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消防系统》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建筑消防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由监控中心与灭火、防火设备组成的消防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典型设备的分析、选择、使用以及建筑消防系统设计。
《建筑消防系统》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编了必要的消防系统设计规范、图例、曲线及图表。
《建筑消防系统》作为高等院校电气技术专业教材,教学时数可在40学时左右,专科也可参照使用。对于从事建筑电气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建筑消防概论
第一节 建筑消防系统
第二节 火灾形成过程
第三节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第四节 建筑消防用水及其它灭火介质
第五节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发展趋势
第六节 课程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 建筑消防系统组成及应用
第一节 建筑消防系统构成方案
第二节 建筑消防系统构成
第三节 建筑消防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节 建筑消防系统供电
第五节 建筑消防系统布线
第六节 微机监控建筑消防系统应用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火灾探测器
第一节 火灾探测器构造及分类
第二节 火灾探测器工作原理
第三节 火灾探测器使用与选择
第四节 火灾探测器的布置与安装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火灾报警控制器
第一节 火灾报警控制器功能
第二节 火灾报警控制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区域与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第四节 火灾报警控制器布线
第五节 火灾报警控制器选择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自动水灭火系统
第一节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
第二节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设计
第三节 室内喷洒水灭火系统
第四节 室内喷洒水灭火系统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构成与分类
第三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自动控制
第四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卤代烷灭火系统
第一节 系统类型
第二节 1211灭火系统
第三节 系统设计与安装使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防火与减灾系统
第一节 防火门、防火卷帘系统
第二节 水幕消防设备
第三节 防烟、排烟系统
第四节 消防专用通讯系统
第五节 火灾应急照明系统
第六节 消防电梯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建筑消防系统设计
第一节 建筑分类、火灾保护等级、范围的规定
第二节 消防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 消防系统的安装调试和使用维护
第一节 消防系统安装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消防系统的调试开通
第三节 消防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消防水泵的起动不宜采用联动控制,应采用消火栓按钮直接起动。在火灾自动监控系统中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设置的火灾报警按钮,虽然也是确认火灾的信号,但不宜优先作为起动消防水泵用,其主要原因是消防管网允许的压力有限。火灾报警按钮的动作并不意味着消火栓的使用,若用此信号联动消防水泵起动而不使用消火栓喷水,则会造成水压突然增加,使消防水管网压力剧增,因过压可能会使消防管网爆裂。为此,有的管网上除装设安全阀外,往往还装有压力继电器,当管网中水压超过一定值时,压力继电器动作,中断消防水泵运行,当压力减小时压力继电器复位,水泵再次起动。用消火栓按钮起动消防水泵与消火栓的使用(放水闸阀打开)属于同一操作程序,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消防控制室的控制、显示功能
消防控制室对消火栓灭火系统应有下列控制、显示功能:
1.控制消防水泵的起、停
在消防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上应设置控制每台消防水泵的起、停装置(按钮),以便集中遥控使用。
2.显示消火栓按钮的工作部位
消火栓按钮设置的位置、数量是由室内消火栓来决定的,一个消火栓箱内(旁边)设置一个消火栓按钮,而消火栓的布置一般是每隔25m左右设置一个。有条件的工程应将每个消火栓按钮的工作部位送到消防控制室显示,以便控制室通过其显示的工作部位明确火灾发生的具体位置,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也便于灾后对动作的按钮复位。这个要求在总线制系统中可以通过将消火栓按钮接入总线控制接口很容易实现。但在多线制中,特别是在消火栓按钮较多的工程中,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也可按防火分区或楼层显示。消火栓按钮显示部位号的排列位置应统一和有明显的显示标志,以免造成人为的误解或误判。
3.显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状态
工作状态的显示主要是指消防水泵工作电源显示、各台消防水泵的起动显示。消防水泵的故障,一般是指水泵电机断电、过载及短路。由于消火栓系统通常由“一主一备”两台水泵组成,互为备用,只有当两台泵都不能起动时,才显示故障。在接收到起泵信号后,若主泵起动失败,会自动转至备用泵,当主泵和备用泵均不能起动时应有故障显示。工作状态显示,通常由起动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回馈到消防控制室,对于消火栓内设置有指示灯的还要回馈给指示灯,表示消防水泵已经起动。故障显示通常由空气开关或热继电器的触点回馈到消防控制室。
……
前言/序言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和谐人居空间的塑造》 内容概要: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和谐人居空间的塑造》一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富有创造性的景观设计,构建可持续、宜居且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人居环境。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和人居品质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两者融合的创新路径。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城市规划的历史演进,从早期关注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线性发展,到现代强调社会公平、生态可持续和公众参与的多维度规划理念。重点阐述了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 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包括: 土地利用规划: 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绿地、文化设施等的配置原则,以及混合用地模式的优势。分析了在规划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并提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利用分析和预测方法。 交通规划: 深入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地铁、公交、轻轨)、慢行交通(自行车、步行)以及智慧交通技术。强调了构建多模式、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交通规划来缓解拥堵、减少污染,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探讨了交通枢纽的选址与设计、停车设施规划以及交通影响评价等议题。 基础设施规划: 涵盖了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可靠性、韧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保障城市运行的顺畅。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雨水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智慧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规划: 关注城市中广场、公园、街道、滨水区等公共空间的组织与设计。强调了公共空间在促进社会互动、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公共空间设计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提升空间的品质和可达性。