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钓鱼岛事件爆发后,军刊市场销售前景看好,老牌军刊兵器知识季度合订本倍受热捧。
国产新型05式微冲,北斗,中国的骄傲,中国装甲部队进藏试验,美国第七舰队对中国作战计划,中国狙击手训练误区。
《兵器知识》深受读者喜爱。“专家沙龙”定期邀请数位业内资深专家,针对读者感兴趣的各种军事问题展开讨论,既生动活泼又富有见地;“中国兵器”及时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我军的最新武器装备,壮我军威、扬我国威;“封面主题”每期刊登四五篇文章,向您详细介绍、深入分析一个军事话题;“武器装备”为您介绍最新出品的各种新锐兵器,包括中国兵器的最新发展动态。
专家沙龙
无人机载弹药的发展
四代机与格斗弹的组合关系
120毫米制式导弹迫击炮
中国兵器
我用国产新型05式微冲
中国首艘三体船——“北救”143号
旁观者
黄岩岛对峙:蚂蚁与大象的角力
坑爹的“超日王”
以战的勇气
【专题】
【歧路雄风】冷战中的美、苏落选攻击机
【雄鹰羽翼下的信鸽】二战后的螺旋桨动力攻击机
【兼职的尴尬】乏人问津的高级教练攻击机
【“捕食者”系列无人攻击机】能否渐成主流?
非主流攻击机
太空指南
“北斗”,中国的骄傲
GPS走向何方
走向复兴的俄罗斯GLONASS
野心勃勃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
六代机来袭
六代机需求及技术比较
六代机——歧途还是巅峰
六代机动力系统
特 稿
“铁流滚滚镇西南”——中国装甲部队进藏试验
中国狙击手训练误区
专 访
胡芳友教授谈现代战伤飞机抢修
武器装备
谁在说谎?
——揭开朝鲜远程弹道导弹KN-08之谜
挪威海军“休金”系列自主水下航行器
坦克炮新弹药之最
“运城”“海口”印象
何其相似?
——“大浦洞”2与“布拉瓦”试射失败原因探析
美国大兵手中又一把“小利刃——“弹簧刀”巡飞弹
猛兽战车
未开即谢的“无花果”——苏联“T-34导弹坦克”的故事
“鬼怪眼”无人机实现首飞
俄罗斯“台风”装甲车
观察家
事与愿违的威胁
——美军事干涉对核军控的影响
《超级战舰》犁开的余波
以它之名
解放军驻港部队“开放活动”
菲律宾引进攻击机能扭转被动局面吗?
俄罗斯水面舰艇发展再解读
【端午的惊喜】沈飞“中四”现身?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对中国作战计划
疑云重重的《密码风云》
尴尬与煎熬
知识园地
【铁幕下的电子斗争】英雄“萨姆”
战舰的甲午风云
铁幕下的电子斗争(6)
人 物
永远的“万岁军”
口述历史
血染风采战旗红
听桂将军摆“龙门阵”
不带枪的上校
彩图吧
THIS MONTH
车道沟10号
《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这份合订本,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我作为一个对军事装备的“细节控”,非常看重书籍的专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对一些现代先进武器的内部构造、核心技术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析。比如,我一直对俄罗斯苏-57战斗机的隐身涂层技术、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以及其火控雷达的探测能力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这些技术的一些具体数据、材料分析,甚至是模拟测试的结果?同样,对于美国F-35战斗机的多功能性和网络中心战能力,我希望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其传感器融合技术、数据链系统,以及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动机制。此外,我对一些新兴的军事技术,如高超声速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同样充满期待。这本书是否能对这些前沿技术进行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比如它们的潜在作战效能、技术成熟度,以及可能对未来战争模式产生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新闻报道,提供一种深度、严谨的学术探讨,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武器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挑战。
评分这份《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的出现,满足了我对军事装备的系统性学习需求。我是一名对军事技术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军事装备的演变过程。例如,从早期的滑膛炮到现代的线膛炮,再到电磁炮,火炮技术是如何一步步革新的?又或者,从最初的蒸汽动力战舰到如今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海军舰艇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技术突破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军事战术和海权格局。我还对一些特定国家在军事技术发展上的独到之处充满好奇。比如,苏联在坦克设计上的“数量取胜”理念,以及其T系列坦克的经典设计;美国在航空母舰和战略轰炸机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维持全球力量投射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国家军事技术发展战略的分析,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我也对一些被历史淘汰但曾经辉煌的武器装备,或者一些昙花一现的“奇思妙想”的武器设计,同样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军事技术探索?或者,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军事技术发展中“走弯路”的案例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评分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性梳理和回顾军事知识的可能。作为一名对二战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时期、关键国家的主战装备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对比。比如,我一直对德军在二战中涌现出的诸多创新武器,如Me 262喷气式战斗机、V系列火箭炮,以及豹II坦克等,有着深刻的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武器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在实战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分析其优势,更希望能看到对其局限性、设计缺陷,以及对整体战局影响的客观评价。我更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武器背后研发过程中的轶事、研发人员的探索,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技术难题的解决过程。这种人文关怀的引入,能够让冰冷的武器在读者心中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此外,我也对盟军在二战中使用的代表性武器,如T-34坦克、B-17轰炸机、以及自由轮船等,同样充满兴趣。我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上压倒轴心国的?又是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和工业生产能力支撑了它们的辉煌?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二战武器发展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
