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2011(总第9卷)》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年度发展特点,对部分篇章进行调整与补充,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第一部分特载,第二部分市场发展综述,第三部分综合数据统计,第四部分基金市场体系,第五部分政策与法规和第六部分附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基金公司地区分布图
基金市场地区分布图
基金数字
基金日历
基金图片
编辑说明
编委会
编委风采
序言
第一部分 特载
第一章 领导讲话
深化证券期货市场改革促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
财富管理领域的立法问题
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养老基金管理
第二章 基金专论
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中国指数及指数化投资发展报告
130/30策略指数基金海外发展与国内运作框架研究
基金公司核心投研人员变更及其对基金业绩影响分析
基于ISO20000的基金行业IT服务管理建设
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发展研究
第二部分 市场发展综述
2010-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发展综述
2010-2011年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综述
2010年中国香港地区基金业发展调查报告
2010年全球基金业:从经济主导到政策驱动
第三部分 综合数据统计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概貌(2010-2011)
第一章 市场综合数据统计
表1-1 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数量、资产净值与份额规模(1998-2011)
表1-2 各类型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数量发展(1998-2011)
表1-3 各类型证券投资基金历年资产净值增长(1998-2011)
表1-4 开放式基金数量结构(2001-2011)
表1-5 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结构(2001-2011)
表1-6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数量与资产规模(2009-2011)
表1-7 管理基金资产规模前二十的基金管理公司(2009-2011)
表1-8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数量情况(2010-2011)
表1-9 基金管理公司年度管理费收入(2009-2011)
表1-10 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市场集中度(1998-2011)
表1-11 中资基金公司与合资基金公司数量发展(1998-2011)
表1-12 中资基金公司与合资基金公司管理基金数量对比(2003-2011)
表1-13 中资基金公司与合资基金公司管理基金资产规模对比(2003-2011)
表1-14 合资基金公司管理基金概况(2010-2011)
表1-15 托管银行托管基金资产规模统计(2009-2011)
表1-16 托管银行年度基金托管费收入(2009-2011)
表1-17 证券交易所上市基金交易情况(1998-2011)
表1-18 基金投资者年度账户情况(2009-2011)
表1-19 基金投资者月度账户情况(2010-2011)
表1-20 证券投资基金年度管理费统计(1998-2011)
表1-21 证券投资基金年度托管费统计(1998-2011)
表1-22 证券投资基金年度利润统计(2007-2011)
表1-23 证券投资基金年度收益分配统计(1999-2011)
表1-24 历年新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统计(2001-2011)
表1-25 历年新设立开放式(股票型)基金(2002-2011)
表1-26 历年新设立开放式(混合型)基金(2001-2011)
表1-27 历年新设立开放式(债券型)基金(2002-2011)
……
第四部分 基金市场体系
第五部分 政策与法规
第六部分 附录
精彩书摘
2.美国资本市场与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美国的资本市场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国债发行支持战争债务重组,到运河和铁路股票上市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农牧业规模化生产,华尔街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著名论述:“假如依靠单个资本积累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估计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通过股份公司集中资金,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在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战争中,战争融资能力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北方政府依托于华尔街发行战争债券,一举动员了全国的金融资源和民众力量,到战争末期,发行国债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军费开支;而南方依靠大量印钞筹集军费,通货膨胀率上涨了90倍,经济处于彻底崩溃的境地。
19世纪末期,美国的钢铁、化工、橡胶、石油、汽车等产业依托在华尔街的融资和并购活动迅速崛起,一举完成了重工业化并超越欧洲列强,诞生了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美孚石油、杜邦等世界级企业。190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产量已经超过了“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摩根组织了财团,将其和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买下,并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国钢铁集团,资本金高达当年联邦政府预算的2.75倍,一举形成了在全球的绝对垄断地位。
20世纪最后30年,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依托于华尔街在全球范围内占领了各个制高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共同推动了个人电脑、通讯、互联网和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的出现,培育了微软、思科、苹果等一大批世界级公司,并帮助美国成功走出70年代的“经济滞胀”,实现转型。同一时期,美国推动了大部分企业和家庭参与的、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两者的相关性超过了90%,国家给予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专业理财服务,使得千家万户的普通家庭得以分享经济的成长。
到2000年,华尔街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美国股市的规模是1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0%;债市规模20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00%。著名美国金融历史学家、《伟大的博弈》一书的作者戈登曾评论过,“华尔街已经独立于美国,成为了另一个世界强国”。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美国迅速超越欧洲列强,在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诸多领域雄踞世界首位,是作为虚拟经济代表的华尔街和美国的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结果。
