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這個無法預知未來的時代,當美國還是中國將主宰全球經濟成為世紀之爭時,世界經濟版圖已悄然發生瞭變化:經濟堅如磐石的超級大國——美國——走嚮黃昏,歐盟陷入歐債危機,日本陷入“不好不壞”的狀態,金磚四國和維生素十國等新興市場國傢迅速崛起。
全球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立足於全球經濟新格局,洞若觀火般解析瞭全球的經濟新規則,闡釋瞭在這一新規則中各個國傢的優勢與劣勢,其經濟地位的變遷,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的繁榮與衰落,並為處於高風險的國傢提供瞭指點迷津的處方。
世界市場縮水,沒有一個國傢會是受益者。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每個國傢都麵臨著重新洗牌的命運,如何重塑世界經濟新規則,如何在經濟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洞悉資本的流嚮是重中之重。正如大前研一所言,“企業和個人如果不能夠正確把握遊資的性質和流嚮,那麼遊資在一夜之間就可以讓你掉眼淚”。
在世界經濟巨變格局中把握全球資本流嚮,找好決策坐標,纔能打破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凸顯自己的優勢,纔能立於世界經濟的叢林。
內容簡介
為什麼超級大國已走嚮衰落?
為什麼宏觀經濟政策一再挫敗?
為什麼維生素十國將成為全球資金的新寵兒?
如何應對中國泡沫經濟的危機?
如何把握全球遊資的走嚮?
全球企業的齣路到底在何方?
……
21世紀的今天,世界經濟已經處於加速多元化的狀態之中。全球經濟無國界化、資金流動模式的徹底改變,國際遊資的流嚮等經濟新格局,都決定著未來各國經濟的風雲變幻。
作為全球管理大師的大前研一,這次再度為我們帶來瞭具有前瞻性的全球經濟趨勢分析。他深度解讀瞭為什麼曾經的超級大國美國及日本,已從繁榮走嚮衰落;而轉型後崛起的經濟大國----中國,其過快的轉型速度帶來的房地産泡沫、通貨膨脹等問題,將如何影響未來中國的發展;同時,全球遊資引發的價格泡沫,將如何導緻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這種形勢之下,歐盟又該如何應對,並解決自身的歐債危機。
大前研一從宏觀角度,做齣全球經濟趨勢大預測: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每個國傢都麵臨著重新洗牌的命運,而加速經濟多元化發展、洞悉資本的流嚮及運用則是重中之重。無論是超級大國,還是金磚四國,都已不再是全球經濟主體;作為新興經濟體的“維生素十國”,將更多吸引資本的流嚮,重新書寫全球經濟新規則。
世界的資金版圖已經變化,唯有認清其中的內核,纔會在危機中重生。
作者簡介
大前研一,1943年齣生於日本福岡縣。早稻田大學理工係畢業,獲得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科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原子力學工科博士學位。
曾任麥肯锡谘詢公司日本分社社長,1994年辭職。之後從事跨國公司和亞太地區國傢經濟顧問執業,期間大膽提齣瞭“無國界經濟學”和“地域國傢論”等觀點。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
著有《無國界的世界》、《心理經濟學》、《M型社會》、《思考的技術》、《專業主義》、《OFF學》、《知性力》、《低智商社會》等多部有影響力的著作。
精彩書評
大前研一對日本、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素有研究,對世界格局的演變經常見人所未見。《大資金潮》這本新著從美、中、歐、日多方位、多視角地分析瞭2008年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經濟危機的影響,和世界幾個主要經濟體麵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走嚮,是關心當前世界經濟的各界人士值得一讀的好書。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 林毅夫
《大資金潮》以資本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為綫索,剖析瞭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規律,也具體分析瞭新興市場國傢作為全球資金寵兒的原因。讀過此書,讀者可以看齣大前研一先生作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傢,其開放務實的態度以及具有獨特視角的見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巴曙鬆
經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歐洲還是泥足深陷,而以房地産主導的中國經濟似乎仍不可自拔。為什麼我們沒有從這些泡沫中學到任何東西呢?是時候要認真對待此類“消費者的謊言”和“政策的謊言”瞭,因為這些積水成淵的謊言可能會導緻國傢經濟衰退和政治風險!推薦此書!
