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 (共2冊)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 (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中原文化
  • 城市研究
  • 都城史
  • 文化遺産
  • 文明起源
  • 曆史地理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恒元盛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三聯齣版社
ISBN:9787108056832
商品編碼:10874235745

具體描述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 版 次:1
  • 頁 數:181
  • 字 數:73000
  • 印刷時間:2016-5-1
  • 開 本:32開
  • 紙 張:膠版紙
  • 印 次:1
  • 包 裝:精裝
  • 叢書名:許宏作品集
  •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56832
  • 圖書>曆史>文物考古>考古理論
內容推薦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的國傢叫做“中國”?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齣現瞭“中國”二字。這一重器於20世紀60年代齣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瞭周武王在滅商之後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在這裏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捲瞭。

“何以中國”是對早的中國如何産生的追問,本書為讀者展開瞭一個時間長綫,打開瞭一個扇麵,嚮大傢一一講述始於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後輻輳到二裏頭遺址——中國早廣域王權國傢的橫空齣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第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作者簡介

許 宏  1963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裏頭工作隊隊長。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和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研究,關注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傢的考古學研究。 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和“解讀早期中國”係列叢書。

目錄

解 題 1

一 陶寺的興衰 1

陶寺“革命”瞭? 3

都城與陰宅的排場 6

龍盤、鼉鼓和特磬 10

“革命”導緻失憶? 13

“拿來主義”的碩果 16

大邑小國 18

小銅器的大問題 22

是字嗎?什麼字? 25

尋“夏墟”找到陶寺 27

禹都乎?堯都乎? 30

衰亡的謎團與意義 33

二 嵩山的動嚮 37

“地理王國”齣中原 39

兩大集團 42

林立的聚落群 45

撲朔迷離話城址 48

城邑分布有玄機 50

危險來自鄰人? 52

近看大邑王城崗 55

“王城”是怎樣造齣的 58

大洪水,傳說還是史實 60

大禹在哪兒治水? 63

“王城”下遊有大邑 65

大邑瓦店的氣派 67

方正城池的由來 69

“貴族社區”平糧颱 72

不可小瞧古城寨 75

暴力:現象與動因 78

三 新砦的發軔 81

新砦的分量 83

眾說紛紜話新砦 85

睏惑與收獲 87

從圍垣到環壕 90

銅禮器的訊息 92

古書中“挖”齣銅鬶 96

龍形象,權貴的秘符? 99

墨玉璋的來龍去脈 102

那年月,有國傢嗎? 105

逐鹿何以在中原 107

四 大邑二裏頭 111

山北的政治圖景 113

二裏頭人從何而來? 115

此洛河非彼洛河 117

一水衝三都 119

“半島”上的新居民 122

都邑大建設 124

走嚮全盛 129

持續輝煌與都邑終結 133

不堪重負的陶器 136

難哉,一刀斷夏商 137

五 中原與中國 141

文化大擴張 143

二裏頭國傢的“疆域” 145

“畿外”的殖民據點? 148

長江邊的“飛地” 150

銅與鹽,擴張的動因? 153

國傢群與“國上之國” 155

軟實力催生“中國”世界 158

餘 論 162

顯示部分信息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解 題

“何以中國”,本來是拙著《早的中國》(科學齣版社2009年齣版)後一節的標題。它以設問的形式給瞭這本小書一個開放式的收束:

深入發掘“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環境與文化底蘊,無疑會更全麵地澄清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形成的曆史軌跡。對中國曆史的長程觀察有助於瞭解早的“中國”何以誕生。

“何以中國”,本來是對原因的追問,按說迴答也應是思辨性的、哲理性的討論,但這本小書基本上是在敘述一個過程,講一個故事——早的“中國”誕生的故事。顯然,僅僅敘述過程,無法圓滿迴答“何以中國”的追問,但對過程的敘述或許比論理更能迫近答案。這本小書所做的就是這種“迫近”的嘗試。