达到辉煌顶点的华尔街也埋下了由盛而衰的种子。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产业泡沫的破裂,华尔街将房贷证券化产品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华尔街本身大量的杠杆化操作、金融创新泛滥和美国社会无节制的信用消费等推波助澜,造就了2008年一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目前正在发生的欧美债务危机仍然是2008年危机的延续。
……
前言/序言
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发展脉络的深度透视与行业前瞻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2011(总第9卷)》的缺席,为您打开了一扇审视同期中国证券投资宏观图景的独特窗口。 本书旨在超越单一的基金产品数据汇编,聚焦于2011年这一特殊年份,中国证券投资领域所经历的宏观经济洗礼、监管环境重塑以及市场结构演变的全景式记录与深度分析。它不是对既有基金业绩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支撑这些业绩的底层逻辑、行业生态变迁以及未来趋势预判的系统性梳理。 2011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是充满挑战与转折的一年。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复苏步伐蹒跚,欧债危机阴影挥之不去,而国内则面临着“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的复杂宏观调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证券投资行业,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这一被视为资本市场“晴雨表”与“稳定器”的部分,其发展轨迹必然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土壤(2011年度特征) 本卷不包含的具体内容,将由对2011年宏观经济大背景的详细描绘所取代。我们将深入剖析影响全年证券投资决策的几个关键变量: 1. 货币政策的周期性转向与流动性闸门: 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加息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成本。本书将详细梳理央行在这一年间的货币政策操作细节,以及这些操作如何通过市场利率传导至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而对各类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产生制约或驱动。 2. 结构性通胀压力与资产保值需求: 尽管GDP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不减,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挑战。这种环境下,居民的理财需求并未减弱,反而更加倾向于寻找能够有效抵抗通胀的投资渠道。我们将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哪些类型的投资品种(如大宗商品、特定行业的股票)受到了市场资金的青睐,以及基金行业如何响应这种保值增值的诉求。 3. 宏观经济“换挡”与行业轮动的主线: 201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意味着传统重资产、依赖信贷扩张的行业面临调整,而新兴产业和消费升级领域则开始崭露头角。本书将侧重分析,在A股市场中,基于这种结构性变化的行业估值体系是如何重构的,以及不同类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把握这一结构性轮动中的表现差异。 第二部分:监管环境的审慎与创新步伐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受严格监管的行业,2011年的监管动作对行业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卷不包含的具体内容,将重点放在对当年重要监管政策的解读上: 1. 基金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与信息披露: 这一年,监管机构持续推动基金的长期价值投资导向,对短期业绩排名的过度关注进行了引导和规范。我们将探讨新的监管框架如何试图重塑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长期稳健回报。 2. 创新产品的试水与公募基金边界的拓展: 2011年是中国基金行业创新产品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一方面,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专户)的规范化进程加速;另一方面,对新类型基金产品(如某些特定主题的指数增强或商品相关基金)的审批和市场反应进行了细致观察。分析监管层在控制风险与鼓励创新之间寻求的平衡点。 3. 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提示的加强: 面对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教育成为监管重点。我们将分析监管机构在这一年对特定风险产品的警示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普通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产生的心理影响。 第三部分:证券投资行业生态的微观观察 虽然不直接提供基金业绩数据,但本书将深入剖析影响这些业绩的行业运营细节: 1. 基金公司治理与人才流动: 考察2011年,在市场震荡期,基金公司的组织架构、投研体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哪些公司在逆境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清晰的投资哲学?基金经理的团队稳定性和激励机制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 2. 销售渠道的变革与定价策略: 商业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平台在2011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本书将分析,在佣金收入承压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如何调整其渠道策略,以及销售渠道的集中度对新基金发行和现有产品的影响。 3. 债券市场对公募基金的挑战: 2011年,受利率环境变化影响,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增加。本书将探讨公募基金,特别是偏债型基金,在利率风险管理上面临的困境与应对,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基金组合的整体风险收益特征。 总结: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2011(总第9卷)》所缺失的,恰恰是构建我们理解“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行业”所需的宏大叙事和深度分析的基石。本书旨在弥补这一空白,通过对宏观经济、监管政策、行业生态的细致描摹,为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理解当年市场行为逻辑、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独特参考框架。它关注的不是“什么基金赚了钱”,而是“为什么市场是这个样子”,以及“行业在压力下是如何调整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