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以時間順序,對吳大帝孫權的人生曆程進行瞭精彩講述,著重講述瞭他從年輕時代的英明賢達到暮年的剛愎昏庸的轉變,並深入探索瞭其中的原因所在。寫法通俗,引人入勝。
內容簡介
他在父喪兄亡的危急時刻統領江東,聯劉抗曹,敗曹公於赤壁,獨霸荊揚,破蜀主於夷陵。更懂得審時度勢,在魏蜀之間縱橫捭闔,占盡上風,終於成為這幕三國大戲中的一位主角。英風往事,令後人慨嘆“韆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然而他在暮年卻剛愎自用,寵愛後妃少子,疏遠忠臣,終於一手種下東吳覆亡的種子。於是,自己也隻能算得個“半生明主”。《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以翔實的史料,通俗的筆法活畫齣孫權這位有血有肉、有優點也缺點的曆史人物形象,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方北辰,曾任四川大學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海內外齣版《魏晉南朝江東世傢大族述論》、《三國誌注譯》、《三國誌全本今譯注》等著作多種,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赴瑞典、韓國多所大學講學。1991年被國傢授予“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1993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學者。2004年擔任韓國教原齣版集團韓文《三國誌》大型係列圖書首席指導專傢。
目錄
北京增訂版自序
颱北初版自序
一 軍功世傢
二 江東新主
三 三伐黃祖
四 赤壁雄風
五 孫劉聯姻
六 淮南鏖兵
七 襲取荊州
八 建號稱王
九 修好西鄰
十 江東黃帝
一一 取辱遼東
一二 君臣生隙
一三 二子爭寵
一四 英雄遲暮
一五 王氣黯然
附錄一 孫權生平大事年錶
附錄二 三國小百科·政體篇
精彩書摘
這一次西徵,孫權誌在必得,故事先在軍事上作瞭周密的準備工作。他派齣多批間諜人員,打探黃祖方麵的軍事情報,所以在齣徵之前,他對敵方狀況已經瞭如指掌。黃祖兩次失利之後,知道自己的水軍弱於孫權,在長江之上難以與對方爭一日之雄長,便把防務的重點放在陸地上。考慮到江夏郡郡治西陵的城牆矮小,又遠離長江,作為陸地防禦的中心很不適閤,因此黃祖毅然把自己駐防之地從西陵移至沔口。沔口即現今湖北省武漢市漢水匯入長江之處,因漢水當時又稱沔水而得名。它南臨長江,傍依沔水,地勢高峻,易守難攻。黃祖移駐沔口後,即加固城牆,廣築戰壘。他見沔口城西地勢較為平緩,來敵由此易於攻城,便在沔水入長江之水口處,設置瞭兩隻濛衝大艦,以防敵人水軍由此進入沔水後在城西登陸進攻。這濛衝大艦船體高大,四周以優質厚木作成裝甲,裝甲闆上開有射箭孔,艦上的五百弓箭手可同時發射強弩,真可謂水上堡壘。經過這一番布置,黃祖自以為沔口固若金湯。
孫權針對沔口布防的特點,擬訂瞭一個聲東擊西、齣奇製勝的進攻方案。他把齣徵軍隊分為前後二部。前部一萬人由周瑜統領,屬下先鋒官兩名:一名是前麵已經提到的青年將軍淩統,另一名是勇將董襲,此二人都以擅長水戰而聞名全軍。前部兵士多帶鼓角旗幟,其主要任務是突入沔水,在沔口城西登陸後發起佯攻,盡量吸引城中守軍的注意力。後部一萬五韆人則由孫權自任主帥,其任務是趁沔口守敵注意防備西麵之機,從城東突襲沔口。登城先鋒官也是兩名:一名是熟悉敵軍內部狀況的降將甘寜,另一名是智勇兼備的青年軍官呂濛。呂濛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氏,他是對孫權嚮外發展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這在後文將要詳述。甘寜投奔孫權後,即與呂濛結為至交。孫權令二人為登城先鋒,正是取其能相互密切配閤。
布置妥當,孫權即率大軍逶迤西上,徑取沔口。不數日,前哨來報,沔口在望。孫權命全軍在距沔口十裏處拋錨落帆,立營安歇。次日,孫權大饗士卒,命令各營做好戰鬥準備。待到下午申時紅日西斜之際,孫權見時機已到,便下令前部發起進攻。咚咚咚三通戰鼓響,前軍主將周瑜麾下的五百隻戰船,載著一萬健兒直奔沔水而去。黃祖站在沔口城頭,見敵軍滿江徵帆雲集城西,自信地一笑,隨即令城內守軍加強西麵的防備。
周瑜的前部一接近沔水水口,那兩隻濛衝大艦上就飛來一陣又一陣的箭雨,衝在最前麵的船上兵士紛紛中箭落水。前部先鋒官淩統和董襲大怒,二人耳語一陣,提刀各上一船。這兩艘戰船是事先準備好的衝鋒舟,船體輕小,四周以生牛皮兩層作為防箭外殼,內藏手持短刀的勇士三十名。二人上船之後,大吼一聲,鼓棹如飛,駛嚮兩艘濛衝大艦之間的狹窄水道。大艦上的弓箭手迎著來船又是一陣猛射,但是那箭一觸牛皮,便彈落水中。說時遲,那時快,兩隻衝鋒舟一前一後闖過狹窄水道,分彆靠近兩艘濛衝大艦的艦尾岸邊。淩統在西,董襲在東。二人各率三十名快刀手上岸,直奔濛衝大艦係在岸畔的纜索。一陣猛砍過後,十餘條杯口粗的纜索全部被斬斷。待到濛衝大艦上的弓箭手醒悟過來,兩艦已經漂下長江去瞭。
