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中对离散时间信号处理(DTSP)部分的阐述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将连续时间系统(CT)的理论直接“翻译”成了离散时间,但关键的采样定理和量化误差的讨论却轻描淡写。在实际的ADC/DAC设计中,量化噪声和混叠现象是决定系统性能的瓶颈。然而,这本书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采样率、如何设计抗混叠滤波器(例如,介绍Chebyshev或椭圆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几乎没有涉及。相反,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详细推导Z变换的收敛域,这个知识点在很多现代DSP芯片的编程实践中,其重要性远不如理解有限脉冲响应(FIR)和无限脉冲响应(IIR)滤波器的稳定性和相位特性。我特别想知道,对于一个应用型教材,它有没有提供一些关于固定点运算和溢出处理的实例?显然,这本厚厚的书里,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些底层硬件限制的讨论。
评分让我来谈谈关于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滤波器的章节。这是现代信号处理,尤其是在雷达、声纳和通信均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这本规划教材中,我找不到任何关于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的实际应用案例,也没有提及卡尔曼滤波在状态估计中的重要性。它似乎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傅里叶分析,就足以应对所有的信号处理挑战。这种思维定势是极其危险的。在实际工程中,很多信号的特性是未知的或时变的,需要算法能够“学习”和“适应”。这本书对这类动态系统的处理完全是空白,给人的感觉是,它只教授了如何分析“已知”的静态系统,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控制”未知的动态过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使用LMS算法来消除回声或均衡信道失真的例子,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电子技术类课程系列规划教材:信号与系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嵌入式系统的项目,需要对信号处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但这本教材却完全没有触及到实时操作系统(RTOS)或者具体的硬件接口设计,比如SPI、I2C这些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推导,虽然理论基础扎实是好事,但对于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材来说,实在是有些脱节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MATLAB或Python的工具箱快速实现对特定信号(比如传感器数据)的滤波和分析,而不是沉浸在纯粹的数学世界里无法自拔。教材的章节安排也显得有些陈旧,感觉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教材直接搬过来,缺乏与现代电子工程实践的结合点。对于我们这些急需将理论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显得有些不够“应用”。如果能加入一些基于FPGA或DSP的实例讲解,那就完美了。
评分说实话,翻开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了浓厚的学院派气息,但这种气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它几乎完全忽略了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失真问题。比如,在讲解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响应时,书里只是简单地提及了饱和效应,但没有深入探讨如何使用Volterra级数或者描述函数法来分析实际放大器中的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对于一个致力于培养“电子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如果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真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非线性现象,那简直是本末倒置。我试着在目录里寻找相关的章节,结果失望地发现,对于噪声的建模和处理也仅仅停留在高斯白噪声的初级层面,完全没有涉及更复杂的带限噪声或者散粒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本教材在理论的完备性上做得还行,但在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应对上,简直是束手无策。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一些关于失真分析和噪声抑制的实战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坦白说,非常不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线条图和波形图的质量极低,很多关键点的标注模糊不清,使得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绘制草图来理解其几何意义。更让人抓狂的是,书中大量依赖于教科书式的黑白图解,完全没有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提供清晰的三维视图或动态仿真图示。例如,在讲解卷积的几何意义时,如果能配上一个动态展示“翻转、移动、相乘、累加”过程的动画片段,理解起来会比对着那些静止的、参数密集的公式直观得多。这种视觉上的贫乏,极大地削弱了教材的教学效能。对于追求效率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过时的图文表达方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浪费。它更像是一本供研究人员参考的旧版参考书,而不是一本面向应用型学生的入门或进阶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