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资本主义:重建服务于多数人而非少数人的新经济 中信出版社

拯救资本主义:重建服务于多数人而非少数人的新经济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经济改革
  • 社会公平
  • 公共政策
  • 市场经济
  • 贫富差距
  • 经济发展
  • 中信出版社
  • 新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6037
商品编码:1099139847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3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以及《金融时报》《选目》《曼哈顿书评》《战略与商业》多家国际知名期刊推荐阅读;

2.有关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政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非常精彩、充满新意的著作。

3.汉密尔顿、杰斐逊、罗斯福、艾森豪威尔时代等美国历届政府,如何一次又一次成功重塑自己的经济?本书系统梳理了美国经济的历史脉络,探究美国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缘由。

4.《拯救资本主义》向我们呈现出一整套具体、实用的政策体系,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将给予未来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内容简介

美国曾因其庞大、富裕的中产阶级队伍而闻名于世。现在美国的中产阶级队伍正在萎缩,新型寡头政治开始崛起,美国也面临近80年来zui严重的财富不平等问题。为什么曾让美国变得强大的经济制度会突然失灵?我们应该如何纠正这一问题?

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和畅销书作家罗伯特·赖克颠覆传统地、客观地检视了不再服务于普通民众的美国政治和经济现状,揭示了当前阻碍社会进步的一个严重问题,即有关“自由市场”的迷思持久不衰,而控制着市场无形之手的华盛顿和华尔街在幕后结成强大的联盟。赖克驳斥了自由市场和“大政府”水火不相容这一似是而非的观点,证明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是选择带来普遍繁荣的市场,还是选择向顶层人群输送更多经济成果的市场。《拯救资本主义》一书极富远见,思想深刻,它为美国指明道路,使美国兑现其基本承诺,为民众提供机遇和向上流动的渠道。


作者简介

罗伯特·赖克(Robert B. Reich),著名政治经济学者,被誉为“美国三位在商业及经济领域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之一”,曾任美国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现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理查德&萝达·高曼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校长讲席教授,布鲁姆发展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赖克著述颇丰,迄今出版著作14部,包括被翻译成22种语言的《国家的作用》(The Work of Nations),以及畅销书《超级资本主义》(Supercapitalism)和《美国的逻辑》(Aftershock)。他是获奖纪录片《不平等的时代》(Inequality for All)的联合创作人。


目录

序言

第yi部分 自由市场

第yi章 主流观点

第二章 资本主义五大组成部分

第三章 自由和权力

第四章 新型财产

第五章 新型垄断

第六章 新型合同

第七章 新型破产

第八章 执行机制

第九章 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机制

第二部分 工作和价值

第十章 精英制度的迷思

第十一章 隐蔽的首席执行官薪酬机制

第十二章 华尔街的高薪诡计

第十三章 中产阶级议价能力削弱

第十四章 穷忙族的壮大

第十五章 富闲族的崛起

第三部分 抗衡力量

第十六章 摘要重述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面临的威胁

第十八章 抗衡力量式微

第十九章 重建抗衡力量

第二十章 终结向上预先分配

第二十一章 彻底改造公司

第二十二章 机器人取代人类

第二十三章 市民的馈赠

第二十四章 新的规则

致谢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在穷忙族人数增多的同时,富闲族队伍也在壮大。虽然富闲族人数相对少得多,但近几年他们的收入一路飙升。由于股票、债券和不动产等收益性资本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所以他们无须工作。他们“配得上”吗?诚然,一些富闲族通过工作攒下积蓄,然后利用这些积蓄积累资产。从我们之前研究的角度来看,他们“配得上”。不过当资产升值时,这与资产持有人本人关系并不大。资产升值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人口增加、贵重商品供应有限,或者公司的激励措施和议价关系发生变化,而此类变化体现在股价方面。政治和政策亦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一个地区的学校条件和公共交通得到改善时,很多人涌入当地,房屋或公寓建筑价值随之大幅上升。此外,当贷款标准有所放松时,购房者手头的钱更多了,房价也会飙升。

