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作为其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佛教文化,自然也是广大读者关注的一个亮点。佛教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佛教寺庙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寺庙是佛教徒平时礼佛、拜佛的场地,也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所。几千年的宗教实践和中国特有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的寺庙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传奇,也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典故和情怀。
本书结合了田野考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历史,对寺院的布局、结构、附属建筑、选址特点等都做了系统的讲解。本书虽然是以佛教建筑的角度出发,但对中国历史、山川地理、名人轶事、佛教派别、佛教义理、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甚至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佛教建筑的专著,更是一部佛教知识的大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曾在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本书叙事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文风古朴凝重,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具体说来,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以下一些内容: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契机以及中国第1座佛寺的建立过程和故事。
(2)从古至今,中国寺院整体的发展流变过程。
(3)典型的佛教寺院中,每个单体建筑的布局以及所代表的佛教教义详解。
(4)全国各地寺院的分布,以及著名寺院的详细介绍。
(5)对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造像艺术的阐述。
当然,除了上述一些整体上的阐述之外,本书还包含了大量具体的知识点,比如:
(1)在寺院中经幢的作用是什么,上面一般都会刻什么经文?
(2)什么是“伽蓝七堂”,什么又是“五山十刹”呢?
(3)佛教寺庙与中国传统的礼制制度之间又有着哪些割不断的关系呢?
(4)中国现存古老的寺庙又是哪一座呢?
(5)为什么寺庙总要建在比如险峻的山峡间、激流的瀑布下、幽深的山洞内,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呢?
内容简介
中国的佛教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它既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式样,又具有佛教的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作者历时数十年,实地考察中国几百座寺院,通过现场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建筑领域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
本书既讲述了中国佛教建筑演化变迁的历史,又考察它在选址、整体布局、建筑特点等诸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
为什么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上都以中轴线贯穿全寺?
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的来源都有哪些,它们与古印度及佛教经典有什么关系?
佛教寺院一般包括哪些建筑,佛塔与佛殿的格局在历史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寺院为何总是建在深山密林中,设计上有哪些奇异之处?
历代佛教高僧与它们所在的寺院有什么关系?
作者简介
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寺院建筑、元代木结构建筑、古代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古建筑》《中国城池史》《中国名塔》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佛法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千年的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
第三章.从舍宅为寺到遵从礼制——中国寺院总平面布局
第四章.在山水之间——中国寺院选址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五章.各安其位——寺院主体建筑详解
第六章.同样精彩的配角——寺院中的附属建筑
第七章.浮屠之海——中国寺院中的塔林
第八章.教徒们心灵的盛宴——寺院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九章.悬崖上的圣殿——中国的石窟寺
第十章.别具一格——中国境内特色寺院赏析
第十一章.莲开朵朵——中国佛教宗派祖庭
第十二章.高僧的足迹——历代大师与所在寺院的传说
前言/序言
null
《中国佛教建筑图鉴》 一、 缘起与宗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中国佛教建筑考察与解读。我们深知,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佛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融汇的结晶。从巍峨的山门到精巧的斗拱,从庄严的佛像到悠远的经文,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本书的编撰,源于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佛教文化独特魅力的敬畏。我们力求突破传统建筑书籍的刻板印象,以“图鉴”的形式,通过大量高清、精美的实景照片,结合专业、详实的文字解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佛教建筑的壮丽与 sublime。我们不仅仅是展示建筑的形态,更要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技术智慧与文化传承。 我们的宗旨是: 普及知识,激发兴趣: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佛教建筑的价值,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深化理解,拓展视野: 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佛教建筑的类型、布局、风格演变及其象征意义。 鉴赏艺术,感受文化: 引导读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欣赏中国佛教建筑的美学成就,体会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与人文关怀。 传承文脉,启迪未来: 借由对历史的审视,为当代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 内容构成与特色 本书的内容规划,力求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面覆盖。