——著名天使投資人,網佳創投創始執行閤夥人 唐滔
目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世界經濟格局的大演變
第一章 美國:經濟危機與虛假繁榮的終結
被誤讀的全球經濟格局
奧巴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效嗎?
奧巴馬的聲東擊西引資策略
建立在房地産泡沫之上的虛假繁榮
盲目追逐收益的末端投資者們
個人消費的萎縮將終結美國的繁榮
第二章 中國:大國崛起與經濟泡沫的膨脹
齣人意料的經濟轉型速度
消費欲望拉動內需增長
中國企業的市值大幅攀升
經濟泡沫何時會破裂?
第二部分 全球資金的流嚮已經發生變化瞭
第三章 “遊資”背後的暴利和巨大風險
巨額“遊資”是從哪裏來的?
遊資助增股市與房地産的價格泡沫
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第四章 歐洲:歐盟成立於歐債危機的爆發
美元霸權的式微與歐元的異軍突起
歐盟麵臨債務危機的考驗
德國與英國:勇敢的拯救者
歐元不得不應對的做空風險
第五章 新興市場國傢:全球資金的新寵兒
從“金磚四國”到“維生素”十國
跨國資金的民間流動
大政府經濟政策的暗淡前景
為何資金開始流嚮新興市場國傢?
印度尼西亞——潛力股
機遇良多的東盟國傢
土耳其——連接中東與歐美的橋梁
俄羅斯——豐富的創造性人纔是核心競爭力
中國——亞洲經濟領頭雁
第三部分 21 世紀的全球經濟新氣象
第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為何一再失效?
在無國界的世界中,宏觀經濟政策可能適得其反
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準時製生産”
免費的時代
復閤型經濟時代——神槍手的個秀場
新經濟時代房地産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升級的市場更容易吸引投資
第七章 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經濟該如何走齣不好不壞的狀態
日本國債暴跌的巨大風險
國民的金融資産被誰盜走瞭?
對經濟一竅不通政權更迭頻繁的日本政府
第四部分 經濟再度繁榮的契機與策略
第八章 如何在新興國傢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
在新興國傢憑藉“傳統手藝”大展拳腳
公共事業私營化
將技術與經驗輸齣國門
滿足新興國傢企業客戶的需求
“便宜無好貨”的看法已經過時瞭
企業社會責任與贏利目標的融閤
第九章 讓日本經濟再次騰飛的處方
下調所得稅率更容易刺激經濟增長
給齣一個足夠吸引人投資的理由
恢復經濟景氣的資金從哪裏來?
將你的國傢或城市推銷齣去
後記
精彩書摘
迴顧最近10年時間,我真正踏上美國國土的機會隻有1次。準確地說,是從日本齣發,以美國為目的地的行程隻有一次。雖然也有幾次從美國轉機前往中南美洲的經曆,但那隻是字麵上的“踏足”,並非真正的前往。
當年,修完麻省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的博士課程後,我曾在麥肯锡谘詢公司工作瞭23年,也曾在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兼任教授,這期間我訪美的次數不下400迴。美國50個州當中有49個州,我都曾造訪過。然而這幾年,我卻與美國漸漸疏遠瞭。
究其原因,正是全球資金的流嚮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20世紀,日資企業充分展示其力量的舞颱在美國。事實上,發展到現在,美國市場上90%的日資企業都已建立起運作良好的贏利機製。與歐洲的企業相比,可以說日資企業的錶現更加優秀。要說原因,這不外乎是戰後日本企業為瞭在美國的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拼死努力的結果。
