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罗斯柴尔德家族(下)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罗斯柴尔德家族(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尔·弗格森 著,何正云 译
图书标签:
  • 罗斯柴尔德家族
  • 金融史
  • 历史
  • 传记
  • 尼尔·弗格森
  • 家族史
  • 欧洲史
  • 经济史
  • 犹太人
  • 金融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32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590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尼尔·弗格森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破除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首次全面揭露罗斯柴尔德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
◎ 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罗斯柴尔德家族
◎ 揭开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内容简介

它是世界上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过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令人目眩和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作者简介

尼尔·弗格森,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著有畅销书《帝国》、《虚拟的历史》、《纸与铁》、《金钱交易》、《战争的悲悯》、《巨人》、《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时还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外,他还为第四频道撰写并制作了五部非常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帝国》、《美国巨人》、《世界战争》、《货币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精彩书评

“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导师。”
——海因里希·海涅

目录

第一章 德意志、共和国、国债(1870~1873年)
俾斯麦在费里耶尔
“解决问题的关键”赔款
借与贷
第二章 “高加索皇族”第四代
合伙人
贵族身份与贵族态度
第三章 犹太问题
反犹太人主义
反应
第四章 “站在帝国主义一边”
帝国的金融政治:埃及
其他的东方问题
从投资到投兵
第五章 政党政治
从格莱德斯通到迪斯雷利
“雄性的”政治家
统一主义
丘吉尔和罗丝贝利
法国的保守主义
第六章 帝国的风险与收益
非官方的帝国风险:巴林家族的危机
“坚定的单一本位主义者”
地下帝国
罗德斯与罗斯柴尔德家族
官方帝国主义的陷阱:波尔战争
第七章 金融与联盟
未能打起来的战争
法俄同盟
意大利
英德友好
协定的背景
英国—俄国对抗
奥地利
第八章 军事—经济的复杂交错
“太多的罗斯柴尔德勋爵式的人物”
“仇恨泛滥”
第九章 战争与家族危机 (1915~1945年)
第五代
“尊敬的罗斯柴尔德勋爵”:《贝尔福宣言》
暮气沉沉
大崩溃
洪水
后记