不过越来越多的富闲族不事生产,他们的财富是继承而来的。他们受到命运的眷顾,出生在富豪之家。这让他们从小占尽优势,并且拥有足够的财富,确保他们一生无论做什么或者努力程度有多低,仍能继续占据优势。

象征着美国精英主义的白手起家型成功人士正在逐渐消失。今天,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富豪中,有六人是巨额财产的继承者。435正如我所提到的,沃尔玛几位继承人的财富总和超过zui底层40%的美国人的财富总和。436

而这只是一个开端。美国即将经历规模shi无前例的代际财富转移。波士顿学院财富与慈善项目中心一项研究预测,到2061年的未来50年中,继承人继承的财富总和将达到36万亿美元。437美国信托公司2013年对可投资资产超过300万美元的美国人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代际分化问题非常严重:超过3/4的69岁以上的人和婴儿潮一代的大多数人是靠自己积累大量财富。43835岁以下的富人继承财富的现象更为普遍。439正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指出的,数个世纪以来,家族财富是欧洲贵族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440这也将成为美国新一代贵族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

富闲族崛起的原因现在应该非常明了。随着工作收入集中度上升,美国一小群富豪利用收入投资固定资产。他们还将一部分收入投向政坛——直接用于政治捐款和建立人脉关系,或者间接地通过他们的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资产经理进行政治投资。这导致游戏规则更有利于他们积累财富。富人进行资本投资和相应的政治投资,这导致富人财富聚集速度甚至超过收入聚集速度。441

1978年,前1%的zui富有家庭营业收入占到总营业收入的20%。442到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49%。443此外,他们拿走了75%的资本利得。444到2014年,股市价值比2008年股市崩盘之前要高出很多。相应地,顶层人群股票投资收益更高,赚取的资本利得比重更大。

美国两党在这一财富大转移进程中串通一气。不过共和党比民主党更为积极地助长这一现象。例如,在过去,家庭信托期限为90年。445但是里根政府修改了法律,许多州从此允许家庭信托永jiu存续。所谓的家族信托现在允许超级富豪家庭在基本无须纳税的情况下,将钱财传承给他们的继承者,并且能够代代相传。乔治·W�辈际�2001年和2003年出台力度zui大的减税措施。这些措施不只让高收入者受惠,靠积累财富为生的富人从中受益更大。工资所得税zui高税率从39��6%下调到了35%,与此同时股息红利税zui高税率从39��6%(作为普通所得进行征税)下调到15%,遗产税则被全面取消。446

虽然巴拉克·奥巴马取消了一部分减税措施,但许多措施仍然被保留下来。在乔治·W�辈际驳毖∽芡持�前,遗产税适用于一对夫妇资产超出200万美元的部分,且税率为55%。447到2014年,遗产税仅适用于一对夫妇资产超出1000万美元的部分,而税率下调至40%。448众议院的共和党人试图走得更远。众议员保罗·瑞恩抛出所谓的路线图,意在取消对利息、股息、资本利得和不动产征税。449到了2013年,仅有万分之十四的不动产需要缴纳遗产税,并且实际缴纳的税率仅为17%。450

与此同时,美国富人实际缴纳的资本利得税率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33%下调到2014年的23��8%,远低于普通所得税率。451资本收益是富闲族的主要收入来源。税法规定,如果所有人持有不断升值的固定资产直到去世,那么继承人无须为资产升值部分缴纳任何资本利得税。这项规定为巨额财富继承人带来了隐藏很深的极大好处。这些所谓的未实现收益已经成为美国家族财富的主要来源。未实现收益在代代相传时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且富人无须为此缴纳任何资本利得税。此类未实现收益占到超过1亿美元的遗产的资产价值的一半以上。452

