风俗画卷,只不过画布上描绘的是我们所熟知却又常常忽略的日常琐碎与内心挣扎。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便是最小的配角,也仿佛拥有完整的人生轨迹和复杂的动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伦理困境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简单的善恶划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所做的艰难抉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它们像一块块棱镜,折射出人性幽微之处的光芒。书中对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堪称一绝,无论是喧嚣都市的浮华,还是隐秘角落的压抑,都通过文字具象化了,让你仿佛能嗅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皮肤上的温度。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文学佳作,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速度,更是你的共情能力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深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继续在脑海中与书中的世界对话。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缺席”和“遗忘”的史诗。它关注的并非那些光芒万丈的英雄事迹,而是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微不足道的个体,以及他们留下的那些不被记录的情感碎片。作者的叙事视角时常游离不定,从一个人物的内心迅速切换到另一个人物的视角,甚至会短暂地进入一种近乎全知的、俯瞰众生的角度,这种多焦点的叙事策略,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无比亲近的阅读体验。它让你意识到,所谓“真相”,往往是由无数个破碎、主观的片段拼凑而成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被完全把握的实体。书中很多情节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暗示,这反而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迫使我必须在阅读结束后,为自己构建一个“可能的终局”。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思考完结”的,它成功地将阅读的责任部分地转嫁给了读者,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互动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