精彩书摘

罗斯柴尔德家族与更为广泛的欧洲犹太人社区的关系,在进入到第四代的时候,总体来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对于前面提到的贵族通婚,我们必须强调那是属于特例事件。大多数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仍然还是与其他犹太人通婚。事实上,这一时期真正显著的变化是,婚姻另外一方的那些犹太人不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在第三代,这样的婚姻只有三例,其中的两例事实上还是与女性一脉的表亲。第一例真正的外面的犹太人加入到家族里来的是意大利实业家拉尔蒙多?弗兰凯蒂男爵,他在1858年娶了安瑟尔姆的女儿莎拉?路易丝;第二年,赛西莉?安斯帕希嫁给了古斯塔夫。贝蒂和她的儿媳妇阿德勒对赛西莉所怀有的憎恶,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这样的外来者要赢得家族的承认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在1877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与其他犹太社会精英的婚姻迅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事情。在1878年,威尔海姆?卡尔的女儿米娜嫁给了马克斯?戈尔德施密特,她的姐妹是莫里斯?德?赫希的妻子。同族通婚仍然持续不断的一个例子,是米娜的儿子阿尔伯特在1910年娶了埃德蒙的女儿米瑞娅姆——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启用了冯?戈尔德施密特?罗斯柴尔德的名字,而且已经贵族化了。在这一时期与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了姻亲关系的另一个家族是阿尔芳:在1905年,阿尔方索的儿子爱德华娶了吉曼?阿尔芳,而在1909年,埃德蒙的儿子莫里斯又娶了她的妹妹诺艾米。
这种王朝式的联盟的最好例子出现在罗斯柴尔德家族与萨逊家族之间,这个家族在印度和远东地区发家,其中的部分人在这一时期定居到了英格兰。1881年,在一个有威尔士王子出席的仪式上——这个活动受到了报纸的广泛关注——里奥娶了玛丽?佩卢贾,她是特瑞斯特商人阿奇尔?佩鲁贾的女儿,而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阿瑟?萨逊。另一个与萨逊家族的联系出现在1887年,当时古斯塔夫的女儿艾琳嫁给了爱德华?萨逊爵士,他是阿尔伯特?萨逊的儿子和继承人。然后在1907年,古斯塔夫的儿子罗伯特娶了奈丽?彼尔,新娘子的家族也是通过婚姻与萨逊家族搭上了关系。在这一代人中,所有其他人的婚姻都是与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裕的犹太人之间发生的。这些标志着19世纪中叶的排外婚姻彻底结束,并且把罗斯柴尔德家族——尽管仍然起着带头作用——更广泛地融入到了与富裕的犹太人家族建立姑表亲关系的体系内。
因此,罗斯柴尔德仍然保持着值得信赖的犹太传统;事实上,通过这些通婚,他们变得不再拒犹太人社区于千里之外。确实,曾经出现过宗教信仰方面不够坚定的事情,而且还不只是在康斯坦丝的例子里。阿尔方索和莉奥诺拉刚出生的儿子勒内由于割礼后发生(丹毒)感染而惨死的悲剧,使夏洛特的灵魂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她也吃惊于威尔海姆?卡尔及其家庭遵守饮食戒律的严格。“像他们那样的吃法……”她评论道,“脸色惨白而虚弱,好像根本就什么都没有吃,比那些苦修的人还要糟糕。”当他们长期分离后在法兰克福相遇时,纳蒂认为他的叔叔威尔海姆?卡尔“看起来很像高加索人,就是化妆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他的步态和表情以及说话的方式完全是犹太人的方式,没有任何他自己的特征”。然而,纳蒂自己对祖先宗教的忠诚也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一名大学生,他非常反感帕雷的《基督的圣迹》那门课,认为是“我所看到过的最晦涩的文字的堆砌,因此根本不存在很多人所预言的我会被改变的事情”。里奥也被迫花了很多的时间去上帕雷的课,但是他自己所描述的与他的叔叔安东尼和堂弟阿尔伯特在1869年参加维也纳犹太聚会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不会有假。当1877年在贝斯沃特的圣彼得堡区建立新的犹太会堂的时候,奠基的人就是里奥,这与他父亲在7年前修建中央会堂时几乎如出一辙。
