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文化研究文库·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扬州音乐文化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Yangzhou Musical Culture]

淮扬文化研究文库·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扬州音乐文化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Yangzhou Musical Cul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美林,韩月波 著
图书标签:
  • 淮扬文化
  • 扬州音乐
  • 音乐史
  • 地方音乐
  • 文化传承
  • 区域发展
  • 人文研究
  • 历史文化
  • 江苏文化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7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65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Yangzhou Musical Culture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3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之地,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绵亘至今。扬州大学是淮扬文化区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整合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精干力量,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进行综合研究,阐扬其独特蕴涵并寻找其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变革相结合的生长点,以求对地方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区域名称命名的《淮扬文化研究文库》,是扬州大学“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重点学科“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文库”汇集了扬州大学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是一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文化工程。“文库”的出版,将对当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科学发展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淮扬文化研究文库·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扬州音乐文化简史》从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纵览扬州音乐文化,对其脉络、流变及其本体作了详尽的阐述,揭示了扬州音乐的发展动因及其本体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渊源。作者阐明,阅读一本音乐史,实质就是阅读一本人类文化史,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音乐的长久魅力,还可窥见其对研究人类文化发展所具有的“活化石”价值。

作者简介

张美林,1966年生,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声乐学会副主席,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扬州市政协常委。主编教材《声乐教程》,出版《扬州民歌史略》等专著,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03年出版个人演唱CD专辑《金色男高音——张美林“今夜无人入睡”》。曾获“全国第七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美声唱法三等奖、“匈牙利国际威尔第歌剧音乐节”声乐表演金奖,参加“中国版歌剧”《图兰朵》巡演并出演一号男主角卡拉夫;曾应邀参加“中国亚洲论坛”(博鳌论坛)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的演出,并为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外领导人演唱。
韩月波,1957年生,现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民间音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和扬州文化史研究,专著有《世纪航程》、《东方涛声》、《中困航运史研究》、《竹西佳处》、《扬州太守苏东坡》、《记忆扬州》等;与张美林合著的《扬州民歌史略》获扬州市人民政府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奖。

目录

第一章 远古先秦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高邮龙虬庄文化——扬州音乐文化起源考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乐器
第四节 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第五节 音乐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两汉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乐府
第三节 音乐文化交流
第四节 宗教音乐
第五节 乐器与乐谱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思想

第三章 三国东晋南朝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乐器与乐谱
第三节 宗教音乐
第四节 音乐文化交流
第五节 音乐活动与思想

第四章 隋唐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宗教音乐
第三节 音乐文化活动
第四节 隋唐诗词配乐
第五节 乐器与乐谱
第六节 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第七节 音乐机构与论著

第五章 宋元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乐器与乐谱
第三节 宗教音乐
第四节 音乐文化活动
第五节 音乐文化人物
第六节 音乐文化理论

第六章 明代扬州音乐文化
[概要]
第一节 民间音乐
……
第七章 清代扬州音乐文化
第八章 近代扬州音乐文化
第九章 民国扬州音乐文化
第十章 新中国扬州音乐文化

精彩书摘

此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值得注意。朱自清最早对吴声和西曲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吴声歌曲》应包括《神弦歌》和《西曲歌》,而不应该分开。其著《中国歌谣》第三章对此有精辟论述:
这种伦理的多类问题,我们暂可不论;以声调及内容(不论用处)而论,这些自然以附于《吴声歌》为宜。这十曲(指“神弦歌”)都描写神的生活。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吴越人民的理想反映。……我们看《西曲歌》的《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裹阳乐》、《三洲歌》、《那呵滩》、《浔阳乐》,差不多都是描写商人的恋爱。都是由商人的生活中,写出他们的恋情。《古今乐录》记齐武帝创《估客乐》的动机说:“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我们从这个简短的记事中,就可以晓得樊邓往事,足以使人追忆者,也不过是估客之乐而已。江汉之间,舟行通畅,这些估客,也就随波逐利,轻易离别。于是所到的地方,扬州、江陵、巴陵、浔阳、襄阳、石城……都成就了他们的歌咏。《西曲》虽然经过了商业化,而《西曲》中描写男女间的恋情,并不因此减色。而且因为两首歌曲在《西曲》与《吴声歌曲》里面都可见到。也就是说,《吴歌》的《黄鹄曲》即《西曲》的《襄阳乐》;《吴歌》的《懊侬歌》即《西曲》的《乌夜啼》。又《吴歌》里有一首《江陵女歌》,唐李康成说,“《黄竹子歌》、《江陵女歌》,皆今时吴歌也。”由此也足以看出《西曲》与《吴歌》的关系。
……

