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中國建立伊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麵臨帝國主義全麵經濟封鎖和軍事挑釁,新中國隻能嘗試以農業閤作化開闢一條獨立自強的發展新路,以打破常規和蘇聯模式,避免兩極分化,凝聚黨心民心,增加核心競爭力,吸引和聯閤全球一切反帝和平力量,擊碎美製“新月形”軍事包圍的戰略布局。
由此,一部中國農業閤作化史猶如戰史,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書中所呈現的毛澤東、劉少奇、陳雲、薄一波、鄧子恢、賴若愚、陶魯笳、王謙、李順達、曾希聖、吳芝圃、王任重等人物,栩栩如生,風雲各顯,輕描重抹,共寫春鞦。
跨越九省尋覓,農業閤作化運動眾多親曆者的口述迴顧,真實雋永,沉澱鑠金,更如明鏡。多幅珍貴照片,不僅見證瞭這段曆史,更增加瞭本書的史料階值。
內容簡介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全麵推進土地改革,中國農村自下而上開展瞭大規模的農業閤作化運動。《農業閤作化運動始末:百名親曆者口述實錄(插圖珍藏本)》首次集中反映瞭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地方到中央關於農村發展途徑的探索,深度剖析西溝、川底等典型農業社的民情民心,展示瞭毛澤東大力推行農業閤作化的戰略視野,彰顯瞭農業閤作化運動上下結閤不斷發展的基本進程。
作者采訪多位當年農業閤作化運動的親曆者,獲取瞭寶貴的一手資料和照片,用真實的筆觸還原瞭這一曆史事件。視角新穎,深入淺齣,令人迴味。
作者簡介
馬社香,1955年齣生,江漢大學特聘研究員,武漢市社科院研究員。湖北省有突齣貢獻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齣版《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當代中國齣版社2006)、《廬山檔案--毛澤東與名人在廬山》(人民齣版社2006)、《韶山檔案》(中央文獻齣版社2001)、《一個女革命者的曆史見證》(中共黨史齣版社2003)、《廬山舊事》(人民文學齣版社2007)、《紅色第一傢族》(湖北人民齣版社2004)、《明末十大疑案》(湖北人民齣版社1997)、《中國貨幣文化史》(湖北人民齣版社2000)等個人著作,頗受關注和好評。
目錄
一 1951年全國首次“試辦初級社”會議矛盾爆發
1951年3月,山西長治召開“試辦農業閤作社會議”長治地委與華北局調查組各執一詞,一場新的認識交鋒即將爆發。
1.長治專區試辦初級社會議在關鍵時刻召開
2.華北局調查組不同尋常的列席
3.李順達彆具一格宣講毛澤東“建設新農村”主張
4.調查組強調劉少奇“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講話
二 試辦農業閤作社黨內爭論升級
山西省委請示報告中“逐步地動搖削弱私有基礎”的觀點,成為華北五省互助閤作會議爭的焦點,事情越來越復雜,矛盾越來越尖銳。
1.華北局調查組和長治地委不同調兒的會議報告
2.山西省委不同意調查組意見的前因
3.賴若愚起草“把老區互助組織提高一步”的報告
4.華北局再三請示劉少奇
5.吵翻瞭天的華北五省互助閤作會議
三 山西省委與華北局“不同意見”的曆史依據
新中國成立後,省委嚮中央局進行正式的文字申述,在我黨曆史上尚屬第一次。山西省委申述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非要申述?他們的申述會有效果嗎?
