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的一部美学著作。这本美学文集共收录有关美学的文章二十篇,包括:《美从何处寻?》、《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素描》、《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新诗略谈》、《我和诗》、《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本次推出平装插图本,可同时满足美学鉴赏和收藏的需求。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 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 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 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 他**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 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 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 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 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 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 憬。
宗白华,雅号“佛头宗”,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艺术化。他将中国体验式美学推向了**。
美学散步
小言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一、空灵
二、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一、意境的意义
二、意境与山水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四、禅境的表现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论素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一、用笔
二、结构
三、章法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附:清谈与析理)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一、形式与表现
二、原始美与艺术创造
三、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中庸与净化
五、艺术与模仿自然
六、艺术与艺术家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
我和诗
新诗略谈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二、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三、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四、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五、民族诗歌的结晶——出塞曲
六、尾语——唐代的没落与没落的诗人
后记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精致的匠心,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反光,油墨的印刷清晰且富有层次感,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引文或理论框架被用不同字体和留白巧妙地突显出来,使得阅读时的视觉引导非常自然流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跨学科内容时表现出的严谨性,比如在涉及色彩理论时,图文的配合恰到好处,不是简单地插图充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深化认知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内容与载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对于那些对书籍设计和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安静而持久的愉悦感。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选材和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并没有沉溺于对古典大师的重复赞美,而是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审美边缘化的领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非完美之美”的讨论,比如对残缺、对消逝、对暂时性的事物所蕴含的独特美感的挖掘。这种对“侘寂”和“无常”的哲学性观照,为当代社会中过度追求完美和效率的焦虑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解药。书中对现代主义艺术中“去功能化”趋势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探究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挑战既有审美规范来重新定义“美”的边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它不是在固守传统,而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美学定义的未来构建中去,非常适合思想活跃、不满足于既有答案的年轻一代读者。
评分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艺术的感性。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梭于人类审美历史的宏伟殿堂。开篇的章节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精妙的梳理,但绝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将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比如建筑的比例、音乐的和声——联系起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佳,时而深入哲学思辨的迷宫,时而又轻快地跳跃到某个具体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中。我尤其欣赏它对“崇高”与“优美”的区分与融合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不仅拓宽了我对古典审美的理解,更启发我去重新审视现代艺术中那些看似无序却蕴含强大力量的作品。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个东西是美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坚实、更立体的前置认知基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更像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能品出新的层次和风味,非常值得那些想深入了解美学脉络的读者收藏。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近乎“翩若惊鸿”的境界。它完全摆脱了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板着脸孔、故作高深的腔调,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尤其是在描述感知体验时,那种文字的触感仿佛能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比如,描述一次在美术馆中与一件雕塑对视的心灵震撼时,那种光影的流动、材质的冰冷与精神的炙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灰尘和历史的气息。这种文学性和思辨性的完美融合,让原本可能高不可攀的美学概念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丝毫没有降低其思想的锐度。它更像是一系列优美散文的集合,每一篇都聚焦于美学史上的一个闪光点,用充满灵性的语言进行解读。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希望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提升审美情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天赐良机,它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观察”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审美的重塑是革命性的。在此之前,我对“美”的理解非常狭隘,多半停留在“好看”的层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关于日常生活审美的案例,比如对一张精心布置的餐桌的品鉴,对城市空间布局中“宜居性”与“形式美”的权衡,甚至是传统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设计哲学。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美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里,它散落在我们呼吸的每一寸空气中。我甚至开始在通勤路上留意路边树木的生长姿态,思考公交站台的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人的等待体验,这都得益于书中对“功能美学”和“环境感知”的深入剖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可以立刻在日常中实践和感受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