如果說《早的中國》寫的是二裏頭王都這一個“點”,那麼《何以中國》則試圖講述二裏頭這個早“中國”的由來。故可以認為,它是《早的中國》的姊妹篇。

自“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1926年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1928年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發掘河南安陽殷墟以來,中國考古學參與古史建構的曆史已近百年。通觀上個世紀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文明史的探索曆程,由於豐富的文獻材料及由此産生的史學傳統,這一探索理所當然地以對具體國族、王朝的確認為中心。“證

經補史”情結與研究取嚮,基本上貫穿瞭學術史的始終。

在超脫瞭“證經補史”的理念和話語係統之後,古史建構仍被考古學者引為己任,這裏的“史”開始被看作囊括整個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的大曆史。作為兄弟學科的文獻史學和考古學,則更多地可以看作建構這一大的曆史框架的途徑和手段。解讀文字誕生前後“文獻不足徵”時代的無字地書,進而構建齣東亞大陸早期文明史

的框架,考古學的作用無可替代,已是不爭的事實。考古人參與寫史勢所必然,但話語係統的轉換卻並非易事。本書就是這一路嚮上的一個嘗試,試圖夾敘夾議地勾畫齣那個時代的輪廓。

隻能勾畫一個輪廓,這主要是由考古學的學科特點決定的。那就是,其以長時段的、曆史與文化發展進程的宏觀考察見長,而對精確年代和具體曆史事件的把握則不是它的強項。受這些特性的影響,考古學角度的敘述與文獻史學對曆史時期的敘述相比肯定是粗綫條的。由此,可以理解的是,公元前2000年這一時間點,上下浮動數十乃至上百年都是可能的。這個絕對年代隻是一個約數,考古學觀察到的與這個年代相關的現象隻是考古學和年代學目前的認識。以耶穌誕辰為計數起點的這個時間整數,本不具有太多的曆史意義。在本書中,它隻是我們探究中國早期文明進程的一個切入點而已。

話雖如此,它又是一個頗具興味的切入點。

按古典文獻的說法,夏王朝是中國早的王朝,是破壞瞭原始民主製的世襲“傢天下”的開端。一般認為,夏王朝始建於公元前21世紀,“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為公元前2070 年左右,也有學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於公元前2000年。總之,在以傳世文獻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個便於記憶的年數。

但文獻中的這些記述,卻不易與具體的考古學現象相對應。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無法在缺乏當時文字材料的情況下,確證堯、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實存在,確認哪類考古學遺存屬於這些國族或王朝。狹義的王統的話語係統和視角,也不足以涵蓋勾勒齣這段曆史的波瀾壯闊。在考古學上,那時仍處於“龍山時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一二百年時間裏,也即在所謂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學上看不到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的“王朝氣象”。依考古學的觀察,這段曆史還有重新敘述的必要。

但紛亂中又孕育著新的動嚮。大體在公元前2000 年前後,大河以東的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文化由盛轉衰;幾乎與此同時,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帶,在“逐鹿中原”的躁動中逐漸顯現齣區域整閤的跡象,新砦集團開始“嶄露頭角”。顯然,它的崛起,為隨後以二裏頭為先導的中原廣域王權國傢的飛躍發展奠定瞭基礎。在地緣政治上,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洛陽地區成為中原王朝文明的發祥地。

鑒於此,公元前2000年,是中原文明史乃至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摺點。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

  • 版 次:1
  • 頁 數:249
  • 字 數:80000
  • 印刷時間:2016-5-1
  • 開 本:32開
  • 紙 張:膠版紙
  • 印 次:1
  • 包 裝:精裝
  • 叢書名:許宏作品集
  •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55347
  • 圖書>曆史>文物考古>考古理論
內容推薦  

考古發現的遺跡,尤其是作為大型遺跡的都城遺址,相對於遺物來說,不是那麼直觀和易於觀察,但它正是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載體。如果有人說,從二裏頭國傢(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絕大部分都城是沒有外城的,甚至說這一韆多年是不設防的時代,您相信嗎?本書許宏是繼《何以中國》之後,從另一個角度對早期中國的解讀,同時也是考古學者用自己的方式構建曆史、體現考古學傢在古史構建中發揮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觀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時期的時代變遷,如果理解“大都無城”現象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內涵,我們跟隨考古學傢,從本書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許 宏  1963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裏頭工作隊隊長。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和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研究,關注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傢的考古學研究。 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和“解讀早期中國”係列叢書。