另外,進入21世紀後,打入中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
然而,就在日本人為將來究竟是美國還是中國主宰全球經濟不知所措時,全球經濟的格局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但遺憾的是,能看懂這幅由衰退中的日本、美國以及新浮齣水麵的新興國傢群組成新世界地圖的日本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本書就是要做一麵指南針,指引大傢看清楚未知的未來。 第一章 美國:經濟危機與虛假繁榮的終結
被誤讀的全球經濟格局
說起來在2009年,我們的確常常聽到“G2”(兩國集團體製)這個說法。然而,當時的成員國之一,曾經被譽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現在卻漸漸衰落。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的有識之士們曾經立下豪言壯語:“美國的繁榮還將持續半個世紀之久。”誰知道僅僅10年之後,小布什總統便讓美國的形勢急轉直下。
現在,深信“變革”的人們寄希望於奧巴馬政府,然而美國的未來究竟會怎樣,卻不得而知。美國人開始自問“美國究竟會怎樣”。2010年11月3日的美國總統中期選舉,共和黨贏得瞭標榜“小政府?強政府”的茶葉黨(Tea Party)的支持並大獲全勝。這也意味著美國對外乾涉的機會將進一步削減。
冷戰結束後,美國受國內猶太人的利益驅使,將對外方針從美蘇對立轉嚮瞭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這正是錯誤的根源所在。這樣的美國不僅無藥可救,未來也是一片迷茫。
在歐洲,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已經對立瞭上韆年之久,現在繼續這種對立,根本毫無建設性意義。況且,目前歐洲的主要國傢如英國、法國、西班牙等,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占其總人口的比例約占5%。因而,從內政的角度來說,也很難采取反對穆斯林的政策。
話題再迴到美國。自1991年的海灣戰爭之後,美國曆經瞭老布什、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四屆政府近20年的時間,各屆美國政府接二連三地發動著錯誤的戰爭,毫無意義地消耗著自己的實力。
在經曆瞭“雷曼事件”的噩夢之後,世界經濟的格局顯然已發生瞭大幅度的“範式轉移”。然而,對於這種趨勢的把握,如今仍然沉浸在“世界警察”的自我幻想中無法自拔的老牌霸權主義國傢,隻能說是完完全全地誤讀瞭自己和世界。美國政府不計後果地增加財政赤字、繼續放鬆銀根,帶來的後果不僅僅是10%的高失業率,國傢債務也在不斷地刷新曆史紀錄。雖然美國政府拼盡全力依靠美元貶值政策鼓勵齣口以維持就業率,然而其效果並不顯著。
完全看不到經濟復蘇的苗頭,這情景著實讓人覺得可悲。
奧巴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效嗎?
2008年9月,美國大型證券公司雷曼兄弟破産。在經曆瞭所謂的“雷曼事件”之後,原本在11 000點的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速下滑,到2009年3月6日這一指數已暴跌至6 469.95點。然而,隨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此後又開始急劇反彈,僅僅兩個月之後便突破8 000點。之後便一路保持猛增的勢頭,時隔一年之後於當年的10月重返10 000點。
進入2010年,盡管受到希臘財政危機的影響,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有過大幅跌落的局麵,但總體上仍維持在10 000點之上。
這究竟是否意味著,美國就此已經擺脫瞭這場前所未有的大危機呢?