周瑜見沔水水口洞開,便指揮戰船擁入沔水,停靠東岸。這時,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殘照如血。上萬健兒在沔口城西列隊結陣,發動佯攻。黃祖見西麵鼓角動地,旗幟蔽天,敵軍蜂擁而至,心中暗叫一聲:“不好!”連忙把城內大部分守軍調到西門禦敵。
在沔口東麵長江上靜候佳音的孫權,聽說前部兵馬已在城西接戰,立即命令後部開始行動。先鋒官甘寜與呂濛得令後,趁著朦朧夜色,各率兩韆敢死隊員悄悄接近瞭沔口東門。到得城下,搭起雲梯,百餘名健兒在呂濛的指揮下首先登上城牆。經過一場白刃戰,呂濛率隊占領城門,並且開門迎入自己的部隊。黃祖部將陳就一聽東門失守,急忙率軍抵擋。他與呂濛剛剛交手,就被甘寜一箭射中右肩,落下馬來。呂濛策馬上前,一刀將其砍死。陳就部下韆餘人隨即潰散。
正在西城坐鎮指揮的黃祖,見東門火起,殺聲震天,自知不妙。他長嘆一聲,帶著兒子和幾個貼身隨從,悄悄上馬來到北門,開門徑嚮襄陽逃去。黃祖一走,部下萬餘守軍在孫權大軍的圍攻之下,紛紛棄械投降。呂濛從降卒口中得知黃祖逃往襄陽,馬上點起二百名騎兵,去追趕黃祖。黎明時分,呂濛一行在安陸縣(今湖北雲夢縣)地界追上黃祖等人。黃祖見無路可走,遂舉劍自刎而死。
這一場激戰,以孫權大獲全勝而告終。從地盤上說,孫權的統治範圍已從長江下遊擴展到瞭中遊。從有生力量上說,孫權得到瞭江夏的居民數萬人,還收納瞭投降兵士近萬名,實力明顯增強。從個人名譽上說,孫權終於報瞭殺父之仇,可以吐氣揚眉。但是,孫權還來不及自我陶醉一番,對他的另一場更為嚴峻的考驗又開始瞭。
……
前言/序言
雄踞江東,三分天下:孫權一生傳奇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齣。在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宏大史詩中,有一位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政治遠見、軍事纔能和深厚的王者氣魄,硬是在亂世中為傢族和國傢打下瞭一片基業,並最終與曹魏、蜀漢三分天下,延續瞭東吳的國祚長達五十二年,他就是孫權。 《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深入剖析這位被曆史長河衝刷、評價褒貶不一的雄主,他如何在父兄創業的基礎上,以近乎奇跡般的毅力與智慧,穩固瞭江東根基,抵禦瞭北方強敵,最終成就瞭三國鼎立的格局。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同走進孫權波瀾壯闊的一生,探究他從少年稱孤到垂暮之年的心路曆程,揭示其“半生明主”的真實含義。 一、少年承父兄之誌,江東基業初定 孫權並非天生帝王,他的人生起點,是兄長孫策留下的一個初具規模但仍顯脆弱的江東政權。孫堅戰死,孫策橫掃江東,奠定瞭孫氏在吳地的統治。然而,年僅十八歲的孫權,在兄長驟然離世後,便要麵對強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潛在的動蕩。此時的他,是稚嫩的,但也是敏銳的。 本書將細緻描繪孫權如何在他兄長留下的班底中,展現齣超越年齡的沉穩與擔當。他並非如同項羽般擁有絕對的武力,也非劉備般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贏得人心,但他卻懂得如何整閤資源,如何識人用人。周瑜、魯肅、張昭等一眾賢纔,如何被他凝聚在麾下,成為他施展抱負的左膀右臂。在本書中,您將看到孫權如何憑藉其超凡的政治手腕,平定內部的宵小之輩,穩固瞭江東的統治,讓那些曾經覬覦江東的勢力望而卻步。 二、赤壁鏖兵,力挽狂瀾 三國鼎立的局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場決定性的戰役——赤壁之戰。彼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百萬雄師南下,意圖一舉蕩平江東。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東吳上下人心惶惶,主降派的聲音此起彼伏。 《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將深刻剖析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決策過程。在巨大的壓力下,他如何力排眾議,堅定瞭抗曹的決心?他如何信任並充分發揮周瑜的軍事纔能?在本書中,您將看到孫權如何以其政治智慧,在關鍵時刻團結瞭江東的力量,並與劉備集團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這場戰役的勝利,絕非偶然,它凝結著孫權的決斷、謀略和勇氣。本書將詳細還原赤壁之戰的戰略部署、戰術細節以及孫權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讓讀者深刻理解這場戰役對三國曆史走嚮的決定性意義。 三、三分天下,穩固江東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的格局初現端倪。然而,這隻是一個開始,孫權麵臨的挑戰並未因此減少。他需要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處理好與盟友劉備集團的關係,同時還要防範曹魏的持續侵擾。 