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韩愈故事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韩愈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宝魁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八大家
  • 韩愈
  • 古文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文学
  • 文化
  • 教育
  • 经典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26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8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散文发展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但是,唐宋八大家离我们已千年,千年的历史进程将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他们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走近他们。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每个人创作编撰一个故事集,从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现其性情、最有故事情节的事件,通过简明精炼的文笔描述出来。我们要求作者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在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坚实考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写成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学故事。为人们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气、之作品搭建一个桥梁,为阅读和学习写作创造一点氛围。

作者简介

  毕宝魁,男,汉族,1952年3月生,辽宁铁岭人。198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移祚兵枭——朱温》、《新注花间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官场倾陷》、《王维传》、《李商隐传》、《李清照》、《唐宫娇女太平公主》、《韩孟诗派研究》、《宋词故事》、《隋唐生活掠影》、《士人生活掠影》、《机阱鬼蜮》、《王安石传》、《九梅村诗集校注》、《国学知识讲话》、《中国文学史话》等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独闯京师:唐代的“长安漂”
四友联翩去行卷同登金榜结同年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仁人爱人仁猫爱猫
你如不发达就必定饿死
有权就用:保举张籍为解元
为嫂子服丧一年
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面对两尊英雄雕像的礼拜
祭文绝唱:《祭十二郎文》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华山一景:韩愈投书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阳山做小官
退之不幸阳山幸百纪于今有盛名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内热外冷的怪人刘叉
李正真:韩愈生母还是乳母
仗义助卢仝防贼
发人深省:唐代第一哭
妙招炒作牛僧孺
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
把和尚劝成俗人
一位道士的闹剧
力挺天才诗人李贺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趣味盎然的《华山女》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勇夺三军之帅
后记

