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土保持学(第3版)》是根据“十二五”全国重点教材编写计划以及水土保持工作范畴的不断扩大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编的新教材,力图将国内外水土保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编人教材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山地侵蚀灾害综合防治、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产建设项目区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材料与施工、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与工程管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点研究领域
1.1.1 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
1.1.2 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2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
1.2.1 中国水土流失状况
1.2.2 国外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发展概况
1.3 水土流失演变与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1.3.1 水土流失演变
1.3.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1.4 水土保持的成就与经验
1.4.1 主要成就
1.4.2 主要经验
1.5 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1.5.1 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5.2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
1.5.3 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1.5.4 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
1.6 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1.6.1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布局
1.6.2 保护优先战略
1.6.3 分区防治战略
1.6.4 项目带动战略
1.6.5 生态修复战略
1.6.6 科技支撑战略
1.7 水土保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参考文献
第2章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
2.1 基本概念
2.1.1 水土流失
2.1.2 土壤侵蚀
2.1.3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2.2 土壤侵蚀形式、影响因素及其预报
2.2.1 土壤侵蚀形式及特点
2.2.2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2.2.3 土壤侵蚀预报
2.3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2.3.1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3.2 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3.3 以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
3.1 水土保持调查
3.1.1 自然因素调查
3.1.2 社会经济调查
3.1.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3.2 水土保持区划
3.2.1 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与适用范围
3.2.2 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3.2.3 水土保持区划命名
3.2.4 水土保持区划步骤与方法
3.2.5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
3.2.6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框架
3.3 水土保持规划
3.3.1 水土保持规划定义、类别及作用
3.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任务、范围及内容
3.3.3 水土保持规划原则和目标
3.3.4 水土保持规划分区和措施总体布局
3.3.5 水土保持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3.6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防治规划
3.3.7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3.3.8 进度安排、近期实施意见和组织管理
……
第4章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5章 荒漠化防治
第6章 山地侵蚀灾害综合防治
第7章 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第8章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第9章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第10章 水土保持工程材料与施工
第11章 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
第12章 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第13章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与工程管理
附录
精彩书摘
2.3.1.5西南岩溶石漠化区
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湖北、四川、重庆8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10.5×104km2,其中贵州、云南东部、广西考察区石漠化面积8.81×104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83.9%。西南岩溶地区是珠江和流向东南亚诸多国际河流的源头,长江的重要补给区,水土保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本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较大(一般为300/0~60%,局地达80%以上),气温高,降水多,旱涝交替明显。地势由西向东降低,以高原和熔岩地貌组为主,地形破碎,崎岖不平,坡地比例大,地下河网发育。以红壤、黄壤和石灰土为主,土层薄(20~30cm),不连续,成土速率慢(形成1cm土壤需2500年以上),植被盖度低。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岩溶与机械侵蚀、地上与地下河侵蚀并存,流失强度大大超过成土速率,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区域差异显著。
本区石漠化面积大,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层减薄,肥力降低,泥沙淤积地下河,秋季干旱,雨季洪涝水旱灾害同时发生。水利工程淤积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脆弱。
2.3.1.6北方农牧交错区
北方农牧交错区包括76个县、旗、市,总面积为43.50×104km2,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9.80×104km2。大致可分为西、中、东3段。
西段:北界狼山、乌拉山和大青山;西界贺兰山;南界白于山;东界五台山。因此,西段包括了晋西北和晋北地区。自然单元包括呼包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晋北高原。
中段:南界大青山、大马群山(河北坝缘);西界狼山;东界大兴安岭;南深入草原百灵庙一供济堂一敦达浩特(正蓝旗)一线。自然单元包括乌兰察布后山地区、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以南地区、河北坝上地区。
东段:西以大兴安岭、南以冀辽山地为界;北到洮儿河流域;东深入松辽平原西部。
本区降水稀少,风力较强,以高原丘陵为主,气候、土壤和植被过渡性特征明显。沙土、黄土由西向东组成变细,黄土由南向北为零星覆沙黄土、片状覆沙黄土、盖沙黄土和沙土。
本区植被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有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干草原植被类型;历史时期为纯牧业,逐渐过渡到农牧交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以农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力与风力侵蚀共同作用和季节的更替,导致风蚀水蚀交错侵蚀类型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明显过渡。西北和北部以风蚀为主,水蚀呈斑点状分布;南部以水蚀为主的地区,风蚀风积地貌也很发育,如覆沙黄土区。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表土养分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洪水下泄和泥沙在江河下游淤积会造成河道、水库淤积,导致平缓地段的河床抬升,形成“悬河”。
……
前言/序言
水土保持学(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阐述了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方法、关键技术以及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全书紧密围绕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监测、防治和管理等环节展开,力求在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以及实践指导性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第一部分:水土保持学基本原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水土保持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框架。首先,详细介绍了水土流失的定义、类型及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重点阐释了降雨侵蚀、风力侵蚀、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土壤耕作侵蚀等主要侵蚀类型的作用过程。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示,揭示了土壤性质、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其次,系统梳理了水土保持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强调了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点,融合了土壤学、水文学、地理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水土保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减蚀保土原理、保水蓄肥原理、生态恢复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原理。这些原理为理解和指导水土保持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水土流失的监测与评价 本部分聚焦于水土流失的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首先,介绍了水土流失监测的目的、内容和原则,以及常用的监测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基于野外调查的监测方法,包括样地调查、剖面调查、区域普查等,并强调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如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土地覆盖变化、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利用GPS进行定位测量等。 接着,系统介绍了水土流失评价的常用模型和方法,如土壤侵蚀模数法、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法、水土流失危险性评价法等。重点讲解了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及其改进模型,以及PSRS(坡面土壤侵蚀模型)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模型评估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此外,还介绍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方法,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 第三部分: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与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技术细节。 工程措施:涵盖了坡面径流拦截、土壤侵蚀控制和水土保持的重要工程技术。详细介绍了修建集雨工程、拦沙坝、沟道治理工程、坡面排水工程、水平沟、反坡平台、台田等措施的原理、设计要点、施工工艺和管理维护。特别强调了对不同地质、地形条件的适应性设计。 植物措施:阐述了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减缓降雨冲刷、固定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效。重点介绍了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地改良、护岸绿化、道路绿化等技术,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推荐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 耕作栽培措施:着重于农业生产中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技术。详细介绍了等高耕作、免耕或少耕、覆盖保墒、轮作套种、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措施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强调了如何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减少土壤裸露和机械扰动,从而有效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 第四部分:区域性水土保持 本部分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探讨了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水土保持实践。 丘陵山区水土保持:重点介绍了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丘陵山区,如何针对陡坡、耕作粗放、植被稀疏等特点,综合运用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开展立体式、综合性的水土保持。 干旱半干旱区水土保持:分析了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脆弱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节水灌溉、抗旱造林种草、沙地治理、风蚀防治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减缓荒漠化。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针对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详细介绍了塬面整治、沟道治理、保塬护坡、植被建设等重点工程和生态修复技术,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战略,阐述了其在区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分析了南方红壤区降雨集中、土质疏松易蚀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坡耕地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集雨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技术。 第五部分:水土保持管理与法规 本部分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水土保持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水土保持规划与管理: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原则、内容和实施过程。阐述了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责任主体制度、公众参与等内容。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的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并对其主要内容、执法依据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解读。 水土保持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展望了水土保持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水土保持监测和决策中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等。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学(第3版)》旨在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深入的水土保持学知识,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本书内容严谨,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相关院校师生学习和教学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