和他们之前的祖父与父亲一样,纳蒂与他的兄弟们并不非常关注那些理论细节或者宗教仪式。例如,在1912年,有报告说纳蒂“不认为讨论犹太浴室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正统犹太人所必需的”。对于他们来说,宗教的意义在于犹太人社区的组织和功能;而作为罗斯柴尔德,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清楚自己在英格兰犹太人社区的世俗领袖地位。19世纪末期,他们在这个位置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纳蒂从1879年起任联合公会总裁至他1915年去世(尽管他很少过问那些日常的事务)。在1868~1941年间,理事会财政负责人一直就是由罗斯柴尔德担任,从未间断过:第一任是费迪南德(1868~1874年),然后是纳蒂(至1879年),再就是里奥(至1917年),最后是列昂内尔。纳蒂同时还是公会联合会的名誉总裁、犹太人免费学校的总裁、英国犹太人协会的副总裁和贫民救济会卫生与法务委员会理事。里奥继任了免费学校的总裁,同时也是犹太穷人临时庇护所的副总裁。罗斯柴尔德同时还影响着《犹太新闻报》,当时由埃希尔?迈尔斯所拥有(后来被犹太复国主义者利奥波德?格林伯格在1907年收购后,罗斯柴尔德的影响力就不复存在了)。在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修建了几座新的犹太会堂,包括位于维克多大街的一座(1877年)以及其他由埃德蒙在1907~1913年间提供资助的三座。相比较而言,维也纳的罗斯柴尔德较少与他们的犹太同胞交往。
可以肯定的是,罗斯柴尔德首要关注的并不仅局限于一个单独的社区,而不关注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具有相对独特性的社区(除了联合公会,这个组织里也包括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籍的犹太人、改良派,以及由东欧移民建立的数量不断增长的东正教组织)。对于挑战纳蒂地位的情况,一个最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1887年成立的公会联合会,这个组织由贵金属商人兼政治家塞缪尔?蒙塔古提出,目的是为那些东正教组织提供庇护。纳蒂曾一度对他所见到的东伦敦的“精神匮乏”而忧虑,而且在联合会成立的时候,他被选为总裁。但是在1888年12月,在联合公会委员会上就是否接受联合会进入伦敦宰牲理事会(监管屠宰的机构)的问题上产生对抗后,他被迫把这个职位让给了蒙塔古。看起来他所希望实现的似乎是把联合公会的权利置于这些新成立的组织之上——因此,他原本在怀特契佩尔路上建立一个大犹太会堂的计划就与建一个“犹太人汤恩比大厅”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对于这件事意义的重要性也不应该过分夸大。事实上,纳蒂还保留了名誉总裁的头衔,而且甚至还主持了联合会1892年在新路上的第一个犹太会堂的开幕仪式。确实,他对团结各个不同的犹太组织所报以的期望,在联合公会中的所有理事中,最受蒙塔古的欢迎。在已经在位了很长时间的大拉比内森?马卡斯?阿德勒于1890年去世之后,尽管遭到了阿德勒的儿子和继任者赫尔曼的反对,纳蒂终于还是召集了各个公会的代表大会,他的理由是“时机已经成熟,就算是社区中最底层的人们……当然也是最正统的教徒,应该邀请社区的其他分支来加入我们,并把我们所有人都团结起来。我不敢说团结到某一个领导人之下,但是应该团结到一个精神领袖之下”。然而,事实证明根本无法把这些正在竭力竞争对不同社区的影响力的各种势力调和起来;1910年的一次类似的尝试再一次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告失败。不过纳蒂还是有足够的势力确保对约瑟夫?赫尔曼?赫兹在1912年继承阿德勒作为大拉比的任命能够顺利通过,这主要得益于(有这么一种说法)米尔纳勋爵的大力推荐,尽管更为可能的原因是他看到赫兹更能得到联合会和联合公会对于伦敦东区东正教和同化情况比较严重的伦敦西区的两部分势力的共同认可。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罗斯柴尔德家族》(下)相关资料