不过财富继承人一代整日无所事事,不自己打理财富,只会快速拨打理财顾问的电话,让他们代劳,这种情况可不太妙。这也无益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这帮富人不劳而获,不知道民间疾苦,却担负着我们国家大部分资本的投资重任,且这一责任越来越大。随着家族财富必然地积累更多的政治影响力和权力,它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危害也越大。

富闲族在不断积累财富的同时,有时也会对慈善事业慷慨解囊,证明他们并非为富不仁。毫无疑问,比尔和美兰达·盖茨基金会等超级富豪家庭基金会从事大量的慈善事业。富人慈善捐赠呈上升趋势,能够与19世纪末的超级富豪慈善捐赠情况相媲美。在19世纪末期,安德鲁·卡内基和约翰·D�甭蹇朔评盏却蠛啵ㄖ�前提到的“强盗大亨”)成立了一直存续到今天的慈善机构。我们正经历斯坦福大学罗勃·赖克教授所谓的“美国慈善事业第二个黄金时代”453。

当然,富人怎么捐款是他们自己的事。但也不完全是他们的事。捐赠者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减捐款额,与此同时受捐的慈善基金会或基金无须为捐款产生的收入缴税。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些税收扣减和免税收入相当于政府补助。2011年,此类税收减扣和免税收入总额估计达到540亿美元。4542011年是我们能够获得可靠数据的zui后一年。正如赖克指出的,通常这些公共补助发放情况受到进行捐赠的富人的密切关注,但无须接受公众的问责。如果你不同意富人分配善款的方式,那你就要自认倒霉了。为了让大家对这一数额有个直观的了解,我们做个比较,联邦政府2011年在贫困家庭临时援助计划(福利剩余的款项)、贫困家庭儿童学校午餐和领先计划方面的支出总和还不到500亿美元。455

此外,尽管这一公共补助被称为“慈善捐赠税收减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zui终用在穷人身上。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2005年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即便做出zui为乐观的假设,“慈善”捐赠只有约1/3是用于帮助穷人。456很大一部分“慈善捐赠”流向了歌剧院、艺术博物馆、交响乐团和剧院——当然这些都是值得捐赠的事业,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慈善事业”。纽约林肯中心不久前举行了筹款晚会。对冲基金行业领袖大力支持,进行慈善捐款,其中不乏年收入高达10亿美元的人士。457不过纽约市的穷人很少去林肯中心听音乐会。

另外一部分捐赠资金流向了捐赠人曾经就读或者希望他们子女就读的精英预科学校和大学。(此类学校在招生时通常优先录取父母慷慨解囊的申请者,此举相当于一种照顾富人的平权行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其他常青藤联盟大学是美国重要的教育机构,但是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学习的寒门子弟并不多。(我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这里,有资格获得佩尔助学金的贫困学生人数几乎与整个常青藤联盟此类贫困学生的总和持平。458)此外,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这些精英学校更有可能培养出雄心勃勃的投资银行家和企业顾问,而不是志向远大的社会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律师。

2014年私立大学获得的捐款总额约为5500亿美元,且捐款主要集中于几所名pai大学。459哈佛获得超过320亿美元的捐款。耶鲁、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紧随其后,分别获得208亿、187亿和182亿美元的捐款。460(2013年哈佛发起筹款活动,筹得65亿美元的捐款。461)由于法律规定人们进行慈善捐赠时可享受税收减免,这相当于人们每捐款3美元,其中就有1美元是政府以税收减免形式提供的补助。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几年前曾向普林斯顿大学捐款3000万美元。462作为回报,她享受到约1000万美元的减税额。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相当于分别从惠特曼和美国财政部获得20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的捐款,也就是说这其中的1000万美元差额出自你、我和其他纳税人身上。如果再算上这些捐款免交的资本利得税和劳动所得税,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总额更加庞大。由于精英大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平均每位学生获得的补助数额巨大。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据经济学家理查德·维德估计,政府每年提供给普林斯顿大学的补助平均到每名学生头上有5��4万美元。463其他精英私立学校情况也差不多。

