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4):商业建筑 公共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4):商业建筑 公共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江锋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商业建筑
  • 公共建筑
  • 建筑表现
  • 年鉴
  • 2011
  • 中国建筑
  • 设计
  • 建筑学
  • 现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8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37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4):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作为年度建筑设计图书巨著,收集了国内众多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师关于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方面的作品,反映了当今商业建筑、公共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创作成就与趋势,是了解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行业的窗口。

目录

商业建筑
导言

酒店
商业区
商业街
商城
商场
市场
会所
售楼中心
公共建筑
机场
医院
银行
车站(收费站)

前言/序言


当代建筑的思潮与实践:聚焦居住、文化与城市更新 (一部深入剖析21世纪初期全球及本土建筑前沿动态的深度文集) 引言:时代脉络下的建筑新语境 进入新世纪,建筑设计不再仅仅关乎结构与美学,它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复杂语境之中。本年鉴聚焦于2000年至2010年间,建筑界在应对快速城市化、传统文化复兴、以及可持续发展诉求等重大命题时所展现出的多元化思考与创新实践。我们有意避开纯粹的商业综合体和标准化公共设施的范畴,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具人文关怀、实验精神和地域特性的建筑类型——特别是居住环境的革新、文化场域的营造,以及城市肌理的有机更新。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特别是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建筑师、规划师和理论家的精选案例与评论文章。其核心目的在于梳理和展示在特定历史阶段,建筑如何成为承载记忆、激发社区活力和探索未来生活方式的载体。 --- 第一部分:居住的诗学与社会性实验 居住是建筑最根本的命题,但21世纪初的居住设计面临着高密度挑战、代际差异需求以及对“家”这一概念重新定义的迫切性。本部分着重探讨那些超越标准商品房模式的居住探索。 1.1 语境中的高密度住宅设计: 本章深度剖析了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建筑师如何通过创新的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和公共空间的整合,打破高密度带来的压抑感。案例包括对垂直村落概念的实践,例如通过错层、共享庭院和空中花园的设计,恢复社区感和邻里互动性。重点关注了如何通过结构、材料和光影的精妙处理,提升居住单元的舒适度和个性化体验,而非仅仅追求容积率的最大化。 1.2 乡村与再造:传统聚落的现代激活: 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许多地区的传统村落面临消亡。本部分关注了那些以保护和尊重在地文化为前提,引入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技术,对传统居住形态进行“软性植入”的实践。这些案例强调了“在地化设计”(Critical Regionalism)的回归,即建筑如何回应当地的气候、材料传统和生活习俗。探讨了如何通过微观尺度的干预,激活社区的经济活力,并为年轻人提供返乡的可能。重点分析了对传统木结构、夯土技术等可持续建造方式的现代化转译。 1.3 适应性居住与未来生活模式的展望: 本节聚焦于对居住灵活性和可变性的探索。包括针对多代同堂、共享办公/生活(Live-Work Unit)模式以及模块化预制住宅的研究。探讨了如何设计能够适应未来家庭结构变化和技术迭代的“柔性”空间,以及在设计中融入智能家居概念的初期尝试。 --- 第二部分:文化发生的容器:博物馆、图书馆与艺术空间的重构 文化建筑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本部分集中考察那些旨在激发对话、保护遗产或提供全新知识获取体验的非商业性、非行政性的重要项目。 2.1 记忆的物质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介入的平衡: 深入研究了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项目,特别是那些在保护历史遗存的严格限制下,通过精准的结构加固和功能植入,实现“新旧对话”的案例。分析了建筑师在处理“可识别性”与“融入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材料(如玻璃、钢材)来界定新的干预层面,同时确保尊重原有肌理。 2.2 知识殿堂的蜕变: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扩展: 本章关注21世纪初图书馆如何从传统的“藏书”场所转变为“交流与创造”中心。展示了打破封闭阅览室,设计开放式学习空间、媒体实验室和社区交流平台的实践。探讨了自然采光、声学设计以及空间流线如何服务于学习和探索的体验,以及这些机构如何融入其所在的城市街区,成为公共生活的节点。 2.3 艺术的场域:探索体验性与参与性的展陈空间: 关注了那些挑战传统“白盒子”模式的艺术展览和表演空间。探讨了建筑形式本身如何成为艺术体验的一部分,例如利用复杂的几何形态、动态的立面或沉浸式的光影系统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视角。案例着重于那些鼓励观众参与和互动的非常规艺术空间设计。 --- 第三部分:城市肌理的再生与批判性地域主义 本部分将视角拉升至城市尺度,探讨在快速城市扩张背景下,建筑实践如何进行“修复性干预”,而非简单的“新建”。 3.1 城市灰空间的激活与城市缝合: 研究了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遗留的、碎片化的“灰空间”(如废弃工业用地、铁路边缘地带)。分析了如何通过小型、高品质的介入项目,将这些被割裂的区域重新整合进城市网络,形成具有活力和生态价值的公共走廊或滨水空间。重点讨论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协同作用。 3.2 尺度与人本主义的回归:街道生活的设计策略: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汽车和超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对街道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展示了通过建筑底层(Base Condition)的设计,如引入半私密的门廊、小尺度店面和有遮蔽的人行道,来重建街道的活力和安全感。强调了人行尺度的重要性,以及建筑入口的设计如何界定公共与私密的边界。 3.3 可持续性的本土路径:气候、材料与建造智慧: 在对全球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本部分强调了“本土化可持续性”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应用先进技术,更在于对地域气候的深入理解。展示了如何通过被动式设计(如自然通风塔、遮阳系统、适应性表皮)结合本地可获取的、低能耗的建造材料,创造出既节能又富有地方特性的建筑作品。 --- 结语:未竟的探索 本书所收录的这些作品和理论,共同描绘了2011年前后建筑界对“如何更好地建造和居住”的深刻追问。它们提醒我们,最成功的建筑实践往往诞生于对地域文脉的尊重、对居住本质的关怀,以及对城市未来的审慎承诺之中。这些思考,为后续十年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多元的思想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老兵,我对这类年鉴的“收藏价值”远高于“阅读价值”,但这本书在后者上也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最欣赏它在案例介绍中对设计背景和挑战的深入挖掘。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最终落成的宏伟外观,却不了解项目在审批、预算控制、场地限制等方面遇到的重重困难。这本书里有几篇关于商业建筑的深度报道,详细阐述了开发商的需求与设计师的艺术追求之间如何进行艰难的博弈与平衡。这种“幕后故事”的揭示,让冰冷的建筑形象变得立体而充满人情味。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建筑往往是在无数次的妥协与坚持中诞生的,这种对现实约束的尊重,才是成熟设计思维的体现,比起那些纯粹的理论探讨,要实用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特别关注那些高清的彩色照片和详尽的施工图纸,它们几乎是以一种“现场直击”的方式呈现了2011年那一批商业和公共建筑的精髓。翻开内页,那些关于建筑材料的细微肌理、光影在不同时间段如何雕刻空间,都被捕捉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幕墙系统和室内流线设计,图文并茂的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设计师的匠心。比如其中一个城市综合体的案例,它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商业的喧嚣与公共休憩的需求,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的逻辑递进,读起来非常过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本高水平的行业案例教学资料,让我对当年中国建筑设计的前沿思考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些严谨的参数和前卫的设计理念,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界的一种自信与探索。