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 针对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本书分析了城市更新的多种模式,如危旧房改造、功能重塑、产业升级等。特别强调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城市记忆。探讨了对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传统民居等的保护策略和再利用方式。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认识到城市并非孤立存在,本书也探讨了城市与周边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强调了通过区域规划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探讨了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众参与和治理: 现代城市规划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本书阐述了多种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方法,如听证会、问卷调查、社区工作坊、在线平台等,强调了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第二部分: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和区域尺度的景观设计,从美学、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创造富有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的户外空间。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 阐述了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形式与功能、尺度与比例、色彩与质感、空间序列与路径、统一与变化、象征与意义等。强调了景观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与周边环境协调,并能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 生态景观设计: 深度分析了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重点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土植物的应用、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设计、湿地修复、土壤改良等生态措施。强调了景观设计应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韧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文化景观与场所营造: 探讨了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场所。分析了如何通过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传统建筑风格、自然风貌等,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强调了场所营造(placemaking)的重要性,即通过设计激活空间,赋予其生命力和情感连接,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聚集地。 公园与公共绿地设计: 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公园(如中央公园、社区公园、主题公园)的设计要点。包括功能分区(运动、休憩、游赏)、植物配置、水体设计、游乐设施、休憩节点、标识系统等。强调了公园设计应满足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并注重季节性的景观变化。 街道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关注街道作为城市“血管”和“客厅”的角色,探讨了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如行道树、人行道、自行车道、街道家具、照明、广告标识等。强调了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提升街道的空间品质和步行体验。同时,也涵盖了广场、滨水区、步行街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 景观材料与施工技术: 介绍了在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各种材料,如石材、木材、金属、混凝土、再生材料等,并分析了它们的特性、应用和可持续性。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景观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了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无人机测绘等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增强公众的理解和参与。 第三部分:两者融合的创新路径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旨在打通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壁垒,强调两者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具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规划引领下的景观设计: 强调了城市规划在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土地利用结构、交通格局和基础设施骨架等宏观层面的决定性作用,景观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空间的细致塑造,实现规划目标的落地。例如,在居住区规划中,需要有充足的绿地空间,而景观设计则要负责将这些绿地设计成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社区公园或口袋公园。 景观思维的融入规划: 提出将景观设计的“场所感”、“生态性”、“体验性”等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例如,在进行城市新区开发或旧城改造的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序列感、视线的通透性、自然元素的融入以及人文活动的组织,而非等到规划框架搭好后再考虑景观问题。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 探讨了如何将景观设计作为实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手段。例如,将城市公园、绿道、河流廊道、城市森林等视为构成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通过景观设计来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如雨水滞留、空气净化、生物栖息地提供),从而增强城市的韧性。 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城市: 强调了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在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资源枯竭等挑战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通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利用绿色景观来管理雨水;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增强城市应对生物入侵和疾病传播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 智慧城市与人居体验: 探索了智慧技术如何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提升人居体验。例如,利用传感器监测公共空间的舒适度,通过智能照明系统优化街道环境,通过APP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和公园信息。 案例分析与前沿探索: 本书选取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典范案例,从设计理念、实施过程、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实践参考。同时,也对未来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如数字孪生城市、元宇宙与城市空间、社区营造的新模式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和谐人居空间的塑造》一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它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宏观视野与景观设计的微观精细之间的联系,呼唤一种更加整体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以更科学、更艺术、更负责任的态度,共同塑造更美好、更具可持续性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居民幸福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