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鑫,杨西文,杨卫波 著
图书标签:
  • 人体工程学
  • 工效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十二五
  • 精通课程
  • 人机工程学
  • 健康安全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1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8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体工程学研究是科技发展对人类关注的结果,已经成为设计领域较为重要的参照因素。《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人体工程学》是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诞生、发展脉络来讲述设计中对于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方法。书中内容框架清晰明确,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将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与分析,其中涉及到在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原理、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数据与参考资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书籍。

内容简介

《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分为五个章节,对人体工程学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解。第一章主要对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主要对人体尺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讲述了人体的尺度、人体活动、人体重心、人体作业效率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对人体与家具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主要对人体的感知觉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也是《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中较为重点的内容,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感觉和直觉、视觉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讲述,;第五章从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入手,将其与社会环境、空间环境相联系,引申出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科技与使命——人体工程学概论
1.1 人体工程学简介
1.2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历史
1.2.1 人体工程学的萌芽
1.2.2 人体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
1.2.3 学术团体和专业教育
1.3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3.1 人机系统
1.3.2 人机界面
1.3.3 人体工程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3.4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1.4 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1.5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6.1 人体测量法
1.6.2 询问法
1.6.3 实验法
1.6.4 观察法

Chapter 2
数字世界——人体与尺寸
2.1 人体尺寸
2.1.1 人体测量简史和方法
2.1.2 人体尺寸的分类
2.1.3 人体尺寸的差异
2.1.4 人体尺寸的比例关系
2.1.5 尺寸数据的选择与修正
2.1.6 百分位的选择与应用
2.1.7 残疾人
2.2 人体活动
2.2.1 肢体活动范围与作业域
2.2.2 人体的活动空间
2.3 重心问题
2.4 人体施力
2.4.1 肢体运动出力
2.4.2 静态肌肉施力
2.5 人体作业效率

Chapter 3
工作与生活——人体与家具
3.1 工作面的高度
3.1.1 站立作业
3.1.2 坐姿作业
3.1.3 坐立交替式作业
3.1.4 斜作业面
3.2 座位的设计
3.2.1 坐姿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3.2.2 座位的功能尺寸
3.2.3 坐垫与靠垫
3.2.4 侧面轮廓
3.2.5 工作椅的设计
3.3 卧具的设计
3.3.1 睡眠的生理特征
3.3.2 床的尺寸
3.3.3 床面材料
3.4 休闲文化
3.4.1 疲劳与恢复
3.4.2 休息与休闲
3.4.3 休闲文化与城市文明
3.4.4 休闲文化的营造

Chapter 4
对话与窗口——人体的感知觉系统
4.1 人和环境的关系
4.1.1 环境的涵义与构成
4.1.2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4.2 感觉和知觉
4.2.1 感觉
4.2.2 知觉
4.2.3 人体舒适性
4.3 视觉与视觉环境设计
4.3.1 视觉器官
4.3.2 视觉特性
4.3.3 光线与视觉
4.3.4 色彩与视觉
4.3.5 形态与视觉
4.3.6 质地与视觉
4.3.7 空间与视觉
4.3.8 视觉环境设计
4.4 听觉与听觉环境设计
4.4.1 听觉特性
4.4.2 听觉环境设计
4.5 触觉与触觉环境
4.5.1 触觉器官
4.5.2 触觉与环境
4.5.3 振动觉与隔振
4.5.4 温度觉与室内热环境
4.5.5 材质与肌理
4.5.6 压力与痛觉

