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買辦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買辦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君祥,顧柏榮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中國史
  • 政治史
  • 買辦
  • 社會史
  • 經濟史
  • 清史
  • 民國史
  • 曆史人物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245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88198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5
字數:11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們這裏所講的買辦主要是指為西方商人服務的人,他們大概起源於明代中期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並在中國東南沿海從事商業活動以後。買辦在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方麵曾發揮瞭巨大的作用。從經濟角度來看,它們不僅幫助外商搜集經濟信息、招攬業務,甚至幫助外商墊付資本、管理中國員工,在全心全意幫助外資賺取大量利潤的同時,他們也迅速地積纍自己的財富。隨著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買辦們在政治上也開始具有瞭話語權,中國近代曆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動,都離不開買辦們的積極參與。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買辦史話》即以時間為綫索,較為詳細地勾勒齣中國近現代曆史上買辦發展演變的軌跡。

作者簡介

潘君祥,1943年9月齣生,浙江嘉興人。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經濟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研究館員、館長。主要研究方嚮:中國近代經濟史、城市史等。編寫或主編的獲奬著作有《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通史·民國經濟捲》《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的現代化》《近代中國國情透視》等。主編有《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中國近代國貨運動》《20世紀初的中國印象》《中國的租界》《海上風情》《上海700年》《老上海代價幣代價券》《話說滬商》等。
顧柏榮,1953年生,上海寶山人,大學學曆,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會員。
從事博物館學及近代上海經濟史研究。發錶《略論物品、資料與文物的關係》《鄭觀應與上海機器織布局》等論著,是《上海大辭典》等辭書的撰稿人之一。參與編寫的《上海通史》和《上海猶太人》分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一等奬和三等奬。

目錄

一 近代買辦的産生
1.買辦名稱的由來
2.“公行”時期的買辦
3.近代買辦的産生
4.“彆立一業”的買辦隊伍
5.形形色色的買辦及其職能

二 早期買辦勢力的發展
1.外國資本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加強
2.早期買辦的活動領域
3.買辦隊伍的擴大
4.中國“最富有的社會階層”——買辦的收入

三 買辦活動領域的擴展
1.以買辦為中介的洋貨推銷網
2.買辦的“內地采購”——土貨收購網
3.買辦在外資企業中的附股活動
4.買辦參與經營的民族資本企業
5.買辦在社會、政治領域裏的活動

四 買辦製度種種
1.“內地購銷”
2.“買辦閤同”
3.買辦的辦事機構“買辦間”

五 甲午戰爭後買辦勢力的增長
1.外國資本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加深
2.買辦隊伍的再擴大和新買辦的來源
3.甲年戰爭後買辦的收入和富有
4.買辦的消費和買辦投資

六 買辦製度的演變、變革形式及衰亡
1.買辦製度的演變
2.高級職員製——買辦製度變革形式之一
3.經銷製——買辦製度變革形式之二
4.代購製——買辦製度變革形式之三
5.閤夥製——買辦製度變革形式之四
6.買辦製度的衰落和消亡

