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盐动态预测及调控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及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妙仙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水盐
  • 土壤物理
  • 水文气象
  • 农业水利
  • 生态水文
  • 盐碱地治理
  • 水分动态
  • 盐分动态
  • 预测模型
  • 调控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7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1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
字数:1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及调控》以规律一模型一预报一调控一管理为主线,首先明确土壤水盐动态的概念和内涵,论述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和优化调控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壤质量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成果、理论基础、数学思想、研究规模、研究工具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针对土壤水盐运动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内容简介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及调控》系作者多年从事土壤水盐动态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土壤水盐动态预测及调控》在总结多年水盐动态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土壤水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物理模拟与计算机模拟、定位观测和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述了土壤水盐动态的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建立了土壤水盐动态中长期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模型;初步建立了土壤水盐动态优化调控的理论体系和适应中长期预报特色并与多目标规划相结合的水盐动态优化调控管理模式。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1.2 土壤水盐动态预报及调控的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分类
1.2.2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的方法
1.2.3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4 土壤水盐动态调控研究现状
l.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壤水盐动态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研究
2.1 土壤水盐动态因素试验
2.1.1 土壤水盐动态模拟试验
2.1.2 微区咸水灌溉试验
2.2 土壤水盐动态影响因子
2.2.1 土壤水盐动态与气象因子
2.2.2 土壤水盐动态与植被条件
2.2.3 土壤水盐动态与灌溉制度
2.2.4 土壤水盐动态与土壤条件
2.2.5 土壤水盐动态与地下水埋深
2.3 土壤盐渍化多因子预报
2.3.1 土壤盐渍度多元统计预报模型
2.3.2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多因子预警
2.4 小结

第3章 土壤水盐运动机理
3.1 土壤水盐运动的动力作用过程
3.1.1 GsPAc系统土壤水盐运动的四大动力作用过程
3.1.2 基于四大过程的水盐动态分类
3.2 试用组合数学方法探讨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及溶质迁移机制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土壤渗透性和水动力弥散性物理机制探讨
3.2.3 多孔介质溶质迁移过程的推求
3.2.4 溶质迁移过程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土壤水盐动态中长期预测预报理论和模型
4.1 中长期预测预报理论
4.1.1 预测预报的基本原则
4.1.2 中长期预测预报特点
4.1.3 预测步骤
4.2 土壤水盐动态中长期预测预报对象
4.2.1 土壤水盐动态表征变量
4.2.2 土壤水盐动态指标
4.3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体系
4.3.1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概念模型
4.3.2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要点
4.3.3 土壤水盐动态预测预报体系结构
4.4 GSPAC系统水.盐作物产量动态中长期预报模型
4.4.1 人渗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动态简化模型
4.4.2 腾发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动态简化模型
4.4.3 地下水位动态模型
4.4.4 水盐生产函数
4.4.5 模型功能和结构
4.4.6 土壤水盐动态中长期预测预报精度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水盐动态多目标优化调控管理模式
5.1 子过程水盐动态调控
5.1.1 入渗过程水盐动态调控
5.1.2 腾发过程水盐动态调控
5.2 土壤水盐动态优化调控管理模式
5.2.1 多目标动态规划数学模型
5.2.2 土壤水盐动态多目标优化调控模式
5.2.3 优化调控实例
5.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江海潮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绿色发展》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江河流域作为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全书围绕“人水和谐”的理念,从理论、技术、实践和政策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阐述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流域水文环境的演变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典型江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包括降水、径流、蒸发、地下水等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情势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加剧、地下水位波动等。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环境造成的干扰,包括: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压力: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过度抽取,引发区域性缺水、河流断流、湿地萎缩等问题。 水污染的严峻形势: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残留)大量排放,导致河流、湖泊水质恶化,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河道与岸线的改变: 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堤坝)、河道裁弯取直、过度开发河滩地等,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健康和洪水调蓄能力。 生态环境的退化: 森林砍伐、湿地丧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削弱了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影响了水质的自然净化能力。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流域水资源管理并非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综合性挑战。 第二部分: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技术路径 本部分聚焦于解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案例分析。 现代水文监测与预报技术: 介绍先进的水文监测仪器(如雷达、卫星遥感、自动气象站),以及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旨在实现对流域水文情势的实时、精准掌握。重点阐述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洪水、干旱预警系统,以及水质监测与溯源技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节水与高效用水技术: 深入研究农业节水(如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工业节水(如循环用水、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城镇节水(如海绵城市建设、智能管网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节水技术。强调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不合理用水的关键性。 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详细介绍各类污水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如缓冲带建设、生态沟渠)。同时,探讨了河流生态修复(如植被恢复、河道整治、栖息地重建)、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工程的应用,旨在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模型: 介绍了各类水资源配置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模拟优化模型),以及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满足不同用水需求(生活、生产、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公平、高效利用,并提高流域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水环境模拟与影响评价: 讲解了水质模型、水动力模型等环境模拟技术,用于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评估不同开发利用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流域绿色发展与水资源协调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水资源管理拓展到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探讨如何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融入到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中。 