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英国石油公司(BP)的前任CEO,作者约翰·布朗涉猎广博,熟知历史又精通科技,有着40年丰富的行业经验。
★行文流畅,简洁优美;擅长借助丰富的案例,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化学元素的发展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层层解析,环环相扣,激发读者深入阅读和探索的乐趣。
★精彩好读,图文并茂。书中32页精美彩插,近100幅插图,直观展示元素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从化学元素的角度揭示世界的起始本源,以小见大,从微观角度描绘宏观历史。
七种不同组合赋予了七种元素完全不同的个性:
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每一种都以引人注目的姿态出现,并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英]约翰·布朗,1966年以学徒的身份进入英国石油公司。1995年到2007年间一直担任该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并作为一个极有远见的领袖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在1999年到2002年间,连续每年被《今日管理杂志》评为“zui受尊敬的CEO”“。他是一个工程师、收藏家和商人,以及皇家学会院士和皇家工程院院士。他的回忆录《超yue商业》于2010年出版。
“约翰·布朗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帮助我们消灭无知。作者既熟知历史,又精通科技,他用文字完美地诠释了科学,将原本复杂的原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彼得·亨尼西,英国历史学家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促成了惊人的进步。这本书使得我们去面对这些现实,并以一种独特的、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去这么做。它将科学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这种方式给予了我们新的洞察力。这是由一位独特的思考者巧妙创作的一本书。”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约翰·布朗使用了七种元素,用物理世界的构建模块去探索大量不同的世界。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以一种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基本元素。”
——丹尼尔·耶金,普利策奖得主,《石油世纪》作者
“一部分的大众科学,一部分历史,一部分回忆录,组成了这些篇章。充满了洞察力,并承载了一种科学家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
——布瑞恩·考克斯,物理学家
序言
前传
第yi章 铁
铁的含义里包含着阳刚的意味,钢铁筑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建筑架构,缔造了无数的工业财富,却也代表着进攻,是战争冲突的主角。人们用铁制造剑、枪、船只和坦克,将铁变成了高效而血腥的战争工具。
第二章 碳
碳是生命的元素,是DNA的骨干力量,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构成、修改和补充,并与其他元素结合创造出复杂的世界。以矿物燃料形式存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带领全球走上经济增长道路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无尽的贪欲和对环境巨大的破坏。
第三章 金
金元素在空气中的惰性很强,轻易不与其他原子发生反应。柔软、易切割、不易被腐蚀,这些天然的属性使得黄金成为财富和成功的象征,它像一个巨大的魔咒,永恒地诱惑着全世界的人们。
第四章 银
银元素在成像技术上的应用让摄影风靡一时,从此银不再只是储存价值的货币。它有了足以影响世界的力量,人们从此可以用影像记录回忆和历史,让流动的瞬间定格,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还原这个真实的世界。
第五章 铀
从没有一种原子的裂变可以产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铀原子从被发现起,就站在距离死神zui近的地方。人们是要和平地利用铀元素进行宇宙能源的开发,还是无法掌控地走向自我毁灭?这真是一种脆弱的平衡。
第六章 钛
钛与铀和硅被并称为战后三大“神奇元素”。金属钛强度重量比相当高,又具有抗腐蚀性,在军用领域发挥着独有的作用。钛与氧结合形成的二氧化钛,作为增白剂,更加普遍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创造出一尘不染的洁净空间。
第七章 硅
从zui初的玻璃、镜子,到望远镜、太阳能电池,得益于人们偶然间将zui简单的二氧化硅颗粒转化成了颇具美感的玻璃制品。而硅元素zui大的贡献在于,成就了拥有强大信息传播功能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世界。从此我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后记
致谢
碳
威尼斯本是一块不毛之地,沼泽遍地、疟疾丛生。而到了13世纪,这里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是西方世界zui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在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是其它城市望尘莫及的。救世主节庆祝的正是这座城市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欣赏着焰火窜到空中,绽放出各种欢快的颜色。各种元素的原子展现出它们各自的色彩:蓝色的铜,红色的锶,还有黄色的钠。但在这些光芒中,zui重要的元素是碳。因为没有碳,焰火就无法到达半空。