精彩书摘

  就在哥哥即将起灵回河南韩家祖茔的晚上,灯光昏暗,嫂夫人坐在椅子上,把韩老成揽在怀里,把韩愈拉在身边,凄惨地说:“韩氏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两个人了!”韩愈从这时候起,忽然好像长大了,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之重。是的,嫂夫人说得对,老韩家,自己这一辈,两个哥哥都死了。二哥死得更早。而自己下一辈就剩韩老成一个人。自己是长辈,韩门最大的男人,韩门最长辈的男人,自己要承担起振兴门楣的重担来。
  但韩愈当时刚刚十二岁,毕竟未谙人情世故,稚嫩的肩膀无法承担千斤重担,是嫂夫人为他承担着。几千里地,韩愈和嫂夫人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河阳韩氏祖茔安葬。
  安稳日子没有两年,家乡河阳一代战火重起,兵荒马乱,嫂夫人带着一家人,主仆几十口,躲避战乱来到江南宣州,一路上,大事小情都是嫂夫人操劳。她是个坚强有本事的女人,一大家子没有散伙,日子照旧过,多亏了这个女人。
  韩愈的启蒙老师也是嫂夫人,前文提到,郑夫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韩愈十岁跟随哥哥到贬所韶关,没有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基本是嫂夫人每天教他识文断字,教他《论语》和《孟子》,给他讲解《诗经》和《楚辞》,使他从小便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过度的操劳使嫂夫人衰老得很快,不到五十岁的女人,就已经满头白发,身体很虚弱了。韩愈离开宣州到长安独闯天下时,发誓要闯出个名堂来。
  他设想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能够加官晋爵,然后迎接嫂夫人和家眷到京师来,过举家团圆的美好生活。正是这种家族责任感和报恩的紧迫感,才促使韩愈对于入仕的急切超乎常人。他进士及第便参加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因为这种考试是迈进官场的敲门砖。如果及第,很快便会被委派官吏,可以拿到俸禄。这样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初衷,接全家到京师来,让辛苦一生的嫂夫人安享晚年。
  韩愈连续三年都名落孙山。于是便开始直接给宰相上书,连续写三封信,表达自己急于为朝廷效力的迫切心情。但三封信如泥牛人海一去无回,没有任何回音。韩愈郁闷忧伤,只好回河阳老家去。
  途中经过偃师,韩愈心情郁闷,随便找一家旅店就休息了。自己要了几个小菜,喝点闷酒。晚上又喝点茶水,感到心里惴惴不安,心焦魔乱,实在无法入睡,随便到院落里溜达溜达。信步而行,拐过一个小月亮门,隐约听到有人在哭泣,见侧面牛车上停着一口棺材。韩愈心想:“什么人不幸,死在异地,灵柩还要在此住店。”心情更是烦躁。忽然感觉哭声非常耳熟,急忙走上前去。不看则已,一看大惊失色。原来哭的人正是侄儿韩老成。
  韩愈忙问:“怎么回事?是谁亡故?”韩老成一看是自己叔叔韩愈,哭声立即更大了:“叔叔,我娘没了!是我娘死了!”韩愈听罢,扑通跪在嫂夫人的灵柩前,哽咽,再哽咽,说不出话来,抽抽搭搭,泪如雨下。他没有哭出声来。因为现在韩门里他便是唯一的顶梁柱了。他急于入仕当官,就是要尽快报答嫂夫人的大恩大德,同时也报答乳母的大恩大德,让自己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但是,嫂夫人再也不能享受小弟带给她的好生活了。韩愈痛心疾首,不断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这种遗憾真是人们普遍遇到的,因此人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要尽量尽快孝敬父母,善待一切亲人。
  家人见主人在这里,一切都放心轻松了。韩愈理所当然负起责任来。
  他在嫂夫人的灵柩前上香,叩头。然后告诉韩老成他们都去休息,他一个人为嫂夫人守灵。韩老成不肯离去,这叔侄二人坐在郑夫人的棺椁前,一会儿往烧纸盆里放几张烧纸。火光闪烁一夜,叔侄二人坐了一夜。寂寞一会,谈唠一会儿,直到东方黎明。韩愈先在腹中打成腹稿,默默向灵柩里的嫂夫人传递自己的心声,他感觉,嫂夫人能够听到他的哭诉:维年月日,愈谨于逆旅备时羞之奠,再拜顿首,敢昭祭于六嫂荥阳郑氏夫人之灵。呜呼!天祸我家,降集百殃。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未龀一年,兄宦王官。提携负任,去洛居秦。念寒而衣,念饥而飧。疾疹水火,无灾及身。劬劳闵闵,保此愚庸。年方及纪,荐及凶屯。兄罹谗口,承命远迁。穷荒海隅,夭阏百年。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微嫂之力,化为夷蛮。……呜呼哀哉!昔在韶州之行,受命于元兄。日:“尔幼养于嫂,丧服必以期!”今其敢忘?天实临之。……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归合茔封,终天永辞。绝而复苏,伏惟尚飨。
  大意为:某年某月某日,韩愈谨在旅舍备下时令糕点与菜肴,两次叩头,祭奠六嫂荥阳郑氏的魂灵。呜呼哀哉!
  ……