评分

我对2011年那个时间点的建筑思潮非常感兴趣,那是一个国内设计力量开始在全球视野下寻找自身定位的过渡期。这本书很好地捕捉到了那种既想拥抱国际前沿趋势,又试图挖掘本土文化根源的复杂心态。在那些公共建筑的设计语汇中,我能看到对传统符号的抽象重构,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这显示出设计师群体在文化自信上的提升。同时,在商业项目中,那种对于“体验经济”的早期探索也跃然纸上,比如对人流动线与空间序列的精心编排,旨在最大化消费者的驻留时间和愉悦感。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个时间胶囊,定格了那个特定年份,中国建筑实践在技术、艺术和商业逻辑交织下的真实面貌,对于研究近年来的城市面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对“公共建筑”的收录深度去的,毕竟,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往往体现在其公共空间的质量上。我对那些旨在提升市民福祉、具有人文关怀的项目尤其感兴趣,而这本年鉴并没有让我失望。书中收录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的设计,它们在形式语言上大多摆脱了早些年那种刻板的模仿,开始探索更具地域性和当代性的表达方式。我仔细比对了几个地区的文化场馆,发现它们在应对当地气候和使用习惯上做出了许多精妙的调整,比如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有意将功能性和美学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讨论,很少有那种为了追求“造型奇特”而牺牲实用性的情况出现,这对于我们评估一个项目是否真正“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维度。

评分

这份年鉴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当代美学的展示,干净利落,留白得当,完全没有国内一些专业书籍那种拥挤和信息过载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案例之间穿插的那些简短的行业评论或技术解析片段,它们像是给主菜之间上的小点心,既能让读者短暂休息,又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比如,关于可持续性设计在商业地产中的应用,书中展示的那些雨水收集系统和可再生能源集成方案,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商业价值的考量之中。这种将技术细节和宏大叙事巧妙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学术期刊那样晦涩难懂,也没有像一本纯粹的杂志那样流于表面,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得专业人士和高阶爱好者都能从中有所获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