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通過皇帝們對《道德經》的注釋,我們可以看到,唐皇講求的是中庸,明皇講求的是開風氣之先,清帝的目的是盡快瞭解中華文化的精髓。而宋皇的追求便顯得有些復雜瞭,一方麵,他對古時的安逸錶現齣瞭極大的興趣,另一方麵,對於“民”的現狀又錶現齣瞭極大的不安。這種不安因為文字的華麗得到瞭較好的掩蓋,使讀者需一層層剝去文字的僞裝,纔能看清作者所要錶達的意思。
有人將《道德經》稱為修道書,有人將它稱為權謀書,有人稱它治國書。它是一部怎樣的書呢?聽聽皇帝們如何說!
內容簡介
自《道德經》成書以來,圍繞它展開的注釋有百餘種,對於它的內容,各傢有各傢的說法,且每一傢都言之有物,彆開生麵。這些注釋中,最有趣的當屬四位皇帝的注釋。這四位皇帝是: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仔細看一看,這四位皇帝本身就很有趣,一位是中興之帝李隆基,一位是亡國之君趙佶,一位是開國皇帝硃元璋,還有一位便是縱然胸有大誌,但對人生頗感無奈的福臨。然而因為有瞭《道德經》,四位皇帝終於走到一起,讓現代的讀者可以領教他們的所思所想。
內頁插圖
目錄
《道德經四帝注》的一點說明
唐玄宗《禦製道德真經》序
明太祖《禦注道德真經》序
清世祖《禦製道德經注》序
《道德經》(上)道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道德經》(下)德經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後記:皇帝們對《道德經》的解說
精彩書摘
四帝說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唐:人生始化日魄,既生日魂。魄則陰虛,魂則陽滿,言人載虛魄,常須營護復陽。陽氣充魄則為魂,魂能運動,則生全矣。一者,不雜也。復陽全生,不可染雜,故令抱守淳一,能無離身乎?專一衝氣,使緻和柔,能如嬰兒,無所分彆。玄覽,心照也。疵,瑕病也。滌除心照,使令清淨,能無疵病。
宋:魄,陰也,麗於體而有所止,故老氏於魄言營。魂,陽也,托於氣而無不之,故《易》於魂言遊。聖人以神禦形,以魂製魄,故神常載魄而不載於魂,如車之運百物載焉,如時之行寒暑往焉。心有天遊,六徹相因,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睏也,豈復滯於魄哉?
天一生水,於物為精。地二生火,於物為神。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則精與神閤而不離。以精集神,以神使形,以形存神,精全而不虧,神用而不竭,形生而不弊,如日月之麗乎天,如草木之麗乎土,未嘗離也。竊嘗申之,人之生也,因精集神,體象斯具,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而世之愚者,役己於物,失性於俗,無一息之頃內存乎神。馳無窮之欲,外喪其精,魂反從塊,形反纍神,而下與萬物俱化,豈不惑焉?聖人則不然,載魄以通,抱一以守,體神以靜,形將自正。其神經乎太山而不變,處乎淵泉而不濡,孰知其所始,孰知其所終,故日:聖人貴精。
《易》曰:乾,其靜也專。揚雄日:和柔足以安物。靜而不雜之謂專,和而不革之謂柔。嬰兒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藏是非美惡,故氣專而緻柔。孟子日: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心不足以專氣,則氣有蹶,趨之不正,而心至於僨驕而不可係。聖人虛己以遊世,心無使氣之強,則其靜而不雜,和而不暴,與嬰兒也奚擇?故日:能如嬰兒乎?孟子日: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老氏之專氣,則日緻柔,何也?至剛以行義,緻柔以復性,古之道術,無乎不在。聖人以此洗心,則滌除萬行而不有。以此退藏於密,則玄覽妙理而默識。若是者體純素而不纍,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何疵之有?
明:載謂以身為車,以心為寨,以神言魂。總而雲之,身魂,二物也,故托以載營魄之說,為文之妙。以老子之理言之,則神魂為魄之主宰。人能以魂不離於魄,則人健矣。若使魂常在身不妄遊,是為專氣,既不妄遊,亦無暗地私欲,即是滌除玄覽。私欲既無,混然矣,此所以嬰兒,其疵焉能有之?
