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14-2010)

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14-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等 编
图书标签:
  • 跨座式单轨
  • 单轨交通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GB50614-2010
  • 城市轨道交通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 交通工程
  • 轨道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666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14-2010)》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 (建标E2007]125号)的要求,由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14-2010)》在编制过程中,在总结我国建成的第1条跨座式单轨交通重庆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较新线)和正在建设的跨座式单轨交通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的建设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内外建设地铁、轻轨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的建设经验,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和修订,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
3.1 一般规定
3.2 预应力混凝土轨道?制作
3.3 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运输与安装
3.4 线形调整
3.5 工程验收

4 其他类型轨道梁
4.1 一般规定
4.2 现浇混凝土轨道梁
4.3 钢轨道梁
4.4 工程验收

5 墩柱与盖梁
5.1 一般规定
5.2 墩柱及基础
5.3 盖梁
5.4 工程验收

6 道岔
6.1 一般规定
6.2 机械与驱动装置
6.3 控制装置
6.4 调整试验
6.5 工程验收

7 供电
7.1 一般规定
7.2 变电所
7.3 接触网
7.4 电缆
7.5 动力与照明
7.6 电力监控系统
7.7 调整试验
7.8 工程验收

8 通信
8.1 一般规定
8?2 通信管道
8.3 电缆线路
8.4 漏泄同轴电缆线路
8.5 光缆线路
8.6 设备安装
8.7 设备配线
8.8 接地装置
8.9 调整试验
8.10 工程验收