伯克利分校高曼公共政策学院院长亨利·布莱德指出,这与公立大学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464公立大学负责培养70%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公立大学几乎或者根本没有捐赠方面的收入。他们所有的经费几乎都来自州政府,而且这些补助在不断萎缩。2013年,各州和地方为公立高等教育事业提供的经费约为760亿美元,比十年前少了将近10%。465与十年前相比,就读于公立大学的学生数量增加了。466这导致平均分配到每名学生的经费减少了30%。这意味着政府每年提供给公立大学每名学生的平均补助不到6000美元,仅为普林斯顿大学每名学生享受到的政府补助的1/10。467这是中产阶级和穷人受到挤压,以及顶层人群财富激增的又一个原因和结果。

我们书写着自身的命运。不过正如我所明确指出的,我们无法决定或主导我们所置身的大环境。其他因素决定着我们的赚钱能力、成就状况、话语分量以及理想的效力。虽然富人越来越有钱,但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智商更高,或者品行更好。只不过他们更加幸运,拥有更多的特权,更有权势。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高净值财富不一定能够反映他们作为人的价值。

绝大多数民众努力工作谋生,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力前进,但激流常常把他们往后冲,让他们为自己和家人感到担忧。同样地,他们不应受到指责,他们的情况也并非特例。不过他们的声音受到抑制,许多人不再抱有幻想或者变得愤世嫉俗。一名工人和我讲,如果他“有足够的聪明才智”,那他可以挣得更多。他认为自己收入和地位低微是由自身缺点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有负于他,不给予他足够的议价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同时,很多穷人未能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认为自己是废物或失败者,但情况并非如此。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他们在社会上无权无势。

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将收入与品德混为一谈,或者将资产净值与个人价值混为一谈。一个根本的事实是资本主义未发挥应有或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必须看清有关个人收入与自身价值相当这一神话的真相。

我并不是指责富人作恶或者蓄意害人。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企业高管、华尔街成功人士和其他“高价值”人员相互勾结,为了一己之利绑架美国经济。他们只不过是理性行事,追逐个人私利而已。随着财富的增加,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一权力来增加和巩固手中的财富。我们可以指责他们自私贪婪,但是其他大多数人和他们相比也是半斤八两。事实上有一些富人在慷慨解囊。

不过如果将我们的体制视为一个整体,即为劳动人民分配报酬的政治经济制度时,我们有理由感到担忧。精英主义理念为现行资本主义模式的存在提供了正当性,但这一理念与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现实情况并不相称。在权贵阶层的操纵之下,竞争环境向他们倾斜。随着他们不断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竞争环境进一步向他们倾斜。

全球化和技术变革是实实在在的。它们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劳动人口分裂成为两大阵营,一方是充分利用这些变革的一少部分人,另一方是未能把握机遇的大多数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美国本可以对这些变化做出回应,确保美国共享繁荣,壮大中产阶级队伍,并且为穷人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我们现在进行回应仍然来得及。不过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允许zui顶层的一小群人组织市场,导致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现实情况是由我们一手造成的。我们应承担责任,扭转这一现状。

……

 


