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时候,你与世界,只差一场旅行。
★2012旅行书年度收官之作,小鹏“梦想三部曲”系列之二
★《背包十年》畅销50万之后,小鹏与你重走青春
★这是小鹏背包上路12年的心血总结,这是让千万行者怦然心动的旅行心得,这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盛宴,这是我们一代人的信仰。
内容简介
《背包十年》之后,小鹏继续走在路上,又去了许多国家,旅行经验更丰富,对世界的体验更深刻。经过两年的沉淀,他写出了《我们为什么旅行》,从8个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旅行”这个稍显宏大的问题,分别是:要有光,在路上,奢与简,体验式,巴别塔,陌生人,无尽欢,因有梦。作者通过华丽的文字和惊艳的图片,呈现出他12年来走过的地方,遇见的人和物,他的感动,泪水,欢笑,心灵受到的冲击,震撼,以及他对“我们为什么旅行”这个问题的理解。在此之前,作者在微博上做了“我们为什么旅行”的问题征集,千名网友踊跃参与,为这本书做了良好的预热,一触即发。《新周刊》本期的大专题,也是“我们应该怎么玩”,深入探讨中国人的旅行。
《我们为什么旅行》适合少部分在路上意志行走的旅行者、大部分身陷生活无法上路却心怀流浪的人们、漫长青春期的文艺青年们。
作者简介
小鹏,大学毕业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攒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喜欢写字,他说要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正是因为这种真实与坚持,他获得千万网友的热烈追捧。
他还喜欢拍照片,他说只拍自己在旅行时的一瞬间感动。
他是谁?一个追梦的人而已。
目录
《我们为什么旅行》
序一 忘记
序二 生命是一份礼物
第一章:要有光
日出撒哈拉
羊角村的黎明
丽江的阳光
黄昏像场老电影
魁北克童话
追极光的人
特别加映:微光
第二章:在路上
赤足行路
西贡摩托
纽约出租
穿越西伯利亚
直升机之旅
听风而行
特别加映:在路上
第三章:奢与简
吃之一:印度的路边摊
吃之二:大象之路
吃之三:普罗旺斯式午餐
住之一:看得见风景的客栈
住之二:
第一次入住青年旅馆
住之三:三醉丽江花间堂
特别加映:回归
第四章:体验式
学做泰国菜
海边瑜伽
学飞钓
被偷被骗和被抢
我被关在中俄边境
我要跳海了
特别加映:体验者
第五章:巴别塔
印度的穷人
日本的富人
喇嘛生活
隐居生活
嬉皮生活
旅行者的笔记本
特别加映:打通巴别塔
第六章:陌生人
黄斗篷
会抓鱼的艾
拜访巫医
我就喜欢
朋友
爱流转
特别加映:表情集
第七章:无尽欢
人人都爱靠山路
到了南方,才到了西班牙
country road
勒芒24小时
中世纪赛马节
特别加映:不亦乐乎
第八章:因有梦
我要看大海
送鞋送梦想
他们的梦想
我要去南美
特别加映:因有梦
尾声
精彩书摘
总有一束光,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一直觉得,一个快乐的旅行者一定是个能在旅途中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忘记身份、忘记年龄、甚至忘记性别的人。
对于久居都市的人,可能无法体会日出对于沙漠居民的魔力。它不仅划分了黑夜和白天,还让万物重获能量,如若新生。
爱好是个比工作辛苦太多的事情,如果单纯为了工作,我不会为了拍极光而在阿拉斯加的冰雪中站着过夜,还熬走了以最抗寒和最有耐力著称的日本人。对我来说,旅行的意义已经从发现自我过渡到分享世界,我就是要把这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分享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听去感受。人活着总要有点信仰,这是任何工作都不能给的。
美好的成因可能就是因为美好的稍纵即逝吧。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正是被这样的微光指引。它引领我们穿越茫茫黑暗,穿越墨守成规,穿越平淡过往。
慢旅行,最好还是这种超长线的火车旅行,让人不动,时间和空间却在缓慢流淌。
就像那些我所敬仰的前辈旅行家们,风吹向哪里,他们就走向哪里,什么计划、路线、时间全都一边儿去,只让心随风动,身随风行。
那些前辈旅行家们也都懂点儿御风之术吧。其实那阵风,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果跟自己较劲,就如同逆风行路,不仅事倍功半,心情也不会好。可一旦听从内心召唤,并朝着这个方向顺风而行,那身体才叫一个舒展,心中才叫一个得意呢!
