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学来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制造
  • 公差配合
  • 测量技术
  • 高等职业教育
  • 专业规划
  • 教材
  • 机械工程
  • 工业制造
  • 精密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87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37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编写思路是基于岗位技能的培养,面向生产实际需求,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公差与配合这两个基本概念,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注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并结合大量生产中的设计、制造及检测等实例,让学生掌握有关机械产品精度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通用计量器具和最新精密测量仪器的选用和测量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机械产品精度设计和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要求。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互换性概述
1.1.1 互换性的概念
1.1.2 实现互换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1.1.3 互换性的种类
1.1.4 如何实现互换性生产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1.2.1 标准化
1.2.2 优先数系
1.3 几何量检测概述
1.3.1 几何量检测的重要性
1.3.2 几何量检测在我国的发展
1.4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习题1
第2章 测量的基础知识
2.1 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
2.1.1 概述
2.1.2 长度基准和尺寸传递系统
2.1.3 量块
2.2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分类
2.2.1 计量器具的分类
2.2.2 测量方法的分类
2.2.3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2.3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3.1 测量误差的来源
2.3.2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2.3.3 测量精度的概念及其分类
2.4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2.4.1 工件的误收与误废
2.4.2 验收极限与安全裕度
2.4.3 计量器具的选择
2.5 常用的量具和量仪
2.5.1 游标量具
2.5.2 测微量具
2.5.3 机械量仪
2.5.4 光学量仪
2.5.5 电动量仪
2.6 新技术在长度计量中的应用简介
2.6.1 光栅检测装置
2.6.2 磁栅检测装置
2.6.3 激光检测装置
习题2
第3章 极限与配合
3.1 概述
3.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内容
3.2.1 尺寸与公差的基本术语
3.2.2 配合的基本术语
3.3 标准公差系列
3.3.1 标准公差因子(i、I)
3.3.2 标准公差等级
3.3.3 尺寸分段
3.4 基本偏差系列
3.4.1 基本偏差代号
3.4.2 孔与轴的公差带及其配合的表示
3.4.3 基准制配合
3.4.4 轴的基本偏差计算
3.4.5 孔的基本偏差计算
3.5 常用和优先用公差带与配合
3.6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3.7 大尺寸孔和轴的极限与配合
3.7.1 大尺寸极限与配合的特点
3.7.2 配制配合
3.8 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3.8.1 基准制的选用
3.8.2 公差等级的选用
3.8.3 配合种类的选用
习题3
第4章 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
4.1 概述
4.1.1 零件的几何误差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4.1.2 几何误差的研究对象
4.1.3 几何公差的项目和符号
4.1.4 几何公差的标注
4.1.5 几何公差带
4.2 形状误差和形状公差
4.2.1 形状误差与公差
4.2.2 形状误差的评定
4.2.3 形状公差各项目的标注示例及其检测方法
4.3 形状或位置公差
4.3.1 基准和基准体系
4.3.2 轮廓度公差
4.4 位置公差
4.4.1 位置误差的评定
4.4.2 定向公差
4.4.3 定位公差
4.4.4 跳动公差
4.4.5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4.5 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
4.5.1 有关公差原则的术语和定义
4.5.2 独立原则
4.5.3 相关要求
4.6 几何公差的选择
习题4
第5章 表面粗糙度
5.1 概述
5.2 表面粗糙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5.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5.3.1 评定基准
5.3.2 评定参数
5.4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技术要求
5.5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标注
5.5.1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符号和代号
5.5.2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标注方法
5.6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检测
习题5
第6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6.1 概述
6.2 滚动轴承内径、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
6.3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及其选择
6.3.1 轴颈和外壳孔的公差带
6.3.2 选择滚动轴承与轴径、外壳孔的配合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6.3.3 配合表面及端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习题6
第7章 光滑极限量规
7.1 概述
7.1.1 塞规和卡规(环规)
7.1.2 光滑极限量规的分类
7.2 工作量规公差带
7.3 量规的设计
7.3.1 量规的设计原则
7.3.2 量规的形式与结构
7.3.3 设计举例
7.3.4 量规的技术要求
习题7
第8章 角度和圆锥配合的公差及其检测
8.1 圆锥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
8.1.1 概述
8.1.2 圆锥的主要几何参数
8.1.3 有关圆锥公差的术语
8.1.4 有关圆锥配合的术语和圆锥配合的形成
8.2 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和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8.2.1 圆锥公差项目
8.2.2 圆锥公差的给定和标注
8.2.3 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8.3 角度和锥度及圆锥角的检测
8.3.1 角度和锥度的检测
8.3.2 圆锥角的检测
习题8
第9章 键与花键联结的互换性
9.1 单键联结
9.1.1 概述
9.1.2 平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9.1.3 单键的测量
9.2 花键联结的互换性
9.2.1 概述
9.2.2 矩形花键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9.2.3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9.3 矩形花键的标注及测量
9.3.1 矩形花键的标注
9.3.2 矩形花键的测量
习题9
第10章 普通螺纹结合的互换性
10.1 概述
10.1.1 螺纹的种类及使用要求
10.1.2 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参数
10.2 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10.2.1 普通螺纹连接的互换性要求
10.2.2 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10.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10.3.1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
10.3.2 螺纹公差带的选用
10.3.3 螺纹标注
10.4 普通螺纹测量
10.4.1 单项测量
10.4.2 综合测量
习题10
第11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
11.1 概述
