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 [A Concise Course of General Music History of China]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 [A Concise Course of General Music History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继南,周柱铨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史
  • 通史
  • 中国文化
  • 音乐理论
  • 音乐教育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简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63044
版次:2
商品编码:111007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oncise Course of General Music History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字数:5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概括了我国自原始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年来的音乐发展历史。由古代音乐(约8000年前-公元1922)、近代音乐(1912-1949)和现代音乐大事记(1949-2010)三个部分组成,是一部自古贯今的音乐通史性著作。本书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条例清晰、论之有据等特色。适宜于高等师范、艺术院校音乐系做教科书使用,也适合于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由全国十一所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从事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部分教师合作编写,目的在于编成一部自古贯今的中国音乐通史教科书。同时,作为一部具有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特色的音乐史读物,也适宜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从中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一至第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名之“简编”,是由于这《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尚不足以成为一部包罗万象、巨细无遗的通史著作,但现有容量中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信息以及汇集编著者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力图用唯物史观去探索我国几千年来音乐发展的规律,对于各个时代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也力求在资料准确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解释与评价。一部优秀的音乐史著作,应该能够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效益。很难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们是为此而努力的。

作者简介

孙继南,928年一生,安徽芜湖人。1947年开始从事音乐教育。曾任山东师大及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主饪、教授,兼任教育部艺教委1-3届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近年论港有《黎锦晖及黎派音乐》、《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佛法歌曲之经典——弘一大师“清凉歌”考》及《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發州“文会馆唱歌选抄”》等。1993年获国务院”为发展艺术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励。1994年离休。

周柱铨,1928年生,广东广州人。音乐史学教授。195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学期间,师从吕骥、蓝玉菘、杨荫浏、张洪岛、康津斯基、别杏章诺失学习中外音乐史论。1958年以来在哈尔滨艺术学院、哈尔滨师大音乐学院任教,教授中外音乐史、作品分析、作曲、钢琴等课程。曾先后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史论、评论文章多篇。近年出版商专著《响泉论乐》、《先秦文献音乐史料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写说明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一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第三节 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 古乐器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 音乐思想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乐府
第三节 鼓吹
第四节 相和歌
第五节 清商乐
第六节 百戏中的乐舞
第七节 音乐美学思想
第八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九节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第十节 乐律宫调理论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l-96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燕乐
第三节 民间俗乐
第四节 音乐理论
第五节 记谱法
第六节 音乐机构
第七章 著名音乐家
第八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第五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l368)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市民音乐的勃兴
第三节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第四节 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
第五节 戏曲音乐的成熟和发展
第六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七节 乐律学的重要成果
第八节 音乐论著举要

第六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歌舞、说唱
第四节 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 重要曲谱
第六节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和工尺谱的流传