七 買辦與外資企業的關係
1.洋行對買辦的依賴
2.買辦給洋行帶來的其他利益
3.洋行、買辦的相互利用及矛盾

八 買辦與其他社會階層的關係
1.買辦與封建官僚、軍閥的關係
2.買辦與國民政府官僚的關係
3.買辦與民族資産階級的關係

九 買辦的政治、社會、企業管理活動及文化思想觀
1.買辦的政治活動
2.買辦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
3.買辦參與的企業管理活動
4.買辦的文化思想觀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買辦作為近代中國的富有者,有經濟實力提供、支撐他們較一般人更為富裕的生活享受。20世紀後,有些買辦的生活比他們的前輩更為奢侈。
怡和洋行買辦何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至50年代一直是香港首富,為給其孩子解悶,彆墅裏養瞭兩匹馬、兩頭騾子、兩隻羊、幾隻鹿、幾頭奶牛,還有金絲雀、鸚鵡、白兔、天竺鼠、長臂猿、黑猩猩、大龜、蜜蜂等,簡直是個小動物園。何東一傢主僕、傢庭教師每年夏季要離港避暑,或去歐洲、或去日本、或去華北避暑勝地。1914年何東一傢赴天津避暑,大火輪近一半的艙位都給何傢包瞭下來。何東的私宅--何東花園是一座歐洲古堡式建築,地處外國富豪集居地的山頂道偏僻的角落,外麵看很平常,但由一條小山路走進去,裏麵彆有洞天,一座三層樓的古樸建築盡現眼前,占地麵積達3萬餘平方英尺。
香港太古洋行買辦莫乾生,用食糖生意的暴利,以100萬港元購地10萬平方英尺,建成香港最豪華的英國皇宮式宅第,以緻倫敦太古總行經理布朗參觀後引起懷疑,派員查賬,最後導緻莫的去職。
德商禮和洋行、捷成洋行買辦雍劍鞦在天津建瞭富麗堂皇,完全歐化的西湖飯店、西湖彆墅,還在北戴河購置大片土地,修建三處彆墅,以及果園、苗圃和一條寬大的柏油馬路,取名“劍鞦路”。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經濟轉型研究 本書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中國,深入剖析在內憂外患交織下,中國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以及思想文化所經曆的深刻變革。 近代中國,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傳統農耕文明的壁壘在堅船利炮的衝擊下土崩瓦解,新的生産關係與社會階層正在艱難地萌芽與重塑。本書無涉於特定階層或群體(如買辦)的專門論述,而是緻力於描繪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探討構成近代中國曆史肌理的各個關鍵要素。 第一部分:巨變的序麯——王朝的衰落與外部衝擊 (約350字) 本部分將詳細考察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曆史軌跡,著重分析其內部的治理睏境與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 1. 帝國晚期的積弊: 深入探討康乾盛世後,國傢財政體係的僵化、官僚機構的冗餘與腐敗,以及土地兼並所導緻的社會矛盾激化。通過對地方誌、奏摺的梳理,揭示中央集權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時錶現齣的力不從心。 2. 西方衝擊的初期形態: 並非簡單地描述戰爭的勝敗,而是著重分析西方工業文明帶來的係統性衝擊。考察鴉片貿易對白銀外流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中國傳統經濟觀念的初步動搖。重點分析早期傳教活動、通商口岸的設立如何作為撬動中國封閉體係的支點,而非僅僅是貿易往來的擴大。 3. 內部反思與早期動員: 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將其置於近代社會結構性矛盾爆發的背景下考察。同時,梳理地主士大夫階層對危機的初步認識,如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的齣現,標誌著傳統儒傢世界觀在遭遇西方挑戰後首次進行有意識的自我調適。 第二部分:器物層麵的覺醒與製度的睏境 (約400字)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在技術引進和製度改革方麵的探索與受阻。 1. 洋務運動的實踐與局限: 全景式地展示洋務派如何從興辦軍工企業起步,逐步擴展到民用工業的嘗試。詳細剖析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重要機構的運營模式、技術人員的培養(如留學生群體),以及其在官督商辦體製下,如何被傳統商業倫理與官僚體製的低效所掣肘。本書強調,這種“中體西用”的實踐,其根本矛盾在於未能觸及政治體製與産權結構。 2. 傳統士人的轉嚮: 研究不同知識分子群體在“中西之辯”中的立場演變。從最初的排斥,到部分士人開始關注西方的政治學說、法律製度。通過分析梁啓超等人的早期著述,展現知識分子對“富強”背後深層動力的追尋過程。 3. 土地與財富的再分配: 探討工業化初期,新的生産方式如何衝擊瞭原有的土地依附關係。分析早期鐵路、礦産的開發,如何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為少數精英階層提供瞭新的財富積纍途徑,並加劇瞭城鄉之間的經濟不平衡。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的重塑與新群體的登場 (約450字) 近代化進程必然帶來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衝突。本部分將關注新的社會力量的崛起及其對傳統秩序的衝擊。 1. 城市化與工人階層的萌芽: 考察通商口岸和新興工業區(如上海、天津)的人口流動與城市空間的變化。分析早期産業工人階級的形成過程,他們的工作環境、工資水平與社會地位,以及他們與傳統手工業者之間的競爭關係。著重探討早期工人對西方管理方式的適應與抵觸。 2. 新式知識分子的誕生: 區彆於傳統的士大夫,新式知識分子(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者)的齣現,是近代中國政治思想變革的內生動力。本書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報刊、學會等現代媒介進行思想傳播,其身份認同(介於傳統精英與平民之間)如何塑造瞭他們激進或保守的政治取嚮。 3. 地方精英的變遷: 研究傳統宗族勢力、鄉紳階層在麵對國傢權力下移和現代稅收體係建立時的反應。部分地方精英選擇與新政權閤作,轉型為現代化的鄉鎮士紳或地方士紳代錶,成為維係社會穩定的橋梁,但同時也固化瞭新的地方權力結構。 第四部分:國傢形態的轉型與思想的激蕩 (約300字)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政治體製的改革嘗試與思想領域對未來的界定。 1. 戊戌變法的深層根源: 將戊戌變法視為洋務運動失敗後的必然升級,分析其在製度層麵上試圖解決的根本問題——君主專製下的效率與閤法性危機。重點分析其理論基礎(康有為、梁啓超對西方政治思想的有限吸收)與其實際操作中暴露齣的對地方士紳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過度依賴。 2. 革命思潮的興起: 分析西方民主、共和觀念是如何通過零星的接觸轉化為具有顛覆性的政治綱領。考察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如何構建其政治聯盟,以及他們如何爭取海外華僑和新式軍隊的支持,為最終的體製更迭奠定群眾基礎與組織基礎。 3. 文化與認同的重構: 探討在傳統“天下”觀念崩塌後,知識界如何嘗試構建現代民族國傢認同。分析在文化保守與文化激進兩極之間,關於“中國性”的持續爭論,為理解後續的文化衝突提供瞭曆史背景。 總結: 本書力圖展現近代中國社會並非被動接受外部強加的改變,而是在多重壓力下,內部各種力量(保守派、改良派、革命派、新的社會階層)相互作用、激烈碰撞,共同塑造齣其復雜而麯摺的現代化道路。讀者將從中看到一個在劇變中尋求自身定位的古老帝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偶然的機會翻到瞭這本《買辦史話》,書名就一下子吸引住瞭我。買辦這個詞,總是帶著一種神秘和復雜的感覺,他們既是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流的橋梁,又常常被貼上“漢奸”、“賣國賊”的標簽。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利益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的?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或許能為我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他們的曆史,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功過是非,而是能夠展現齣他們復雜的人性,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選擇的命運。如果能有一些生動的案例和人物描寫,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非常引人入勝。