11.1.1 圆柱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11.1.2 齿轮加工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其特性
11.2 齿轮的评定指标及其测量
11.2.1 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第Ⅰ公差组)及测量
11.2.2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第Ⅱ公差组)及测量
11.2.3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第Ⅲ公差组)及测量
11.2.4 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偏差及测量
11.3 齿轮副的评定指标
11.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习题11
第12章 尺寸链
12.1 基本概念
12.1.1 尺寸链的术语及定义
12.1.2 尺寸链的分类
12.1.3 尺寸链的作用
12.1.4 尺寸链计算的类型和方法
12.2 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12.2.1 基本公式
12.2.2 解尺寸链
12.3 概率法解尺寸链
12.3.1 基本公式
12.3.2 解尺寸链
12.4 解尺寸链的其他方法
12.4.1 分组装配法
12.4.2 调整法
习题12
附录A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制造基础——精密加工与检测》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规划教材,旨在系统介绍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基础知识,重点关注精密加工技术与检测方法。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前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第一部分:精密加工技术 本部分深入阐述了机械零件精密加工的原理、方法和工艺。 切削原理与刀具技术: 详细讲解了不同切削方式(车削、铣削、磨削、镗削等)的切削运动、切削力、切削热等基本原理,以及刀具材料、几何参数、磨损与寿命等内容。重点介绍数控刀具的结构、性能和选用原则,以及高效、高精度刀具的应用。 先进的切削加工方法: 深入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切削加工技术,包括高速切削、高效 Milling(仿形铣削、多轴联动铣削)、精密磨削(外圆磨、平面磨、无心磨、内圆磨等)、超精密加工(金刚石车削、研磨、抛光)以及微纳加工技术。分析这些技术的工艺特点、适用范围、设备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 非传统加工技术: 涵盖了电火花加工(EDM)、电化学加工(ECM)、激光加工(LBM)、等离子弧切割(PAC)等先进的非传统加工方法。阐述其加工原理、设备构成、工艺参数选择,以及在复杂零件、难加工材料加工中的应用优势。 精密成形技术: 介绍精密铸造(熔模铸造、壳型铸造)、精密锻造、精密压铸、粉末冶金近净成形等方法,重点分析其在提高零件尺寸精度、降低后续加工量方面的作用。 表面处理与强化技术: 讲解了零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层组织与性能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如化学氧化、电镀、热处理(渗碳、氮化、淬火、回火)、表面淬火、物理气相沉积(PVD)等,以及这些技术对提高零件耐磨性、耐腐蚀性、疲劳强度的作用。 第二部分:精密测量技术 本部分系统介绍机械零件的计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和误差分析。 计量基础与误差理论: 阐述了量值传递、计量单位、量值溯源等计量基础概念,并详细讲解了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误差的传播与合成,以及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基本方法。 通用量具与测量方法: 重点介绍常用的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量块、角度量具等的使用方法、读数规则和注意事项。讲解了测量平面度、直线度、角度、内外尺寸等基本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测量方法。 量仪与精密测量技术: 介绍各类量仪,包括高度规、角度规、表面粗糙度仪、轮廓仪、圆度仪、圆柱度仪等。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测量对象、测量步骤、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精密加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三坐标测量技术(CMM): 深入介绍三坐标测量机的原理、结构、工作模式(接触式、非接触式)、测量软件的操作以及在复杂曲面、大尺寸零件精密测量中的应用。重点讲解测量编程、数据处理和报告生成。 光学测量技术: 介绍光学影像测量仪、激光扫描仪、干涉仪等光学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阐述其在高精度尺寸测量、表面形貌分析、三维扫描建模等方面的优势。 机械零件的形位公差测量: 详细讲解各种形位公差(如平行度、垂直度、角度、圆度、圆柱度、直线度、平面度、对称度、定位度、轮廓度等)的检测方法、检测规准和仪器选择。分析形位公差对零件功能的影响,并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形位公差控制。 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讲解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置信区间等。介绍如何根据测量数据评价零件的加工质量,如何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 第三部分:质量控制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有机结合,探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体系与方法: 介绍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常用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PC)、质量功能展开(QFD)、六西格玛等。 典型零件的精密加工与检测实例: 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如轴类零件、齿轮、壳体类零件、模具零件等的精密加工工艺流程设计,以及相应的测量方案制定与实施。 制造过程中的测量与反馈: 强调在制造过程中进行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测量结果对制造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整,以实现闭环控制。 现代制造技术与质量控制: 探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检测在现代制造中的应用。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力求全面、系统地涵盖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对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解、典型实例分析、操作练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装配、质量检验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担任工艺工程师的年轻人,日常工作离不开对零件图纸的理解和工艺规程的制定。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工具书。它在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内容非常全面,从最基本的公差概念、配合制,到复杂的形位公差、尺寸链,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公差分析”和“误差传递”的讲解,这对于我在制定加工工艺、优化装配流程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零件的整体精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例如不同轴孔配合的应用场景,以及针对特定零件的公差标注方法,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测量技术方面,这本书同样表现出色。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对一些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如三坐标测量机、影像测量仪等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为我了解和应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提供了方向。书中对于“测量方法的选择”和“测量误差的控制”的讲解,也让我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现场的测量工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的合格率。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权威、结构清晰、案例丰富、兼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教材。