评分这份《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的合订形式,让我看到了系统性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可能。我是一位对军事装备的“创新与迭代”机制非常着迷的读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军事装备在设计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迭代”过程。例如,以M1“艾布拉姆斯”坦克为例,从M1到M1A1,再到M1A2,以及后来的SEP版本,每一次升级都包含了哪些技术上的革新?是为了应对何种新的威胁?又解决了哪些原有的技术难题?同样,对于现代战斗机的演进,比如F-16从早期的Block版本到后来的先进型号,其航电系统、武器挂载能力、发动机性能等方面的提升是如何实现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迭代过程的详细技术图解、数据分析,甚至是一些研发人员的访谈记录,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的轨迹。此外,我也对那些“概念验证”性武器,或者那些虽然先进但最终未能大规模列装的装备,同样充满兴趣。它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些“失败”的尝试,是否也为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军事装备背后那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和淘汰的循环过程。
评分拿到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所承载的信息量。作为一本合订本,它汇集了三期的内容,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专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个人尤其关注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对经典战役中关键武器应用的分析。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空中打击是如何迅速摧毁伊拉克军队的作战能力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在沙漠环境下的表现如何?“战斧”巡航导弹在精准打击方面的威力又有多大?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武器在具体战役中的运用进行细致的复盘,分析其战术价值、技术优势以及局限性。不仅仅是陆海空三军的常规武器,我对电子战、网络战等非传统作战领域也充满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对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攻击事件、信息战的策略,以及相关的防御技术进行一些探讨?或者,是否能对一些隐形技术、无人机集群作战等新兴领域进行深入的介绍和预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军事技术的发展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战争的形态和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叙述,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科技的魅力。
评分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军事装备的“文化内涵”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武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意义。例如,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如青铜剑、长矛、刀、弓箭等,有着深深的迷恋。我想知道,它们在设计上是如何体现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的?又在哪些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者,现代的枪械、坦克、飞机,在设计上是否也融入了一些美学元素?例如,那些流线型的设计,是否不仅仅是为了空气动力学,也包含了工业美学?我更希望书中能探讨军事装备与文学、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例如,有哪些经典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武器的认知?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冰冷的机械赋予生命和情感的?同时,我也对军事装备的“故事性”充满兴趣。每一种武器的背后,可能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研发故事、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或是一个传奇的英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鲜活的细节呈现给读者,让我能够感受到武器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评分拿到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军事技术伦理和军事科技对社会影响比较关注的读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例如原子弹、氢弹、生化武器等,在科学原理、研发历程、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和人类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技术介绍,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武器的道德困境、使用者的决策考量,以及国际社会在核裁军、防扩散等方面的努力和挑战。同时,我也对一些新兴的军事技术,如人工智能在自主武器系统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潜力,以及网络攻击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同样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就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深入的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军事科技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并为我提供一些理性分析的工具和视角。
评分刚收到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封面的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专业气息,经典的字体,配上模糊却极具冲击力的武器剪影,瞬间勾起了我作为军迷血液里的那份躁动。我一直以来都对军事装备的发展史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经典武器。这本书的合订本形式,将三期内容浓缩在一起,对于我这种喜欢系统性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战机、坦克或者舰船,不仅仅是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要挖掘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在实战中的运用和演变。比如,我一直对二战时期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武器,像虎式坦克、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或是大和号战列舰,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被设计出来的?有哪些创新之处是颠覆性的?又是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促使它们诞生?而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那些隐身战机、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又是如何重新定义了战争的形态?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一一解答这些疑惑,我非常期待。不仅仅是武器本身,我还对武器背后的设计团队、研发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它们对战争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充满好奇。一本好的军事类书籍,应该能让我穿越时空的限制,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身感受武器的演进所带来的震撼。从封面到内页,我都希望能看到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风格相结合的优秀范例,让枯燥的技术数据变得鲜活起来,让冰冷的钢铁机器拥有灵魂。
