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下册)(第2版) [Rare Earths]

稀土(下册)(第2版) [Rare Earth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光宪 编
图书标签:
  • 稀土
  • 稀土元素
  • 无机化学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冶金学
  • 元素化学
  • 矿物学
  • 环境科学
  • 资源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15846
版次:2
商品编码:1114311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Rare Earth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9
字数:5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稀土资源大国。由于国家的重视,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技术力量很强的稀土科研、生产、教学专业队伍。据1989年统计,全国约有5300人从事稀土研究,其中280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分布在81个研究单位和42所高等学校。为了开发稀土资源,我国科技人员从本世纪50年代起,大力开展提取工艺及化学基础的研究,如对溶液络合物、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特别是对萃取剂的合成、性质、结构以及串级萃取理论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使我国稀土分离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以大量质优价廉的稀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一举改变了稀土的产销格局,并使1993年单一稀土纯氧化物、金属和NdFeB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84年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继40年代离子交换法代替分级结晶法的一次飞跃和60年代用溶剂萃取法代替离子交换法的第二次飞跃后的又一次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有利于稀土的推广应用。1986年,我国的稀土年产量已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一位,年消费量为世界第二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十一章 稀土磁性材料
第一节 稀土永磁材料
第二节 稀土磁光材料
第三节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
第四节 磁致冷和磁泡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稀土发光及激光材料
第一节 稀土的能级与跃迁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稀土发光材料
第三节 稀土激光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稀土玻璃陶瓷材料
第一节 稀土氧化物与工程陶瓷
第二节 稀土氧化物与功能陶瓷
第三节 稀土光学玻璃
第四节 稀土玻璃光纤
第五节 其它稀土新型玻璃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其它稀土功能材料
第一节 贮氢材料
第二节 阴极发射材料
第三节 稀土发热材料
第四节 超导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稀土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第一节 稀土在铸铁中的应用
第二节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第三节 稀土在有色金属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稀土在催化中的应用
第一节 石油裂化催化剂
第二节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第三节 合成橡胶的稀土催化剂
第四节 石油化工催化剂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稀土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一节 稀土农用的发展史
第二节 稀土农用的技术要点和增产效果
第三节 稀土使作物增产的机理
第四节 在农业中应用稀土的卫生学评价
第五节 中国推广稀土农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稀土在医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稀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 稀土在织物纤维染色中的应用
第二节 稀土在皮革鞣制和染色中的应用
第三节 稀土在镀铬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节 稀土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节 稀土在油漆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又如稀土铬结合主鞣,多金属配合鞣剂与KS-1等结合复鞣的猪正面服装革、猪摔纹包袋革、猪沙发革、猪软鞋面革、猪白色软包袋革、猪白色软鞋面革,都具有颜色浅淡、质地柔软丰满、粒面平整细致、毛孔清晰、色泽均匀一致等优点,特别具有泡沫感强、得革率高的特点。
  稀土铬结合主鞣,多金属配合鞣剂与ART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等结合复鞣的软革类品种,除具有上述优良性质外,弹性也特别好。
  稀土铬结合主鞣的牛软鞋面革经多金属配合鞣剂和DLT-14结合复鞣,PAT-84和栲胶填充后,不仅柔软、丰满、弹性好,还特别能解决黄牛软面革的松面问题。
  稀土铬结合主鞣的革,特别适用于制造白色革和运动鞋革,因稀土铬结合主鞣的革颜色浅淡,经锆鞣剂、多金属配合鞣剂、白色或漂白性合成鞣剂以及其它有机或高分子材料复鞣后,革色白净,毛孔清晰。
  总之,稀土铬结合主鞣,利用其它鞣剂复鞣制造的革比纯铬鞣革有更多的优点,除粒面更加平整细致,得草率更高外,其最大优点在于比纯铬鞣革颜色更浅淡,不仅适合于制造深色革,更适于制造艳色、浅色和白色革。
  (二)稀土在复鞣中的应用
  1.纯铬主鞣、稀土铬结合复鞣
  稀土与铬结合复鞣、纯铬主鞣的革,一般比铬复鞣的革更柔软,粒面更细致平整,得革率更大,松面率更小,染色性更好。采用稀土铬复鞣只需红矾1.0%(一般纯铬复鞣红矾用量为1.5~2.0%),可节约复鞣用红矾量的30~50%。废液中Cr2O3含量达0.5g/L以下(一般纯铬复鞣废液Cr2O,含量为2.5~3.0g/L)。稀土铬复鞣是所有复鞣剂中成本最低的复鞣方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例如,乐山制革厂采用稀土铬复鞣法生产的猪服装革,仅以1988~1989年生产的18万张猪皮服装革计算,即获效益93万元(包括节约原、辅材料及复鞣材料节约的资金以及得革率、选料率、等级率和各色二层绒面服装革所得的效益),创汇76万美元。
  ……