評分

這本書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不僅是它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書名中的“買辦史話”四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在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中,買辦群體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們是連接中西方世界的關鍵人物,但他們的身份和立場卻常常充滿爭議。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將以一種講述故事的方式,來展現買辦的興衰沉浮。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娓娓道來,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買辦在中國近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那就更能增添閱讀的樂趣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有意思,帶著一種復古的油畫質感,深棕色的背景搭配著金色的書名,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很不錯,不是那種光滑得有點飄忽的感覺,而是帶著一點點細密的紋理,翻動起來沙沙作響,很有年代感。我特彆喜歡書簽的那個位置,居然還印瞭一幅小小的地圖,標注瞭一些重要的曆史地名,這點小細節真是太貼心瞭。封底的簡介雖然簡練,但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宏大敘事的野心,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書裏是否真的能帶我們穿越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去感受曆史的脈搏。我已經開始想象,書中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沉浮的。這本書的裝幀,就像是為即將開啓的深度閱讀之旅,量身定做的一張邀請函,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套書的名字“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光聽著就覺得內容肯定非常紮實,很有分量。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變革非常感興趣,總覺得那個時期是整個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關鍵,所有的命運都交織在一起,充滿瞭戲劇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它的名字一樣,用一種“史話”的口吻,將那些復雜的政治鬥爭、權力博弈、製度變遷,講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不至於枯燥乏味。我很期待作者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理解不同時期、不同派彆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推動或阻礙曆史前進的。如果能有一些鮮活的人物故事,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就更完美瞭。總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嚴謹,同時又充滿著吸引力,讓我對它寄予瞭厚望,希望能從中獲得深刻的理解和啓發。

評分

翻開這本《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買辦史話》,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非常詳實的腳注和參考文獻列錶。這讓我立刻感覺到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學術性。從目錄來看,它似乎涵蓋瞭買辦群體在近代中國政治舞颱上的多個側麵,從早期萌芽到後期演變,每一個階段的介紹都力求詳盡。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買辦與外國資本、與晚清政府、以及與新興資産階級之間關係的章節,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方麵。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大量的史實考證,為我們呈現一個立體、多維度的買辦形象,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臉譜化。如果書中能夠探討買辦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中國當時的政治格局,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

還行,基本符閤預期。

評分

非常有趣,豐富眼界,開闊知識麵,值得購買!!!

評分

評分

還行,基本符閤預期。

評分

還行,基本符閤預期。

評分

還行,基本符閤預期。

評分

非常有趣,豐富眼界,開闊知識麵,值得購買!!!

評分

評分

非常有趣,豐富眼界,開闊知識麵,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