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概括了我国自原始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年来的音乐发展历史。由古代音乐(约8000年前-公元1922)、近代音乐(1912-1949)和现代音乐大事记(1949-2010)三个部分组成,是一部自古贯今的音乐通史性著作。本书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条例清晰、论之有据等特色。适宜于高等师范、艺术院校音乐系做教科书使用,也适合于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音乐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将音乐史写成一本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多次提及音乐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比如,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书中不仅讲了琴瑟弦歌,更分析了音乐如何成为诸侯国之间交流、沟通,甚至政治博弈的工具。又如,在讲到明清时期,书中详细探讨了音乐如何与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相结合,以及民间艺人如何通过音乐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生疾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的论述,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宗教的范畴内,中国的音乐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并且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联系。书中对这些音乐的起源、特点、演奏方式的介绍,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人”——创作音乐的人、演奏音乐的人、欣赏音乐的人,以及音乐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让我感受到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其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次拜读《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书中关于近现代中国音乐的章节。我一直认为,中国音乐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五声调式到西方音乐的引进,再到新中国的音乐创作,这是一个充满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这本书的论述,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它详细阐述了西方音乐如何开始传入中国,从早期的教会音乐,到20世纪初的西式学堂音乐,再到海内外音乐家的回国与创作,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书中对冼星海、聂耳等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创作的那些振奋人心的乐曲,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时代强音。同时,书中也没有忽略中国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初步探讨,这让我意识到,研究中国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梳理,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文化的比较。这本书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是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创新,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这本书,真的像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哲学读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品鉴”部分。比如,在谈到唐朝音乐时,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盛唐宫廷的华丽乐章,更是通过对当时诗歌、绘画的分析,来反哺音乐的理解,让你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我曾对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充满好奇,这本书就从乐曲的构思、演奏的场景,甚至舞者的身姿,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耳边回荡着悠扬的乐声。再比如,在论述宋代音乐时,书中巧妙地将词乐结合,分析了宋词的韵律如何与当时的曲调相得益彰,以及市井音乐的繁荣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开放与活力。这种将音乐与文学、绘画、社会风俗等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化现象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维度。它不再是孤立的音符堆砌,而是与整个民族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艺术表达。
评分读完《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中华音乐五千年的漫漫长河,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宏观的脉络,又不失细节的精彩。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宫廷雅乐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一块的论述就非常详实。从周代的礼乐制度,到唐宋的宫廷音乐组织和乐器演变,再到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衰落与转型,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书中对具体乐器的介绍,比如编钟、编磬、古琴、琵琶等,更是图文并茂,让我对这些古老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关于古琴的章节,不仅仅是罗列了琴名和琴曲,更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历代古琴音乐的风格变化,以及历代琴家的演奏特点。读到这里,仿佛能听到穿越千年的琴声,感受到古人对于音乐的追求和寄托,那份静谧与深邃,至今仍能打动人心。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理论的演变,比如五声、七声、十二律的形成与发展,十二平均律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应用等等,这些理论知识的梳理,让我在欣赏音乐时,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窗户,让我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音乐遗产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在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这块的梳理,让我耳目一新,也填补了我之前的一些知识盲区。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国的音乐史似乎更偏重于文人雅士的“阳春白雪”,而那些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下里巴人”似乎被忽略了。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扎实的补充。它从早期劳动号子、祭祀音乐聊起,一直讲到宋元明清时期各种地方戏曲的勃兴,比如元杂剧、昆曲、京剧等等。书中对戏曲声腔的形成、伴奏乐器、表演程式的介绍,都非常细致。让我了解到,原来中国戏曲音乐的形成,是如此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过程,融合了各地的民歌、小调、说唱,以及器乐的演奏。特别是对京剧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论述,让我对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贡献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京剧唱段,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民歌、小调的变迁,比如对渔歌、山歌、劳动号子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音乐与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情感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高雅”的音乐形式,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挖掘和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评分好评。。。。。。。。。。。。。。
评分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孙继南,周柱铨编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孙继南,周柱铨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由全国十一所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从事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部分教师合作编写,目的在于编成一部自古贯今的中国音乐通史教科书。同时,作为一部具有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特色的音乐史读物,也适宜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从中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第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名之简编,是由于这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尚不足以成为一部包罗万象、巨细无遗的通史著作,但现有容量中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学术信息以及汇集编著者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力图用唯物史观去探索我国几千年来音乐发展的规律,对于各个时代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也力求在资料准确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解释与评价。一部优秀的音乐史著作,应该能够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效益。很难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们是为此而努力的。,内容也很非常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民歌的理论研究是近代传统音乐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工作。许多新音乐工作者对民歌的音乐形式、结构种类、旋律、音阶、节奏等作了专门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民歌音乐研究取得最多收获的一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冼星海的民歌研究、略论民歌研究是力图从历史、现实的纵线把握,从歌词、音乐的不同层次探寻,从中外民歌的比较,从民歌与创作、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多方面研究民歌的重要论文。吕骥的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既从民间音乐研究的总体讨论民歌研究,又把民歌列为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部类专门论述,对民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全国各地的民歌研究、新民歌创作、民歌风歌曲创作都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近代民间歌舞的发展也有其特点。秧歌、花鼓、花灯、采茶等是较有影响的种类。这些民间歌舞形式,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情趣。近代民间歌舞中,有以歌伴舞者,也有用器乐伴舞者,如汉族的龙舞、狮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等。还有一些民间
评分质量还行,没有同学买的好,书到了都开胶了,估计是批次问题
评分物流有点慢啊。。。1号下单北京发到广州5号才到 而且送货还挑上课时间送 有点醉 书封面有点点脏 感觉是一直放着的 不过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啦
评分好评。。。。。。。。。。。。。。
评分考研用的工具书。
评分商品很好,满意,谢谢京东!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哦。。。
评分物流速度快,包装好,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