目錄

引 子 1

不是“無邑不城”嗎? 3

不得不辨的城郭名實 6

城與城址 6

城市與都城 7

城與郭(小大城、內外城) 8

宮城與皇城 9

大傢都曾怎麼說 10

俞偉超:閤東周兩漢為一大階段 11

徐蘋芳:秦漢都城是劃時代變革 12

楊寬:兩漢都城無外郭城說 13

劉慶柱:秦漢都城形製滯後說 14

城郭形態韆年觀 15

文獻的視角:大邑無城墉 18

一 魏晉以降 城郭裏坊 23

魏晉至隋唐 25

宋元明清 29

二 秦漢京畿 帝國霸氣 39

西漢長安:城郭之辯 41

是城還是郭 41

城外有無郭區 45

東西兩市究何在 50

朝嚮與軸綫 53

設計思想探源 58

秦都鹹陽:有城還是無城 60

東漢洛陽:後的無郭之都 67

三 東周城郭 亂世獨作 71

內城外郭話春鞦 74

魯都麯阜 75

齊都臨淄 78

鄭都新鄭 81

城郭並立惟戰國 85

齊都臨淄 86

趙都邯鄲 89

魯都麯阜 94

韓都新鄭 95

燕下都 100

東周王城與成周 108

楚都紀南城 115

西土模式看雍城 119

四 三代大都 王國孔武 123

春鞦:“大都無城”的孑遺 125

東周王城 125

晉都新田 129

楚都紀南城 135

秦都雍城 137

西周:“守在四夷”的自信 140

周原 140

豐鎬 147

洛邑 150

麯阜與臨淄 153

殷墟:開啓數百年“無城”時代 155

洹北城(方壕) 160

洹南大邑 164

二裏崗:城郭“帝國”二百年 169

鄭州城 173

小雙橋 180

偃師城 184

周邊城邑 191

二裏頭:“大都無城”的肇始 205

二裏頭 206

從圍垣到環壕 211

餘論:晚齣的大中軸綫 217

後 記 249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原地區——的學術力作。作者憑藉豐富的考古發現與嚴謹的文獻考證,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生動而宏大的曆史畫捲。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中原大地並非一片蠻荒,而是孕育著早期文明的勃勃生機。本書聚焦於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以及二裏頭文化等重要考古遺址,通過對齣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石器以及聚落遺址的細緻分析,揭示瞭當時社會結構的復雜性、經濟生産的水平以及宗教信仰的早期形態。 書中詳細探討瞭聚落的演變,從分散的村落如何逐漸走嚮規模化的中心聚落,大型宮殿式建築的齣現,以及這些建築在當時社會中的功能和象徵意義。作者還深入剖析瞭早期國傢形態的萌芽,例如權力中心的形成、社會分工的齣現、以及統治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關係。 在物質文化層麵,本書對當時的農業技術、手工業發展,特彆是陶器製作和青銅鑄造的技術進步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這些技術不僅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也反映瞭先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改造能力。 此外,作者還將目光投嚮瞭精神文化領域。通過對墓葬製度、祭祀遺跡以及象徵性器物的解讀,力圖還原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宇宙觀和生死觀。這些精神層麵的探索,有助於我們理解早期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係和文化傳承的脈絡。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呈現瞭考古發現的“物”,更重要的是解讀瞭這些“物”背後的“人”和“社會”。作者試圖迴答“何以中國”這一宏大命題,從一個具體的曆史切片齣發,追溯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今日之中國的深層根源。它是一次對中國早期文明的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審視,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連續性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 本書是一部聚焦中國曆代都城的獨特發展模式與演變規律的開創性研究。不同於一般意義上對古都的簡單介紹,《大都無城》將焦點放在瞭中國古都“無城”或“以城製城”這一獨特的空間組織形態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入解讀瞭中國古都背後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社會心理等多重維度。 “大都無城”並非指城市完全沒有城牆,而是指相較於西方古典城市“圍牆之內即全部”的嚴謹規劃,中國古都的城市空間組織更加靈活和動態。本書認為,中國古都的“城”常常是一種層疊、嵌套、互相包含的結構,而非單一的封閉界限。這種結構體現在都城內部,如宮城、皇城、郭城,以及更外圍的城市拓展和郊區發展,形成瞭一種“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的動態平衡。 書中詳細梳理瞭中國曆史上多個著名都城的演變過程,例如長安、洛陽、南京、北京等。作者通過對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城市遺址的分析,揭示瞭不同朝代都城選址的考量、規劃的理念、以及隨著朝代更迭和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都城空間如何進行改造、擴建、甚至整體遷徙的動態過程。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描述瞭古都的空間形態,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形態背後的深層原因。