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兰,吴俊梅 编
图书标签:
  • 针灸学
  • 中医
  • 医学
  • 基础医学
  • 经络学
  • 腧穴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康复
  • 中医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0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1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学针灸推拿读本,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学团队倾力打造,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教育部重点学科建设成果。

内容简介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和针灸操作技术三个部分,以经络腧穴学为主要内容,针灸操作技术部分为常用的针法、灸法和罐法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腧穴操作部分的理解和学习。适合针灸推拿学习者,特别是自学和初学者使用,也可作为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钟兰,女,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针灸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学主讲教师。长期从事针灸学、针灸学基础、经络腧穴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吴俊梅,女,医学博士,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师从著名针灸学专家黄迪君教授、罗永芬教授,长期从事针灸学、针灸学基础、经络腧穴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参编、参撰或翻译学术著作8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二、针灸学发展简史
三、针灸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产生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二、经络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根溜注入、标本和气街、四海
一、根结与根溜注入
二、标本
三、气街
四、四海
第四节 经络系统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作用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一、奇穴
三、阿是穴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一、自然类
一、物象类
三、人体类
四、国际通用穴名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
一、输注气血
一、反映病症
三、协助诊断
四、防治疾病
第五节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一、腧穴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一、腧穴的近治作用
三、腧穴的远治作用
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第六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一、原穴
二、络穴
四、俞穴
五、募穴
六、郄穴
七、八会穴
八、八脉交会穴
九、下合穴
十、交会穴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一、手太阴经脉(多气少血)
一、手太阴络脉
三、手太阴经别
四、手太阴经筋
第二节 手太阴经腧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一、手阳明经脉(多气多血)
一、手阳明络脉
三、手阳明经别
四、手阳明经筋
第二节 手阳明经腧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谬
13.7手五里
14.臂膘
15.肩脶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醪
20.迎香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一、足阳明经脉(多气多血)
二、足阳明络脉
三、足阳明经别
四、足阳明经筋
第二节 足阳明经腧穴
1.承泣
2.四白
3.巨僇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九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十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一章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二章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十三章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五章 督脉经络与腧穴
第十六章 任脉经络与腧穴
第十七章 冲脉、带脉、阴阳跻脉、阴阳维脉
第十八章 经外奇穴
第十九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
第二十章 腧穴的现代研究
附 参考资料

