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主要内容包括: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等
前言
例言
卷之
诗四言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九日问居汁序
归园田居五首
游斜川并序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乞食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答庞参军并序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连雨独饮
移届二首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和郭主簿二首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与殷晋安别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岁暮和张常侍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
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还旧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己西岁九月九日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饮酒二十首并序
止酒
述酒
责子
有会而作并序
蜡日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修订后记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篇章。陶渊明的诗,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的出版,无疑是所有喜爱陶渊明之人的一大幸事。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作家,尤其是古代作家,离不开精良的注释和考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校订工作,对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进行了审慎的比对,力求呈现最准确的文本。而其间的笺注,更是匠心独运。作者们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挖掘了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文学手法。我读《饮酒》其五,过去只是觉得“飞飞且吹吹,何以养生?”很是有趣,但通过书中的笺注,我才了解到这句诗背后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以及陶渊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对诗歌的理解跃升了一个层次,也让我看到了陶渊明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学术的洗礼,让我对如何欣赏和研究古典文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古典文学著作,应该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二是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隔阂,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在我看来,完美地契合了这两点。它的“校”字,体现了对原作最基本的尊重,通过严谨的校勘,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而“笺”则更进一步,它通过对诗文的细致解读,帮助读者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其诗文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陶渊明晚年心境的刻画。他晚年写的一些诗,虽然表面上依然是悠然自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这些细微之处,通过书中精妙的笺注,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使得陶渊明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隐士”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个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漫游,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收获颇丰。
评分陶渊明的诗文,自古以来便有一种独特的抚慰人心的力量。读他的《归园田居》,仿佛能看到一个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身影,在鸡鸣犬吠之间,安然自得。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的出现,让我在重温这位伟大诗人作品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校笺的精细之处,尤其让我惊喜。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字词句,在严谨的考证和详尽的注释下,豁然开朗。我一直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心驰神往,但对于其中某些词语的古代用法,却常常感到模糊。这本修订本的笺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阅读的路径。不仅仅是字词,一些典故的溯源,诗句的背景,甚至是陶渊明生平的细节,都在校笺中得到了细致的梳理。这使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一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们付出的心血,他们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热爱,以及对古典文学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我学习的道路上,耐心而又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疑惑,指引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去探索更多陶渊明诗文背后的奥秘。
评分初次接触陶渊明的作品,是在少年时代。那时,我被他诗歌中那种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意境所吸引,觉得他是一个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隐士。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再读陶渊明,便有了不同的感触。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恰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部关于陶渊明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度研究。书中的“校”字,让我看到了学术的严谨性。那些不同版本的差异,经过细致的辨析,为我们呈现了更接近原貌的文本。而“笺”则更为宝贵,它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理解的窗户。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陶渊明政治抱负、人生选择的讨论。他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避世者,其内心深处,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些笺注,我了解到他曾有过积极入世的尝试,也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这种对人生困境的真实描绘,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我对“隐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陶渊明,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田园诗人”,而是一个充满智慧、经历丰富、内心复杂的伟大灵魂。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诗歌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创作意图的途径。偶然间发现了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简直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真正地将“校”与“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校勘上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字句,书中都详细列出了不同版本的差异,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更有信心地去理解文本。而其笺注部分,更是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曾经对陶渊明笔下的一些意象,如“无怀氏”、“葛天氏”等,感到十分好奇,不太明白其具体含义。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清晰的解释,了解到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淳朴的社会形态,以及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寄托。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入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陶渊明思想世界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独自面对这些古老的文字,而是有学识渊博的导师在身旁,为我一一解读。
评分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主要内容包括: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等。
评分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简称书评。它是宣传图书、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图书质量,以及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的重要手段。图书评论比图书介绍的内容更深刻,倾向性更鲜明,在介绍图书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作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新闻性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报刊上,书评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文章体裁形式。
评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子,注本众多。本书最为后出采百家之长,集古今陶学研之大成,而独出己见,成一家言。本书以陶澎《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细审密校,用甚勤。笺注合前贤旧说,而又多所匡正、补阙。于陶渊明生平经历、交友、诗背景、主旨等项创见尤多。取精用宏,言之凿凿。
评分布面精装,印刷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书很好,已经用电脑重排了,字迹清晰。本书是点校本,不是校注本,所以没有诗句字词注解。如果阅读水平不高,最好不要选这种。因为包装袋磨破了,这本书的背面磨损,幸无大碍,也希望京东以后能够用个小纸盒子来装一下。
评分印刷纸张都很好,对这套丛书又有了信心。主要看有能有新点校排版。韩愈文集,学古文必读。
评分书很好,已经用电脑重排了,字迹清晰。本书是点校本,不是校注本,所以没有诗句字词注解。如果阅读水平不高,最好不要选这种。因为包装袋磨破了,这本书的背面磨损,幸无大碍,也希望京东以后能够用个小纸盒子来装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