第七章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音乐大事记(公元1949年7月-2010年12月)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谱例目录
附录三 图片目录
附录四 人名索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民歌的理论研究是近代传统音乐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工作。许多新音乐工作者对民歌的音乐形式、结构种类、旋律、音阶、节奏等作了专门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民歌音乐研究取得最多收获的一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冼星海的《民歌研究》、《略论民歌研究》是力图从历史、现实的纵线把握,从歌词、音乐的不同层次探寻,从中外民歌的比较,从民歌与创作、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多方面研究民歌的重要论文。吕骥的《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既从民间音乐研究的总体讨论民歌研究,又把民歌列为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部类专门论述,对民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全国各地的民歌研究、新民歌创作、民歌风歌曲创作都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
近代民间歌舞的发展也有其特点。秧歌、花鼓、花灯、采茶等是较有影响的种类。这些民间歌舞形式,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情趣。近代民间歌舞中,有以歌伴舞者,也有用器乐伴舞者,如汉族的龙舞、狮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等。还有一些民间舞蹈是舞者自奏乐器为舞蹈伴奏,如苗族的芦笙舞、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跳月等。
与民歌随时随地即兴歌唱不同,近代民间歌舞大多在风俗节日和喜庆之时表演,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间歌舞又不同于商业性的歌舞演出,它们大多是助兴式或竞赛性的群众性表演,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传统歌舞,这种歌舞的音乐风格以粗犷、质朴、通俗、明快为突出特征。
以陕北秧歌为代表的新民间歌舞的大发展在近代是十分突出的。秧歌,原是广泛流行于汉族地区的群众性歌舞,一般在节庆时演出。它综合了民间的鼓舞(腰鼓、花鼓)和化装表演(舞狮、跑驴、旱船等)等艺术,表演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是民间艺术中影响颇大的广场歌舞。延安是秧歌活动兴盛的地区,这里的新文艺工作者在40年代初期开始了对秧歌的改革。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首先组织了大秧歌队,采用新鲜、明快的舞步和形式,使新秧歌受到了老百姓的更大欢迎。《解放日报》及时地发表社论予以总结、宣扬。自此,新秧歌活动迅速流传开来。到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就有秧歌队近千个,各秧歌队都演出了新秧歌。这种群众性的新民间歌舞继而在华北、山东得到发展。后来,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秧歌也传人京、津、沪、宁等大城市,成为近代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歌舞。秧歌音乐主要取自当地的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由于新秧歌运动源自陕北而后传开,新秧歌音乐中又以陕北音乐风格为显著特征。
……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 ---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从建立到帝国巅峰的社会结构与军事变迁》 一部洞察古典文明核心运作的深度历史读本 书籍信息: 书名: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从建立到帝国巅峰的社会结构与军事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马库斯·维尔吉尔] 页数: 约 780 页(包含大量图表、地图及原始文献节选) 开本: 大 16 开,精装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古罗马文明发展轨迹中,那些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性、结构性因素。它深入剖析了罗马城邦从提比留河畔的一个小型定居点,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内部变革、持续的军事扩张与社会治理创新,最终蜕变为地中海世界无可匹敌的霸主——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格局。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跨学科的分析视角,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动态的古罗马世界。 第一部分:城邦的奠基与共和体制的构建 (约公元前 753 年 - 公元前 264 年)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罗马早期社会的起源神话与考古事实的交织。作者详细描绘了罗马的早期政治制度——从传说中的七王时代到共和制的艰难确立。重点分析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Struggle of the Orders)如何塑造了罗马早期的法律基础和权力分配机制。我们细致考察了《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它不仅是罗马法律的基石,更是社会权力制衡的首次明确表达。 同时,本书对罗马的早期军事组织——步兵方阵的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早期罗马的军事成功,并非仅仅依靠武力,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公民兵役制”及其附带的政治权利和土地分配模式。通过对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岛征服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罗马“分而治之”和“授予公民权”的融合政策,如何有效地将征服者转化为被统治者,从而构建了早期共和国的持久稳定性。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争霸与共和的内部张力 (约公元前 264 年 - 公元前 44 年) 随着对迦太基的胜利和对希腊世界的征服,罗马的社会结构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二部分的核心在于剖析“大地产制”(Latifundia)的兴起对社会阶层带来的撕裂。对海外财富的涌入,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成为城市无产者(Proletariat),这直接导致了社会政治的激进化。 本书深入分析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的教训,将其视为共和体制内部矛盾无法通过现有机构解决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对马略改革、苏拉的独裁,以及最终由庞培、克拉苏和凯撒构成的“前三头同盟”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凯撒的崛起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他是对共和制度僵化的一种必然反应,而非简单的个人野心膨胀。这一时期的军事化政治,为最终的体制崩溃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元首制的确立与帝国的行政整合 (约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80 年) 本部分是关于罗马秩序重塑的论述。重点分析了屋大维(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建立“元首制”(Principate),即在保留共和表象的同时,将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本书详细考察了奥古斯都对军队的永久化控制、行省总督制度的专业化,以及“罗马和平”(Pax Romana)的经济基础——稳定贸易路线和统一的货币体系。 作者运用大量历史地理学和经济学模型,重建了帝国巅峰时期的商业网络和城市化模式。我们不仅看到了帝国的宏伟建筑,更关注了行省人民对罗马法律、公共工程和身份认同的接受过程。对“五贤帝”时代的分析,则侧重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不同阶层(元老院、骑士阶层、地方精英)在帝国统治机器中的功能定位。 第四部分:军事体制的转型与社会韧性 (贯穿始终的辅线) 贯穿全书的辅线是对罗马军事力量的持续关注。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从早期的公民军到职业军团的转变,并探讨了这一转变对罗马社会政治的影响——军队对薪水、奖赏和退役土地的依赖性,如何成为元首们维持统治的关键筹码。 我们详细研究了边境防御体系(如哈德良长城和莱茵河/多瑙河防线)的工程学意义,以及军团在“非战斗任务”(如修建道路、城市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对军团的地域分布和招募来源变化的分析,本书旨在揭示,罗马的军事力量是如何从一个城邦的武装力量,演变为维系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的社会粘合剂。 本书的独到之处: 本书拒绝将罗马视为一个静态的政治实体。作者强调,罗马的成功在于其适应性和制度的弹性。它详细区分了共和晚期与帝国早期的社会心态差异,并着重探讨了法律、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维持统治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而非仅仅停留在皇帝更迭的表面叙事上。对于希望理解西方文明根源、政治结构演变及军事力量如何塑造历史进程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音乐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将音乐史写成一本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多次提及音乐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比如,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书中不仅讲了琴瑟弦歌,更分析了音乐如何成为诸侯国之间交流、沟通,甚至政治博弈的工具。又如,在讲到明清时期,书中详细探讨了音乐如何与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相结合,以及民间艺人如何通过音乐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生疾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的论述,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宗教的范畴内,中国的音乐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并且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联系。书中对这些音乐的起源、特点、演奏方式的介绍,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人”——创作音乐的人、演奏音乐的人、欣赏音乐的人,以及音乐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让我感受到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其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次拜读《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书中关于近现代中国音乐的章节。我一直认为,中国音乐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五声调式到西方音乐的引进,再到新中国的音乐创作,这是一个充满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这本书的论述,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它详细阐述了西方音乐如何开始传入中国,从早期的教会音乐,到20世纪初的西式学堂音乐,再到海内外音乐家的回国与创作,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书中对冼星海、聂耳等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创作的那些振奋人心的乐曲,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时代强音。同时,书中也没有忽略中国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初步探讨,这让我意识到,研究中国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梳理,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文化的比较。这本书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是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创新,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这本书,真的像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哲学读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品鉴”部分。比如,在谈到唐朝音乐时,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盛唐宫廷的华丽乐章,更是通过对当时诗歌、绘画的分析,来反哺音乐的理解,让你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我曾对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充满好奇,这本书就从乐曲的构思、演奏的场景,甚至舞者的身姿,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耳边回荡着悠扬的乐声。再比如,在论述宋代音乐时,书中巧妙地将词乐结合,分析了宋词的韵律如何与当时的曲调相得益彰,以及市井音乐的繁荣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开放与活力。这种将音乐与文学、绘画、社会风俗等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化现象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维度。它不再是孤立的音符堆砌,而是与整个民族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艺术表达。