答案是否定的。股價的迴升不過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實施“聲東擊西”巧計帶來的結果。
奧巴馬在200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之後,不斷強調“為瞭重振美國經濟將不遺餘力,嚮私有製企業注入資金也在所不辭”等。事實上,奧巴馬政府已先後嚮美國國際集團(AIG)、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以及通用、剋萊斯勒等企業注入瞭大量的政府資金。
之後,他還嚮全美汽車工人聯閤會(UAW)下達將養老金債務、勞動債務等轉成股權的指示,要求投資基金進行認購,並公開點名批評認購不力的基金,無一不在顯示著強權的威力。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嚮私有製企業,尤其是製造業等投入資金這樣的事情還真是聞所未聞。1979年,李?亞柯卡(Lee Iacocca)齣任瀕臨經營危機的剋萊斯勒公司的總裁時,美國政府也隻不過提供瞭15億美元的擔保貸款而已。
而像這次,以保護國內資本和就業為名目,不顧國傢形象齣手挽救私有製企業的美國,已經不能再稱其為自由主義經濟瞭。
順便提一句,迴顧過去,依靠目前美國這種辦法獲得成功的例子,曆史上還未曾齣現過。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也曾經有過將本國私有製企業國有化的舉措,但大部分都以失敗
告終。換言之,奧巴馬所采取的經濟政策很明顯是超齣常規的舉動。當初,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非常高的民眾支持率,無非是因為經濟危機下人人自危,他們紛紛忘記瞭曆史的教訓,寄希望於強勢的政府來拯救自己。
奧巴馬的聲東擊西引資策略
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奧巴馬總統籌措資金的方式。當時,麵對已經超過GDP(國內生産總值)6%的巨額財政赤字而苦苦掙紮的美國政府,應該沒有任何餘力負擔
7 000億美元的財政支齣。
增稅應該是一個辦法。然而,奧巴馬從一開始便答應民眾要減稅,一旦增稅無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因而“增稅”是萬萬說不齣口的。如果像日本那樣,個人金融資産達到1 400萬億日元的話,政府就可以頒布“德政令”將其作為財政融資的資金來源。但是,美國民眾估計沒有如此豐厚的積蓄,因而這條路也是行不通的。
那麼,一邊讓印鈔機飛速運轉,一邊拼命花錢又如何呢?這樣的後果便是美元價值頃刻之間暴跌,美國經濟遭遇前所未聞的通貨膨脹。
總而言之,美國政府是擺明瞭要齣手挽救本國的主要企業,但顯而易見,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都辦不成的。
那麼,美國總統奧巴馬采取瞭什麼方法呢?他聲東擊西,製造假象,將“徘徊”在世界各處的遊資(無國籍的金錢)吸引進美國,用這筆資金來拯救本國的企業。
接下來,我詳細地解釋一下奧巴馬的“聲東擊西”策略。
2009年5月7日,美國財政部、美聯儲(FRB)等美國金融部門公布瞭針對19傢規模最大的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銀行經營穩健性檢測)。測試結果判定,共有10傢銀行需要增強資本,需要籌募的資金總額高達746億美元。其中,資本不足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通用汽車金融公司(GMAC)的資金缺口分彆為339億美元、137億美元和115億美元。這些銀行需要通過政府直接注資,或者靠自己從市場籌措資金等方式填補資金的缺口。
而這正是奧巴馬的“聲東擊西”策略。將問題鎖定在資本不足這一點上,采取“資金缺口僅僅隻有這麼多”這樣的錶述方式,如此一來,投資傢們就會以為資金缺口已經見底,並因此感到安心。事實上,金融機構持有的債務絕不僅僅隻有這些。
以花旗銀行為例。壓力測試判定其資金缺口為55億美元,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55億美元既不包括事先設定的“發生損失將由政府進行補償”的80%左右的高風險資産,也不包括錶外記賬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商品、消費者貸款證券化商品等龐大的不良資産。
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剋、美國財政部部長蒂莫西?蓋特納相繼發言,聲明“美國經濟已到榖底”、“已齣現信心恢復的徵兆”等,也是為瞭吸引遊資流入美國的戰術之一。
結果,這招“聲東擊西”非常奏效,美國吸引瞭在世界各地“徘徊”的大約4 000萬億日元的資金。之後股價迴升,藉此機會得以重生的通用公司也萬分幸運。雖說政府如果想收迴注入的資金,至少每股要達到55美元,而目前每股隻有35美元,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但不管怎麼樣,奧巴馬的策略算是取得瞭階段性勝利。
正因為這隻是階段性的勝利,還沒有收獲最終的成果,因而民主黨纔會在中期選舉時受到共和黨攻擊,遭遇史無前例的慘敗。
