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
1.1 电阻器的基础知识
1.1.1 电阻器型号命名方法
1.1.2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3 常用的电阻器
1.2 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
1.2.1 固定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
1.2.2 电位器的检测与选用
1.2.3 敏感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
第2章 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
2.1 电容器的基础知识
2.1.1 电容器型号命名方法
2.1.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2.1.3 常用的电容器
2.2 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
2.2.1 固定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
2.2.2 可调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
第3章 电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3.1 电感器的基础知识
3.1.1 电感器型号命名方法
3.1.2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
3.1.3 常用的电感器
3.2 电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3.2.1 电感器的检测
3.2.2 电感器的选用
第4章 变压器的检测与选用
4.1 变压器的基础知识
4.1.1 变压器型号命名方法
4.1.2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
4.1.3 常用的变压器
4.2 变压器的检测与选用
4.2.1 变压器的检测
4.2.2 变压器的选用
第5章 二极管的检测与选用
5.1 二极管的基础知识
5.1.1 二极管型号命名方法
5.1.2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5.1.3 常用的二极管
5.2 二极管的检测与选用
5.2.1 二极管的检测
5.2.2 二极管的选用
第6章 三极管的检测与选用
6.1 三极管的基础知识
6.1.1 三极管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6.1.2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6.1.3 三极管型号命名方法
6.1.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6.1.5 常用的三极管
6.2 三极管的检测与选用
6.2.1 三极管的检测
6.2.2 三极管的选用
第7章 场效应管的检测与选用
7.1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7.1.1 场效应管型号命名方法
7.1.2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7.1.3 常用的场效应管
7.2 场效应管的检测与选用
7.2.1 结型场效应管的检测
7.2.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管)的检测
7.2.3 场效应管的选用
第8章 晶闸管的检测与选用
8.1 晶闸管的基础知识
8.1.1 国产晶闸管型号命名方法
8.1.2 晶闸管的主要参数
8.1.3 常用的晶闸管
8.2 晶闸管的检测与选用
8.2.1 晶闸管的检测
8.2.2 晶闸管的选用与代换
第9章 晶振与滤波器的检测与选用
9.1 晶体振荡器的基础知识
9.1.1 石英晶体的结构与压电效应
9.1.2 石英晶体的符号和等效电路
9.1.3 石英晶体的分类
9.1.4 石英晶体元件的命名方法
9.1.5 石英晶体的主要参数
9.1.6 常用的石英晶体
9.1.7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应用
9.2 石英晶体的检测与选用
9.2.1 石英晶体的检测
9.2.2 晶振的选用
9.3 滤波器的基础知识
9.3.1 滤波器的基础知识
9.3.2 滤波器的测量
9.3.3 滤波器的选用
第10章 继电器、开关的检测与选用
10.1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
10.1.1 继电器的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10.1.2 继电器的分类
10.1.3 继电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10.1.4 继电器的主要参数
10.1.5 常用的继电器
10.2 常用继电器的检测与选用
10.2.1 电磁继电器的检测
10.2.2 固态继电器的检测
10.2.3 干式舌簧管的检测
10.2.4 继电器的选用
10.3 开关
10.3.1 开关的型号命名方法
10.3.2 开关的主要参数
10.3.3 常用的开关
10.3.4 开关的检测
10.3.5 开关的选用
第11章 电声器件的检测与选用
11.1 扬声器的基础知识
11.1.1 扬声器的命名
11.1.2 扬声器的主要参数
11.1.3 常用的扬声器
11.1.4 扬声器的检测
11.1.5 扬声器的选用
11.2 耳机和耳塞
11.2.1 耳机的分类
11.2.2 耳机的参数
11.2.3 耳机和耳塞的检测
11.3 蜂鸣器
11.3.1 蜂鸣器的基础知识
11.3.2 压电蜂鸣器的检测
11.4 驻极体话筒
11.4.1 驻极体话筒的基础知识
11.4.2 驻极体话筒的检测
第12章 传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12.1 传感器的基础知识
12.1.1 传感器的分类
12.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2.1.3 常用的传感器
12.2 传感器的选用
12.2.1 传感器选用总则
12.2.2 各类传感器的具体选用
参考文献
我最近在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特别是涉及到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的硬件接口和驱动开发。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单片机的架构,比如ARM Cortex-M系列、AVR系列等,以及它们的外围接口,例如GPIO、UART、SPI、I2C、ADC、DAC等。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学习到如何编写高效、可靠的驱动程序来控制这些硬件。书中关于单片机基础知识的介绍是有的,比如CPU的工作原理、存储器类型、中断系统等,也对一些常用的外设进行了功能描述。然而,对于如何具体地配置这些外设寄存器,如何编写中断服务程序,以及如何处理并发和实时性要求,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浅显,更多的是概念性的介绍,缺乏具体的代码示例和调试技巧。例如,在介绍ADC时,书中仅仅说明了ADC的功能,但并没有给出如何根据采样率和分辨率来配置ADC的转换模式,以及如何优化采样时序以提高精度。对于一些复杂的驱动,比如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下的驱动开发,书中更是没有涉及。