风景后退,时光向前,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微妙关系或许就是我们喜欢在路上的原因吧。我们用了跟别人相同的时间,却比他们多看了一个世界。真是赚到了!
一次旅行,如果不去尝尝当地的味道,体验也就打了折扣。
不过是一次旅行,能够知道冷暖,就已经很好。
家,就是那个能让你放下一切防备的地方。
当地当季还能保留本来味道的美食,才是舌尖上的极品美味吧。
奢与简并不对立,而是平起平坐的两兄弟,更是我们的好哥们。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旅途才会一日天堂一日地狱地丰富起来。
我的最后忠告是,命比东西值钱。
在我们进行一次冒险之前,总会思前想后,跳海如此,旅行亦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往前迈一小步而已。
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让我们的五感逐渐退化,而旅行却能让它们重新变得敏锐。当各地美食路过舌尖,味觉就会敏感起来;当潜水时看到各种热带鱼,那鲜艳的色彩会让我们从心底叫一声“哇”!在空旷的山谷呼喊,我们也会饶有兴致地去仔细聆听那渐行渐远的回声。
用感官对世界进行探索与发现,是只有孩子才会有兴趣去做的事情。而旅行,让我们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旅行,让我们重新变成小孩。
作为体验者,我的终极目标是在获得成长的同时让遗愿清单成为一张白纸。
在不同人的眼中,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它的多样性和神秘。就我个人而言,也喜欢对事物的不同解读。
旅行者的生活高度浓缩在一个个笔记本中,在那里,我们披星戴月,我们吃香喝辣,我们被偷被骗,我们冷暖自知。我们与别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我们的每一天都不一样。
旅行是一项修炼,无论能否建起巴别塔,只要去学习、去尊重、去包容、去爱,那都是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朋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他们理解我包容我,分享我的快乐和不快乐。第二类,一起扛过枪一起销过脏,干完坏事还能相视一笑。第三类,在我风光时,总是兜头一盆冷水,历数我的一二三点不足,在我消沉时,又总能给我打气,让我重新找回自信。
分享几条结交朋友的方法。一、要相信你所遇到的人九成九都是好的,剩下的百分之一用直觉过滤;二、展现你的真性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三、遇到困难时,别不好意思开口向陌生人寻求帮助,看到别人有麻烦,也不要袖手旁观,当然也千万别干旱鸭子勇救落水儿童的傻事;四、面带微笑,why not!
总有一些心花怒放的喜悦,一些无动于衷的冷漠,一些强忍不落的泪水,一些面红耳赤的尴尬,被我们一瞬间想起。然后想起拥有那些表情的面孔,想起拥有那些面孔的人,想起拥有那些人的旅程。
Love is a circle and it is so magical.(爱是一个圆,它是如此神奇!)