本書將重點探討孫權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步步為營,穩固東吳的統治。他如何通過外交手段,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遊刃有餘,保持東吳的獨立性?他如何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實,讓江東成為一個富饒而強大的國傢?書中將展現孫權如何運用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在“聯劉抗曹”、“分曹濟劉”等復雜的戰略選擇中,始終將東吳的利益放在首位,一步步鞏固瞭三國鼎立的局麵,並將東吳的國祚延續瞭半個多世紀。 四、晚年迷思與王國維之問 孫權的一生,並非全然坦途。隨著年歲漸長,特彆是晚年,他也曾齣現過一些失誤和睏惑。本書不會迴避這些曆史的陰影,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 王國維在《觀堂集》中曾評價孫權“非但有武略,亦甚有纔略,所謂‘半生明主’者,蓋謂其壯年之時,政治修明,臣下輯睦,能容納賢纔,故能抗敵成功,以定江東,三分天下。至晚年則漸昏庸,任用不當,以緻國勢日衰。”《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將深入探討王國維先生的這一評價。我們將分析孫權晚年為何會逐漸走嚮“昏庸”,他所犯下的具體錯誤是什麼?這些錯誤對東吳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本書將試圖在還原曆史真相的同時,展現一個更具深度和復雜性的孫權形象。我們不會簡單地給孫權貼標簽,而是嘗試理解他作為一個曆史人物,其行為和決策背後的動機與邏輯,以及他如何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土壤中,經曆從輝煌到衰落的轉變。 五、孫權的王者之道:權謀、仁德與遠見 《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旨在超越簡單的曆史敘述,深入挖掘孫權作為一位“半生明主”的核心特質。 卓越的權謀智慧: 孫權並非天生的軍事天纔,但他在政治權謀上的造詣,足以讓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傑齣的政治傢之一。他懂得如何駕馭朝堂,平衡各方勢力,如何通過奬懲分明來激勵臣下,又如何巧妙地處理與曹魏、蜀漢之間的復雜關係。本書將通過對一係列曆史事件的細緻解讀,展現孫權在權力鬥爭中的高超手腕。 知人善任的胸懷: 孫權能夠匯聚一批又一批的傑齣人纔,並讓他們甘心為其效力,這與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胸懷密不可分。無論是以周瑜的纔乾抵禦曹操,還是以魯肅的遠見穩定聯盟,抑或是以陸遜的軍事纔能奠定東吳的軍事輝煌,孫權都展現瞭他非凡的用人眼光。本書將詳細呈現孫權與這些名臣良將之間的互動,揭示他如何發掘、培養並充分發揮他們的纔能。 長遠的戰略眼光: 在群雄並起的亂世中,能夠準確判斷天下大勢,並製定齣符閤自身利益的長遠戰略,是孫權成功的關鍵。他深知江東地處偏安,難以與北方的曹魏正麵抗衡,因此他選擇瞭“守江東,觀天下”的策略,並適時地與劉備結盟,最終實現瞭三國鼎立的格局,為東吳贏得瞭寶貴的生存空間。本書將分析孫權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戰略調整,展現其作為戰略傢的深邃思考。 對“明主”的時代解讀: 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明主”的標準是什麼?本書將通過對孫權的分析,來解讀“明主”的內涵。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穩定、經濟上的繁榮、文化上的發展以及對人纔的吸納和重用。孫權在“半生”之中,無疑達到瞭這一標準,本書將全麵展現他在這幾個方麵的成就。 《曆史不可戲說:孫權·半生明主》不僅是對孫權個人的傳記,更是對三國時代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部生動寫照。本書將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以人文關懷為視角,以生動的敘事手法,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孫權。他並非完美的聖人,也非全然昏聵的暴君,而是一個在特定曆史時期,憑藉其過人的智慧和堅韌的意誌,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雄主。這本書,將帶你走進孫權的世界,感受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並從中獲得對曆史、對權力、對人生的深刻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