评分这份《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摆在面前,一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扑面而来。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防科技动态的爱好者,我对这类深度分析类的刊物有着极高的期待。我更看重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分析的独特性。我希望它能涵盖当前世界军事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和最新装备的解析,比如关于第五代战机的气动布局、动力系统、以及雷达隐身技术的具体实现,或是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在动力、舰载机运作、以及舰载武器系统上的革新。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能对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新型武器装备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俄罗斯最新的S-500防空系统,或是中国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战斗机,对其性能、技术优势以及潜在的战术应用进行详细的解读。这种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参数,更应该触及到背后的工程学原理、材料科学的应用,甚至是与现有战术体系的融合。此外,对于一些争议性或尚未完全公开的军事技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相对客观、有据可查的分析,或许能为我们揭开一些神秘的面纱。我对那些能够提供不同视角的分析,或者能够挑战现有认知的观点特别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测,以及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国防格局。
评分拿到这本《兵器知识》(第1卷)(合订本总第338-340期),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武器发展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对那个时期出现的经典武器,例如一战时期的马克沁重机枪、施奈德或雷诺坦克,二战时期的P-51“野马”战斗机、丘吉尔步兵坦克,或是各种潜艇和驱逐舰,进行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不仅仅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能挖掘出这些武器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点,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应用案例和战术意义。例如,为什么马克沁重机枪能够成为一战堑壕战的噩梦?“野马”战斗机又是如何凭借其出色的航程和火力,改变了欧洲战场的制空权格局?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武器设计背后的故事,研发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实际影响。同时,我也对不同国家、不同体系的武器在同一时期的对比分析充满兴趣。例如,对比一下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它们的优劣势分别体现在哪里?又是什么样的战略和战术思想决定了它们的设计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世界军事武器发展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叫给理想一点时间(套装共3册)是写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推荐的,比如两岸三地精英齐放声,凤凰网博报最具影响力文字。入围2012中国书业年度百大好书!主要讲得是关于给理想一点时间(套装共3册)是凤凰网博报博文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多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博文选集。。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现在分享一些我不叫喜欢的内容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柴静一2008年5月,中国青年人正在发起一场-运动。有一个的白人评论员用来形容中国人。当时我在美国,遇到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谈起此事,他苦着脸,这个人也常常辱骂我们。旁边他的中年同事说那是个让人恶心的人。小胖子补了一句不过他不代表白人,也不代表电视台,他只代表他自己。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忍受他他顿了一下,很无奈的神色,说但这是宪法给他的权利。那你们干吗还干这个活儿我笑。他也笑,因为神经粗。杜鲁门总统当年写信给家人抱怨,说他被新闻界折磨,纠缠,除了一忍再忍,无法可想,但最后他说扛不住热,就别进厨房。二看安东尼·刘易斯这本书,才知道,美国走到这一步,走了很长的路。这是一个在1800年之前还有防治煽动法的国家,撰写、印刷、发表或任何针对联邦政府或者总统的不实之诩,诽谤和污蔑之词,意图损害政府、国会、总统声誉者最高判处两年徒刑。这个法律出台后的三年中,有十三人被捕入狱。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一个被公开辱骂的官员能够说这是他们的宪法权利,要靠
评分战争末期,坦克工程团开辟通路的行动方法基本固定了下来。坦克工程团编制3个连(总共有20辆悬挂пT-3型扫雷器的坦克),通常在宽达2~3公里的正面上推进。一个扫雷坦克连配属1个工兵排,可保证1个坦克团沿通路通过。冲击一开始,扫雷坦克以相隔15~25米的距离成梯次,一个接一个向前开进,每辆扫雷坦克沿指定方向开进并清扫出4.8米宽的地带(即4组扫雷滚筒压出4个1.2 米宽的地带),而后由工兵使用直列装药将通路加宽。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展开的维斯瓦河一奥德河战役中,第166坦克工程团开辟出4条4.8 米宽的通路和6条车辙通路;第92坦克工程团则开辟出6条4.8米宽的通路和4条车辙通路。有2个坦克旅、4个重型坦克团和3个自行火炮团沿这些通路安全通过雷场,无一损失。
评分不错的图书,军迷必备。
评分兵工学会主编,比别的大部分兵器杂志要好的多,没有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也不是毫无新意的简单重复,这是最经典的兵器杂志!
评分画面不错,质量还挺不错。
评分强烈推荐一看,长知识
评分兵工学会主编,比别的大部分兵器杂志要好的多,没有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也不是毫无新意的简单重复,这是最经典的兵器杂志!
评分《兵器知识》的很多栏目都具有很强的特色和原创性,深受读者朋友喜爱。“专家沙龙”定期邀请数位业内资深专家,针对读者感兴趣的各种军事问题展开讨论,既生动活泼又富有见地;“中国兵器”及时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我军的最新武器装备,壮我军威、扬我国威;“封面主题”每期刊登四五篇文章,向您详细介绍、深入分析一个军事话题;“武器装备”为您介绍最新出品的各种新锐兵器,包括中国兵器的最新发展动态;“观察家”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当前最热门的军事热点;“知识园地”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揭开兵器背后的科学奥秘;“另类兵器”让你惊叹人类在发明创造兵器的过程中闪现出的奇思妙想。
评分协会主办,《兵器知识》杂志社编辑出版,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兵工学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