这使得我在实际的嵌入式项目开发中,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Datasheet和网络资源,才能编写出可用的驱动程序。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能够系统地学习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和验证方法。我尤其感兴趣的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应用,比如如何使用Verilog或VHDL语言编写逻辑,如何进行仿真验证,以及如何将设计部署到FPGA开发板上。我一直想了解一些实际的项目开发流程,例如从需求分析到功能模块划分,再到顶层集成和时序约束的设置。书中倒是对数字逻辑的基础概念做了介绍,比如布尔代数、逻辑门、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等,并且对一些基本的数字电路模块,如加法器、寄存器、计数器等进行了讲解。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复杂的FPGA设计中,以及如何掌握更高级的设计技巧,比如状态机设计、流水线设计、异步复位同步释放等,书中提供的篇幅实在有限。而且,关于FPGA的开发环境和工具链,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了解和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进行FPGA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希望看到一些实际的FPGA项目案例,比如一个简单的RISC-V处理器或者一个视频处理模块的设计流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提升自己在模拟电路设计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元器件的理解和应用。比如,书中关于运放(Operational Amplifier)的部分,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关于不同类型运放的详细比较,像双极型、FET输入的运放,它们在噪声、带宽、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运放。同时,我还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利用运放构建各种滤波器(如低通、高通、带通)、振荡器、比较器等,并理解这些电路设计中的一些经典“套路”和优化技巧。书中虽然也提到了运放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常用配置,例如同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跟随器等,但这些内容在很多基础教材中都普遍存在。我更关注的是一些进阶的应用,比如如何在噪声环境中设计高精度电路,如何处理信号的失真和饱和问题,以及一些高级的反馈机制的应用。书中对这些部分的阐述显得比较概括,缺乏深入的理论推导和实际电路的设计实例。举个例子,关于低噪声运放的选择,书中仅仅提及了“选择低噪声的运放”,但并没有给出如何量化评价运放的噪声指标,以及如何在电路中最小化噪声的引入。这让我觉得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仍然会遇到很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简洁大方,蓝色的主色调给人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感。翻开第一页,目录清晰明了,章节的划分也很有逻辑性。我最开始是被“电子元器件的特性曲线分析”这一章吸引了,本来以为会讲得很深入,比如各种晶体管、二极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I-V曲线,以及如何通过曲线来判断元器件的优劣,甚至可以根据曲线推断出一些隐藏的参数。然而,实际内容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基本特性的介绍,比如电阻的阻值、电容的容值、电感的感值,以及它们在理想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对于实际检测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比如温度对特性的影响、寄生参数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进行精确测量,书中着墨不多,更多的是描述性的语言,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案例分析。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图表,比如实际测量得到的曲线,或者不同类型元器件的典型曲线对比,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书中对元器件的分类介绍也很常规,像是按照阻抗、能耗、存储等大类来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入门,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划分,比如MOSFET的各种型号,或者RF元器件的特殊性等等。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入门级的教材,它应该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如果期望从中获得深入的、实用的检测技巧,可能需要另寻他书了。
评分我最近对射频(RF)通信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想了解一些射频元器件在通信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和设计。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各种射频器件,比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混频器(Mixer)、振荡器(Oscillator)、滤波器(Filter)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通信标准(如Wi-Fi、蓝牙、4G/5G)中的选型和设计考量。我特别想知道如何分析这些器件的S参数(S-parameter),以及如何利用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或Spice等仿真软件进行射频电路的设计和优化。书中对射频元器件的介绍,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它们功能和基本参数的定义上,比如LNA的噪声系数、PA的功率附加效率、混频器的IP3等。然而,对于如何进行实际的电路匹配(impedance matching),如何处理信号的串扰和干扰,以及如何设计高性能的射频前端,书中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书中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射频电路板的设计注意事项,比如过孔的使用、地线的连接、以及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等,这些对于射频电路的性能至关重要。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偏向于工程实践和系统设计的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