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新民丛报(第2辑)(套装全14册)

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新民丛报(第2辑)(套装全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期刊
  • 新民丛报
  • 民国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史料
  • 汇刊
  • 学术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795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1907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新民丛报》创刊号《本报告白》称:“本报取名《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初创时,分图画、论说、学说、口闻短评、中国近事、海外汇报、史论、地理、教育、学术、近事、名家说丛、舆论一斑、杂俎、小说、文苑、绍介新著各栏。第二年起“改定内容”,论著门中,着重论说、学说、时局、政治、历史、地理、教育。说明“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
  《新民丛报》初创时,主要论文几乎都出自梁启超之手,所撰长篇政论《新民说》,是当时较有代表性而影响广泛的文篇。梁启超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新民说》全文共20节,约11万字,分期刊载,历时五年,后又出单行本。《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由于梁启超议论新颖、语言明快、文字生动,深受读者欢迎,使得《新民丛报》印数日增,最初仅印二千册,到了第二十号时,增至九千册,有时高达一万四千册,还经常再版、翻印。
  《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初期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

前言/序言


《新民丛报》:时代洪流中的思想激荡 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中,报刊杂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思想碰撞、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在这众多的报刊之中,《新民丛报》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论域和巨大的影响力,在晚清中国掀起了一股思想的巨浪,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文献。本套《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新民丛报(第2辑)》便是对这份宝贵史料的系统整理与呈现,它以近乎原貌的方式,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引领我们回溯一个时代思想的脉络与演进。 《新民丛报》自1902年创刊于日本东京,由梁启超主持,集结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它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正值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甲午战败的屈辱,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民族存亡的警钟长鸣。在这样的关头,如何救国救民,如何革新图强,成为了每一个有识之士亟待回答的命题。《新民丛报》正是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回应了这一历史性的呼唤。 本套《新民丛报(第2辑)》共计十四册,汇集了《新民丛报》自创刊初期的精要篇章。通过这十四册的精心编排,读者可以系统地、深入地了解《新民丛报》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论述。 一、 政治革新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民丛报》的核心关切之一便是中国的政治前途。梁启超及其同仁们深刻认识到,要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命运,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他们高举“变法”的旗帜,但与早期维新派的改良主张有所不同,《新民丛报》的论调更加激进,更加注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借鉴与吸收。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体制的讨论。作者们对西方国家的政治运作、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等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政治发展道路。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抨击腐败的官僚体系,呼吁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 更重要的是,《新民丛报》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岌岌可危的时刻,作者们通过文字,一次次地敲响警钟,唤醒沉睡的国民,呼吁大家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团结起来,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奋斗。他们运用“新民”的概念,强调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强大的基石,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新民”,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这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强烈责任感,贯穿了《新民丛报》的始终,也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读者。 二、 社会改革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政治改革离不开社会基础的支撑,而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新民丛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呼吁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在教育方面,作者们大力提倡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新型人才。他们批评传统的科举制度,认为其培养出的官僚只会僵化守旧,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人文社科,以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在经济方面,《新民丛报》也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如发展工商业,鼓励实业救国,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他们认识到,经济的落后是国家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为国家的强大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作者们还关注到社会习俗的改革,如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缠足,反对迷信等。这些看似细微的社会改革,实则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旨在破除陈规陋习,建立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新民丛报》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三、 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 《新民丛报》不仅仅是一份政治报刊,更是一份重要的思想启蒙刊物。在引进西方思想、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们广泛介绍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思想,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进化论等,这些新思想的引入,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冲击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指出其糟粕之处,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扬弃,以更好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 同时,《新民丛报》也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挖掘和肯定,他们试图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构建中华民族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新民丛报》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并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本套《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新民丛报(第2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晚清社会思潮的珍贵窗口。通过阅读《新民丛报》,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思考中国的前途,如何分析社会问题,如何提出解决方略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进逻辑,把握当时社会发展的脉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它为研究梁启超及其思想、中国近代报刊史、近代思想史、近代政治史、近代教育史等诸多领域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这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对于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是一次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绝佳机会。 本套丛刊的整理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不仅是对一份重要历史文献的保存,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记忆的重现。它提醒我们,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点燃变革的火焰,知识的传播是如何塑造时代的命运。通过细读《新民丛报》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那段岁月中的激情与困惑,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总而言之,《新民丛报》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本套《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新民丛报(第2辑)》以其系统性、完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和阅读这份重要史料的绝佳平台。翻开这十四册书,就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史深处的大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近代史文献精选》的收录范围真是令人称奇,它似乎聚焦于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变迁,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论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戊戌变法前后,知识界对于“救亡图存”的不同解读。那些关于体制改革、教育西化以及文化革新的辩论,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书里对于梁启超等人的早期论述做了大量的梳理,展现了他们如何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框架中挣脱出来,尝试嫁接西方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文本,还试图勾勒出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传播路径,比如通过哪些报刊杂志、哪些学社团体进行扩散,这为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脉络提供了极佳的图景。可以说,对于想深入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学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库,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交锋的锐利感,是翻阅零散资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最近接触的这批关于近代城市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构建的资料,视角非常冷峻且具有现实意义。它记录了从瘟疫防治到西医知识的推广过程中,政府、教会和民间力量之间的博弈。书中详细对比了传统中医体系在面对新式传染病时的应对策略与西方医学的干预措施,这种对比极具启发性。有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公共卫生条例的制定过程,展现了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初期尝试,包括隔离区的设立、疫苗的强制接种等,这些措施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弹,书中对民众抵制心理的分析十分到位。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政治上的革新,更包含着对国民身体和公共福祉的系统性管理,而这些基础的建设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阻力才得以实现的。

评分

这套关于清末民初法律与制度改革的文选,在严谨性上做到了极致。它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在引入西方法律体系时所遇到的本土化难题。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条文草案、司法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外国法律体系的介绍与批判性吸收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家庭法改革的章节,这些变动直接触动了中国社会最核心的结构。阅读这些文献,我得以窥见温和的改良派和激进的革命派在法律构建上的分歧,他们如何试图用不同的法律框架来塑形未来的中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充满痛苦权衡与艰难妥协的复杂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其逻辑链条。

评分

手头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思潮的汇编,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英审美世界的窗口。它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艺术流派的理论宣言和对立论战。从国粹派的坚守到引入印象派、立体派的激烈碰撞,书中把不同艺术阵营的理论家们写得剑拔弩张,非常精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美术救国”这一概念的探讨。艺术家们如何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肩负民族命运的严肃事业,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抒发,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文字风格上,很多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文学性,读起来酣畅淋ட்ட,仿佛能听到当年艺术沙龙里的辩论声。它不仅是研究艺术史的材料,更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侧影集。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套关于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集,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深入到日常生活和民间信仰的层面。其中有一辑专门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宗族观念的瓦解与新兴的市民阶层文化的兴起。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服饰、饮食习惯和娱乐方式转变的记述。比如,作者对“新女性”形象的描摹,不仅是概念上的讨论,更有大量的图片和具体事件作为佐证,展现了她们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一边拥抱摩登,一边又无法彻底割裂与传统家庭的联系。这种“拉扯感”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正在剧烈变动的历史剧场,能真切感受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对于历史社会学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微观视角,远比官方史料来得鲜活和人性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