碳元素是火药的能量供应。在焰火的发源地古代中国,蜂蜜是碳的来源。蜂蜜越干燥,含碳量就越高。据记载,爆炸混合物曾烧伤人的手和脸,甚至炸毁房屋。后来,用碳化的木柴制成的木炭成为了火药的传统燃料元件。如今,和几百年前第yi次救世主节上的焰火一样,碳仍是点燃一年一度节日焰火的燃料元件。
威尼斯城大部分的建造都离不开碳元素。城里广泛应用的石头是石灰岩,其成分是碳酸钙,来自威尼斯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一个半岛里亚斯特(Istria)。威尼斯许多久负盛名的宫殿,它们的柱子、拱门和正面都是由这些里亚斯特岛石头建造的。由于它们易于雕刻且不易风化,这些含碳的矿物质几乎主宰了整个威尼斯城。碳元素还是纸和墨水的组成元素,威尼斯里程碑式的艺术和智力成果正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不仅如此,碳元素还帮助威尼斯人建造木质船只、发动战争,使强大的威尼斯共和国能够扩张领土。
碳原子非同寻常的能力使它们结成长长的链和环,因此碳是zui多才多艺的元素之一。碳元素构建出许多结构,之后其它元素在这些结构基础上创造出复杂的世界。碳不仅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基础,也是所有人类文明和人类本身的基础。碳是DNA的骨干力量,这些遗传密码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构成、修改和补充。碳是生命的元素。
但孤立状态的碳元素几乎是无用的。如果燃料中只有碳,火药不会爆炸,因为碳只有在极高温度下才会点燃。因此为了能让焰火“砰”地一声飞到空中,我们需要使用氧化剂来加速碳的燃烧。是碳和氧的复杂结合在完成每年一度的救世主节焰火燃放任务。对于碳原子来说,环境至关重要。
纯碳的用处很少。纯碳出现在铅笔芯的石墨里,钻石中也有它的身影。纯碳还被用来制作珠宝和钻头。石墨烯是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纯碳素晶格,不久它就会使许多高科技领域发生彻底变革。但总体来看,碳元素改变世界,还需要其它元素的通力合作。
但碳元素的故事始于几千年前,当时的人类还不能以工业规模利用石油。1969年,我在阿拉斯加工作,在那里我目睹了一个自然现象,这一自然现象使我想要记述人类对碳氢化合物zui早的应用。当时我在一个实地考察组里,正在布鲁克斯山脉进行测量,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就贯穿在这条山脉中。一次暴风雨期间,我看到闪电击中了一块沥青岩层,裸露的矿脉很快燃起了火。也许,就在几千年前,古代的人们看到了同一现象,从而领会了煤的易燃性质。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zui大的煤消费国是中国。在中国,煤的使用有着显著的连续性,zui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中国东北的沈阳地区。被称为煤精或褐煤的低硬度、黑颜色石块散落在地上,早期人类将这些石块收集并雕刻成一些装饰物,如珠子和耳饰。煤精很容易雕刻和抛光,因此十分适合用来制作饰物。由于它的光洁度高,今天,煤精仍被用于首饰制作。“乌黑”这个词就是从这种石块中得来的。
煤是zui重的碳氢化合物。煤中的氢碳的比例比石油和天然气都要小,因此煤更难燃烧,而一旦燃烧,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例要大于这些碳氢化合物。煤有不同的形式;含氢量越大,就越容易被点燃。中国古人很可能看到煤被闪电或炉火的火星点燃,之后意识到他们可以燃烧煤作为光和热的来源。
汽车成为了“征服距离”的新工具。比煤含有更多碳氢键的石油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能产生驱动汽车所需的能量。zui初的汽车是手工定制的,价格高得只能作为有钱人的玩具,但福特希望所有人,包括农民和技工都能开上车。因此,他开创了汽车的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使得汽车享有更为广阔的市场。1908年出厂的T型轿车就是这一计划的杰作:这是一辆轻载重量、安全可靠的汽车,同时,它价格低廉,能够满足美国大众对汽车越来越高的消费期望。1920年有1500万辆T型车出厂,几乎占当时美国汽车总量的一半。
拥有了汽车,就拥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汽车塑造着城市的发展,高速公路和城市郊区随之出现。除了实用性以外,在新兴的消费社会里,汽车也很快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作为自由和财富的符号,汽车成为美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美国梦已经走向全球。在中国的城市中,一度盛行的自行车大军已经被汽车代替,越来越多的车辆给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仅在北京,2011年实施管制前,每天新增加的轿车和卡车就有一千辆之多。
20世纪,全球车辆数量的的增加造成了石油需求量的猛增。然而,在汽车发明以前,石油有着两个非常简单的作用:照明和润滑。
“我把汽油看做是魔鬼的排泄物。它带来烦恼……看这个疯子——废料、腐败、消耗,我们的公共事业在土崩瓦解。还有债务,我们欠下了许多年的债务。”是什么让OPEC的创建者巴勃罗·佩雷斯·阿方索(Pablo Perez Alfonso)对石油如此痛恨?1948年,阿方索通过谈判使国际石油公司与生产国之间首次达成50:50的租金分成,大大提高了生产国的石油收入。从那以后,他看到了石油财富对委内瑞拉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约翰·D·洛克菲勒一直觉得“石油就是金钱”。这样唾手可得的财富会使人滋生自满情绪,而且由于无可奋斗,石油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会大受影响。人们为了利益而争吵不休,将经济发展丢在一边。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是极不稳定的:油价上涨,经济就繁荣,油价下跌,经济也跟着垮掉。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我们这个时代zui杰出的中央银行家之一,他对石油的负面作用深有感触,他曾向发现石油的非洲国家首脑提出建议,让他们忘掉已经发现的石油,并隐藏发现石油的消息。石油的魔咒已经如此深入人心。