前言/序言


《中医理论与实践导论》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医体系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易于理解的入门指导。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层层深入,揭示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中医的哲学根基与思维模式 在本部分,我们将探寻中医思想的源头,追溯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层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 深入解析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阐述其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何映射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示,帮助读者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藏象学说: 重点介绍中医关于人体脏腑(心、肝、脾、肺、肾等)及其功能的独特认识。不同于解剖学上的实体概念,藏象学说是功能与形态的结合,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整体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物质。我们将逐一解析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气是生命的原动力,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承担着濡养、滋润、润滑等多重作用。深入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把握疾病的本质至关重要。 经络学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路。本书将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奇经八脉),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通过了解经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的整体性以及疾病传变的规律。 第二部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诊察 本部分将引领读者进入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 病因学: 中医将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倦等。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机学: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我们将从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常、邪正斗争等方面,系统阐述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帮助读者理解疾病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四诊(望、闻、问、切): 这是中医辨别疾病、诊断病情的四种基本方法。我们将详细介绍每种诊法的具体操作技巧和临床意义。 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形态、望舌象(舌质、舌苔)等,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表现来推断疾病。 闻诊: 包括听声音(呼吸、咳嗽、呕吐等)和嗅气味(口臭、体臭、分泌物气味等),通过听觉和嗅觉来获取信息。 问诊: 通过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获取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病的详细情况。 切诊: 包括切脉(浮、沉、迟、数、滑、涩等)和触诊(按压身体特定部位),通过触觉来感知人体的变化。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纲领。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八纲辨证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会如何运用这八个基本纲领,对疾病的性质、部位、传变和预后进行初步的判断。 第三部分:中医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概述 在掌握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后,本部分将介绍中医的治疗体系。 治则治法: 中医的治疗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审证求因,立法施治”。我们将介绍常用的治则,如:解表、清热、温里、补虚、泻实、调和等,以及具体的治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补法、泻法等,并解释它们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 药物疗法简介: 简单介绍中药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以及常用药物的药性(四气、五味)和功效。我们将初步涉猎部分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基本应用。 非药物疗法简介: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拥有丰富的非药物疗法。我们将简要介绍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疗法的原理、适应症及操作要点,展示中医治疗手段的多样性。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从宏观的哲学思想,到微观的生理病理,再到具体的诊疗手段,逻辑严谨,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晦涩: 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深奥的中医概念化繁为简。 图文并茂,辅助理解: 配以精美的示意图和表格,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 强调实践指导意义: 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基础的临床思路,为读者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中医理论与实践导论》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开启您中医智慧之门的钥匙。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您能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为进一步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养生的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抓不住重点。直到翻开了这本《针灸学基础》,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份“根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理论和实践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没有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图示,将理论知识“落地”了。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病症的针灸疗法时,它会先简要回顾相关的病因病机,然后详细介绍选取的穴位、进针深度、操作手法,甚至连可能出现的反应都做了预判和建议。这种严谨的逻辑链条,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经验的分享者。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具体穴位时,会提到一些“验方”或者“常用配穴”,这对于想要立刻上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而且,书中对穴位的描述,不仅包括了定位,还对每个穴位的“主治”和“功效”做了详细的分类,有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病症,但这本书会明确指出在不同病症下,该穴位的主要侧重点是什么,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我原本以为“针灸”二字听起来就玄乎又高深,没想到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条理清晰的方式,把我这个新手一步步引导进去。从最基础的经络循行图,到每一个穴位的定位方法,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配以清晰的插图,让我这个手残党也能看得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直接跳到那些复杂的治疗方案,而是先花了不少篇幅讲解针灸的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等,这些概念以前听起来就像天书,但在这里却变得生动易懂,我甚至能隐约感受到中医的智慧是怎么运作的。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跟新手沟通,语言朴实但又不失专业性,很多地方的描述都让我有“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比如讲到某个穴位的作用时,不仅仅是简单列举,还会解释为什么这个穴位会有这样的效果,比如它和哪个脏腑相连,又受到什么经络的影响。读完前面这部分,我对针灸已经不再是模糊的认识,而是有了一个初步但相当扎实的框架,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能开始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了,真的非常开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学习中医道路上的“及时雨”。之前尝试过几本关于针灸的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偏重技术层面,缺乏深入的解释。而这本《针灸学基础》则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并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穴位时,会先讲清楚这个穴位在经络系统中的位置和属性,然后再深入讲解它的具体功效和主治。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个穴位的作用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书中附带的一些插图和图表,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经络的循行路线,穴位的解剖定位等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课堂,而作者就是那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对针灸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针灸的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总觉得是个神秘莫测但又有点“玄乎”的东西。这本《针灸学基础》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着我从最最基础的东西开始,一点一点地揭开针灸的面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穴位和主治,更重要的是,它会花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穴位能治那个病?为什么不同的手法效果会有差异?它用非常朴实的语言,结合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将这些“为什么”解释得明明白白。比如,在讲到某个穴位的定位时,它会详细描述如何找到那个标志性的骨性标志或者肌肉缝隙,甚至会提示一些容易混淆的相似穴位。这种严谨和细致,让我觉得作者是在真正地为初学者考虑。读这本书,我感觉我不再是那个对针灸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开始有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判断能力。

评分

如果说之前我对针灸的认知停留在“扎针”这个动作本身,那么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这种浅薄的看法。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针灸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和科学原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整体观”的强调,它反复提醒我们,针灸治疗并非孤立地针对某个症状,而是要从人体的整体出发,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思维上的启迪。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能够精准地传达信息,比如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准确位置,以及一些操作的手法要领,都通过简练的线条清晰地呈现出来,避免了冗长文字带来的枯燥感。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理解一种“道”,一种顺应自然、调理身体的智慧。

评分

吴俊梅,女,医学博士,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师从著名针灸学专家黄迪君教授、罗永芬教授,长期从事针灸学、针灸学基础、经络腧穴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参编、参撰或翻译学术著作8部。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买图书,还可以

评分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和针灸操作技术三个部分,以经络腧穴学为主要内容,针灸操作技术部分为最常用的针法、灸法和罐法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腧穴操作部分的理解和学习。适合针灸推拿学习者,特别是自学和初学者使用,也可作为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籍。

评分

还没看呢 我媳妇买的

评分

还不错,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印刷清晰,纸张很好,看起来赏心悦目,不错,超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