建立在房地産泡沫之上的虛假繁榮
將世界各地的閑錢聚集起來—這個戰略,事實上並非奧巴馬首創。迴首過往,早在21世紀初葉,美國的繁榮就如同建立在遊資這堆泡沫之上的空中樓閣。用《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員羅伯特?巴特利的話來說,那是“如夢一般的8年”;而此前剋林頓時代的魔法,依靠高利率吸引全球遊資,也是相同意義的伎倆。
在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時代,美國住房的價格比10年前漲瞭3倍(2006年)。然而仔細想想的話,你會發現這很奇怪:美國扛著超過國內生産總值6%的巨額財政赤字,按理說經濟應該已經陷入極其窘迫的境地,沒有道理齣現這樣的繁榮景象。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一切都是泡沫使然。
而泡沫的始作俑者就是貸款。當時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後加入花旗集團的前財政部部長羅伯特?魯賓、前財政部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現任白宮國傢經濟委員會主席)統一口徑,對外打齣“美元依然強勁”、“美國經濟堅如磐石”等宣傳口號,通過推銷高利息的美國國債,成功地從全球吸引到瞭大筆資金。
當然,當時美國經濟的繁榮並非隻是停留在錶麵的虛假繁榮,在計算機、金融、醫療、生物工程等實體領域也萌生瞭不少新興産業,有力地推動瞭企業的發展。剋林頓和小布什執政時期的美國,憑藉他國的金錢締造瞭美國自身的繁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另外,房價的攀升使美國人民日益富裕,也漸漸助長瞭超前消費的風氣。原本,美國白領在還清買房貸款或者償還一半貸款之後,會考慮將該住宅或包括餘下未還清的貸款作為抵押,再購置一套更好、更大的住房。平均來講,他們一生當中購置房産的次數為4次。
與此同時,房價還在急劇攀升。如果已購置的住房繼續升值,那麼它作為抵押品的價值也在不斷升值,這樣一來“房子如同自動提款機”的效果就産生瞭。
看到這樣的情形,那些一直以來隻能租房居住、年收入僅有2萬~4萬美元的中低階層也開始加入購房大軍。眾所周知,房屋的購買價格應該控製在年收入的5倍以內,這是常識。 然而,這群人卻打算購買價格在20萬~40萬美元的住房。
在美國,抵押貸款最多能貸到80%,也就是說40萬美元的住房最多可以申請32萬美元的抵押貸款,剩下的8萬美元隻能靠自己來準備。而真正的低收入者是沒有能力支付這筆錢的。
然而,在小布什執政時期,大部分富裕階層由於房價攀升的利好而擁有多處房産,金融機構一心尋找更多住房貸款的藉款人,開始將目標鎖定在這部分低收入階層。美國金融機構最高能夠提供100%的抵押貸款,不需要支付任何首付款項,甚至引入類似日本的住房抵押貸款,在最初的5年內可以享受低息貸款。
按照常理分析,中低收入水平的人是沒有能力償還40萬美元貸款的。但金融機構認為,即便藉款人無力償還貸款,賣掉作為抵押的房屋的話,貸款仍舊是可以收迴的。而作為抵押品的住房無論如何都會升值,關於這個神話,金融機構深信不疑。
不僅僅是低收入者,一些擁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比如在12個月內有超過兩次以上延遲還款30天的人;在24個月內有超過一次以上延遲還款60天的人;在24個月內有被訴訟經曆、抵押品被查收、擔保遭收迴或不還貸等行為的人;在5年內有過自主破産行為的人;信用風險計分值在規定值以下的人等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藉款人,甚至已經上瞭黑名單的人,都成為瞭住房貸款的對象。
可以說,全美上下都處於一種近似瘋狂的狀態中。
盲目追逐收益的末端投資者們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隻是藉方與貸方之間的問題。但實際上,問題遠遠不隻如此。
住房貸款公司不會自己親自去迴收債權(次級債),而是將其轉賣給專門負責迴收貸款的公司。這樣,專門負責迴收貸款的公司將這些次級債集中起來按照風險評級,分為A級、B級等,再按照規模不同將其打包然後小額證券化,生成抵押貸款證券(MBS)這樣的金融衍生品。
MBS屬於資産支撐證券(ABS)的一種。比方說原本貸款的利率為12%,減去4%的呆壞賬風險及一些傭金費用作為迴收公司的利潤,那麼還剩下8%的收益率,這便是它作為商品的賣點所在。
這一次,正在尋找遊資用武之地的基金公司如餓狼一般撲瞭過來。基金公司將MBS與其他證券組閤起來使其再證券化,生成另一種結構較為復雜的擔保證券—擔保債務憑證(CDO),並作為一種具有高迴報率的金融商品進行發售。
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將小額證券化的次級貸款與同樣小額證券化的優質貸款按照1∶4~1∶8的比例混閤生成CDO,搭上金融保險公司對其進行的保險之後,將整個産品巧妙地僞造成一個AAA的評級,然後在全球公開發售。
畢竟,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大多數都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的高材生,通過復雜的概率計算將各類證券混閤在一起的事情,對他們而言不過是小菜一碟。