石油国的发展潜力很有可能被腐败扼杀,由于管理制度的腐败,石油收入根本到不了公民的手中。这样的情况通常发生在国内冲突期间或殖民统治者离开以后。腐败的领导人只要掌握了关键的基础设施,就能够握紧手中的财富和权力。他们不须关注国家的经济或国民的意见。这就是“石油魔咒”。
90年代早期,我在安哥拉参与讨论英国石油公司在该国近海地区进行石油开发的可能性。驱车走在饱受战争蹂躏的首都卢旺达的街头,处处可见贫穷的印记,安哥拉已经陷入了石油魔咒。1483年,葡萄牙人来到安哥拉,开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葡萄牙殖民者交回权力后,安哥拉立即爆发了内战。内战爆发与1975年,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了2002年。冲突双方源自两大对立的政治运动,一个是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另一个是反共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
安哥拉有着丰富的石油和钻石(一种纯的结晶碳)资源。在冲突初期,UNITA夺取了安哥拉zui好的金刚石矿床,而MPLA则掌握了石油储藏。两种形式的碳元素都是财富的来源,它们是冲突双方的资金保障。zui初,钻石和碳仅仅是战争的工具。然而,它们为冲突双方带来的财富和权力使得它们本身成为了冲突继续的原因。被卷入战争的安哥拉国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之中。
1998年,总部设于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全球见证组织”(Global Witness)发表了一份报告,谴责非法的钻石交易为安哥拉内战提供支持。报告开头这样写道:“国际社会……与钻石大亨已经窜通一气”,UNITA在其帮助下得以重新武装并发动战争,仅在90年代中期,就有50万人左右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人们可以将大笔财产换成一颗小小的钻石,交易不需要任何文件,也不会留下一丝痕迹。联合国对这类钻石销售的禁令丝毫不起作用,经营这些钻石的公司也并没有受到任何起诉。全球见证组织特别提到了戴比尔斯(De Beers),他掌握着全球大约80%的钻石交易。
美国天然气使用量的增大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天然气含碳量小,生产等量的能量,它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煤的一半。因此,在过去的五年里,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7%,即五十万公吨左右,超过其它任何国家。全球天然气使用量的增加将对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至关重要。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我首次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真正风险。一百多个国家首脑在此聚集,讨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这一话题并不新鲜,但这是首次被提上全球日程。
从表面上看,里约热内卢的讨论与石油业和英国石油公司的成功完全相悖。但气候变化显然不能被忽视:我希望能获得更多信息,了解英国石油公司能否解决这一全球难题。我们必须采取重要措施,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
地球峰会之后,我与许多科学家和专家会面,努力应对这一问题。zui后,有一个人说服了我。约翰·霍顿(John Houghton)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小组的主席。他谈到了概率的问题,此前我曾受过这一方面的训练,因此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他说服我说,面对激增的全球排放,我们不能再保持被动的姿态。
气候变化经常被看做一个简单、线性的因果过程: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对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在同约翰·霍顿的讨论中,我逐渐明白,在这一因果关系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许多不同的结果,而每个结果都可能有着巨大的误差范围。
大气层和气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而人类行为更加复杂多变,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的zui终影响就更难估测。IPCC称之为“一连串的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气候究竟会如何变化,也不知道变化的后果是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是正确的:不确定不等同于无知。要知道一百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做估测,将不确定因素一一列出,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持续的工作增进了我们的理解,也减少了不确定性。卡尔·玻珀(Karl Popper)曾说,所有的科技都是暂时性的。科学方法的中心原则即所有的发现都可以并应该受到质疑。在人类活动与大气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领域,我们的认知必须不断接受挑战和批评。
……
前言
为什么是七种?