旅行不是在田径场里比赛,看谁更高更快更强,而是在超市里购物,每个人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拥有了这样的心态,快乐也才会不期而至。
透过梦想看到的世界就像透过万花筒看到的世界,充满旋转着的奇幻色彩,看着看着,脑子里也旋转出一些奇幻的梦。
理想是我们本来就能干成的事,梦想比理想高了一点远了一点,得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太高太远的就是幻想。只有梦想才会让我们挖空心思,拼尽全力,把潜能发挥到最大,可能这时我们都已经不在乎够不够得着了,我们在乎的,只是去奋力起跳……
一次完整的旅行通常由五个环节构成,意念兴起(对某个目的地产生兴趣),线路设计(怎么走,多少天),产品购买(买机票,订酒店),在路上(海阔天空和风土人情),分享(通过记录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通过回忆的方式分享给未来的自己)。
人活着,不过就是一点梦想加一点信仰。格瓦拉因为梦想开启了旅行,因为旅行找到了信仰。旅行成了他连接梦想和信仰的纽带。
即使明天暴雨将至,我也会昂起我高傲的头,面带微笑,去迎接,去面对,去挑战!因为我相信,风雨过后必定会出现——彩虹!
……
前言/序言
自序 忘记
我一直觉得,一个快乐的旅行者一定是个能在旅途中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忘记身份、忘记年龄,甚至忘记性别的人。
旅途一旦开始,我最先忘记的是时间。如果你问我旅途中的某天是几月几号,我肯定得先琢磨一下,然后答非所问地告诉你,这是我出门旅行的第几天。是的,旅行时你会自然忘记今天是工作日还是礼拜天,进而忘了几点起床几点上班几点买菜几点做饭等等习以为常的作息规律。此时无论你在旅途中奔波,还是正晒着太阳喝着小酒,都跟何世何时无关。
忘记地点的事也经常会在我的旅途中发生,比如一次在香港,因为之前转了两次飞机,我在酒店醒来后至少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才通过窗外的摩天大楼和繁体字的招牌判断出自己究竟在哪儿。
关于忘记身份我想举一个反例。一次在老我挝山区旅行,和十几个当地人、三四个旅行者还有关在笼子里的鸡鸭一起挤在颠簸的卡车后座。一个来自荷兰的游客从一上车就开始不停抱怨--早晨买的袋装饼干已经过期十天,自己从没坐过这么不舒服的车子。见没人理他,又自言自语地比较起老挝和欧洲居民的平均寿命。我想他的一路旅行都会很辛苦,因为他忘不掉自己来自富裕国家的身份。
在旅途中我还交过许多忘年的朋友。旅行时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基础是看彼此脾气秉性是否投缘,而在日常生活中,年龄相差悬殊的人基本没有成为朋友的可能,因为功利而紧张的都市节奏在每个人心中都预设了一架以阶级、地位为砝码的天平。
忘记性别基本属于小概率事件。一次我和一男一女两个驴友到西藏南部去看雪山天湖,其中有两天没地方洗澡,同行的女孩就跟我们一样蓬头垢面,而她戴在头上的渔夫帽、缠在脖子上的户外围巾和裹在身上的绿色冲锋衣更是进一步虚化了她的性别特征。
写了这么多,似乎旅行就是为了遗忘。这当然不是!
我觉得旅行时大脑的选择性遗忘正是为了预留出大量空间去更好地记得,我们要记得每一道菜肴的滋味,记得每一种风景的颜色,记得每一个瞬间的感动。
我记得在意大利露宿街头的那个夜晚,我去一间营业到两点的咖啡馆买水,那个看起来长得横眉立目不太好惹的老板娘在我出门时送给我一块面包,她的笑容我始终记得。
我记得一个人在撒哈拉过夜,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的星星。
我还记得新疆的手抓饭吃得我满手满口流油;贝加尔湖的日出把我从摇摇晃晃的火车上唤醒;在印度海边禅修后睁开眼睛,我的视线似乎能穿透蓝天抵达宇宙深处。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记忆片段串起我的人生旅途。我把它们归纳为二十四个字,也就是这本书的八章目录:
要有光,在路上。奢与简,体验式。巴别塔,面孔集。无尽欢,因有梦。
然后用整整一本书的厚度与温度跟你聊聊我为什么旅行以及我们为什么旅行。
在线试读
《我们为什么旅行》第一部分
趋光性跟贪恋美食美色一样,都是人的本能属性。否则我们也不会揉着惺忪的睡眼,早起看日出;也不会用尽全力爬到山顶,等待日落的光芒照亮你我的脸庞。
