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体现了出版方对宋代美学的深刻理解。拿到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这对于欣赏米芾那种流畅、圆转的书风尤为重要。我个人偏爱米芾在书信和题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不设防”的状态,没有刻意为之的姿态,却自然形成一种高古之美。这本选集中收录的正是这类佳作,笔势连贯,一气呵成,读起来让人心情舒畅,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真挚的交流。我曾尝试用稍差的纸张临摹其中几篇,效果总是大打折扣,可见好的载体对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是多么关键。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让米芾的笔意得以在现代的纸面上得到最好的重现。对于想深入理解宋代士大夫阶层书法风格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文本范例,值得反复研习,从中汲取那种洒脱自如的艺术精神。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书法学习者,我对各种碑帖的比较研究是常态。这本选集在展现米芾行草的“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多传世的米芾墨迹,侧重点往往放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跨越性的视角。我对比了几篇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作品,能清晰地看到他如何从黄庭坚的笔意中走出,最终形成自己那种“八面出锋,如风樯阵马”的独特面貌。特别是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连笔,实际上蕴含着极高的书写速度和精准的控笔能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意思,采用了留白较大的设计,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幅结构错落有致的作品,它们对于理解“计白当黑”和章法布局的张力至关重要。对于希望通过临摹提高作品整体气韵的行家,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非常高级和可靠的。
评分拿到这本《天下墨宝》选集,我最大的感受是“通透”。它不是那种堆砌名作的图录,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幅作品的选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旨在展现米芾创作心境和风格演变的不同侧面。我以前总觉得米芾的字,尤其是在大幅尺牍中,容易显得过于奔放而失控,但在这本选集中,我看到了他极具内敛和节制的一面。比如其中几页宋代文人往来的尺素,笔画圆润又不失遒劲,结构紧凑,显示出他扎实的“唐人笔法”根基。这让我对这位“刷字大王”的认知更加立体了。装帧设计也十分典雅,纸张的质感很好,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氛围,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把它放在书房里,时不时地会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一下宋人那种特有的文人气韵。如果说书法是写在纸上的音乐,那么米芾的这组作品,就是一曲高亢而又充满韵律的交响乐,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书法选集很多,但能真正抓住“意境”的却凤毛麟角。这本选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品鉴的指南而非单纯的法帖。它不仅仅是把字迹印出来,更似乎在邀请读者进入米芾的内心世界。他那种特有的“不安分”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在这些墨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几处转折和钩挑,力道变化之剧烈,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已经超越了技巧的范畴,达到了一种与性情合一的境界。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有些略微洇墨的地方,也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研究墨迹的物理属性非常重要。我给它打个比方,如果说有些碑帖是严肃的教科书,那么这本选集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你悠游于宋代的文人雅趣之中,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书法的真谛。
评分这部精选的宋代行草书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米芾那种潇洒不羁、笔走龙蛇的风格情有独钟,而这本选集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他神韵的精髓。初翻开来,就被那股扑面而来的魏晋风度所震撼。这不是那种刻板、拘谨的“楷书化”行草,而是真正流淌着性情和才情的作品。尤其是几篇题跋类的作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那种连绵、呼应的关系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处处暗藏玄机。我尤其喜欢他对墨色的控制,浓淡干湿的变化,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呼吸感和生命力。我对着其中一幅小品临摹了很久,发现要真正体会米芾那种“刷”的感觉,不仅仅是手腕的力度,更是心性的放松。这本书的影印质量非常高,能清晰地看到他笔锋的起收、提按,对于深入研究宋代书法,特别是米体的结构和章法,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对于想从中汲取灵感,想要在自己的行草书上寻求突破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评分正版质量不错!
评分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评分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好用
评分[QY]"
评分真心不行
评分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评分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