前言/序言


稀土(下册)(第2版) [Rare Earths] 《稀土(下册)(第2版)》深入探索了稀土元素家族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延续了上册的严谨学术风格,聚焦于稀土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内容梗概: 本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稀土元素的特定应用或宏观议题展开,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稀土知识体系。 先进材料的驱动力: 稀土元素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制造高性能材料不可或缺的元素。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稀土如何赋能各类先进材料,从超导材料到磁性材料,从催化剂到光学玻璃。例如,在磁性材料领域,钕、镝等稀土元素的加入,使得永磁体性能大幅提升,成为制造高效电机、涡轮发电机(尤其是在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部件。书中将详细分析这些稀土磁性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表征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化策略。 新能源革命的基石: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稀土在新能源技术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本书将重点分析稀土在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氢能技术中的应用。例如,镧、铈等稀土元素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对于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至关重要。同时,书中也将探讨稀土在制造高效节能灯具、LED照明等方面的贡献,分析其如何实现更低的能耗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信息时代的“隐形冠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稀土元素默默地支撑着众多关键技术。本书将深入剖析稀土在电子元件、显示技术、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应用。例如,铕、铽等稀土元素是制造彩色显示器(包括CRT、LCD和OLED)中的关键荧光材料,它们赋予了屏幕绚丽的色彩。此外,稀土在半导体制造、光学纤维通信以及硬盘驱动器等精密器件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将对其具体作用机理进行详细解读。 工业生产的催化与净化: 稀土元素的催化和净化能力在众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探讨稀土在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例如,铈基催化剂因其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汽车三元催化器中用于转化有害气体,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书中将深入分析这些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反应机理以及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表现。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稀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开采、生产、供应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书将客观分析当前稀土产业面临的瓶颈,包括资源分布不均、生产技术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同时,本书也将着眼于未来,探讨新型稀土合金的研发、稀土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突破、以及替代稀土材料的可能性。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探讨,为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本书特色: 内容详实,体系完整: 本书紧扣“稀土”这一主题,从基础性质到应用拓展,再到产业挑战与未来,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 前沿性与权威性: 紧跟国际稀土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汇集了大量前沿的科研成果和行业数据。 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对复杂概念的清晰阐释,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配合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更加生动形象。 《稀土(下册)(第2版)》是一部集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无论是从事稀土相关研究的学者、工程师,还是关注科技发展和产业动态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了解稀土的“隐形力量”,理解其在塑造我们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关于稀土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的应用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稀土”这一名称的深层含义。它们并非只是存在于地下的矿物,更是驱动着我们这个时代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从高性能磁性材料到先进的催化剂,再到尖端的发光材料,书中对每一种应用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且深入阐述了稀土元素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如何决定其在这些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例如,在永磁材料方面,钕铁硼磁体所展现出的超强磁性,是如何依赖于钕、镝等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和晶格排列的,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又如,在照明和显示领域,铕、铽等稀土元素发光材料所呈现出的绚丽色彩,其背后的激发和发光机制,也被解释得清晰明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和应用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战略格局的复杂图景。书中对稀土资源分布的全球性分析,以及各国在稀土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我开始意识到,稀土资源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关键议题。不同国家对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出口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都展现了这一资源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书中对一些国家在稀土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和解决方案的介绍,也让我对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的资源利用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处理稀土元素的分离和提纯这一复杂环节时,展现出了极其扎实的功底。我一直对化学分离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从早期的溶剂萃取技术,到后来发展起来的离子交换法,再到一些更先进的联用技术,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深入剖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稀土元素之间相似性极高,分离难度大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分离介质、萃取剂的选择如何影响分离效果,以及多级萃取、反萃取等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展示,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分离,从纷繁复杂的矿石中“淘洗”出高纯度的稀土金属或化合物。阅读这些章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精尖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能够兼顾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接受度。虽然书中充斥着专业的化学、物理和地质学知识,但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尽量避免了枯燥的堆砌,而是将科学研究的脉络和进展清晰地呈现出来。即使遇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术语,我也能够通过前后文的语境和作者的解释,逐渐理解其含义。这让我感到,学习科学知识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有好的引导,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评分