评分

我是一名在机械维修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设备的维护和修理,但对机械零件的公差和尺寸配合的理解,一直是我的重要技能之一。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及时且有益的补充。过去,我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来判断零件的磨损程度和是否需要更换,但很多时候,对于一些精密的配合,我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中关于“尺寸链”的详细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计算来预测和控制装配后零件的综合误差,这对于我判断维修效果、预测设备故障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形位公差”的细致解读,也让我对零件的实际形状和位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我之前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零件在看起来很相似的情况下,却会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定,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形位公差在保证零件功能上的重要性。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对各种量具的介绍,尤其是那些精度较高的量具,如百分表、内径百分表等,以及它们的使用技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通过掌握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我可以更早地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从而进行预防性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有理论深度,更具实际操作指导意义,它帮助我将过去的经验与系统化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提升了我的维修技术水平。

评分

我是一名在模具制造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对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模具的精度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宝典”。书中关于“形位公差”的讲解,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理解了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同轴度、对称度等形位公差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例如,在设计精密注塑模具时,关键部位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制品的尺寸精度和脱模的顺畅性。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和检验手段,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图纸,并指导现场的加工。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对各种量具的介绍,如千分尺、百分表、角度规等,以及它们的精确使用方法,都为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尤其重视书中关于“量具的选择”和“测量技巧”的部分,这帮助我提高了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从而减少了因测量误差导致的模具报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理论扎实,而且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评分

我是一名在航空制造企业工作的技术员,对零件的精度要求极其严苛。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在我拿到它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专业、严谨的印象。书中的内容覆盖面广,从最基础的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到复杂的形位公差、尺寸链分析,再到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公差设计原则”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受力情况、加工成本等因素,合理地选择公差等级,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和制造高精度零件时,避免过度设计或设计不足至关重要。书中在讲解“配合”时,不仅给出了各种配合类型的定义,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配合的受力特点、工作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依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复杂装配体的性能至关重要。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对各种精密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和校准方法都有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际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的机械制造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这本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它为我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作的质量检验员,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对零件尺寸和形状的检验。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质量检验百科全书”。书中对“公差配合”的讲解,让我对零件的设计意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连接处会采用不同的配合方式,以及这些配合方式对零件功能的影响。书中关于“极限尺寸”和“实际尺寸”的区分,以及“公差带”的概念,都让我对检验的基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校准,都让我对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检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来源”的分析,这帮助我理解了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并学会如何尽量减小这些误差,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的检验案例,例如,针对不同零件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这为我实际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它帮助我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了质量检验工作。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在准备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关于零件尺寸精度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详细设计阶段,如何合理地标注公差,如何选择合适的配合,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头疼。偶然间,我听同学推荐了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翻阅了一下,结果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深入到复杂的理论和应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形位公差”的那一部分,书中用大量的图例和实际零件的照片,详细讲解了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定位度、同轴度、对称度等各种形位公差的含义、标注方法以及检测手段。这对于我理解形位公差的精髓非常有帮助,因为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对这些概念总是感觉有点模糊,难以将其与实际的加工和检测联系起来。书中对于“测量技术”的介绍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内径百分表、量块、角度规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最大实体尺寸原则”和“最少实体尺寸原则”的讲解印象深刻,这对于理解尺寸链和评价零件的互换性至关重要,也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翔实,讲解清晰,案例丰富,绝对是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指向性——《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为那些在机械制造领域深耕细作的未来工程师们量身打造的。我是一名在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作的基层技术员,平时的工作就离不开对零件尺寸精度的要求。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多年的一线经验让我深切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及时雨,它系统的梳理了公差配合的理论基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图示和详实的案例一一呈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基准”的讲解,过去我总是在实践中摸索,对基准的选取有时是凭经验,有时是凭感觉,但书中对不同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书中还对各种常见的公差标注方式做了详细的解读,我以前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标注,看着一头雾水,只能问老技术员,现在有了这本书,很多困惑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它在介绍不同配合类型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定义,更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轴与孔的配合中,为什么某些情况会选用过盈配合,某些情况会选用间隙配合,以及这些配合的优缺点,书中都给出了非常透彻的分析。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参加一场严谨的学术研讨会,每一章节都充满了知识的密度,需要我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是一本工作手册,我相信在我未来的工作中,它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帮助我更准确、更高效地完成各项技术任务。