9 信号
9.1 一般规定
9.2 光、电缆线路
9.3 室外设备
9.4 室内设备
9.5 车载设备
9.6 调整试验
9.7 工程验收

10 给水与排水
10.1 一般规定
10.2 给水系统
……

前言/序言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计与实施标准汇编》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机电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及验收等方面具有广泛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重要技术导则。全书内容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核心机电系统,旨在为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制造商及项目业主提供一套全面、系统、权威的技术参考依据,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运行安全与技术先进性。 第一部分: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 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系统的设计标准与施工要求。详细阐述了接触网、高压配电、变电站、接地系统及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参数、设备选型原则与安装工艺标准。 供电系统设计导则: 明确了不同制式(如APM、轻轨、地铁)的供电电压等级选择、功率分配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及继电保护配置要求。特别关注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系统的接入标准与安全冗余设计。 设备安装与调试规范: 涵盖了主变电所、开关站、区间设备安装的精度要求、防潮防腐措施,以及高压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方法和验收准则。对牵引变电所的防火、防爆及环境控制提出了严格标准。 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EMC): 详细列出了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对电网谐波、电压波动及电磁干扰的控制限值,以及系统内部设备间的EMC测试流程与判定标准,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第二部分:通信与信号系统集成标准 本部分聚焦于保障列车运行控制与车站运营管理所必需的通信与信号技术规范。 信号系统设计与安全要求: 涵盖了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信号电源及轨道电路/应答器系统的设计指南。重点强调了信号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SIL)评估方法、故障容错设计及联锁关系逻辑验证的标准流程。 通信系统架构与传输标准: 规范了轨道交通综合业务传输网(GSM-R、光纤骨干网、IP骨干网)的组网拓扑、传输速率、冗余保护机制及网络安全防护要求。明确了车载无线通信、公共广播系统、乘客信息显示系统(PIDS)的接口标准与信息发布同步要求。 接口管理与系统集成: 提供了信号系统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环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数据接口定义及现场联调测试方法,确保各子系统间的无缝对接。 第三部分:环境控制与给排水系统工程技术 本部分系统性地整合了保障地下空间环境舒适性与结构安全性的工程标准。 通风、暖通与空气质量标准: 详细规定了地铁车站和隧道的通风换气次数、温度湿度控制目标、排烟系统设计参数。重点阐述了火灾模式下的应急通风、排烟路径设计及其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要求。 给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包括车站、区间、出入口及设备用房的生活、消防给水系统的压力计算、设备选型(水泵、水箱)标准。明确了防洪、防内涝设计理念,隧道和站台的渗漏水收集、排水设计及中水回用系统的技术要求。 第四部分:安全消防与综合监控系统规范 本部分关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 涵盖了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密度、报警阈值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布局要求。详细规范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行车控制系统、通风系统、屏蔽门系统之间的应急联动逻辑与执行时序,符合现行消防法规要求。 综合监控系统(SICS)技术标准: 规定了SICS的设计架构、数据采集范畴、信息显示界面要求及系统可靠性指标。重点包括对SCADA系统、CCTV系统、门禁系统等子系统的集成与状态监控标准。 屏蔽门/安全门系统集成规范: 针对站台门(PSD/FSD)的安装精度、运行可靠性、故障诊断与应急开启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界定。 第五部分:机电系统安装、调试与验收技术导则 本部分是指导机电系统工程从施工完成到正式投入运营的关键技术手册。 安装质量控制: 针对电气、管道、设备基础的安装容差、固定方式、防腐涂层等提出具体的技术验收标准。强调了大型机电设备(如变压器、空气压缩机、水泵组)吊装、就位及精度校核的作业流程。 调试与联调测试流程: 提供了系统调试的系统化方法论,包括单机测试、分系统测试及跨专业集成测试(FAT/SAT)。明确了不同系统在空载、带载、模拟故障条件下的测试场景和通过标准。 竣工验收与试运行要求: 参照国家相关法规,系统阐述了机电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清单、现场测试报告的归档要求。重点说明了为期数月的“试运行”阶段中,各项性能指标(如可靠性、可用性、维护性)的监测与评估标准,为工程正式移交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本书通过对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系统梳理和专业解读,力求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书,有助于从业人员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从而保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涉及到“跨座式单轨交通”这种挺高精尖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觉得能从中窥见一些前沿的技术奥秘,或者至少是系统化的施工流程图解。然而,深入翻阅之后,我的心情多少有些复杂。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特定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充满了大量的技术指标、规范条文和验收标准,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外行人,或者即便是业内相关但非直接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来说,理解门槛是相当高的。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更具象化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复杂地质条件下,针对这种独特轨道结构的支座安装是如何解决沉降问题的,或者在曲线段的动态调试过程中,如何通过精密的测量手段确保运行的平稳性。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严谨的、指令性的,缺乏对“为什么”这样技术决策背后的工程哲学或挑战的深入剖析。它告诉你“必须这样做”,但没有过多渲染“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克服了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对于想了解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如何从图纸变成现实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干货可能需要经过大量的背景知识铺垫才能真正吸收,它更像是一份冰冷的“法律文书”,而非引人入胜的“工程史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在结构布局上体现出一种极致的模块化和条理性,这或许是规范类书籍的固有特点。每一章的标题都直指核心的施工环节,比如基础处理、梁体预制与架设、轨道安装精度控制等等,层次划分得极为清晰。但是,这种清晰的架构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上的机械感。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材料选择的讨论,比如在不同气候带,不同荷载要求下,对于特定型号的混凝土或钢材的性能衰减预测和应对措施,期望能看到一些横向对比的分析。遗憾的是,这些更偏向于材料科学和长期维护视角的探讨,在书中篇幅非常有限,内容大多是直接引用标准要求,缺乏那种不同方案权衡下的“取舍之道”。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理解工程决策背后的经济性、耐久性和施工难易度之间平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已完成的“菜谱”,食材和步骤都列好了,但缺少了厨师在烹饪过程中对火候和调味的灵活把控的描述,显得有些生硬和教条化。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质量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的章节。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其成败往往系于对细节的掌握和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自然是面面俱到的,列举了大量的检验点和验收标准。然而,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非标准”的经验总结——那些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现场条件突变而不得不临时修改的流程,或是那些依赖于资深工程师的“直觉”才能规避的重大隐患。这些“活的经验”往往是规范制定者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教训后总结出来的,是工程智慧的结晶。很可惜,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于“应然”的状态,即理想中的、完美执行的流程。它几乎没有篇幅去探讨“实然”——当遇到地下水突涌、天气恶劣、或者关键设备故障时,项目团队是如何快速反应并使工程得以继续推进的。所以,它提供的是一个高悬于现实之上的“完美模型”,而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抗压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的使用,也让我感受到了它浓厚的官方技术文件色彩。图纸多为黑白线条图,精确地标注了尺寸和相对位置,但缺乏三维效果图或复杂节点剖面的彩色示意,这使得对于那些涉及空间关系复杂的结构连接点,如轨道梁与桥墩的节点转换区,读者的空间想象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去构建。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忍不住去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工程实景照片,以便将书中的文字描述和规范数值,与真实的工程界面进行“可视化匹配”。这种双重阅读体验本身就说明了书籍在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方面的局限性。它无疑是一份严谨的参考文件,对于需要引用具体条款的场合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在“教学”和“普及”方面略显吃力,它更像是一个已经上膛的工具箱,但缺少了那位能将工具箱里的每一件工具如何最好使唤的师傅的指导。

评分

我尝试以一个负责项目监理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看看它提供了多少可操作性的检查清单。从这个角度看,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硬性的、可量化的评判基准,确保承包商的行为都在监管的范围之内。但是,监理工作除了“对标”规范,更需要对未来的隐患进行“前瞻性”判断。例如,对于跨座式单轨的扣件系统,其长期疲劳性能和微小形变积累是影响未来几十年运营安全的关键。我期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应用案例,比如如何利用传感器反馈的应力变化趋势,来反推当前施工质量是否存在累积性的结构缺陷。这本书更多关注的是“完工验收”那一刻的静态指标是否达标,而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持续反馈、自我修正的动态质量保障体系,其探讨深度略显不足,更像是在为“交接”划定界限,而非为“长久运营”打下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