作者認為,“大都無城”的模式與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宗法觀念、禮製思想以及軍事戰略緊密相關。例如,以皇權為中心,宮城和皇城往往成為都城的絕對核心,而外圍的城市發展則更具彈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和社會需求。這種空間上的“無界”或“疊界”,也摺射齣中國古代“天下觀”和“王畿”概念的延伸。 在經濟層麵,本書分析瞭都城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輻射作用,以及城市經濟活動如何影響和塑造城市空間。同時,也探討瞭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口的集聚,如何推動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間結構的復雜化。 此外,本書還將中國古都的空間演變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探討瞭儒傢思想、道傢哲學等對都城規劃理念的影響,以及不同時期城市建築風格、城市景觀的文化象徵意義。 《大都無城》通過對中國古都這一獨特現象的深度挖掘,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規律、政治文明形態以及文化心理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城市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的深刻洞察,揭示瞭中國古都“無形”之中的“大有”和“動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兩本書的名字,每一句都充滿瞭曆史的厚度和哲學的光輝。《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對那段久遠的曆史産生無限的遐想。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是傳說中的夏朝,還是更早期的文明曙光?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用考古的證據,結閤文獻的解讀,為我們還原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不僅僅是王朝的興衰,更重要的是那個時期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社會結構,他們的思想觀念,是如何奠定中國文明最初的基石的。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古老的中原,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去理解那裏的文化基因。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則是一個更為巧妙的命題。在中國,我們見證瞭無數輝煌的都城,但“無城”二字,又將我們引嚮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猜測,作者會探討都城的形成、發展、以及其在曆史中的變遷,但他所關注的,並非僅僅是物理的城牆,而是都城所承載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以及它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保持活力。也許,“無城”是指那些超越瞭物質形態的強大凝聚力,是指那些精神上的中心,是指那些能夠引領一個時代潮流的偉大城市。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為我解讀清楚,這種“大都無城”的現象,是如何在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中體現齣來的,它又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怎樣的特點。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邀請。我尤其對《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這一部分感到強烈的好奇。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個中華文明的黎明時期,是傳說與史實交織的年代。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筆觸,為我描繪齣那個時期中原地區人民的生活畫捲。他們是如何居住的?他們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他們的社會組織又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對自然有怎樣的敬畏,對神靈有怎樣的信仰?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那種關於人類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發展、並逐漸形成獨特文化的故事。這對於理解中國文明的根基至關重要。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則將視角從宏觀的曆史溯源轉嚮瞭具體的城市空間,但“無城”二字,卻又充滿瞭引人深思的辯證色彩。我猜測,作者將不僅僅是描述都城的建築格局,而是會探討都城作為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在曆史進程中的演變。它可能會關注都城的選址、規劃、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而“無城”的解讀,或許指嚮的是那些超越物理城牆的強大影響力,那些能夠吸引四方來朝、匯聚天下英纔的城市,它們在精神和文化層麵上,早已構建起瞭一座無形的“大都”。我渴望通過這兩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以及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性與智慧。

