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1907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新民丛报》创刊号《本报告白》称:“本报取名《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初创时,分图画、论说、学说、口闻短评、中国近事、海外汇报、史论、地理、教育、学术、近事、名家说丛、舆论一斑、杂俎、小说、文苑、绍介新著各栏。第二年起“改定内容”,论著门中,着重论说、学说、时局、政治、历史、地理、教育。说明“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
《新民丛报》初创时,主要论文几乎都出自梁启超之手,所撰长篇政论《新民说》,是当时较有代表性而影响广泛的文篇。梁启超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新民说》全文共20节,约11万字,分期刊载,历时五年,后又出单行本。《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由于梁启超议论新颖、语言明快、文字生动,深受读者欢迎,使得《新民丛报》印数日增,最初仅印二千册,到了第二十号时,增至九千册,有时高达一万四千册,还经常再版、翻印。
《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初期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
这部《中国近代史文献精选》的收录范围真是令人称奇,它似乎聚焦于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变迁,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论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戊戌变法前后,知识界对于“救亡图存”的不同解读。那些关于体制改革、教育西化以及文化革新的辩论,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书里对于梁启超等人的早期论述做了大量的梳理,展现了他们如何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框架中挣脱出来,尝试嫁接西方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文本,还试图勾勒出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传播路径,比如通过哪些报刊杂志、哪些学社团体进行扩散,这为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脉络提供了极佳的图景。可以说,对于想深入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学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库,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交锋的锐利感,是翻阅零散资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最近接触的这批关于近代城市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构建的资料,视角非常冷峻且具有现实意义。它记录了从瘟疫防治到西医知识的推广过程中,政府、教会和民间力量之间的博弈。书中详细对比了传统中医体系在面对新式传染病时的应对策略与西方医学的干预措施,这种对比极具启发性。有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公共卫生条例的制定过程,展现了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初期尝试,包括隔离区的设立、疫苗的强制接种等,这些措施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弹,书中对民众抵制心理的分析十分到位。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政治上的革新,更包含着对国民身体和公共福祉的系统性管理,而这些基础的建设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阻力才得以实现的。
评分这套关于清末民初法律与制度改革的文选,在严谨性上做到了极致。它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在引入西方法律体系时所遇到的本土化难题。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条文草案、司法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外国法律体系的介绍与批判性吸收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家庭法改革的章节,这些变动直接触动了中国社会最核心的结构。阅读这些文献,我得以窥见温和的改良派和激进的革命派在法律构建上的分歧,他们如何试图用不同的法律框架来塑形未来的中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充满痛苦权衡与艰难妥协的复杂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其逻辑链条。
评分手头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思潮的汇编,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英审美世界的窗口。它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艺术流派的理论宣言和对立论战。从国粹派的坚守到引入印象派、立体派的激烈碰撞,书中把不同艺术阵营的理论家们写得剑拔弩张,非常精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美术救国”这一概念的探讨。艺术家们如何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肩负民族命运的严肃事业,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抒发,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文字风格上,很多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文学性,读起来酣畅淋ட்ட,仿佛能听到当年艺术沙龙里的辩论声。它不仅是研究艺术史的材料,更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侧影集。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这套关于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集,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深入到日常生活和民间信仰的层面。其中有一辑专门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宗族观念的瓦解与新兴的市民阶层文化的兴起。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服饰、饮食习惯和娱乐方式转变的记述。比如,作者对“新女性”形象的描摹,不仅是概念上的讨论,更有大量的图片和具体事件作为佐证,展现了她们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一边拥抱摩登,一边又无法彻底割裂与传统家庭的联系。这种“拉扯感”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正在剧烈变动的历史剧场,能真切感受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对于历史社会学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微观视角,远比官方史料来得鲜活和人性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