破茧与新生:重塑社会契约,迈向共享繁荣的时代(暂定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失衡的根源,探讨了在技术飞速迭代、全球化深度交织的背景下,传统经济模式与社会治理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并非简单地批判现状,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未来蓝图,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既有的意识形态藩篱,理解如何通过重塑核心的社会契约、激活去中心化的赋能机制以及建立面向未来的伦理治理框架,实现一个更加公平、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社会形态。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诊断时代的病灶”、“重构价值的基石”、“治理的分布式革命”和“通往韧性社会的路径”。 --- 第一部:诊断时代的病灶——速度与失序的悖论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迷雾,直面当前社会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的深刻裂变。我们审视的焦点并非单一的政策失误,而是系统层面的结构性脆弱。 一、技术奇点下的劳动异化: 我们考察了自动化、人工智能以及平台经济对传统就业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不同于将技术进步简单地视为效率提升的灵丹妙药,本书着重分析了“算法的偏见”和“零工经济的陷阱”。技术正在加速财富的集中,使得劳动者在价值链条中的议价能力被系统性削弱。我们探讨了“数字鸿沟”如何固化为“未来机会的鸿沟”,并分析了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应对非标准雇佣关系时的滞后性。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揭示财富增长与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停滞之间的“脱钩”现象,这不仅仅是分配问题,更是生产关系重塑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化与资产的阶层固化: 本章深入剖析了过去数十年间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如何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辅助角色,转变为驱动经济周期的核心力量。全球资产价格的持续高企,特别是住房和教育成本的飞涨,已经实质性地将社会阶层固化。本书拒绝传统的“印钞”指责,而是聚焦于金融工具的复杂化与信息的不对称性,如何使得早期进入者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少数群体能够持续攫取“非劳动性收入”,从而形成一种基于资本代际传递的“系统性优势”。我们分析了资产泡沫的社会成本,以及它如何侵蚀了社会流动性。 三、公共领域的侵蚀与信任赤字: 现代社会面临的另一个核心危机是公共信任的系统性瓦解。无论是政府机构、主流媒体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其公信力都在持续下降。本书认为,这种信任赤字的根源在于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问责机制的模糊性,以及“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社会群体的极化与对立。我们研究了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基础科研、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所导致的长期负面效应,以及私有化逻辑如何渗透到本应保持中立的领域,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 --- 第二部:重构价值的基石——超越GDP的衡量体系 如果诊断了病灶,那么下一步便是确定新的度量衡。本书主张,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首先重新定义“繁荣”的内涵。 一、从增长崇拜到韧性优先: 本书主张,我们必须从对无限制的GDP增长的痴迷中解放出来。我们提出了一套“多维社会韧性指数”(Multi-Dimensional Social Resilience Index, MDSRI)的框架。该指数不仅考虑经济产出,更将生态承载力、社会资本密度、代际公平性以及创新生态的广度纳入核心考量。我们讨论了如何将外部性(如环境污染、社区解体)内部化到企业和市场的决策模型中。 二、重估“无偿劳动”的贡献: 本书对传统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出挑战,强调了照料工作、社区互助、终身教育等“无偿但关键的社会劳动”的价值。我们探索了将这些贡献以创新的方式纳入经济核算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社区时间银行”和“社会价值凭证”等试点机制,旨在提升这些劳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可见性和尊重度。 三、身份经济与共享所有权模式的兴起: 技术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雇佣-被雇佣”模式的工具。本章重点探讨了数据合作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在小规模、特定目标领域的实践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基于贡献的股权分配”机制,让参与者共享价值创造的果实。我们分析了“共享所有权”(Stewardship Ownership)模型,即资产的长期目标优先于短期收益的模式,如何在企业治理中复兴。 --- 第三部:治理的分布式革命——权力的再平衡 本书认为,解决系统性失衡的关键在于将权力与决策能力从少数中心化的节点,分散到更广泛的、具有专业性和问责制的网络中。 一、面向未来的监管沙盒与敏捷治理: 面对技术迭代的速度,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已经失效。本书倡导“敏捷治理”理念,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监管沙盒”,允许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创新性的社会技术方案。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嵌入式伦理”(Ethics by Design)机制,确保新技术在部署之初就内置了公平、透明和可审计的属性,而不是事后弥补。 二、公民参与的新范式:从投票到协作: 我们超越了简单地增加投票频率或推行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讨论,转而聚焦于“深度民主实践”。书中介绍了“公民陪审团”(Citizens’ Assemblies)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随机抽样和专业赋能,使普通公民能够在复杂的政策制定中发挥实质性的、建设性的作用。这是一种对精英主义决策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制衡。 三、反垄断的再定义:关注信息流动的权力: 传统的反垄断主要关注价格和市场份额,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注意力垄断”和“信息控制权”才是核心权力。本书提出了一套“信息竞争法”,旨在拆解信息平台的底层算法结构,确保数据和连接的互操作性,打破知识和机会的私有化藩篱,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公共领域”的形成。 --- 第四部:通往韧性社会的路径——教育、投资与文化重塑 本书的收官部分关注实践蓝图,强调变革的长期性和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一、面向适应力的教育体系重塑: 教育不再是为特定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个体终身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主张“跨代际学习网络”的建立,将技能培训与社会贡献相结合,强调批判性思维、系统思考能力和情感智能的培养。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学习信托”机制,将教育资源与地方社区的实际需求绑定,确保教育投资的长期社会回报率。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与社区金融的复兴: 解决系统性危机,最终需要回归到地方。本书详细阐述了“锚定型金融机构”(Anchor Institutions)的作用,即地方大学、医院和市政机构如何利用其采购权和投资能力,支持本地小型、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构建一个“反脆弱”的区域经济生态。这包括对社区信贷联盟、互助储蓄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赋能。 三、长期主义的文化构建: 最终,任何结构性变革都依赖于社会共识和文化导向的转变。本书呼吁一场关于“我们希望如何生活”的哲学回归。它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叙事和艺术表达,来庆祝合作、韧性和共享的价值,而非单纯推崇竞争与个体英雄主义。这是一种超越政治立场的、面向人类长远福祉的“新实用主义”的文化建构。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份严肃而充满希望的路线图。它要求我们有勇气承认现有框架的局限性,并以创新的、基于现实数据的、跨学科的方法,设计一个更能服务于人类整体潜能,而非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未来社会。它是一份对未来秩序的深思熟虑的构想,强调平衡、分散与共享是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世界的核心原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分析非常深刻且具有前瞻性。作者对于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下降等问题的诊断,精准且有说服力。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而是直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且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平衡的探讨,认为政府在维护公平竞争、保障社会福利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强调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经济规则,以遏制过度逐利和权力滥用,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这本书让我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不仅需要效率,更需要公平和韧性。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关注GDP的增长,而应该将重心放在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上。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当下全球经济挑战、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读物。

