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主编的这本《历代碑帖精粹:瘦金书千字 文》主要内容为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瘦金 书亦称瘦金体、鹤体,是楷书书体的一种,由宋徽宗 赵佶所创。宋徽宗赵佶的楷书字体吸收了褚遂良、薛 曜、薛稷、黄庭坚等人的风格,并创出新意,运笔挺 劲犀利。瘦金体的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 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风 格相当独特、洒脱明快、气韵脱俗的字体。瘦金书与 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 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 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正文
说实话,选择这本《瘦金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精粹》,很大程度上是被“精粹”二字所打动。很多时候,面对浩如烟海的碑帖,我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精选了最能代表各个时期、各种书体精髓的作品。对于我这样想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史的读者来说,这本选本的价值不言而喻。瘦金体作为一种极具辨识度的书体,被单独拎出来作为开篇,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满足了我对这种独特书体的深度探求。而随后的碑帖精粹,则将我的视野从一个独特的书体拓展到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每一篇碑帖的呈现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原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手感舒适,不像有些印刷品那样粗糙。这种用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
评分这本《瘦金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精粹》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欣赏完瘦金体后,我便被书中收录的历代碑帖精粹所吸引。这些碑帖就像一条条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书法风貌。从秦汉的古朴苍劲,到魏晋的秀美典雅,再到唐宋的雄浑壮丽,每一页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书中的选本非常讲究,都是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隶书的《曹全碑》、行书的《兰亭集序》、草书的《十七帖》等等,每一件都堪称经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碑帖风格的简要介绍,让我能更清晰地辨识出它们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这些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笔墨在纸上沙沙作响,感受到那些伟大书家在创作时的心境。这些碑帖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当,使得字迹更加清晰,也方便了学习和欣赏。
评分在我看来,《瘦金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精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欣赏,更在于学习。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本“活”的书。瘦金体的部分,我尝试着去临摹,虽然进展缓慢,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笔画的精妙之处有更深的理解。书中的一些注释和赏析,也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领悟。而历代碑帖的部分,虽然临摹难度较大,但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也能体会到不同书体在结构、笔势上的差异。例如,隶书的横向扁平感,行书的流畅灵动,草书的奔放不羁,都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还会对照着书中的一些名家点评,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书法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品味和实践。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国之瑰宝,并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拿到这本《瘦金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精粹》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直以来,瘦金体那如风拂柳、纤细却又极富力道的笔触就深深吸引着我。这次能有幸将它与历代碑帖的精粹一同欣赏,简直是视觉和艺术的双重盛宴。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瘦金体的《千字文》。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的雕琢,既有赵佶本人那种疏朗飘逸、刚劲险峭的风骨,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内敛的温润。字形瘦劲而有韵味,笔画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尖锐,也不显得呆板。我仔细地临摹了几个字,深切地感受到瘦金体对功力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纤细,而是在纤细中蕴含着力量,是在疏朗中透着严谨。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独立的小品,又像是浑然一体的乐章,让人在欣赏中体会到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上对瘦金体笔法的解析,虽然我不是书法大家,但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讲解,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运笔的奥秘,这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瘦金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精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艺术类图书。它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却又不失格调。书的内容编排合理,将极具艺术性的瘦金体《千字文》与中国书法史上璀璨的历代碑帖精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不仅丰富了图书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鉴赏体验。无论是对瘦金体情有独钟的书法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书法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它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书法艺术的兴趣。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艺术成就所震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佳作,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艺术收藏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