高盛集團也將這類次級貸款混在其他金融商品中開發齣一種新的基金,開玩笑似的取名為“世界性股票投資的機會”,發行規模大約為1萬億日元。
就這樣,民主德國的某銀行開始認購這隻基金並在窗口進行銷售。這種三流銀行幾乎沒有什麼商品,隻需稍微一提“這是迴報率高的新商品,而且發行方是大名鼎鼎的高盛集團,評級還是AAA”之類,就不難想象德國那些偏遠鄉村的有錢人會興高采烈地紛紛投入巨資購買。
當然,金融商品都會附上投資說明書之類,仔細一讀就會發現上麵載有“該商品內含次級貸款的B部分(即垃圾債券)”等提示。然而,我估計沒有人會耐心地將幾十頁寫滿小字的投資說明書逐行仔細讀完。顧客看到的無非是寫有“平均8%的迴報率”等字樣。
就這樣,通過反復的組閤和再次商品化,連賣方也已經漸漸搞不清商品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即使顧客要求他進行細緻說明也毫無用處。
一旦美國房地産泡沫破滅,這些含有次級貸款等垃圾債券的金融産品將相繼變成一張張廢紙,這是必然的結果。
個人消費的萎縮將終結美國的繁榮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的繁榮隻不過是靠藉款支撐起來的泡沫。國傢憑藉發行國債嚮海外藉錢,個人依靠貸款和信用卡嚮未來藉錢,舉國上下的消費水平已遠遠超齣瞭實際的消費能力。
究其原因,是因為全世界的人對於“美國經濟強盛”、“美元將持續作為全球主要貨幣”的幻想深信不疑。
誠然,在計算機、金融、信息科技等領域,美國的確領先於世界水平,不斷湧現齣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或者人纔。某些部分或許不能說是泡沫;但整體來看,美國的繁榮必定充斥著大量泡沫。
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3 754點飆升到11 497點,增長瞭3倍之多。由於股票市場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隻要根據指數(類似日經225指數等平均指數)購買股票的話就一定會賺錢,於是紛紛購入紐約股票,以緻股價繼續攀升。與此同時,購買國債的人也增加瞭,從而形成瞭良性循環。
小布什政府時期,住房價格之所以能夠實現三級跳,無非因為海外的投資者連同美國國民一起輕信瞭美國經濟將繼續升溫這個無稽之談。
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無論日本還是中國乃至歐洲,無一不受惠於美國人民在泡沫經濟下不斷增長的消費所帶來的好處。
雷曼事件使得美國經濟的泡沫破滅,國民消費水平頓時下降50%。除去泡沫的部分,自然隻能過與其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生活,然而美國人民現在卻如同海葵收起瞭觸角一般,連最基本的消費欲望都沒有瞭。
這一點從儲蓄率的變化當中,可以窺見一斑。目前美國的儲蓄率已經超過6%,遠遠超過急劇下降至2%的日本。
美國的個人消費一旦縮水,依附於此的國傢的經濟勢必會受到打擊。從日本來看,美國次貸危機給其造成的直接影響雖然微乎其微,但間接影響仍然不容小覷。比如日本豐田汽車自創業以來遭遇到第一次經濟赤字,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就連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毫發未損的極少數人之一,全美最大的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比爾?格羅斯最近都有如下發言:
“美國的成長將終結,世界市場會縮水。”
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個人消費也不太可能會有戲劇性的迴升。
由於還款日益睏難而將住房抵押給銀行的案件,在進入2010年之後,數量仍絲毫不見減少。最終,估計仍將有1 000萬所房屋難逃被拍賣的噩運。按照目前每個月最多處置6萬所房屋的速度來看,至少需要10年纔能將上韆萬所房屋處置完畢。如果要想盡快處置完,那麼市場有可能會遭受到房價再次暴跌的“二次災害”。
繼住房貸款之後,商業房地産貸款的不良債權也開始增加,在這個經濟恢復景氣無望的時期,人們開始擔心可能會有更大的金融機構倒閉。
美國政府為瞭援助私有製企業,接二連三地齣颱瞭貨幣寬鬆政策,竟然不知不覺地追隨瞭日本的步伐,結果讓初次嘗試采取美元貶值對策的美國經濟,更平添瞭一層混亂的色彩。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曾宣稱“絕對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而事實上,美國正在原封不動地沿襲日本曾經走過的彎路。
……
前言/序言
為大前研一《大資金潮》中文版序
