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由葛晓音所著,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代表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近二十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序
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代绪论)
上编 诗骚体式的节奏结构和表现原理
论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
“毛公独标兴体”析论
试论春秋后期“《诗》亡”说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
——兼论“雅”与“骚”的关系
从诗骚辨体看“风雅”和“风骚”的示范意义
——兼论历代诗骚体式研究的思路和得失
中编 七言诗的生成原理及其与各类诗型的关系
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
——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
——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
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
——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
下编 五言诗的产生和创作传统的形成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
论汉魏五言的“古意”
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
——兼论“魏制”与“晋造”的同异
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
——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江淹“杂拟诗”的辨体观念和诗史意义
——兼论两晋南朝五言诗中的“拟古”和“古意”
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附录】
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
——论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
从诗歌文本中探求创作原理
——论松浦友久教授的中国诗型研究
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葛晓音老师的书值得细细研读,其他书很快就没货了,只抢到这本,下次一定动作快些。
评分
☆☆☆☆☆
不错,怎么又要评价一次?刚刚提交了啊!
评分
☆☆☆☆☆
比较不错的学术著作、好好阅读
评分
☆☆☆☆☆
评分
☆☆☆☆☆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评分
☆☆☆☆☆
此套書經典,必讀之作。
评分
☆☆☆☆☆
评分
☆☆☆☆☆
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
评分
☆☆☆☆☆
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