前言/序言

  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暂时的,如过眼烟云,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同时远去。只有道德文化是永恒的,精神产品永不磨灭,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它们如同日月光耀长空,如同江河长流大地,将与人类的存在长相终始。
  在精神产品中,最易流传,对后世影响最大者当数文学作品。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都是此意。春秋时期提出的“三不朽”观念中,道德文化便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散文发展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
  但是,唐宋八大家离我们已千年,千年的历史进程将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他们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走近他们。
  无论多么伟大的文学家,都是人不是神。他们与我们有许多相似的经历与情感,有许多相似的苦辣与酸甜,甚或遭遇过同样的坎坷与挫折,受到过同样的磨难与熬煎。古今的人性是相通的,故我们才有可能感知他们,走近他们。本着以今溯古,,以己度人的精神,我们可以拨去历史的灰尘,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历史文化的伟人,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同舅父说,仲永已没有什么诗才了,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而且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其生呼吸共命运,使他们的精神复活,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成为我们现代精神家园中的楷模。为此,我们设计了这套选题,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每个人创作编撰一个故事集,从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现其性情、最有故事情节的事件,通过简明精炼的文笔描述出来。
  我们要求作者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在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坚实考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写成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学故事。为人们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气、之作品搭建一个桥梁,为阅读和学习写作创造一点氛围。
  阅读欣赏是享受前人之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创作出文学的精品来供后人阅读和欣赏,这样才能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注入新的水流,因此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创作。孔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我们需要的不是苗,也不是秀,而是实。
  为使这套书能够达到我们设计的要求,我们请很有学术功底而又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中青年学者来执笔撰稿。虽然每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但本套丛书的总体结构还是基本一致的。
  但愿本丛书能够给读者诸君带来一定的启迪和补益。则善莫大焉!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柳宗元故事》图书简介 一、卷首语:山水之间,风骨长存 本书是“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巨擘——柳宗元。他的一生,是盛唐气象衰落、中唐革新风云的缩影,是才华横溢与政治坎坷交织的史诗。柳宗元,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中与韩愈并称“韩柳”的文学大师,更是山水游记的开创者,个体生命体验与哲思的深刻表达者。 本丛书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叙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探究其思想的源流与文学的成就。如果说韩愈的伟大在于古文运动的筚路蓝缕和对儒家正统的力挽狂澜,那么柳宗元的贡献则在于其诗歌、散文乃至哲思中,所展现出的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在逆境中对自然与自我的独特发现。 二、人物生平:谪居生涯与精神蜕变 柳宗元的生平,是一个从朝堂新贵到永州、柳州偏远地区被贬谪的“倒转”历程。他早年受知于韩愈,锐意进取,曾积极参与由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然而,这场旨在整饬朝纲、革除弊端的政治努力,在掌权者保守势力的反扑下迅速失败,史称“永贞之祸”。这次失败,彻底改变了柳宗元的命运轨迹,也塑造了他后期的文学气质。 1. 少年得志与初试锋芒: 描述柳宗元如何以惊人的才华步入仕途,以及他与韩愈等进步人士共同推动政治改革的激情与理想。重点刻画其“少有大志,与韩愈齐名”的早年风采。 2. 永贞革新中的挫折: 详细叙述永贞革新失败的经过,以及柳宗元被贬谪至偏远的永州。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于理解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 3. 永州八年:心灵的炼狱与文学的诞生: 永州的生活是柳宗元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孤独中,他不再仅仅关注朝堂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脚下的土地和内心的深处。本书将着重描绘他是如何通过“独步幽景”、“穷情”的方式,完成了从“儒者”到“诗人”的升华。 4. 柳州牧守:仁政与遗爱: 柳宗元后期被召至柳州担任刺史。他并未因命运的不公而消沉,反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地方治理中,兴修水利、开辟道路、教化百姓。本书将展现他作为一位地方官吏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如何赢得当地人民的爱戴,直至病逝于任上。 三、文学成就:山水田园的再造与“小中见大”的哲学 柳宗元的文学遗产丰厚而多变,其贡献横跨古文、诗歌、寓言、游记等多个领域。 1. 古文的革新与“道”的载体: 作为“韩柳”之一,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他的古文结构严谨、气势雄浑,尤其擅长议论文和铭志文。本书将选取如《封建论》等代表作进行背景解析,探讨其如何以古言古之法,阐述对历史教训和治国方略的深刻见解。 2. 山水游记的开宗立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与陶渊明着重田园的闲适不同,柳宗元的山水是“有我之景,我之情也”。 “永州八记”的深度剖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描绘,而是诗人将自己的忧愤、孤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物化于山石、流水、鸟鸣之中。例如,对西山“高而不危,所以长久”的赞美,实际上是诗人对自我坚守的期许。 “借景抒情”的极致运用: 分析他如何通过“清泉石上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意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广袤的自然,寻求精神的慰藉。 3. 诗歌的沉郁与奇崛: 柳宗元的诗歌,尤其是在被贬后,风格趋于沉郁、苍凉而又富含哲理。本书将探讨其如何以近乎寓言的方式,在诗中隐晦地表达政治抱负的受挫与对人性的洞察。 四、思想探源: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超越 柳宗元的思想底色是儒家,他始终怀抱“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然而,长期的政治失意使他不得不转向佛道思想寻求慰藉和解释。 1. 儒家精神的坚守: 即使身处逆境,柳宗元对“仁政”和“义理”的追求从未放弃,这体现在他治理柳州时的躬亲力行。 2. 佛道思想的渗入与调和: 永州期间,他深入研习佛学,特别是禅宗思想,这帮助他接纳和消化命运的安排。本书将分析其文学中体现的“物我两忘”与佛家“空”的哲学观念的契合之处。 五、结语:不朽的“独行者”形象 柳宗元的一生,是对理想主义者在黑暗时代如何自处的深刻思考。他以其卓越的文学天赋,在逆境中开创了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世开辟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他留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遭遇政治寒流时,向内求索、向自然寻求精神家园的永恒象征。阅读柳宗元的故事,即是与一位伟大而孤独的灵魂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韩愈故事》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书中的韩愈,绝非那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在复杂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智者。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他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明哲保身,又如何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书中一定详细描述了他与一些权臣的周旋,以及他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做出一番事业。我对书中提及的“论不合,事不济,则归之于命”这句话非常感兴趣,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学?是在顺境中的淡然,还是在逆境中的无奈?我想象着他面对政治上的失意,或是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时,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重新站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韩愈的生平,更是关于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且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智慧。