1.華北局要山西省委檢討
2.山西省委嚮華北局申訴不同意見
3.昨天和今天的一根紅綫
4.劉少奇三次講話批示支持華北局
四 毛澤東醞釀支持山西省委意見的戰略高點
巨大的壓力下,長治地委給毛主席寫瞭一封信。地緣環境險惡,新中國發展農業是靠一傢一戶個體經濟,還是進一步組織農民辦農業社,毛澤東醞釀著重大的戰略抉擇。
1.王謙等人給毛澤東寄瞭一封信
2.怎樣繼續引導農民--李順達互助組的公開迴答
3.毛澤東7月15日“能戰然後能和”的迴信
五 全國第一次農業互助閤作會議召開
毛澤東堅信:“中國的閤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産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
1.毛澤東說服劉少奇、薄一波、劉瀾濤的武器
2.陳伯達具體組織和主持會議
3.趙樹理會上講的農業社故事
4.試辦國營農場和山西乾部履新
六 1952年全國典型農業社“試驗田”
《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産互助閤作的決議(草案)》下發後,在全國産生很大影響,初級社如雨後春筍般齣現,逐漸推動瞭過渡時期總路綫的醞釀形成……
1.李順達初級社掛牌之際
2.全國首批試辦社--川底的“秘訣”
3.西溝人眼中的退社
4.反細菌戰和東四義衛生村
5.李順達隨中國農民代錶團訪蘇歸來
6.劉少奇齣席蘇共十九大要聞
7.毛澤東、黨中央醞釀“過渡時期總路綫”
七 1953年春毛澤東調研農業閤作化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說,“……我們有些領導乾部不自覺地把戰爭時期為人民甘灑熱血、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改換為為政績服務,為領導意識服務,發展下去就可怕瞭。”
……
八 1953年推進閤作化的雙層推進
九 1954年推進閤作的整閤交鋒
十 1955年加快農業閤作化的政治視野
十一 農業閤作化速掀高潮的組織推動
十二 1956年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的浪尖
附錄 主要受訪者名單
後記
精彩書摘
今天成立的農業閤作社還是這26戶。為什麼不叫原名互助組,要叫閤作社呢?這是毛主席要求我們,要走社會主義道瞭。
李順達講:“這兩年,我多次見到毛主席,說起來又激動又慚愧。毛主席要我們山區將來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甚叫社會主義?村裏有人問。我答:就像老大哥蘇聯那樣,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牛永青老漢問:不用牛,用甚?我說:用拖拉機。我在天津展覽會見過,有一丈多長瞭。牛永青再問:這麼大,在俺山區怎麼用?山路能進來?能往梯田送肥、收玉茭?牛永青的話叫我好一陣琢磨。西溝現在最大的田纔四畝大。山區一輩子不能用拖拉機種莊稼,就一輩子不搞社會主義瞭?我想來想去,原來想的社會主義就是用拖拉機犁地的想法,不完全對。”
李順達那天說,那俺們山區咋能走上社會主義道?共産黨毛主席又給我們指路瞭。這就是要搞農業閤作社。農業閤作社裏就有社會主義。為甚這麼說?閤作社講土地入股,誰的土地多股份要多一些,但能多多少,就要看你勞動瞭。這就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的比例比土地入股大一些,大多少,由大傢討論定。還有閤作社要留發展生産、預備荒年和為睏難人傢準備的公積金。公積金,我們互助組原來就有,閤作社是不是要增加一部分,也要由大傢定。我琢磨著閤作社要辦好,傢傢都有股份,傢傢都有說話的權利,大傢商量著在閤作社分配裏取長補短,公平閤理,人人都有勁,都有奔頭,人人都過上好日子。中國的地主資本傢不敢欺負剝削我們。以後,外國的帝國主義和地主、資本傢,誰也不敢也不能夠欺負剝削我們。現在,美帝國主義還敢侵略朝鮮和我國颱灣,我們立即組織誌願軍跨過瞭鴨綠江。1951年夏季,我們互助組發起捐獻“愛國豐産號”和“新中國農民號”飛機的倡議,全省全國農民都響應,我們互助組一天就捐獻51.2萬元舊幣(李順達個人捐獻15萬元舊幣)。我們要讓地主資本傢和帝國主義現在不敢欺負剝削我們,以後更不敢欺負剝削,我理解,這就是社會主義。(西溝村申紀蘭2008年12月4日口述)
李順達樸實的話語從一個基本側麵,迴答瞭從地方到中央層層爭論試辦農業閤作社的目標這個大道理,也嚮鄉親們講述瞭閤作社“土地入股”、“按勞分配”的基本章程。這個章程,大傢早已討論過,閤適著瞭。李順達又接著講,閤作社與互助組相比的幾大好處,互助組老六戶黨支部成員宋金山當時用手比畫著說:
“一是可以擴大耕地麵積,增産。每傢每戶的田埂地頭利用起來,閤作社整體安排成片種植,與互助組的換工有很大區彆,擴大的田埂地頭連成片,好種莊稼,增産糧食。我們要讓全國看看,山區的農業要上去。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假設的、與“農業閤作化運動始末:百名親曆者口述實錄(插圖珍藏本)”完全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書名:《古絲綢之路的地理變遷與文化交融:從漢唐盛世到現代格局》 作者: [此處可填一個富有學術氣息的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明遠 教授] 齣版社: [此處可填一個虛構的學術齣版社,例如:敦煌文史齣版社] 定價: [此處可填一個閤理的定價,例如:188.00元] 開本與裝幀: 精裝,16開,全彩印刷,附贈精美地圖集 字數: 約 65 萬字 --- 內容概要 《古絲綢之路的地理變遷與文化交融:從漢唐盛世到現代格局》是一部跨越兩韆年曆史時空,聚焦於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交通動脈——絲綢之路的深度研究專著。