评分

读完《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中华音乐五千年的漫漫长河,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宏观的脉络,又不失细节的精彩。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宫廷雅乐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一块的论述就非常详实。从周代的礼乐制度,到唐宋的宫廷音乐组织和乐器演变,再到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衰落与转型,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书中对具体乐器的介绍,比如编钟、编磬、古琴、琵琶等,更是图文并茂,让我对这些古老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关于古琴的章节,不仅仅是罗列了琴名和琴曲,更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历代古琴音乐的风格变化,以及历代琴家的演奏特点。读到这里,仿佛能听到穿越千年的琴声,感受到古人对于音乐的追求和寄托,那份静谧与深邃,至今仍能打动人心。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理论的演变,比如五声、七声、十二律的形成与发展,十二平均律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应用等等,这些理论知识的梳理,让我在欣赏音乐时,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窗户,让我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音乐遗产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在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这块的梳理,让我耳目一新,也填补了我之前的一些知识盲区。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国的音乐史似乎更偏重于文人雅士的“阳春白雪”,而那些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下里巴人”似乎被忽略了。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扎实的补充。它从早期劳动号子、祭祀音乐聊起,一直讲到宋元明清时期各种地方戏曲的勃兴,比如元杂剧、昆曲、京剧等等。书中对戏曲声腔的形成、伴奏乐器、表演程式的介绍,都非常细致。让我了解到,原来中国戏曲音乐的形成,是如此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过程,融合了各地的民歌、小调、说唱,以及器乐的演奏。特别是对京剧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论述,让我对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贡献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京剧唱段,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民歌、小调的变迁,比如对渔歌、山歌、劳动号子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音乐与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情感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高雅”的音乐形式,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挖掘和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评分

好评。。。。。。。。。。。。。。

评分

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孙继南,周柱铨编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孙继南,周柱铨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由全国十一所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从事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部分教师合作编写,目的在于编成一部自古贯今的中国音乐通史教科书。同时,作为一部具有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特色的音乐史读物,也适宜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从中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第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名之简编,是由于这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尚不足以成为一部包罗万象、巨细无遗的通史著作,但现有容量中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学术信息以及汇集编著者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力图用唯物史观去探索我国几千年来音乐发展的规律,对于各个时代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也力求在资料准确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解释与评价。一部优秀的音乐史著作,应该能够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效益。很难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们是为此而努力的。,内容也很非常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民歌的理论研究是近代传统音乐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工作。许多新音乐工作者对民歌的音乐形式、结构种类、旋律、音阶、节奏等作了专门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民歌音乐研究取得最多收获的一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冼星海的民歌研究、略论民歌研究是力图从历史、现实的纵线把握,从歌词、音乐的不同层次探寻,从中外民歌的比较,从民歌与创作、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多方面研究民歌的重要论文。吕骥的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既从民间音乐研究的总体讨论民歌研究,又把民歌列为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部类专门论述,对民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全国各地的民歌研究、新民歌创作、民歌风歌曲创作都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近代民间歌舞的发展也有其特点。秧歌、花鼓、花灯、采茶等是较有影响的种类。这些民间歌舞形式,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情趣。近代民间歌舞中,有以歌伴舞者,也有用器乐伴舞者,如汉族的龙舞、狮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等。还有一些民间

评分

质量还行,没有同学买的好,书到了都开胶了,估计是批次问题

评分

物流有点慢啊。。。1号下单北京发到广州5号才到 而且送货还挑上课时间送 有点醉 书封面有点点脏 感觉是一直放着的 不过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啦

评分

好评。。。。。。。。。。。。。。

评分

考研用的工具书。

评分

商品很好,满意,谢谢京东!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哦。。。

评分

物流速度快,包装好,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