Chapter 5
内在与外在——人的心理行为和文化生活
5.1 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5.1.1 行为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
5.1.2 心理、行为在环境中的表现
5.2 心理与空间环境
5.2.1 环境心理学
5.2.2 认知
5.2.3 心理空间
5.2.4 幽闭恐惧和恐高症
5.3 行为与空间环境
5.3.1 环境行为学
5.3.2 行为特征
5.3.3 人的行为习性
5.3.4 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分布
5.3.5 行为与空间尺度
5.3.6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5.3.7 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5.4 无障碍设计
5.4.1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与标准
5.4.2 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
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人体工学应用:人机系统优化与设计策略 本书籍聚焦于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如何将人体工程学原理系统化地融入产品、环境和工作系统的设计流程中,以实现人机系统的最佳匹配与效能提升。 本书旨在为工业设计师、人机工程学研究者、产品开发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践性强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指导。我们深知,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成功,更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本教材立足于当前科技快速发展和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心理学以及环境生理学的知识,来指导从概念设计到最终产品实现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人体工程学基础与设计哲学 本部分为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阐述了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导论 1.1 人体工程学的多学科交叉本质: 探讨人体工程学如何整合了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优化方法论。 1.2 设计中的人类因素: 阐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 HCD)理念,强调设计决策必须以人类的能力、限制和需求为出发点。 1.3 设计目标与人体工程学标准: 介绍人体工程学设计追求的四大目标:效率(Efficiency)、安全性(Safety)、舒适性(Comfort)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同时,系统梳理国际(如ISO)和国家在工作空间、设备尺寸、界面设计等方面的主要标准和规范。 第二章:人体测量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2.1 静态人体测量学: 深入讲解静态数据的采集方法(如三维扫描、传统测量)及其在确定设备尺寸、高度、间距和可调节范围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不同人群(年龄、性别、地域)的测量数据差异及其在产品本地化设计中的意义。 2.2 动态人体测量学: 探讨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几何和运动学特性。内容涵盖工作范围(Reach Envelope)、运动轨迹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控制器的布局和操作界面的可达性。 2.3 极端用户与通用设计: 讨论如何处理设计中的“上限”和“下限”用户(如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详细阐述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十二项原则,指导设计师创造出更具包容性的产品。 第二部分:生物力学与运动控制设计 本部分侧重于人体与外部物理环境相互作用时的力学分析,旨在预防肌肉骨骼损伤,提升操作的耐久性和舒适度。 第三章:工业操作中的生物力学基础 3.1 人体骨骼肌肉系统与力学建模: 介绍人体主要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建立简单的力学模型来分析静力矩和动态负载。 3.2 姿势分析与评价方法: 详细介绍评估工作姿势的工具和方法,包括RULA(快速上肢评估)、REBA(快速全身评估)等主流评估工具的应用流程与判读。 3.3 承重与搬运设计: 针对手动物料搬运(Manual Material Handling, MMH)场景,深入分析脊柱受力模型,并提出基于生物力学安全限制的设备辅助、工具设计和操作流程优化策略。 第四章:工具、设备与工作台的人机设计 4.1 手持工具的人机设计原则: 探讨手柄的形状、尺寸、材质对握持力、振动传递和疲劳度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操作类型(如旋转、推拉、剪切)所需的工具几何形状优化。 4.2 工作台与座椅的动态匹配: 研究固定式、可调式工作台和座椅的设计参数,确保操作者在不同任务(坐姿、站姿、半蹲姿势)下都能保持中立姿势,减少不必要的肌肉紧张。 4.3 振动与噪声的防护设计: 分析振动(全身振动和手传振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机制,并介绍隔振、减振技术在设备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噪声暴露的量化评估。 第三部分:认知工程学与交互界面设计 本部分关注人机系统的信息处理环节,即如何设计易于理解、操作直观且能有效减少认知负荷的交互界面。 第五章:信息显示与感知负荷 5.1 人类感官系统与信息接收: 讨论视觉、听觉、触觉在信息传递中的效率和局限性。重点分析色彩、对比度、字体、符号在显示设备(屏幕、指示灯)中的最佳实践。 5.2 认知过程与决策支持: 阐述记忆、注意力和心智模型在人机交互中的作用。如何通过信息架构和界面布局来匹配用户的期望模型,减少错误发生。 5.3 警报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设计有效的警报系统,确保关键信息能被及时察觉而不引起“警报疲劳”。探讨多感觉模态警报的整合策略。 第六章:控制输入设备的设计与交互逻辑 6.1 控制器的选择与布局: 分析不同类型控制器(按钮、开关、摇杆、触摸屏)的适用性。讲解根据运动轨迹和操作频率确定最佳布局的方法(如等距原则、频率原则)。 6.2 反应时间与延迟管理: 研究系统延迟对操作性能的影响。在要求高实时性的系统中,如何优化控制回路的设计以缩短有效反应时间。 6.3 软件界面的可用性评估: 介绍启发式评估、认知走查等方法,用于系统化地测试和改进用户界面的可用性和易学性。 第四部分:环境因素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探讨外部环境条件(物理、热、光、时间)如何影响人体机能,并引导设计师将环境因素纳入系统整体考虑。 第七章:热环境与生理适应 7.1 热负荷的评估指标: 介绍评估工作场所热环境质量的指标,如PMV(预测平均热感觉)和PPD(预测平均投票率)。 7.2 极端温度下的防护与应对: 针对高温和低温环境,探讨服装防护、通风散热、休息策略的设计要求,以维持操作者的核心体温稳定和操作效率。 第八章:照明、噪声与工作节奏 8.1 工业照明的人因设计: 深入探讨照度、眩光、色温对视觉任务表现和情绪的影响。提出针对精细操作、粗略检查等不同任务的定制化照明设计方案。 8.2 作业负荷与周期安排: 分析长时间连续工作、轮班工作对人体节律的影响。指导设计合理的休息和轮换周期,预防疲劳累积和注意力下降。 第五部分:系统集成与设计验证 本部分将前述知识进行整合,强调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人体工程学设计验证的流程。 第九章:人机系统建模与仿真 9.1 虚拟人体模型(Digital Human Modeling, DHM): 介绍使用专业软件工具包(如JACK, RAMSIS等)对设计方案进行虚拟测试的方法,包括姿态预测、视野分析和碰撞检测。 9.2 绩效预测与风险量化: 如何将人体工程学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绩效(如生产率、错误率)和风险(如损伤概率)指标进行评估。 第十章:人体工程学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实施 10.1 设计过程中的人体工程学介入点: 明确在概念、原型、测试和生产反馈阶段,设计团队应何时、如何应用人体工程学工具。 10.2 用户测试与反馈循环: 强调迭代设计的重要性。介绍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估方法,如情景任务测试、生理监测(心率变异性、眼动追踪)在验证设计有效性中的作用。 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涵盖了从工具设计、汽车驾驶舱到复杂控制面板等多个工业领域,旨在帮助读者将抽象的人体工程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决策,最终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提升工业生产力和用户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我对长时间伏案工作带来的颈椎酸痛、腰部不适有着切身体会。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忍不住思考,是否有什么方法能够改善我目前的工作状态,减轻身体的负担?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时,仿佛找到了救星。它的专业性让我眼前一亮,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办公环境设计的章节,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座椅、如何调整电脑屏幕的高度和距离、如何合理布置办公桌上的物品,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实用的锻炼方法和姿势纠正技巧,帮助我缓解肌肉疲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此外,如果能有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工作节奏安排的建议,将是锦上添花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职场健康指南”,帮助我重新找回工作中的活力和舒适度,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保护好我宝贵的身体。