《迷失的星辰》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关于选择、关于遗忘与铭记的史诗。故事的开端,是一颗破碎的星球,名为“艾瑞斯”。曾经,艾瑞斯是星系中最为璀璨的宝石,其文明高度发达,人民崇尚知识与和平。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并非来自外敌,而是源于自身对力量的过度索求,将艾瑞斯推入了灭顶之灾。星球表面覆盖着层层叠叠的遗迹,空气中弥漫着永恒的寂静,只有风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我们的主人公,艾莉亚,是艾瑞斯最后的幸存者之一。她并非是拥有超凡力量的英雄,而是一个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普通少女。她的童年,是在躲避辐射风暴,搜寻可食用植物,以及在残破的图书馆中,用微弱的光线阅读那些关于艾瑞斯黄金时代的书籍中度过的。她对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与憧憬,那些书中描绘的繁荣景象,与她眼前触目惊心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她心中萌生了一种不甘。 在一次偶然的探索中,艾莉亚发现了一个尘封的古老装置。这装置并非武器,也不是能量核心,而是一个能够读取星球记忆的“回响石”。通过回响石,艾莉亚得以窥见艾瑞斯在灾难发生前的点点滴滴:艺术家们在星空下挥洒创意,哲学家们在辩论宇宙的真理,孩子们在泛着奇异光芒的植物园中嬉戏。她也看到了灾难发生的瞬间,那是巨大的能量爆发,是所有生命在瞬间被剥夺的恐怖景象。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艾瑞斯人民在灾难前最后的抉择——那些选择逃离、选择隐藏、选择牺牲的无数个个体,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绝望,还有一种渺茫的希望。 这份希望,源于他们留下的一个模糊的星图,以及一个神秘的传说:在遥远的星系深处,存在着一个名为“起源之地”的地方,那里被认为是所有文明的起点,也是生命能量的源泉。传说,那里蕴藏着足以重塑一个星球的力量,也可能隐藏着结束一切苦难的答案。 被这个传说所吸引,也带着对故乡的哀悼和对未来的迷茫,艾莉亚决定踏上寻找“起源之地”的旅程。她没有一艘巨大的飞船,只有一艘从废墟中勉强修复的小型单人穿梭机,它的外壳布满了陈旧的补丁,内部充满了吱呀作响的机械声。她的行李,除了简陋的生存装备,便是那块能够读取记忆的回响石,以及一本记录着艾瑞斯历史的破旧书籍。 她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艰险。在穿梭于星际的旅途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体。有友善但知识闭塞的殖民地居民,他们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对遥远的星系知之甚少;有狡猾而贪婪的星际商人,他们对艾莉亚身上的任何一点价值都虎视眈眈;有孤独而睿智的流浪者,他们似乎见证了宇宙的无数变迁,却对艾莉亚的追寻置若罔闻。 在一次危险的星际跃迁中,艾莉亚的穿梭机严重受损,她被迫降落在一颗名为“寂灭之森”的星球。这颗星球被一种能够吸收一切生命能量的奇异植物所覆盖,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在这里,她邂逅了一位名叫卡尔的老者。卡尔曾是艾瑞斯的星图绘制师,在星球毁灭时,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将自己的一部分意识封印在了一棵古老的树中,以躲避那场浩劫。卡尔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冷漠、悲观,对一切都表现出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他曾是艾瑞斯黄金时代的一员,亲眼目睹了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他认为希望只是幻觉,逃避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卡尔对艾莉亚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厌烦,他认为艾莉亚的追寻是徒劳的,是在重蹈艾瑞斯人民的覆辙。然而,随着艾莉亚不断地展示出她的决心和对故乡的深情,卡尔的心中那些被封存多年的情感开始松动。他开始向艾莉亚讲述艾瑞斯衰落的真正原因,并非简单的能量失控,而是源于一种 insidious 的思想——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异质”的零容忍。这种思想,如同病毒般侵蚀了艾瑞斯社会的肌理,最终导致了那场毁灭性的爆发。 在卡尔的指引下,艾莉亚在寂灭之森中找到了隐藏的能量节点,并利用回响石激活了它,暂时压制了死亡植物的蔓延。这次经历让艾莉亚意识到,所谓的“起源之地”或许并非一个物理上的地点,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存在。