七这个数字一直在神话、音乐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世界在七天内被创造出来;一个全音节包含七个音符;根据莎士比亚的说法,人有七种年龄。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被这个数字吸引,因此我问自己:有哪七种元素zui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它的形成?哪些元素对我的生活影响zui大?我又直接经历过哪些元素?
与氢一起组成原油主体的碳元素无疑是其中之一。同样的还有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所有产业的支柱-铁(铁也是提炼石油的必需品)。下一个映入我脑海的是银,它使得摄影成为可能,这也是我毕生的爱好之一。继续寻找灵感,我找到了学生时代的元素周期表,它根据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我从左至右浏览这棋盘格,发现这些元素的原子核里质子的数量是随排列依次递增的。
第yi个是氢,它在与其它许多元素的结合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起组成了生命的框架及因此产生的矿物燃料。但就其本身而言,氢元素好像并没有改变世界。再向后浏览,在碳的下方我看到了硅,两者的zui外层都含有四个电子。由此我想到我在硅谷微芯片先驱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任职的日子。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实现了我们的数码生活,因此,硅元素显然要被考虑在内。
我在钛元素这里停下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钛和硅一起以改变世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曾有机会成为创造奇迹的元素,但那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但引起我兴趣的却是钛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作用:增白剂,几乎所有白色的东西里都要用到它。我是在和加拿大魁北克铁钛公司(Quebec Iron and Titanium)打交道的时候知道这一点的。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钛一直让我感到惊奇。
遍览周期表的剩余部分,我看到几个熟悉的金属元素:铁,钴,镍,铜和锌。所有这些元素都很重要,但我想,哪一个真正起到了改变世界的作用呢?我停在了铁元素上面,而放弃了铜,因为电子工程领域我已经选择了硅元素。
我来到对摄影至关重要的银元素,以及下一行的金元素。金的万有吸引力使得它被制成钱币,成为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金是全球扩张和帝国雄心的推动力。但同样的吸引力也导致了许多暴行的发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为它着迷。
zui后,我来到元素周期表的zui下面一行,这里有六个元素,其中之一是铀。由于处在周期表zui底层,铀原子内含有许多质子和中子,因此非常不稳定。在1945年的某一天,铀的这一特性改变了一个日本城市的命运,也由此定义了战后时代。因此,铀是我选择的第七种元素。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元素周期表,质疑自己选择的这七种元素,甚至质疑七这个数字。铁,碳,金,银,铀,钛,硅;每一次,这七种元素都会以引人注目的姿态出现,因为它们曾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七种元素塑造了我们社会、经济和文化存在的种种。不仅如此,这些元素和我们的情感及历史也息息相关,这是其它元素不能比拟的。
我想不出第八种。
这本书《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中信出版社这个金字招牌,更是为这本书增加了一层“必读”的光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事物本质,洞察发展规律的书籍充满向往,而“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个主题,无疑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人类历史,浓缩到“7种元素”的框架之下的?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优先级,或者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设想,或许“能源”的利用是其中一种至关重要的元素,从人类学会用火,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核能的开发,能源的每一次突破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又或许,“思想”的传播是另一种关键元素,从宗教的传播,到科学思想的诞生,再到民主观念的普及,思想的解放和传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罗列这些元素,更能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走向今天的。中信出版社的图书,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智慧启迪,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当它的名字映入眼帘时,我便被它深深吸引。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期待,因为这个出版社的名字,在我心中已经和高质量的知识读物紧密相连。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究竟是如何定义这“7种元素”的?它们是某种宏观的哲学概念,还是微观的科学定律?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脑海中已经开始进行各种猜想,或许“工具”是其中一种,从最简单的石器到如今的芯片,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或许“组织”是另一种,从原始的部落到复杂的国家机器,人类通过组织能力实现了大规模的协作和共同目标的达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将这七种看似分散的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能够解释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清晰叙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丰富的史实和深入的分析,来支撑他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制作而闻名,所以我坚信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它的书名就像一个引子,瞬间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其出品的书籍往往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7种元素”究竟是指什么?它们是物理世界的构成要素,还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我倾向于认为,后者更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意义。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可能性:比如,“规则”作为一种元素,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道德、习惯等规则的约束和引导;比如,“创新”作为一种元素,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思想上的革新,都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又比如,“合作”作为一种元素,人类作为一个群体,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工程和复杂的社会分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这七种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中信出版社的图书,往往在内容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科学交叉领域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中信出版社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优质的知识类读物划等号,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自然很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庞杂的人类文明史中,提炼出“7种元素”这一核心脉络的。这些元素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能够解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演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某种基础科学的突破讲起,比如数学、物理学,然后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了技术的发展,进而改变了生产力,最终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又或者,它会从某种意识形态的觉醒切入,例如对自由的追求,对公平的渴望,探讨这些观念如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艺术和文化的繁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挖掘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中信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往往是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持,同时又不失可读性,让即便不是专业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人类文明的闪光点,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看到《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的,被它极具吸引力的书名所吸引,尤其是“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个概念,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中信出版社的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和品质应该会有保障。