评分

我是一名在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需要接触各种精密机械部件的装配和调试。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对我而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手册。书中关于“公差配合”的讲解,让我对不同零件之间的连接和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轴承需要精密的间隙配合,而有些齿轮则需要精确的过渡配合,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行平稳性和寿命。书中对于“基准”的讲解,也让我对如何正确地定位和加工零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这对于我进行设备的装配和维修非常有帮助。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精度等级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测量误差的控制”和“测量结果的判定”的部分,这帮助我提高了装配的精确度,减少了因尺寸误差导致的设备故障。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际案例,例如,针对不同机械结构的装配要求和尺寸控制方法,这些案例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的内容贴近实际工作,能够有效地帮助我解决在设备制造和调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生产线上工作的资深技师,我接触过无数的图纸和零件,对于公差和配合的重要性有着切身的体会。而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量身打造的“圣经”。这本书在理论讲解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义,更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基准”的时候,它不仅解释了基准的作用,还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加工工序中如何选择和建立基准,以及基准不重合带来的误差问题。这一点对于我们实际操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和质量问题。书中关于“公差带”的讲解也十分透彻,它通过各种生动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公差带的形状和位置,让我对公差的“允许变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测量技术”的讲解非常实用。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特别是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分析”的部分,这对于我们提高测量精度、保证产品质量非常有帮助。我曾经遇到过一些难以解决的测量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其中。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评分

我是一名在机械工程研究领域的初学者,对精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我入门学习的重要参考。书中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公差和配合的内涵,以及它们在精密机械设计中的核心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公差链”的详细解析,它通过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分析和控制装配后零件的整体精度,这对于我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非常有帮助。书中对“形位公差”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明白了表面粗糙度、直线度、平行度等形位公差不仅影响零件的外观,更直接关系到零件的功能和性能。在测量技术方面,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测量方法和工具,还对一些先进的测量技术,如光学测量、三坐标测量等进行了概述,这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翔实,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我在精密机械工程领域学习道路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好,一直在京东购书,速度快。

评分

好,一直在京东购书,速度快。

评分

好,一直在京东购书,速度快。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棒,喜欢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田涛1.田涛,:..吴春波1.吴春波写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很不错,中国著名企业家柳传志、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刘坚、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财经作家吴晓波联袂诚挚推荐300多万字华为内外部文献,100多万字背景资料,与华为10多年亲密接触,6年创作,两大资深华为观察者的倾力之作!颠覆所有外界对于华为的认识,研究华为及任正非的教案级著述。对华为最深刻、最系统、最权威的解读,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可信、最丰满的任正非!一位68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十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他们过往20多年成功的密码到底是什么还能继续复制成功吗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者消亡吗知识分子是规则与秩序的天然抵抗者与挑战者。华为的成功首先在于,将秀才造就成具有同一价值观和统一意志的战士,同时又避免将战士扭曲成奴才。传统企业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大多源于对非知识劳动者的管理任正非企业管理哲学对当代管理学的贡献在于在互联网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挑战面前,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夕阳辉映的玫瑰色,不是未来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华为,而是试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寻找华为可以长存的基因,削除一些不健康生长的细胞,促使华为能持续生存。笔者用了一个可供讨论的题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本书仅仅是抛砖引玉。一、自我批判,能使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常拭常清吗繁荣常常是透支了未来,美丽的玫瑰总是生长在带刺的枝上。盛极而衰,不一定是必然规律。但红得发紫(木炭)总会成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庞然大物轰然倒下,大公司破产的新闻报道,竟如火如荼。华为虽然还不到大红大紫,但小红、小紫是有一些的,它会不会倒下,这些年来媒体一直议论纷纷。有些批评很尖锐,直指华为的痛处,我们不知道华为是如何处理的,但我们看到华为没有倒下,还在继续发展。总的来说,华为在过去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自我批判统一了思想和步伐,构筑了独特的自洁机制,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华为的成功,随着部分老员工的富有,大量新员工的加入,自我批判的精神在日益减弱,对客户傲慢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而未来的挑战(技术的变化、客户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是前所未有的严峻,过去的成功也不是未来可靠的向导

评分

很实用的书!!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棒,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