清:載,乘也。營魄即魂魄也。抱一者,相閤而為一也,嬰兒無所知,而其氣至專;無所能,而其氣至柔。玄覽者,玄妙之見也。著之則不免瑕疵,故當滌除之。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前言/序言
unll
《道德經》四帝注 鑒賞與解讀 《道德經》,這部誕生於春鞦末年的不朽經典,以其深邃的哲思和至簡的語言,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闡述瞭“道”的本體、作用以及如何遵循“道”去體悟人生、治國安邦的智慧。韆百年來,無數先哲名士圍繞《道德經》展開瞭深入的解讀與闡釋,其中,“四帝注”作為一種獨特的注疏方式,其價值與意義值得深入挖掘與品味。 本文將聚焦於《道德經》這部著作,但不觸及其具體“四帝注”的詳盡內容,而是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道德經》本身的思想內核,以及曆代學者對其進行的種種解讀所展現齣的魅力與深度。我們將嘗試剝離具體的注疏文本,迴歸《道德經》原著的文本本身,輔以對曆代解讀風貌的概覽,以期勾勒齣這部經典在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流派中被理解、被傳承的麵貌。 一、 《道德經》的思想基石:“道”的本體與運行 《道德經》的核心在於一個字:“道”。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絕對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便是對“道”最精闢的概括。它告訴我們,我們所能言說、所能命名的“道”,並非那個永恒不變、不可言喻的“道”本身。這是一種高度的哲學洞察,提醒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需要超越感官的局限和語言的束縛。 “道”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的。它孕育萬物,又作用於萬物,但又不居功自傲,不主宰萬物。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構成瞭“道”最核心的哲學特徵。“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求。當統治者能夠效法“道”的“無為”,減少乾預,尊重民情,便能達到“無不治”的境界。 《道德經》還闡述瞭“道”在具體運行中的辯證法。例如,“有”、“無”的相互依存,“難”、“易”的相互轉化,“長”、“短”的相互對比。“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事物的運動發展,往往呈現齣一種辯證的、相反相成的規律。這為我們理解世界萬象,提供瞭深刻的哲學視角。 二、 《道德經》的政治智慧:“無為而治”的理想 《道德經》的政治思想,以“無為而治”為核心。老子反對繁苛的政令,提倡以柔剋剛,以靜製動。他認為,過多的製度和法律,反而會擾亂民心,滋生奸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相反,如果統治者能夠減少自身的欲望和乾預,讓人民迴歸質樸的生活狀態,那麼社會自然會趨於安定和諧。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裏的“聖人”,更多的是指一位理想的統治者,他能夠洞悉“道”的規律,並將其運用到治國之中。他不追求個人的榮耀和權力,而是以“不爭”的態度,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他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適時適度,避免過度擴張和貪婪。 《道德經》中對於“兵”的論述也體現瞭其“無為”思想的延伸。“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戰爭被視為一種不吉利的手段,應當盡量避免。即便必須使用,也要做到“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這是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態度,也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三、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道”與個體生命的和諧 除瞭治國之道,《道德經》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其為個體生命提供瞭安頓的智慧。它引導人們如何與“道”同頻,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從容。 “緻虛極,守靜篤。”這是《道德經》提齣的修養方法。通過“緻虛”,去除雜念,清空心靈;通過“守靜”,保持內心的沉靜,不受外界乾擾。在這種狀態下,人更能體悟“道”的微妙運行,從而獲得真正的智慧與力量。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理解並遵循“常道”,是明智的錶現。而違背“道”的規律,則可能招緻禍患。這種“明”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力,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預見其發展趨勢。 《道德經》還倡導“柔弱”的力量。“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看似柔弱,卻能穿石,能夠容納萬物。這種柔弱並非軟弱,而是一種順應、包容、持恒的力量。人生在世,懂得彎麯、退讓,反而能避免摺斷,更能長久地存在。 四、 曆代解讀的風貌: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道德經》的魅力在於其開放性和多義性,這使得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不同的思想傢、文人所解讀,展現齣豐富多彩的解讀風貌。 漢代的“黃老之學”: 在漢初,道傢思想與黃帝的政治理念相結閤,形成瞭“黃老之學”。這一時期的解讀,更側重於《道德經》的政治實用價值,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魏晉玄學的興起: 到瞭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士人階層熱衷於對《道德經》進行哲學層麵的闡發,探討“有無”、“生滅”等形而上的問題。此時的解讀,更富於思辨色彩,充滿瞭對“道”的玄妙想象。 唐代的儒道互融: 唐朝國力強盛,儒釋道三教並行。此時的《道德經》解讀,既有對道傢本真思想的迴歸,也融入瞭儒傢的倫理綱常,試圖在不同的思想體係中尋找契閤點。 宋明理學的挑戰與融閤: 宋明理學興起後,雖然以儒學為主導,但對《道德經》的解讀並未停止。理學傢們試圖將“道”的觀念納入到其“天理”的框架中,或是在其道德實踐中汲取《道德經》的智慧。 近代以來的反思與重塑: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道德經》的價值被重新審視。一些學者在批判傳統的同時,也從中挖掘齣具有普適性的生命智慧和哲學思想,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齣新的生機。 每一個時代的解讀,都如同在同一片土壤上生長齣的不同花朵,它們各具特色,卻都承載著對《道德經》深刻理解的渴望。這些解讀,不僅幫助後人理解瞭《道德經》的思想,也反映瞭不同時代人們的生存睏境、價值追求和精神寄托。 五、 《道德經》的當代價值:在喧囂中尋覓靜謐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道德經》的思想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審視內心,反思過度追求外在物質和成就的盲目性。 “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靜,靜而能思,思而能得。”《道德經》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定力與寜靜。通過學習“道”的“不爭”和“謙下”,我們可以放下不必要的執念,與人和諧相處,減少內耗。 “上善若水。”水的柔韌、包容、滋養萬物的品質,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處世之道。學會像水一樣,順勢而為,靈活變通,既能抵禦風浪,又能滋養生命。 《道德經》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啓發性的智慧。它鼓勵我們獨立思考,在實踐中體悟“道”的真諦。無論是對個人修養,還是對社會治理,抑或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道德經》都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這部古老的經典,穿越韆年,依然能夠與我們對話,給予我們力量。深入理解《道德經》的思想,並在生活中踐行,便是對這部偉大著作最好的緻敬。它所蘊含的“道”,既是宇宙的奧秘,也是人生的指南,更是我們在這個復雜世界中,安頓身心、尋求和諧的永恒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