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提供宏观视角、解释事物本质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阅读偏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7种元素”进行一个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界定。它们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可能不太察觉,但却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吗?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某个非常基础的方面入手,比如“能量”的利用,从最初的火,到后来的化石燃料,再到新能源,探讨能量的获取和运用如何一次次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或者,它会聚焦于“信息”的传播,从口头语言,到文字,再到互联网,探讨信息如何加速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交流,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和科学知识娓娓道来,避免过于枯燥的说教。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物,通常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深度,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给我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内容厚重,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基础的信任。我尤其期待的是,这本书如何将“7种元素”这样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七种元素究竟是物质层面的?还是思想层面的?亦或是某种社会结构的雏形?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性。例如,它是否会从火的发现讲起,然后深入到工具的演变,再到语言的诞生?又或者,它会从农业的起源,讲到城市的兴起,再到宗教和哲学的萌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历史叙事,压缩到“7种元素”这个精炼的框架里,并且还能做到逻辑清晰、引人入胜。我会仔细留意书中对于这些元素的定义和阐述,看它们是否能解释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的根本驱动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启发,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策划上的专业性,让我相信这本书的编排会是严谨的,内容的呈现也会是深刻的。我已经在脑海里预设了阅读的场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翻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古老而又强大的力量。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中信出版社的推荐,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品质保证”的光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宏大概念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无疑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这“7种元素”?它们是物质上的?例如水、空气、土地?还是非物质的?例如思想、信仰、情感?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是一种更具概括性的、影响深远的因素。我脑海中闪过一些猜想:或许是“工具”作为一种元素,从石器时代一直发展到人工智能时代;或许是“协作”作为一种元素,解释了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走向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又或者,是“好奇心”作为一种元素,驱动着人类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无论这七种元素具体是什么,我都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史实,清晰地阐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一贯以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见解而著称,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盛宴,让我对人类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能够更好地反思我们自身的处境和未来的走向。
评分刚看到《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内容一定很“硬核”,而且“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探索性。中信出版社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可读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以来都对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原因。我非常好奇,这“7种元素”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固定的、不变的吗?还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某个基础性的、跨越不同文明的元素讲起,比如“语言”的出现,它如何让知识得以积累和传播,如何促使人类形成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又或者,它会探讨“贸易”的力量,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全球化的贸易体系,它如何促进了资源的流通、技术的传播,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背后那些深刻而又往往被忽视的驱动力。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常常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所以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引发思考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非偶然。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让我充满了好奇心,仿佛开启了一个通往探索人类文明奥秘的宝藏之门。中信出版社的字样,则像一块品质的印章,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学术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解释宏大叙事的书籍充满兴趣,而“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个概念,正是如此。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这“7种元素”的?它们是普适的,能够解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类社会发展吗?我设想,或许“科技”是其中一种元素,从火的利用到人工智能的崛起,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或者,“思想”的解放是另一种重要元素,从宗教的兴起到启蒙运动的爆发,思想的变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形态和文明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背后的深层逻辑,并能用生动详实的史实来支撑其观点。中信出版社的图书,往往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我一场深刻的智慧之旅,让我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知识的渴望,再加上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答“为什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7种元素”的?它们是物质的、非物质的,还是某种更抽象的概念?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探讨人类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等一系列发展。又或者,它会聚焦于“沟通”的力量,从最原始的肢体语言到复杂的互联网,沟通方式的演变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交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科学原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引人入胜的叙事线。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制作而闻名,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