评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启发性。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些深奥难懂的理论,离我的日常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却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那些看似遥远的经济现象是如何直接影响到我的衣食住行、我的工作机会,甚至是我未来子女的教育的。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共享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概念,让我看到了摆脱当前困境的可能性。他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企业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既能实现盈利,又能惠及更广泛的群体。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合作社”和“社区经济”的介绍,这些模式似乎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也更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到每一个个体。读这本书,我不再觉得经济学是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意识到,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有力量去影响经济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支持那些真正以人为本的企业和模式,共同推动经济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评分

这本书真是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尤其是它对于“服务于多数人”这一核心理念的阐释,让我对当前经济运行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审视。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经济体系,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让少数人获益,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却显得步履维艰。书中的论述,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种不平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感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的态度,他并没有把问题描绘得过于黑暗,而是充满希望地展示了通过制度性的调整,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经济环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信,经济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攫取财富的工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社会、更公正未来的行动指南,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充满力量的书。它并没有简单地抱怨现实,而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愿景,描绘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经济未来。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他相信通过集体的努力和明智的政策选择,我们能够克服当前的挑战,建立一个真正服务于所有人的经济体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普惠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并且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教育和机会的均等化,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无能为力,而是觉得我也有能力去为这个更美好的经济未来贡献一份力量。它激发了我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让我愿意去了解更多关于经济政策的信息,并且积极地去影响我的周围。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行动上的呼唤,它让我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场改变的参与者。

评分

这本书的批判性思维是我最欣赏的地方。它敢于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的运作。作者并没有鼓吹激进的革命,而是强调渐进式的改革,通过优化现有制度,使其更能体现公平和效率。他对于“金融化”和“垄断”等问题的剖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制度漏洞。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强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决策中来,而不是让少数精英垄断话语权。这种“人民民主”的理念,在经济层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书让我不再盲目地相信所谓的“市场万能论”,而是开始思考,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公平和可持续性。它鼓励我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是去探究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经济运行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