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四書”,為儒傢思想的重要經典。《大學》有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一,期待透過教育的力量,追求國傢的安定與繁榮。
《中庸》闡揚三達德“知、仁、勇”;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天下國傢之九經“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欲使國傢走嚮和諧之路。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大學哲學係,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曾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並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最高文藝奬。是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及山東衛視《新杏壇》
首席主講專傢。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成就,著述繁多,範圍涵蓋哲學、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勵誌。其學術論著融貫古今與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傅教授還是一位傑齣的演講傢。近年來,每年演講達兩百多場,態度真誠,條理清晰,理融辭暢,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2006年首開大陸問道,先後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瞭一係列國學演講,引起瞭熱烈反響。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一《大學》這本書
前言二《中庸》這本書
大學
第一章 大學之道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第三章 物格而後知至
第四章 所謂誠其意者
第五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 所謂齊其傢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傢者
第八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
第八章 子曰:迴之為人也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傢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緻麯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聖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綱
附錄一 大學章句集注
附錄二 中庸章句集注
附錄三 大學問
精彩書摘
②率性之謂道:率,循也,順也。人隻要順著本性去做人處事,就是道瞭。“率性”有“真誠”之意。人可以率性,也可以不率性;可以真誠,也可以不真誠。隻有真誠依從本性的要求,如此走齣來的纔是道。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意即:人活在世間應該“真誠而正直”,若是沒有真誠而正直卻可以活下去,那是靠著僥幸得免於難。至於“道”,原是“路”,但在此是指“正路”,而不是一般的路。“道”是人生應行之道,代錶人應該遵循的規範或理想生活方式。
由本書第二十章“誠之者,人之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知人之道即是擇善固執。再由“率性之謂道”,可知“率性”即是擇善固執。那麼,對“人之性”的閤理解釋不是“人性嚮善”嗎?從“嚮善”到“擇善”之間,所需要的是“知善”。《中庸》(尤其第二十章)特彆詳說五達道與三達德,皆為教人“知善”者。
③修道之謂教:本書第二十章有“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一語,可見儒傢總是要人“修”,否則談不上教化,也不可能助人成就人性。所謂”修道”,是指修養自己的言行以走上人生正路,而不是外在有個“道”讓人去修。離開人性,無道可言;順著人性去走上此道,即是一切教化的目的所在。教化是幫助人完成本性的要求,而不是在人性之外另有一套知識係統或禮樂製度加於其上。
④須臾:短暫的片刻。“不可須臾離”的“不可”,是勸誡人“不應該”如何;“可離”的“可”,是指“可能”而言。人不應該離道而行,但這裏的“不應該”就蘊含瞭“可能”離道而行的意思。事實上,離道而行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接著要談“君子”的修養,亦即隻有君子纔做得到這種要求。
⑤不睹不聞:君子所不睹不聞的,是自己若是離道而行,“將來”就有可能做齣現在所見不到、所聽不到的各種惡行。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
前言/序言
《大學》與《中庸》是中國儒傢思想的經典文獻,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石。它們二者與《論語》、《孟子》閤稱“四書”,曆來為讀書人所研習,其思想精髓深刻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倫理道德觀念。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其內容主要圍繞著“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大綱領展開,提齣瞭一個由個人修身達至治國平天下的完整體係。它強調學習的次第性,從求知、誠意、正心、修身,到治傢、治國、平天下,層層遞進,展現瞭儒傢對個體完善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大學》的篇幅雖不長,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瞭豐富的道德修養和政治實踐智慧。它所倡導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程序,是儒傢理想人格和社會秩序構建的藍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中庸》原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核心思想在於“中庸”二字。“中”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庸”是指平常、持久。閤起來,“中庸”便是指一種既不走嚮極端,又能夠持之以恒地遵循適度原則的處世態度和道德境界。它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指齣情感的恰當發泄是和諧的關鍵。《中庸》認為,中庸之道是人人都應遵循的普遍規律,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它深入探討瞭“誠”的境界,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強調人的真誠可以感動天地,實現與天道的閤一。《中庸》的語言精煉,哲理深邃,對儒傢後學,特彆是宋明理學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重要指導。 這兩部經典,雖然在篇幅上相對短小,但其內涵卻包羅萬象,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大學》更側重於實踐層麵,為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嚮和路徑;而《中庸》則更偏重於哲學本體和人生境界的探討,強調瞭內心的寜靜與持守。《大學》所提齣的“修身”功夫,如“格物緻知”的求知方法,“誠意正心”的道德功夫,以及“修身”的實踐要求,都構成瞭儒傢完整的道德養成體係。它不僅是個人的道德追求,更是實現社會和諧、國傢安定的基礎。而《中庸》則從更宏觀的視角,揭示瞭宇宙人生的普遍規律,強調瞭“誠”的價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達到“中和”的理想狀態。 這兩部經典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它們所倡導的仁愛、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構成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在政治上,《大學》的“治國平天下”思想,為曆代統治者提供瞭治國理政的理論依據,強調瞭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在個人修養上,《中庸》的“中庸”之道,引導人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堅定,避免走入偏激的誤區。 “四書”的地位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被視為儒傢思想最集中的體現,也是曆代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因此,研習“四書”成為讀書人進入仕途、服務社會的必經之路。曆代學者對《大學》和《中庸》進行瞭無數的解讀、注釋和闡發,形成瞭豐富的學術傳統。這些解讀不僅是對經典文本的理解,更是對儒傢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大學》的開篇之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直指核心,闡釋瞭學習的三個重要目標:彰顯光明美好的德性,使人民革故鼎新,達到最完美的境地。這一目標的設計,體現瞭儒傢思想的社會關懷和理想主義。而“三綱八目”的論述,更是將這一宏偉目標分解為一係列可操作的步驟:“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構成瞭一個從內到外、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修身治世模型。這是一種係統性的思考,強調瞭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不可分割性。 《中庸》則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開始,為儒傢哲學奠定瞭本體論的基礎,解釋瞭道德的來源和學習的意義。它強調瞭“誠”作為一種宇宙性的實在,是實現個體價值和社會和諧的關鍵。通過對“誠”的深入剖析,《中庸》揭示瞭真誠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內心的純粹和外在的實踐,達到與天道相契閤的境界。書中關於“五原則”的論述,如“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以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對比,都生動地說明瞭中庸之道的內涵。 這兩部經典,在曆代傳播和演變的過程中,被賦予瞭不同的解讀和側重。有時,人們更強調《大學》的政治實踐意義;有時,則更側重《中庸》的哲學思辨價值。然而,它們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一緻性——都指嚮瞭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智慧、能夠貢獻社會的人。它們所提供的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具有普適性的智慧,引導人們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安頓,並積極地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去。 總而言之,《大學》和《中庸》不僅是儒傢思想的經典文獻,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們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對個體生命成長、傢庭和諧、社會治理乃至國傢發展,都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韆百年來,它們滋養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塑造瞭我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其光輝至今仍未減退,值得我們深入研習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