我们将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脉络、地域特色、技术工艺、艺术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通过精选的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1. 历史脉络与发展演变: 早期传入与本土化(汉魏晋南北朝): 追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如何在建筑上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早期佛教寺院的雏形。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如佛塔的出现、早期寺院的布局等。 繁荣与成熟(隋唐):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造就了中国佛教建筑的辉煌。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寺院规模的扩大、建筑风格的成熟、技艺的精湛,以及涌现出的如大明宫、大慈恩寺等标志性建筑。 多元与创新(宋辽金元): 宋代佛教宗派纷呈,建筑风格也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的佛教信仰也带来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们将分析这些时期的建筑特色,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世建筑提供借鉴。 集大成与地域特色(明清): 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在继承前代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成熟和定型的格局。同时,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建筑风格。我们将重点展现明清时期寺院的宏伟布局、精美装饰,以及各地寺庙的独特魅力。 2. 经典建筑类型解析: 本书将对中国佛教建筑的各类代表性建筑进行详细的图文解读,包括但不限于: 寺院(伽蓝): 作为佛教建筑的总体,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僧房、斋堂等),以及不同时期寺院布局的演变。 佛塔: 佛塔是中国佛教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我们将介绍佛塔的起源、演变,不同形式(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等)的结构特点,以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象征意义。例如,我们将展示西安大雁塔、少林寺塔林等经典案例。 殿堂(佛殿、经堂): 佛殿作为供奉佛像的主要场所,其建筑形制、内部装饰、营造技术都极具研究价值。我们将分析大雄宝殿、韦驮殿、伽蓝殿等不同殿堂的功能与形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空间序列和装饰营造出神圣庄严的氛围。 山门与牌坊: 作为寺院的入口标志,山门与牌坊不仅具有引导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宗教意义。我们将解读不同形式的山门(如三门、庑殿顶山门等)和牌坊的结构与象征。 僧房与斋堂: 展现僧侣日常生活空间的建筑特色,以及它们在寺院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石窟寺(如龙门石窟、莫高窟): 将石窟寺作为一种特殊的佛教建筑形式进行独立介绍,重点关注其造像艺术、建筑形制与壁画艺术的结合。 3. 技术与工艺深度揭秘: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结构体系闻名于世,佛教建筑更是集大成者。本书将聚焦于: 斗拱结构: 详细图解斗拱的组成、类型、榫卯结构,以及其在承重、装饰、防震方面的作用,揭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妙之处。 木构架体系: 阐释中国传统木构架的特点,如梁柱体系、穿斗式、抬梁式等,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起宏伟的建筑。 屋顶形式与装饰: 介绍歇山、庑殿、悬山、攒尖等各种屋顶形式的特点,以及脊兽、瓦当、吻兽等屋顶装饰的象征意义。 砖石砌筑工艺: 关注砖石建筑的建造技术,如砖的种类、砌法、以及拱券、石雕等工艺。 彩画与雕塑: 深入分析佛教建筑内部的彩画(如藻井、壁画)和雕塑(如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的艺术风格、技法及宗教含义。 4. 艺术风格与文化意涵: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物质层面,更将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与艺术价值: 象征主义解读: 深入解读寺院布局、建筑构件、装饰元素所蕴含的佛教哲学、宇宙观和象征意义。例如,山门象征“三解脱门”,佛像的姿态代表不同意义等。 地域风格比较: 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如南方、北方,沿海、内陆)佛教建筑在选材、布局、装饰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的交融: 探讨佛教信仰如何影响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艺术如何服务于宗教传播和修行。 文化传承与时代印记: 追溯佛教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又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中留下时代的印记。 三、 视觉呈现与阅读体验 本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其“图鉴”的定位。我们深知,对于建筑这样一种视觉化的艺术形式,精美的图片是不可或缺的。 高清实景照片: 精选国内众多知名寺庙和石窟寺的实景照片,涵盖宏观全景、中观局部和微观细节,力求展现建筑的真实风貌。 精细的测绘图与示意图: 结合建筑专家的测绘图,以及对关键构件(如斗拱、榫卯)的剖析示意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建筑的结构和建造原理。 艺术化排版设计: 采用大气、典雅的设计风格,将图片与文字巧妙结合,营造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也能流畅地获取知识。 跨页大图与专题插页: 采用大面积跨页图,增强视觉冲击力;设置专题插页,集中展示某一类建筑、某一类工艺或某一位名僧的贡献,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 对中国传统建筑感兴趣的爱好者: 希望系统了解中国佛教建筑的历史、类型、风格和美学价值。 佛教文化研究者与学生: 作为学术研究的辅助资料,提供丰富的一手图片资料和深入的解读。 建筑设计专业人士: 寻找传统建筑的灵感来源,学习古代建筑的智慧与技艺。 历史文化旅游者: 在游览各地寺庙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艺术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通过佛教建筑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方智慧。 五、 结语 《中国佛教建筑图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您对中国佛教建筑的兴趣,带您领略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与不朽之美。希望它能成为您了解中国佛教建筑的珍贵伙伴,激发您对这片土地上璀璨文明的探索与热爱。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那座由石头、木头、泥土和信仰砌成的宏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