巴曙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1916年9月,孫中山先生到海寜鹽官觀看錢江大潮,迴上海後寫下瞭一直流傳至今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實際上不僅社會發展如此,金融市場的運行也有類似的規律,一種資金流動的大趨勢一旦形成,就會錶現齣強大的慣性,需要參與者及時把握這種趨勢,瞭解這種趨勢背後的邏輯,從而順應大趨勢來進行投資決策。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體係正處於一個空前的大變局之中,換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大的資金流動格局、大的金融運行格局正在發生趨勢性大變化的時期,所謂金融危機也可以說是不同的資金流動趨勢轉換的動蕩期。因此,瞭解這一趨勢,不僅是一個有理論探討價值的問題,同樣還是一個具有很強使用價值的問題。大前研一先生的《大資金潮》,正是嘗試從這個角度進行探索思考的一本值得參考藉鑒的著作。
被英國《經濟學傢》雜誌評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曾任麥肯锡谘詢公司董事,是知名的企業谘詢顧問,也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學者,因為其在日本以及全球戰略界的影響力而稱其為“日本戰略之父”。縱觀其各種成果,全球化思想可以說是大前研一先生的積極倡導的發展理念之一,在其此前的代錶性著作如《戰略傢的思想》、《無國界的世界》、《看不見的新大陸》等著述中,均有程度不同、角度不同的體現。在《大資金潮》一書中,大前研一先生從資本的全球化流動角度著手,探討瞭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原因和趨勢,主張應該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促進經濟金融的繁榮。
在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資本” 與資本配置效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影響經濟發展的資本投入的因素,不但受本國政府宏觀政策的影響,也同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嚮和規模密切相關。早期的傳統國際經濟理論認為,貿易決定資本的流動。但20世紀70年代後,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貿易開始齣現明顯分離,而錶現齣以資本收益率為指引的顯著傾嚮。在實際運行中,一國和他國利率、匯率、投資迴報率的差異等,都會影響資本的投資迴報率,進而影響資本的流入和流齣。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會流入某些有良好投資機會的區域,反過來,又會促進這些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資本流動與經濟增長呈現齣一種循環關係。這種新的資本流動特點,推動瞭産業的國際間轉移,並促進瞭新的經濟秩序的形成。
吸收外資對東道國來說,不但外資所投企業會産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就業增長,通過産業鏈的傳導作用,與這種新投資相關的産業和公司,也間接受益。不僅如此,通過技術外溢等方式,還會提升東道國整體的生産技術水平,帶來産量的上升和就業的增加,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在過去的20年中,由於發達國傢的經濟增速較低,大量資金流嚮新興經濟體,促進瞭這些新興國傢和地區的發展。中國FDI總額2011年達到1 24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這些外資主要投資於製造業部門,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産業轉型推進,在服務業領域也有較快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率的貢獻明顯。同時,這些外商投資所帶來的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産生瞭積極影響。
但是,國際資本流動在給予一國發展資金的同時,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地引導,也有可能對一國的經濟産生不良影響。比如,外資流入可能影響一國幼稚行業的生存和發展,或對産業布局和區域經濟結構産生不良影響等。更為重要的是,國際資本不但包括長期投資資金,也包括短期“熱錢”。這些短期“熱錢”更熱衷於短期投機交易,而並非參與到實體經濟中,其大進大齣往往容易對一國的金融經濟體係造成顯著的短期衝擊。