读完《稀土(下册)(第2版)》,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以前我对稀土的认知仅限于“一些稀有的金属”,现在我明白,它们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是推动科技前沿发展的关键力量。书中对未来稀土资源开发和应用趋势的展望,也让我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还是未来的航空航天技术,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支撑。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折服。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众多,并且对一些争议性的技术和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复杂概念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比喻和图示,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解释某些分离过程中的化学平衡时,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科技著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稀土(下册)(第2版)》如同一个庞大而精致的迷宫,每一页都仿佛精心雕琢过的砖石,引导我深入探索那些关于稀土元素的神秘世界。初翻开时,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论述,一度让我有些望而却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将这些分散的信息编织成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的叙事。在“下册”中,我尤其被关于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赋存状态以及主要的工业提取和分离工艺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关于不同矿床类型、形成机制的细致讲解,让我对这些“不普通”的元素如何在地质作用下聚集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因,书中结合了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稀土元素的教科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技术创新的史诗。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如今的广泛应用,稀土元素的历程,就是一部科学探索和技术进步的缩影。书中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对科学家们辛勤付出的介绍,让我对这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充满了敬意。我了解到,许多看似简单的应用背后,都凝聚着一代代科学家们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

评分

总而言之,《稀土(下册)(第2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钻研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打开了认识稀土世界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严谨、系统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一个复杂的科学领域。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必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稀土元素、材料科学、地质学以及现代工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图表的精美排版,都给人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我喜欢在闲暇时捧着这本书,仔细品读其中的每一个字句,感受知识的魅力。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和读者体验的尊重,这在如今的出版市场中尤为难得。

评分

在“文化大革命”中,徐光宪受到迫害。1969年底被迫离开技术物理系,到江西农场劳动。1971年底返回北京,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他不因为曾受到过错误对待而消极,仍是一如既往地积极努力工作。自1977年起,他被任命为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评分

徐光宪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后,继续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于1954年7月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 质结构课的师资。1957年7月,他被任命为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9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原子能系副主任,兼 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应邀访问苏联,参加在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与放射化学学术会议,会后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 1961年他晋升为教授。同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邀请,在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1964年12月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评分

经典书籍,放在书柜里做资料查。

评分

好评。

评分

徐光宪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后,继续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于1954年7月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 质结构课的师资。1957年7月,他被任命为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9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原子能系副主任,兼 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应邀访问苏联,参加在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与放射化学学术会议,会后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 1961年他晋升为教授。同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邀请,在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1964年12月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评分

专业书籍!

评分

好评。

评分

稀土方面的书。很好了 下册都是应用的、

评分

经典书籍,放在书柜里做资料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