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系列性披露张爱玲书信的是苏伟贞。张爱玲过世消息传出当天(台北时间1995年9月9日),苏伟贞笺注张爱玲信件写成《张爱玲书信选读》发表,文中提到:“如果要说这些信件不是张爱玲近年来的创作及以小说形式之外触碰世界的方式,我实在无法相信。”是很早指出书信即是张爱玲创作的论点。
张爱玲曾言:“不会说话就不会写信。”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与张爱玲生前往来第一手书信,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
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
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苏伟贞,台湾著名小说家。现任教于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曾任《联合报》读书人版主编。以《红颜已老》、《陪他一段》饮誉文坛,曾获《联合报》小说奖、《中国时报》小说奖、《中国时报》百万小说评审推荐奖等。著有各类作品十余种,包括《魔术时刻》、《过站不停》、《单人旅行》、《梦书》、《沉默之岛》、《租书店的女儿》等。
张爱玲研究者。著有《孤岛张爱玲:追踪张爱玲香港时期(1952-1955)小说》、《描红:台湾张派作家世代论》、《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并主编《张爱玲的世界:续编》。
自序
游牧路线
1 长镜头
壹
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
——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
贰
生成-书信
——张爱玲的创作-演出
叁
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
——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
肆
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
——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
2 游牧路线
壹
重回前方,台湾行
——记张爱玲“悄然来台”
贰
张爱玲的“名词荒年”
——一个关于《文革的结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叁
张爱玲的书信演出
——自夸与自鄙
肆
不断放弃,终于放弃
——张爱玲奇异的自尊心
书籍装帧精美,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开本大小很合适,充满活力的字体不仅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受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排列也很准确,图像选择有规矩,构成格式、版面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插图也十分好,书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图形.包括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设计虽然只是书刊装帧中的一部分但这个书设计彩鲜艳夺目、协调统一,设计出来的画面,显得比较丰富不会给人看一眼就产生没有看头的感觉,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 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 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 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 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计以及纸张很干净都是自己的美术设计,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垃圾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垃圾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评分贰
评分很好,不错哦、、、
评分1. 人若不选择在集体中花好月圆,便显得形迹可疑。我看着他们在文字中逐个消失于暗夜,心想结局必然。 2. 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样。 3. 有人说,如果不知道回去哪里,心就如同无根的兰花。口号和概念组成的世界,使人忘却根本所在。情感变幻无常,却是突破规则界限得以让人接近自我的稀少机会。喜悦,抚慰,需索,依赖,分隔,决裂,性爱,自我发现,寻找,放弃,宽恕……种种组成试图让人明心见性。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4.《以赛亚书》说,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
评分(96%好评)
评分(98%好评)
评分¥29.60(7.5折)
评分谈论张爱玲,几个关键的符号是绕不过去的,例如“自夸与自鄙”、“参差对照的写法”、“封闭静止的空间”、“末日狂欢”、“不断放弃,终于放弃”等。将这些符号串联起来,我们就会比较容易走进张爱玲的内心,从而理解她遭逢巨变之后的人生选择。首先,自夸与自鄙,通俗说来就是极端的自信和极端的自卑,张爱玲的内心时刻有这两种极端的感情在左右她的思想。显赫的身世、良好的教育、透彻的观察世情的能力以及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都是她赖以自信的资本,这种自信在她成名之后的奇装异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可是这恰恰暗示了她的极度自卑,她的内心,还是那个父母离婚后,就一直捡继母旧衣服穿,个子过高只好一直驼背掩饰的长的不好看的小姑娘。在漫长的成长期一直在父母的冷暴力中长大的小孩子,一辈子都忘不掉那种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被人注意就不会被伤害的感觉。由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陷入到舆论风暴中心之后,所想的只是隐藏和逃离。所以,《郁金香》和《哀乐中年》都没有采用真名发表,事后也不再想收集整理。 再说说张爱玲作品中一直存在的末日狂欢感,张爱玲受明清白话小说的影响很深,尤其是《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都是写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充满了末日狂欢的宿命感,因为故事里的人都知道,结局是注定了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哪里有千秋万载不崩不衰的功业,只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罢了。
评分——一个关于《文革的结束》及《知青下放》的m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