绿色产业发展与水足迹管理: 分析了不同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特征,倡导发展低耗水、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如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生态旅游等。提出水足迹核算与管理的概念,引导企业和区域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生态补偿与水权制度创新: 探讨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例如对上游地区为保护下游水质和水量所做的贡献进行补偿。同时,介绍了水权确权、水市场交易等水权制度改革的进展与挑战,旨在促进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节约利用。 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协同: 强调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的治理理念。介绍了流域综合管理(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的框架与原则,包括多方参与、跨部门协调、上下游联动等。分析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在水资源利用、保护、管理方面的矛盾与合作,提出建立流域水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与环境意识提升: 阐述了公众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信息公开、政策咨询、监督举报等。强调了开展环境教育、提升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 选取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绿色发展典范,如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欧洲莱茵河、多瑙河的流域治理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要素、创新模式和可借鉴之处,为我国流域管理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政策法规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分析了现有政策的优势与不足,并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绿色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分析: 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其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与局限。 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 提出加强流域水行政执法,完善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驱动与智慧流域建设: 展望未来,强调科技创新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流域建设中的应用,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等宏观背景下,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以及绿色发展理念为水资源管理带来的新机遇。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综合性: 贯穿流域整体视角,将水文、生态、经济、社会、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阐述理论框架的同时,穿插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技术细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前瞻性与创新性: 关注前沿科技和新兴理念,对未来流域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人文关怀: 始终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江海潮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绿色发展》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面向所有关心流域发展、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读者,特别是水利、环保、规划、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实用指南。它将引领读者深入理解江河流域的复杂性,掌握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并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可行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马拉松。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正因如此,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数据同化技术在地下水动态模拟中的应用那一章。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算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同化方法(如卡尔曼滤波的变种)在处理非线性边界条件时的模型漂移问题。书中详细列举了数个对比实验,图表数据详实到令人惊叹,每一个曲线的波动、每一个参数的敏感性分析都经过了反复的验证。我记得其中一幅图表,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初始条件猜测值,将模型预测误差降低了近30%,这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修正过程,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只是在描述一个“如何做”的过程,更是在传授一种“如何思考”的方法论,教导研究者在面对实际工程中的不确定性时,应采取何种审慎的态度去构建和验证模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触感温润,深灰与淡绿的色彩搭配,低调中透着一股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严谨性。我原本以为这类专业书籍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在结构编排上花了大量心思。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基础理论的阐述到复杂模型的建立,再到实际案例的分析,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理论阐述中,穿插了许多历史性的研究背景回顾,这使得我们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比如,在介绍到某经典水动力学方程的局限性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修正公式,而是用一段生动的历史叙述,将早期研究者在面对特定环境问题时的困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科研攻坚的年代,极大地激发了深入钻研的兴趣。这种叙事的手法,让冰冷的科学公式变得有温度,对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而言,无疑是极佳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用“沉稳老辣”来形容,丝毫没有时下某些新晋学者急于求成的浮躁气。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用词精准,避免了模糊不清的描述,这在涉及精确量化和复杂交互作用的章节尤为重要。例如,在讨论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水分滞留能力的影响时,作者没有简单地使用“显著增加”或“轻微降低”这类主观词汇,而是引用了特定孔隙比和比表面积的模型参数,以近乎法律条文的严谨性来界定不同情景下的物理响应区间。此外,书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很多是源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俄文或德文文献的深度解读,这些资料在国内相关领域的著作中鲜有提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这绝不是一本应付了事的教材,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将毕生心血凝练成的学术备忘录,充满了值得反复品味的学术遗产。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田间尺度数据打交道的工程师,我原本对过于偏重理论推导的著作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其脱离实际土壤的复杂性。然而,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搭建完成后,立刻转向了应用层面的探讨,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书中关于“多尺度耦合模拟”的章节,简直是为解决实际灌溉优化问题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将宏观的区域水文模型与微观的土壤根系交互模型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解决了以往模型中常见的尺度不匹配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构建的那个针对盐分迁移的半经验模型,巧妙地引入了季节性蒸散速率的动态权重因子,使得模型在干旱和湿润季节交替时,对地表盐分积累的预测精度远超我过去使用的任何标准模型。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手中的遥控器仿佛升级了,对现场的动态变化有了更强的掌控感和预见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更像是为研究生或资深科研人员准备的“进阶秘籍”,而非入门手册。对于那些期望快速获得简单操作指南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但是,如果能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啃读,你会发现其深藏的价值。它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极其稳固和自洽的,仿佛一座由逻辑砖石砌成的堡垒。作者在多次重复阐述核心概念时,使用的表述角度和侧重点都略有不同,这并非是重复,而是在用不同的视角反复打磨概念的内核,确保读者对这些关键物理过程的理解能达到“本能反应”的程度。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在追逐热点,而是在夯实科学的基石。它提供的是“内功心法”,而非几招花哨的招式,这份深厚的内涵,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