同时,她也从卡尔那里获得了更精确的星图信息,以及关于“起源之地”的更多线索。 告别寂灭之森,艾莉亚继续她的旅程。她穿越了充满混乱能量的星域,躲避了伺机而动的星际海盗,甚至短暂地进入了一个虚幻的时间节点,目睹了宇宙的早期形态。每一次的经历,都在不断地刷新她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她开始明白,每个文明的兴衰,都伴随着无数个体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她遇到了一个以集体意识为核心的种族,他们生活在由纯粹能量构成的星云中。他们没有个体,没有记忆,只有一个共同的意识流。艾莉亚试图通过回响石与他们交流,但他们的回应是混沌而晦涩的,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她无法理解的“存在”。她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极致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也意味着个体的消亡。 在旅程的后期,艾莉亚的穿梭机最终耗尽了最后的能量,她被抛入了一个被遗忘的星域。在这里,她找到了一个名为“遗忘者”的种族。遗忘者们拥有操纵记忆的能力,他们选择遗忘一切不愉快,将自己沉浸在虚幻的美好之中。他们认为,记忆是痛苦的根源,是阻碍幸福的枷锁。艾莉亚试图通过回响石唤醒他们,却发现他们对过去的痛苦早已麻木不仁,甚至将这种麻木视为一种解脱。 然而,在遗忘者的图书馆中,艾莉亚发现了一段被刻意抹去的历史。这段历史记录了,在很久以前,遗忘者们也曾经历过一次巨大的灾难,而那场灾难的根源,正是他们现在所追求的“遗忘”。他们为了摆脱痛苦,选择了抹去一切,结果却导致了新的痛苦的诞生。 最终,艾莉亚的星图将她引向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星系。在那里,她并没有找到什么宏伟的建筑,也没有发现什么神秘的能量源。她找到的,是一个由无数个微小的、闪烁着柔和光芒的“种子”组成的星云。这些种子,并非实物,而是纯粹的生命能量的载体。 当艾莉亚将回响石靠近这些种子时,她听到了无数的声音,那是无数个生命在濒死前最后的祈祷,是他们对生命的留恋,是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是他们对“传承”的渴望。她终于明白了,“起源之地”并非一个地点,而是一种“传承”的本质。艾瑞斯人民在灾难前,并非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用尽最后的力气,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都化作了这些生命能量的种子,散播到宇宙的各个角落。 艾莉亚也终于明白了,卡尔所说的“选择”的意义。卡尔之所以选择自我放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影响未来。而艾莉亚之所以踏上旅程,是因为她相信,即使无法改变过去,也可以影响未来。 故事的结局,艾莉亚并没有找到拯救艾瑞斯的方法,也没有重塑故乡的可能。然而,她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她将艾瑞斯的种子,也就是那些生命能量的载体,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她知道,这些种子,终有一天会孕育出新的生命,新的文明。 她选择不再继续寻找虚无缥缈的“起源之地”,而是将自己的旅程,变成了一个“播种”的过程。她利用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将这些生命种子播撒在那些贫瘠的星球上,播撒在那些渴望生命的角落。她不再是逃亡者,也不再是追寻者,她成为了一个“孕育者”。 《迷失的星辰》并非关于英雄的壮举,也不是关于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生命,在面对无尽的绝望时,如何选择坚持,如何选择学习,如何选择理解,最终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它也探讨了文明的脆弱与韧性,个体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生命在宇宙中不断轮回与传承的奇迹。艾莉亚的旅程,是对“存在”的追问,是对“传承”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永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