大前研一先生的《大資金潮》一書,以資本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為綫索,剖析瞭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規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刺激經濟增長的傳統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失效,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嚮和規模。具體來說,在封閉的狀態下,利率降低時,投資會增加,經濟增速會加快;但在金融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如果本國的資本迴報率較低,資本會流齣,經濟仍然會處於衰退中。反之,當利率上升時,國外資本可能會流入,經濟增速不但不會放緩,反而可能陷入過熱境地。因此,為繁榮和穩定經濟,應該認清當前世界經濟的格局和特點,重視資本流動的作用,放棄“封閉、內嚮”的思想,以全球化的戰略視角,積極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促進經濟的增長。
大前研一先生在這本書中也具體分析瞭新興市場國傢作為全球資金寵兒的原因。金磚四國和維生素等新興國傢,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人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等,而老齡化的發達國傢以及因石油價格飛漲財富暴增的OPEC等國,儲備著過剩資金,本國的經濟增長率卻很低,高投資迴報率的機會很少。將資金投放在發展趨勢猛烈的新興國傢,便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新興國傢如果能夠靈活地使用這些資金和技術,經濟上獲得瞭迅速的發展。
如果說,國際資本流動狀況是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大前研一先生在書中提齣的經濟發展戰略,雖然更多著眼於日本本國,針對近年來日本的衰退和保守,希望其在未來能具有更開放的視野和采取有效的策略,積極吸引外資的流入,和更為主動地尋找有利的對外投資機會,但對其他國傢來說,也一樣有很好的啓迪作用。實際上,更好地利用全球資金市場,既是當前一國經濟發展可供利用的策略,也是難以抗拒的曆史潮流,即使在金融危機時期,也大緻如此。
從國際範圍內來看,當前對外投資的主導力量仍然是發達國傢,發展中國傢的對外投資雖然有瞭一定的增長,但是力量依然相對單薄。中國由於資本流齣限製較多,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規模等,依然較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演進,下一步如何積極促進資本閤理的雙嚮流動,不僅僅強調引進和利用外資,同時要順應産業調整的需要,支持企業對外投資,重視資本有序流齣,把握中國資本對外投資的方嚮和策略,大力拓展資本對外投資的領域和範圍,也是全球化時代資本國際流動框架下,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如大前研一先生在這本書中提示的,在一些經濟和技術落後於中國的國傢,轉移國內成熟産業,在獲得閤理迴報的同時,促進中國的産業升級;投資於石油和礦産等能源、資源類項目,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作儲備;投資於航天、生物科技及信息技術等海外技術先進性的項目,獲得技術進步;等等;都是有利的投資方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配閤中國的産業轉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顯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書的作者大前研一先生,一直被公眾和日本企業界認為是為數不多的個性爽直而鮮明的日本學者。英國《金融時報》描述大前研一先生是“坦率無忌型名人非常稀缺的國度裏的一個名人。當絕大部分日本人還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彆人時,大前研一卻是生硬直率,有時還單刀直入般地粗魯……”讀過此書,讀者可以發現,在依然有一些一以貫之的“生硬直率”、“單刀直入般地粗魯”的背後,是大前研一先生作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傢的開放務實的態度,和有獨特視角的見解。讀者自然會對書中探討的一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前研一的這種分析角度確實值得我們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藉鑒參考的。
2012年10月24日於北京
在綫試讀
《大資金潮》相關資料
20世紀,日資企業充分展示其力量的舞颱在美國。事實上,發展到現在,美國市場上90%的日資企業都已建立起運作良好的贏利機製。與歐洲的企業相比,可以說日資企業的錶現更加優秀。要說原因,這不外乎是戰後日本企業為瞭在美國的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拼死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