評分

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為什麼”的探究,為什麼中國形成瞭這樣一種獨特的文明?為什麼我們的文化如此悠久而又充滿韌性?這本書的題目,尤其是《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仿佛直接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個模糊而又關鍵的節點,是中華文明從濛昧走嚮曙光的時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為我揭示那個時期中原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組織、經濟模式,以及最重要的,那個時期的人們所構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理區域的描繪,更是關於一個文明的溯源。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最前沿的考古成果,將那些沉默的遺跡轉化為生動的敘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那裏的氣息,理解那裏的人們。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則將目光投嚮瞭更具象化的城市空間,但“無城”二字,又賦予瞭其深刻的哲學內涵。我猜測,這本書將探討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規律,分析它們為何興起,為何衰落,以及是什麼讓一座都城能夠成為“大都”。“無城”可能意味著,某些偉大的都城,其影響力已經超越瞭物理的城牆,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中心,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一個文明的燈塔。我期待著作者能夠闡釋清楚,這種“無城”的特質,是如何在中國古代都城的演進過程中體現齣來的,以及它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那種水墨暈染的質感,仿佛將人一下子拉迴瞭遙遠的過去。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個孕育瞭無數神話和傳說,卻又逐漸勾勒齣真實社會形態的時期。這本書的書名就如同一個哲學命題,“何以中國”,這不僅僅是在詢問“為什麼是中國”,更是在探尋那股塑造瞭中華文明獨特精神內核的源頭活水。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是傳說中的夏王朝,還是更早期的部落聯盟?那裏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社會結構是怎樣的?他們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又是什麼樣的?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研究,為我徐徐展開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圖景。不僅僅是王朝更迭的宏大敘事,我更關心的是生活在那個時代最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信仰和習俗,他們如何與自然搏鬥,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這本書所描繪的,或許是中華文明最初的基因密碼,是理解我們今天為何如此的基石。我想象著,作者筆下的中原,或許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純粹的單一文化,而是充滿著多元文明的碰撞與融閤,這種復雜性恰恰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觸碰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那份古老而又深邃的中國精神。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曆史的碎片化信息感到一絲遺憾,很多時候,我們隻能從零散的史書中窺見一斑,卻難以構建起一個連貫而完整的圖景。這本書,尤其是這兩冊的閤集,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能夠幫助我填補這些空白,構建起更宏大曆史敘事的工具。第一冊,從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講起,那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時期,是中華文明真正萌芽的時代。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將那些齣土的陶器、青銅器,那些殘缺的城址,那些難以解讀的文字,串聯成一個鮮活的曆史故事。他會如何描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信仰體係,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相對原始的環境中,發展齣高度的文明?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冰冷的考古數據,更是那種能夠觸動人心的細節,比如人們的婚喪嫁娶,他們的節日慶典,他們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第二冊,聚焦於“大都無城”,這又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命題。它不僅僅是對都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築格局的探討,更是一種對權力中心、文化高地、經濟樞紐的理解。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分析那些偉大的都城,比如長安、洛陽、北京,它們為何能夠成為“大都”,又為何在某種程度上“無城”。這裏的“無城”,或許是指它們超越瞭物理的城牆界限,輻射著更廣闊的區域,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和文化符號。它也可能是在強調,真正的偉大,並非體現在堅固的防禦工事,而是體現在製度的完善、文化的繁榮、以及對周邊地區的強大吸引力。

評分

僅從書名來看,這兩本書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這個名字,直接觸及瞭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終極追問。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個被曆史迷霧籠罩的時代,是中華文明開始形成鮮明特色的關鍵時期。我渴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那個時代中原地區人民的生活圖景,他們的社會結構,他們的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孕育齣如此深厚的文明底蘊的。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憑藉紮實的考古研究和深厚的學識,為我描繪齣一幅真實而立體的曆史畫捲,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的來龍去脈。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這個題目則充滿瞭智慧和辯證的意味。通常我們認為,都城都應有堅固的城牆,但“無城”二字,卻暗示瞭作者將從一個更為宏觀和深刻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都城。我猜測,這本書會探討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規律,分析它們為何興衰,又是什麼讓一座城市能夠成為“大都”。“無城”可能意味著,那些偉大的都城,其影響力已經超越瞭物理的城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輻射著廣闊的疆域,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闡釋這種“大都無城”的現象,它又對中國曆史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評分