本書以地理學、曆史學、考古學和社會人類學的多重視角,係統梳理瞭絲綢之路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路綫演變、貿易結構、生態環境影響,以及沿綫文明之間的復雜互動與融閤過程。 本書的核心在於突破傳統上將絲綢之路視為單一商貿通道的局限,將其視為一個動態、多層次的文明交流網絡。作者群通過對中西方史料的細緻比對,結閤最新的衛星遙感技術和實地考古發掘成果,精確描摹瞭這條“文明之河”的地理脈絡及其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不可逆轉的變遷。 第一部分:地理基礎與早期成型(秦漢至魏晉)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絲綢之路的地理學框架。詳細分析瞭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道、帕米爾高原和中亞山地等關鍵地理單元對商路選擇的決定性影響。作者探討瞭古代水文地質變化(如河流改道、地下水位下降)如何迫使商隊改變既有路綫,並解釋瞭遊牧民族的興衰與綠洲城市的興衰如何相互印證。 特彆關注瞭張騫齣使西域的曆史背景與意義,以及漢朝對西域的初步經略。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早期路標、烽燧遺址的考證,旨在重構早期商旅的實際行進路綫。 第二部分:盛世的輝煌與路綫的鼎盛(隋唐時期) 唐朝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唐朝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保障瞭商路的空前繁榮。重點研究瞭長安、洛陽作為東西方貿易樞紐的功能;吐魯番、高昌、敦煌等重鎮在宗教傳播、技術交流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交融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齣土文書、壁畫、佛教造像風格的比較分析,詳細闡述瞭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自西嚮東的傳播路徑與在本土化的過程。書中特彆探討瞭唐朝與周邊政權(如突厥、吐蕃)在貿易保護、路權爭奪上的復雜關係。 第三部分:陸路衰落與海上轉型(宋元時期) 進入宋代,中原政權對西域的控製力減弱,內陸商路開始受到挑戰。作者結閤氣候變化資料,論證瞭中亞地區乾旱化趨勢對綠洲生存環境的擠壓,以及沿途戰亂對商業信心的打擊。 與此同時,本書首次將宋元時期的“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提升到與陸路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係統研究。通過對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的發達程度、造船技術以及航海知識的考察,展示瞭貿易重心如何由內陸嚮海洋轉移,以及這種轉移對中國南方沿海經濟的深遠影響。元朝建立的龐大帝國體係(如驛站係統的延伸)對跨歐亞貿易的短暫復興起到的作用也被細緻分析。 第四部分:地理重塑與現代遺産(明清至今) 明清時期,隨著歐洲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傳統絲綢之路的地位急劇下降。本部分探討瞭這一曆史性轉摺背後的全球貿易體係重構。重點分析瞭海禁政策對陸路貿易的衝擊,以及明代與中亞各國(如帖木兒帝國殘餘勢力)的邊緣化交往模式。 在現代部分,本書將視野拓展至20世紀至今。研究瞭考古學、探險熱潮對絲綢之路遺産的“再發現”過程。最後,結閤當代“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敘事,本書以冷靜的學術視角,評估瞭古代絲綢之路所遺留下的文化地理遺産對當代互聯互通戰略的啓發與現實意義。 特色與創新 1. 多學科交叉研究: 融閤瞭曆史文獻考據、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考古學實證研究和人類學文化比較。 2. 詳實的圖錶與地圖: 全書配有超過百幅高清手繪路綫圖、地貌剖麵圖、衛星影像對比圖,以及貿易品流嚮圖,直觀展示地理與曆史的互動。 3. “非主流”路綫考察: 深入探討瞭南方絲綢之路(滇緬古道)和草原絲綢之路的獨立發展脈絡,豐富瞭對絲綢之路概念的理解。 4. 強調“交融”而非“單嚮輸入”: 書中大量篇幅用於分析中西方在技術、藝術、思維模式上的相互影響與本土化改造,避免瞭單一文明優越論的窠臼。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曆史學、地理學、國際關係學、考古學專業的師生閱讀,對世界貿易史、區域文化研究,以及地緣政治感興趣的廣大曆史愛好者亦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