“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导师。” ——海因里希·海涅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罗斯柴尔德家族(下)”这一标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及其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并避免人工智能痕迹: --- 《尘封的航迹:大航海时代晚期的海上贸易与文化交融》 引言:海风拂过的边界 本书并非聚焦于王室的权力更迭,亦非追踪金融帝国的兴衰,而是将视野投向一片被时间冲刷、却又永远生机勃勃的领域——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广袤海域上的贸易网络及其所催生的复杂社会图景。我们试图穿透浓雾弥漫的海峡,审视那些在季风的驱使下,连接东西方、南北半球的贸易航线,以及这些航线背后,那些关于货物、信仰、语言和生存的真实故事。 大航海时代并非一个单一的终点,而是一个漫长、充满张力的转型期。当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先发优势逐渐消退,荷兰人以其灵活的商业组织和强大的海权,以及英国人凭借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对新航路的不断探索,开始主导全球贸易格局。这不仅仅是国家间力量的较量,更是不同文化、商业伦理在极端环境下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部分:香料的余晖与新世界的崛起 在十七世纪初,对东印度群岛香料的争夺依然是全球贸易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然而,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崛起,标志着传统香料贸易模式的终结。我们深入考察VOC如何通过残酷的垄断手段,将胡椒、肉豆蔻和丁香的贸易利润最大化,并分析其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的殖民行政体系的运作逻辑。这套体系融合了欧洲的法律概念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高效而压迫性的管理模式。 与此相对的是,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的成熟与固化。本书详细梳理了蔗糖、烟草和咖啡这“新世界三大作物”如何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社会习俗。我们不回避其中的黑暗面,而是细致分析了西非沿岸的奴隶贸易网络是如何被整合进全球经济循环的。不同于以往将奴隶贸易视为孤立事件的叙述,我们将探讨它如何与欧洲的制造业、美洲的种植园经济以及新兴的保险和信贷体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例如,在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港口区,围绕奴隶船的保险和融资活动,如何催生了现代金融风险评估的雏形。 第二部分:丝绸、瓷器与东方市场的吸引力 当欧洲人开始在东方建立据点时,他们并非是唯一的参与者。本书将焦点转向亚洲内部的贸易活力。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棉布,以及日本的白银,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依然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考察了“广州十三行”的运作机制。这些行商群体如何在清朝严格的“一口通商”政策下,发展出精妙的商业技巧,既满足了欧洲人对奢侈品无尽的渴望,又成功地平衡了清政府的官方要求。通过对船载清单(Manifests)和私人信件的交叉比对,我们可以重构出白银是如何从美洲的波托西矿山,经由马尼拉转手,最终沉淀于中国经济体系中的复杂路径。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贸易中的“软力量”——技术与知识的传播。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如何与东方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例如,欧洲玻璃制造技术对中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以及中国水利和农业技术向欧洲传播的案例。这些文化间的“借用”与“模仿”,构成了当时世界史的另一条重要脉络。 第三部分:水手、语言与身份的流动 贸易的最终执行者是那些行走在甲板上、面对着无常风浪的水手和船员。本书致力于“去精英化”,关注社会底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我们描绘了十八世纪的港口城市,如伦敦的圣詹姆斯区、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边缘,乃至马尼拉的普拉萨。这些地方是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背景人群的熔炉。水手们携带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他们的方言、疾病和民间故事。通过分析海军和商船的招募记录、法庭文件以及早期人类学家的笔记,我们得以重建这些流动的社群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伙食、他们的娱乐方式(如赌博和吟游歌谣),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建立的临时家庭结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混合现象。在南洋和印度洋的贸易支线上,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出现,是文化适应的活生生证据。这些语言如何帮助不同背景的人达成交易、化解冲突,并最终催生出新的身份认同,成为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 结论:一个未被完全驯服的世界 到十八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萌芽和蒸汽动力的预示,传统帆船时代的辉煌与局限都变得愈发清晰。本书旨在揭示,那个由风力和帆布支撑的全球化时代,虽然充满了暴力和剥削,但也孕育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和技术创新。它提醒我们,世界经济体系的奠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次航行、无数次谈判、以及无数次在陌生土地上建立信任的微小努力之上。 《尘封的航迹》邀请读者登上那艘承载着丝绸与香料、蔗糖与白银的帆船,亲身感受一个在风暴与希望中塑造起来的、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和生动的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笔力老辣,文笔沉稳中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他没有将这个家族塑造成脸谱化的“金融巨鳄”,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内部的继承矛盾以及外部的排挤与猜忌。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而不是冰冷的符号。我特别喜欢那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当宏大的历史背景展开时,家族成员的个人选择和情感纠葛就显得尤为真实。比如,书中对某位关键人物晚年如何处理其庞大遗产的描写,就充满了人性的挣扎——财富的积累与人生的意义之间的终极拷问。读到后面,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一部关于“遗产”与“责任”的哲学探讨。如何在不干涉政治的前提下,维持家族的长期影响力?如何在商业扩张与道德谴责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跨越了时代,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在关键转折点总是能设置悬念,让人忍不住想连夜读完。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但又无比满足的。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密度,绝非轻松的“睡前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烹制的知识盛宴,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品味。尤其是在描述家族如何应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动荡局势时,那种身处历史洪流,却又试图保持独立和影响力的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被其中关于“跨国资本与民族主义”冲突的论述深深吸引。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国家主权和财富流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在真正的全球化早期,谁在掌握流动性,谁就掌握了隐形的发言权。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和私人通信,使得论证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量。很多我原以为是定论的历史事件,在书中经过重新审视后,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侧面,那种被颠覆的认知过程,正是阅读优秀历史著作的最大乐趣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现代金融与国家博弈的“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历史巨著的下卷,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以其标志性的宏大叙事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将一个世纪的金融风云娓娓道来。我读到最震撼的是,书中对权力转移的细腻描绘,那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远比刀光剑影更为持久和深远。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财富象征,而是一个游走于各国宫廷与革命浪潮之间的精密齿轮。每一次信贷的放出,每一次信息的掌握,都如同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历史回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家族的商业决策与宏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人深刻理解到,金融史就是人类权力史的一部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欧洲沙龙里雪茄和陈年葡萄酒的气味,感受到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密谋与博弈。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其他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全书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涉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晦涩的政治联盟,作者也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切入点,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视野的拓展”。这本书的下卷收尾得非常有力量,它没有停留在家族过去的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初的巨大变革,以及他们如何在新的工业革命和意识形态冲突中寻求定位。那种与时俱进的生存策略,体现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危机感和适应力。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家族如何通过对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来对冲政治风险的论述,精妙绝伦。它展示了真正的“长期主义”投资理念是如何在最动荡的年代得以实践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献的严谨考证,这让那些看似耸人听闻的金融操作,都有了坚实的史料支撑,避免了阴谋论的陷阱。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它更像是一套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结构的入门工具箱,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思考那些隐藏在光鲜表面之下的复杂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透视全球体系构建过程的独特棱镜。它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既成事实”——比如国际清算体系、黄金标准的确立——追溯到了具体的决策者手中。这种对“幕后推手”的深度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现代世界运转逻辑的理解。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国家政权更迭时所展现出的惊人中立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可信。他笔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资本的化身,却又必须依附于特定的政治结构才能生存。这种共生关系,揭示了权力结构的本质——它是流动的、互相制衡的,但又总是向着最有效率的资本配置者倾斜。对于任何对国际金融监管史、中央银行体系起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严谨的历史分析,充满了洞察力。

评分

书写的很好,选了好久才确定的。

评分

罗斯柴尔德家族(中)

评分

宝贝收到了,质量不错,很满意呢,还会再来的!会推荐给朋友的!

评分

看上去不错,还得研究研究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51.80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51.8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