“大都無城”,這四個字光是念齣來,就帶著一種令人迴味的辯證意味。通常我們想到“都城”,腦海裏浮現的是高大堅固的城牆,森嚴的宮殿,以及規整有序的城市格局。但“無城”又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指那些曆史上的大都,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堅不可摧的物質城牆,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非物質的“城”?或者,是指那些偉大都城的輝煌,並非僅僅建立在物理空間之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其所承載的政治、文化、經濟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以至於“無形勝有形”?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變遷,但並非以傳統的城市規劃史的視角,而是從一種更動態、更具哲學思辨的角度去解讀。它或許會關注都城在曆史長河中的興衰更替,分析那些曾經輝煌的都城,為何會衰落,又為何新的都城會崛起。而“動態”二字,則預示著這本書不會是靜態的描述,而是會展現都城作為生命體一樣的演進過程,它們如何適應社會變遷,如何調整自身的功能,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保持活力,或者最終走嚮消亡。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那些“無城”的都城,它們可能是在邊疆之地,也可能是在經濟重鎮,但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卻超越瞭傳統的城池概念。這讓我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剛翻開這本書,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單單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心潮澎湃。《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這不僅僅是在追溯一個地理區域的過去,更是在探問中華文明的根源所在。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個充滿未知與神秘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文化特質開始孕育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嚴謹的態度,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描繪齣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的社會圖景,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以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希望能夠感受到那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明氣息,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的原始基因。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這個題目則充滿瞭一種辯證的美感。通常我們認為,都城就是堅固的城牆和宏偉的宮殿,但“無城”二字,卻暗示著一種更深層次的解讀。我猜測,作者會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過程,分析它們為何興盛,為何衰落,以及是什麼讓一座城市能夠成為“大都”。“無城”可能意味著,某些偉大的都城,其影響力已經超越瞭物理的邊界,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輻射著廣闊的區域,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中心,一個文明的符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揭示這種“無城”的特質,它又如何影響瞭中國曆史的走嚮。

評分

這兩本書的名字,都帶有強烈的曆史厚度和哲學深度。《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這一冊,直接點燃瞭我對中國文明源頭的求知欲。公元前2000年,那是中華文明初露鋒芒的時代,孕育瞭無數傳說和故事,也奠定瞭我們民族的精神基礎。我期待作者能夠以考古證據為基石,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還原那個時期中原地區生動的社會生活圖景。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描繪齣人們的居住環境、農耕方式、手工業發展,以及他們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信仰體係。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簡單敘述,更是對“何以成為中國”這一根本問題的深入追問。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則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古代那些偉大的都城,但“無城”二字,卻讓我看到瞭作者獨特的視角。我猜測,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都城建築和格局的介紹,而是會探討都城作為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動態”演變,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超越物質的城牆,形成對廣闊區域的輻射和影響。我非常想瞭解,作者將如何解讀那些“無城”的都城,它們又如何在中國曆史的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本書閤在一起,構成瞭一次從文明的起點到城市演變的深刻探索,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無限的期待。

評分

這兩本書的書名,就像兩把鑰匙,分彆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兩個重要切入點。首先,《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吸引瞭我,是因為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充滿瞭探索欲。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個既遙遠又充滿魅力的時代,是中華文明從混沌走嚮清晰的關鍵時期。我希望作者能夠藉由那個時期中原地區的景象,為我們揭示齣中華文明最初的特質和發展脈絡。我期待著書中能夠齣現對當時社會結構、生活習俗、乃至精神信仰的深入剖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這兩個字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與解讀》,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但“無城”二字,卻又讓這個題目充滿瞭挑戰性和獨特性。我猜測,作者將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城市地理和建築的描述,而是會深入挖掘都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動態”演變,以及它們如何超越物質的城牆,形成一種強大的、無形的“大都”影響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那些看似“無城”的都城,它們又是如何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的。這兩本書閤在一起,仿佛構成瞭一幅從文明起源到城市演變的宏大畫捲,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