前言/序言


淮扬文化研究文库·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扬州音乐文化简史 图书简介 本卷深入探讨了淮扬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扬州音乐文化,以时间为轴线,勾勒出其从历史源头到近代发展的演变脉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音乐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扬州特定的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中,力求揭示音乐形态、风格流变与区域文化精神、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扬州音乐的源流与早期奠基 扬州,作为自古以来的漕运枢纽和商业重镇,其文化土壤极为肥沃。本部分将追溯扬州音乐的源头。 远古遗音与先秦的萌芽: 考察邗江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原始音乐遗存,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邗城)作为吴国东部疆域,其音乐如何受到中原文化与江淮水乡习俗的共同影响。重点分析“吴声”与“楚调”在扬州交汇的早期特征。 汉代乐府与盛唐气象: 汉代扬州是重要的冶铁和盐业中心,经济繁荣为音乐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章将详述汉代乐府在扬州的设置及其对地方歌舞的影响。随后,重点聚焦盛唐时期。扬州在唐代达到其历史辉煌,其音乐艺术也随之达到第一个高峰。探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以及扬州“歌舞升平”背后的音乐生态,包括燕乐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文人阶层对音乐的推崇。 第二部分:宋元时期的变革与地方音乐的成熟 宋代,扬州的经济地位虽有波动,但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 宋词的音乐载体: 深入分析宋词在扬州的发展,特别是与当地文人雅集、市民娱乐活动的结合。探讨宋词的曲调如何与民间音乐相互渗透,形成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声腔。 元曲与戏曲的初兴: 元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戏曲开始抬头。本部分将梳理早期杂剧和南戏在扬州的演出情况,分析扬州方言、民间俗曲如何被吸纳进戏曲的表演体系中,为后来的成熟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明清繁荣:扬州戏曲的鼎盛与声腔的定型 明清是扬州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戏曲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昆腔的“扬州化”: 昆山腔(昆曲)自明代中叶兴盛,扬州作为富商云集之地,成为昆曲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本书细致考察昆曲在扬州的演出组织、科班培养、以及在吸收地方语言、审美趣味后,所形成的具有“清雅精致”特征的扬州昆班风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地方文人与富豪审美情趣的再创造。 地方声腔的勃兴与融合: 重点剖析清代中后期,在昆曲之外,以江淮地区民间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声腔艺术(如早期徽剧、弋阳腔与昆曲的碰撞、吸收)。探讨这些声腔如何在扬州的市井环境中流传,形成与高雅的昆曲相对应、更具生命力的市民音乐。 士人的音乐生活: 详述扬州文人雅集、园林清赏中的音乐活动。分析古琴、琵琶、笛箫等乐器的演奏传统。通过对个别重要音乐家(如擅长琴箫的文人)的梳理,展现他们如何将诗词意境融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中,维护了扬州音乐的文化品位。 第四部分:近代转型:传统音乐的坚守与外来影响 鸦片战争后,扬州作为通商口岸之一,面临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戏曲的衰落与转型: 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戏曲(特别是昆曲)如何面临观众流失和演出困境。分析传统戏班如何适应时局,向更通俗、更具故事性的地方戏曲形式转化。 新式音乐的引入: 简要介绍西方音乐(如进行曲、进行曲风格的器乐)在驻军、教会或新式学堂中的初步接触。考察这些外来元素如何在早期被本土音乐家感知和吸收,尽管影响尚浅,但已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民间音乐的生命力: 关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中的说唱艺术、小调等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的生命力,它们是抵抗外来冲击、保持地方文化底色的重要力量。 结语: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本书最后总结了扬州音乐文化的独特气质:既有水乡的婉约秀美,又有商贾之地的富庶精致;既能容纳中原的正统雅乐,又能吸收江南的吴侬软语。扬州音乐文化是淮扬文化精神在听觉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发展轨迹深刻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兴衰更替。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整合了地方志、文人笔记、戏曲档案以及相关乐谱片段,力求考据翔实。 跨学科视角: 将音乐史研究融入区域社会史、经济史和都市文化研究的框架内,避免了孤立研究的弊病。 注重“流变”: 强调音乐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扬州城市地位和市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动态演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扬州,这座历来以其婉约秀丽的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闻名遐迩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读过不少关于扬州历史、园林、美食的书籍,却总觉得在音乐这个领域,似乎少了一份深入的探寻。最近偶然得知了这套“淮扬文化研究文库”,其中一本《扬州音乐文化简史》更是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扬州音乐的发展脉络。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古老的旋律,去聆听不同时代的风情。想象一下,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我能够触摸到扬州音乐的脉搏,体会它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相互辉映,又如何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能否让我对扬州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成为我探索扬州文化的一把金钥匙?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对“简史”这个词,总是带着几分审慎的。它意味着篇幅的限制,也意味着内容的取舍。对于一个像扬州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音乐文化的“简史”该如何落笔,如何既能勾勒出整体的轮廓,又不失关键的细节,这确实是一个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的是,并非简单地罗列人名和年代,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扬州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民众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它能否讲述清代扬州作为商业繁荣的都会,其音乐的生态又是怎样的?文人雅士们在音乐创作和传播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民间曲艺又如何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

评分

在众多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中,音乐文化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环。我们更关注物质遗存,更关注政治经济,却往往忽略了那些无形的、流动的艺术形式。《扬州音乐文化简史》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们呈现扬州音乐文化的全貌。它是否能够梳理出扬州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宫廷到市井,从文人到民众的传承与发展轨迹?它是否能够对扬州音乐的各个门类,如戏曲、器乐、民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扬州音乐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区域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又如何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体现在它能否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扬州音乐深层肌理的窗户。

评分

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一个民族的情感记忆,以及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因此,当我看到《扬州音乐文化简史》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听”到扬州。我想象着,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戏楼,聆听婉转的唱腔;漫步在古朴的街巷,感受那丝竹之声的悠扬;甚至,在那些文人墨客的雅集上,感受音乐与诗酒茶的交融。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充满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体会扬州音乐的独特韵味。它是否能够讲述那些关于扬州音乐的故事,那些流传在民间,或者记载在史籍中的动人传说?我期待它能够用鲜活的笔触,描绘出扬州音乐的精神内核,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它,更是能够感受到它。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还剩下多少独特的生命力?而《扬州音乐文化简史》这本书,似乎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特别好奇,它是否能够展现出扬州音乐在哪些方面展现出了独特性,又是在哪些方面与更广阔的音乐领域产生了联系?例如,扬州戏曲(如昆曲、高腔等)是否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影响,或者吸纳了哪些外来的音乐元素?扬州的器乐演奏,例如古琴、琵琶等,是否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扬州音乐,比如它如何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又如何与现代的音乐产业融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回顾,更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扬州音乐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