评分

这套《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里面的《韩愈故事》这一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精美的插图,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韩愈,这个名字在历史课本里早已耳熟能详,但总觉得他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文学家,一个改革者的真实生活。我尤其对书中所提及的韩愈早年的经历感到好奇,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什么样的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又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他崭露头角?我想象着他年轻时意气风发,怀揣着“文以载道”的理想,在仕途上跌跌撞撞,却从未放弃对文章的追求。书中对他的几次贬谪经历的描述,一定充满了悲凉与坚韧,而他如何在这种逆境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不屈的精神,将是让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相信,通过这些故事,我将能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韩愈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套丛书的设计也很用心,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兼具现代的审美品味,让人赏心悦目,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选择《韩愈故事》只是因为它是“唐宋八大家”系列中的一员,抱着一种“凑齐”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完全被折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选择、理想坚持的教科书。书中对韩愈为官的经历描写得尤为精彩,他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猜忌、排挤,甚至面临过生命危险,比如他被贬谪到潮州的那段时期。书中一定细致地刻画了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当地的风气,教化百姓。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在现实困境中依然能闪耀人性的光辉的“圣人”。而且,书中对于他与其他文人、官员的交往也有着细致的描写,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文坛格局。我想象着他与弟子们畅谈学术,与同僚们论辩时政,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对“士”的担当和风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韩愈故事》,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虽然书中的故事并非我亲身经历,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亲眼见证了韩愈的人生起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韩愈在文学创作上的那一部分。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当时是多么大的革新!想想看,在大家沉迷于骈文的华丽辞藻时,他却力排众议,主张质朴自然的文风,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远见。书中一定详细描绘了他如何用犀利的笔触,批判当时的文坛风气,又如何用自己的作品来实践他的主张。我想象着他在书斋里,灯火通明,伏案疾书,字字句句都凝聚着他对文章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书中提及的那些著名的散文,如《师说》、《马说》,在书中一定被赋予了更生动的解读,让我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它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韩愈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斗士,这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如果说《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是一座宝藏,那么《韩愈故事》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宝石之一。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将历史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在听一位老者讲述陈年往事。书中对韩愈的人生哲学,他的家庭生活,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都有所涉及。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他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他在个人情感上是怎样的?一个如此伟大的文学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他早年丧父、与兄长相依为命的经历,一定充满了温情与辛酸。而他对妻子、儿女的感情,又会是怎样的?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韩愈这个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也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相信,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能学习到他的文学成就,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