评分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长时间使用电脑对眼睛、颈椎和腕部带来的压力。虽然学校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我总觉得不够深入和系统。当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人体工程学/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时,我看到了希望。我猜想,这本书会从更为宏观和基础的层面,讲解人体与工作环境的科学匹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人机交互设计原理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我未来从事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设计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如何设计出更加人性化、易于操作的界面,如何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和生理不适。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优化我的个人工作站,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键盘、鼠标,如何设置显示器的亮度和字体大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休息和放松,以降低长时间编码带来的健康风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保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设计”这个概念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太过宏观,缺乏具体的着力点。直到接触到“人体工程学”这个领域,我才意识到,真正的优秀设计,核心在于“人”。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教材,我预设它会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人体工程学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非常期待能够学习到关于人体测量学、人机交互、工作负荷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理解人类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性是如何影响设计决策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丰富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人体工程学如何在产品设计、交通运输、建筑环境、甚至是软件界面设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启迪,它将帮助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理解那些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细节,从而培养出更具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设计理念。

评分

我对人体健康与生活方式有着长久以来的关注,总觉得我们现代生活方式中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患”。当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得知有这样一本《人体工程学》教材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认为,很多身体上的不适,并非是疾病,而是我们与生活环境互动方式不当造成的。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这些“不当”之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坐姿、站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具,如何安排运动和休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环境”的部分,比如居家环境、学习环境、甚至是公共空间的布局,是否都遵循了人体工程学的原则?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使用者提供便利和舒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生活指导,帮助我从根本上改善我的生活习惯,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大学、对人体健康和工作环境安全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我怀揣着一份好奇与期待翻开了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严谨而又不失亲和力的标题——“人体工程学”,这四个字本身就点明了主题,而“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的副标题,则瞬间拔高了它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是凝聚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智慧的结晶。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往往是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但我们却很少有意识地去审视和优化它们。从坐姿的舒适度到学习工具的摆放,从教室的采光到宿舍的布局,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为什么某些设计会让我们感到不适,而另一些设计则能让我们事半功倍。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人体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创造一个更健康、更高效、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评分

4条

评分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评分

3.2.2

评分

3.3X.1

评分

1.6W

评分

人体工程学简介

评分

¥21.00(7.5折)

评分

心理与空间环境

评分

5.3.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