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黄埔到北伐,从十年内战到联合抗日,从中国命运决战到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世纪风云,斗转星移,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政治较量与军事对抗,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代名人也都因此而深刻在历史的册页上,
本纪实长卷通过国共两党的风云往事,展现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透过历史的迷雾,那个风云时代的名人轶闻仍然折射出神奇的光影……
作者简介
尹家民,军人,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写诗与评论,后以纪实、传记文学为主,因创作陈赓、黄镇、张国华、陶勇等多部将帅传记文学作品而成名。其中“黄埔系列”和“红墙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已在国内外出版《陈赓大将》、《将军不辱使命》(黄镇传)、《舰队司令生死传奇》(陶勇传)、《谁为中国声辩》、《百将之夜》、《家民纪实文集》(七卷本)、《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红墙知情录》(三卷本)等纪实作品四十余部,另有《心融进蔚蓝》诗集一部。
目录
第一章 风云变幻的
斯大林有句名言:“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不管斯大林后来犯有多少错误,发出过多少条不切中国实际的指示,但中国共产党人的揭竿而起,总与这句名言有关。周恩来首先走向暴动的舞台。
蒋介石何以坚持定都南昌?
号外:中国苦力竞一夜间收回了英租界
年轻的中共在成长
一句名言创造了一部历史
陈独秀心力交瘁
走向暴动舞台的周恩来
各有各的心思
蒋介石终于撕下面具
周恩来初尝胜果
血腥气的秘密会议
陈独秀时梦时醒
第二章 政变车轮碾过上海滩
共产党人也有过捉蒋计划。正在紧张筹备之际,汪精卫的突然出现,使紧绷之弦松弛下来。原因是:汪一向以左派领袖的面目出现,再就是其途经莫斯科时,共产国际和苏维埃政府都答应给他全力支持。
林伯渠曾携捉蒋密令
在蒋、陈之间跳来跳去的汪精卫
悲剧终于发生
政变的连锁反应
高语罕出党和恽代英入狱
邓演达谋求联合反蒋未成
恽代英留下万古诗
邓演达遭暗杀
陈独秀时代结束
第三章 党在激流人在悬崖
中共中央“五大”是在武昌的一所小学里召开的。这里几乎聚集了被蒋介石通缉的所有共产党“首要分子”。陈独秀精心准备的书呆子气十足的发言并未打动委员们,而瞿秋白放在代表座位上的一本小册子却引起强烈共鸣。国际代表罗易将莫斯科的“五月指示”泄露给了汪精卫。
周恩来主张讨蒋
毛泽东只当选了候补中央委员
周恩来与陈赓:逃离之夜
莫斯科争论中产生的文件
罗易泄露了斯大林的“指示”
中共中央改组:一个重要转折
第四章 逼急了的将帅们
不算苦苦追赶队伍的陈毅,从南昌起义中就走出了六大元帅、上百名将军。其中不乏黄埔师生、国民党中的中共秘密党员。被誉为“独目军神”的刘伯承和“红军之父”的朱德以前曾是对手,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从此与蒋校长一刀两断。
中共退出政府,但不退出国民党
朱德将计就计
十字路口的叶剑英
刘伯承与朱德曾是敌手
闹饷惹急了贺龙
第五章 庐山上下风满楼
第六章 周恩来果断下令
第七章 悲歌英雄
第八章 中原大战中的蒋介石派系
第九章 低潮中的中共中央
第十章 从此兵戎相见
精彩书摘
叶剑英示之以缓:“举兵重在择时,或早或晚都受其乱。”
为了掩人耳目,他和几个军官上路时都化了装,并分头起程。他刚走,二师左派军官成立了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于5月6日通电讨蒋。电文一发出,遭到右派军官的激烈反对,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二师陷于分裂状态。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见势不妙,于13日夜举行了武汉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反动军官,控制了部队。但是,这次暴动由于缺乏经验,孤军无援,很快就被朱培德第三军的杨竹轩、杨如轩所部包围缴了械。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这才记起陈可钰的话,大为恼火,立即吩咐下属给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起草呈文,要求将叶剑英开除出党,并加通缉。
再说到达武汉的叶剑英,所闻所见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革命政府。不要说政府自己“四面楚歌”,就是武汉市内也是米荒盐荒油荒煤荒,到处是失业的工人。在乱糟糟的现实面前,叶剑英再次陷入迷惘。他想先住下,再去找军事部长谭延阄述职。他向谭延闽报告了新编二师和吉安的现状,请求接济枪械、粮饷。他哪里知道谭延闿早与蒋介石暗送秋波,是个脚踏两只船的老投机家,怎肯资助反蒋的二师呢?他劝叶剑英暂时留在武汉,看看局势的发展再说。叶剑英只好下榻武昌朝阳旅馆。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国共往事风云录2:十年内战风雨》内容相关
斯大林有句名言:“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不管斯大林后来犯有多少错误,发出过多少条不切中国实际的指示,但中国共产党人的揭竿而起,总与这句名言有关。周恩来首先走向暴动的舞台。
国共往事风云录2:十年内战风雨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第一章 风云变幻的
评分
☆☆☆☆☆
评分
☆☆☆☆☆
陈独秀心力交瘁
评分
☆☆☆☆☆
叶剑英示之以缓:“举兵重在择时,或早或晚都受其乱。”
评分
☆☆☆☆☆
再说到达武汉的叶剑英,所闻所见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革命政府。不要说政府自己“四面楚歌”,就是武汉市内也是米荒盐荒油荒煤荒,到处是失业的工人。在乱糟糟的现实面前,叶剑英再次陷入迷惘。他想先住下,再去找军事部长谭延阄述职。他向谭延闽报告了新编二师和吉安的现状,请求接济枪械、粮饷。他哪里知道谭延闿早与蒋介石暗送秋波,是个脚踏两只船的老投机家,怎肯资助反蒋的二师呢?他劝叶剑英暂时留在武汉,看看局势的发展再说。叶剑英只好下榻武昌朝阳旅馆。尹家民,军人,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写诗与评论,后以纪实、传记文学为主,因创作陈赓、黄镇、张国华、陶勇等多部将帅传记文学作品而成名。其中“黄埔系列”和“红墙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已在国内外出版《陈赓大将》、《将军不辱使命》(黄镇传)、《舰队司令生死传奇》(陶勇传)、《谁为中国声辩》、《百将之夜》、《家民纪实文集》(七卷本)、《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红墙知情录》(三卷本)等纪实作品四十余部,另有《心融进蔚蓝》诗集一部。
评分
☆☆☆☆☆
斯大林有句名言:“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不管斯大林后来犯有多少错误,发出过多少条不切中国实际的指示,但中国共产党人的揭竿而起,总与这句名言有关。周恩来首先走向暴动的舞台。
评分
☆☆☆☆☆
为了掩人耳目,他和几个军官上路时都化了装,并分头起程。他刚走,二师左派军官成立了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于5月6日通电讨蒋。电文一发出,遭到右派军官的激烈反对,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二师陷于分裂状态。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见势不妙,于13日夜举行了武汉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反动军官,控制了部队。但是,这次暴动由于缺乏经验,孤军无援,很快就被朱培德第三军的杨竹轩、杨如轩所部包围缴了械。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这才记起陈可钰的话,大为恼火,立即吩咐下属给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起草呈文,要求将叶剑英开除出党,并加通缉。
评分
☆☆☆☆☆
帮同事买的,当时特别想给差评,过了这么长时间了,也不生气了,算了,还是好评吧
评分
☆☆☆☆☆
蒋介石何以坚持定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