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扎实,厚重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内容分量十足。我作为一个新进入畜牧行业的年轻人,急需一本能系统梳理实践知识的工具书。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特别是那些关于常见疾病诊断流程的流程图,简直是我的救星。我记得有一次牛群突发消化道问题,我手忙脚乱,但这本书里关于不同类型腹泻的鉴别诊断章节,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药物推荐剂量,让我心里有底多了。它不像一些理论教材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更偏向于实战操作手册,很多内容都是直接可以带到牛场去查阅和应用的。比如说,关于围产期管理那部分,详细列出了不同阶段的营养补充方案和应激控制措施,这对我日常制定饲喂计划帮助极大。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牛场的适用性的考虑,虽然我目前的牛场规模不算特别大,但书中提到的预防性管理策略,如疫苗接种程序和生物安全措施,都是可以立即落地的。总体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可操作的知识框架,让我在面对日常的兽医挑战时,不再感到力不从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规模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总觉得兽医工作就是治病,现在才明白,在大型牛场,兽医的角色更像是“生产效率的守护者”和“风险控制官”。这本书在讲解传染病防控策略时,展现出的宏观视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只是罗列了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检测方法,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牛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制定出最经济、最有效的根除或控制计划。其中关于生物安全层面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将进出人员、车辆、饲料、粪污等所有环节的风险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和规范,配上了清晰的SOP(标准操作流程)模板。这对于我们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养殖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以前我们总觉得生物安全就是消毒水喷一喷,看了这本书才明白,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单纯的兽医学范畴。
评分从一个资深兽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群体健康管理”的系统构建。它不仅仅关注单一个体的治疗,而是着眼于整个牛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优化。我特别关注了它关于泌乳牛的营养与代谢性疾病预防部分。书中对负氮平衡期、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的精确配比,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控制来降低热应激对产奶量的影响,描述得极为透彻。它提供了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如尿液pH值、粪便评分),帮助我们实时监控牛群的营养状态。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是它提供了一种预防先于治疗的整体思维框架。它不是告诉兽医“生病了怎么办”,而是告诉管理者和兽医“如何让牛不生病”。书中对犊牛早期护理和育肥牛快速增重的管理策略也深入浅出,使得这本书不仅对从事奶牛或肉牛繁育的兽医有用,对于整个农场管理层也是一份极佳的参考资料。它成功地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可操作的、符合当前行业规范的养殖技术指南。
评分我对市面上很多兽医书籍的观感是,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基础病理生理,对于一线操作帮助有限;要么就是零散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它完美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亚临床疾病”的深度挖掘。在规模化养殖中,很多时候利润的损失正是源于那些不显眼的小毛病,比如亚临床酮病或乳房炎。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告诉你“有什么病”,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早期发现”和“如何系统干预”。它的案例分析部分非常精彩,通过几个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现场采血、如何解读化验结果,甚至是如何和养殖工人有效沟通,确保治疗方案得以严格执行。这种“软技能”的融入,是许多技术手册所欠缺的。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站在我旁边,随时为我提供建议。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设计更精细化的健康监测指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出现急性病例才去处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认为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和直接,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直击要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药物选择与抗生素替代疗法”这块内容时所体现出的审慎态度。鉴于目前全球对抗生素使用的严格限制,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实现减抗,是每个规模化养殖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书中对于替代疗法的介绍,比如益生菌、中草药辅助治疗等,都提供了相当详实的临床观察数据和剂量建议,而不是空泛地鼓吹。这种基于证据的论述,让人信服。另外,在涉及设备使用和维护的部分,比如B超仪器的操作技巧、粪便隐血检测的标准化流程,都写得非常具体,甚至连如何保养和校准设备都有提及。这对于我们节省维修成本、确保检测准确性有着直接的经济效益。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精读,生怕遗漏了某个关键细节。它绝对不是可以随便翻阅的书,而是需要长期放在手边,边实践边对照学习的案头宝典。
评分村子外,海边上有一条船,以前是打鱼用的,后来因为年久失修,久而久之这条船便被废弃了,村里人便用它专门装垃圾了,从此人们就叫它垃圾船。
评分于是他们有的就在家里帮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那些稍大一些的就出门去打工了,他们俩个每天就是在家里帮助阿妈做些事情。
评分“好的,牛的话是对的。”大象安慰了受伤的长颈部、八哥、猴子和松鼠。并嘱咐大山雀和燕子:“你们马上组织一支护士队伍,做好治伤的包扎工作。”
评分这个村子以前还有一个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三间矮平房。后来因为这里太旱的原因,用老人的话讲:“水都要喝不起了,哪还有钱供孩子读书啊!”从此以后,这个村子就再也没有学校了。
评分作家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趣事:书店发购书票那天,余华黎明时分就到了书店,而购书者的队伍从书店大门蜿蜒而出。八点十分,书店老板告诉他们只有50张购书票,“好像有人在冬天当头浇了一桶冷水”。第五十一个队伍里的人郁闷地看着前面拿着崭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后来,51在当地成为了运气不好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但余华书中的故事在当代国人看来恍如隔世:随着书本供应在中国这几年逐渐丰富,民众对于书本的兴趣却没有同步上升。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份的调查。中国2012年人均阅读量只有4.39本,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分钟以及45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15分钟给阅读。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页的书只愿出13.67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不久前,有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似乎国人不爱读书已成“共识”,到了必须要立法才能解决的地步。 “不读书”是世界问题,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中国18岁至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四成多的人很少阅读。同样的调查,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约四成的人不读或很少读书。 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的情况也同样,35%到38%是都小说类。中国的畅销书大部分都是食谱、养生指南、教辅、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为了应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还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了“世界阅读日”。 面对繁荣的出版业,我们堪称“有书也不看”的典型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库存量也冠绝全球。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
评分牛看了看远处的山岗说:“慢,咱们不可轻举妄动,乌鸦这些家伙为了进林,肯定是早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的,要不它们是不会轻易来挑衅的,我们要研究一下作战的方案,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打它们个片甲不留。”
评分“对了,阿南啊!你阿爸和阿辉的爷爷有消息了吗?”
评分一路上,看着各家屋檐下都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接水的桶,他们便会立即想起曾经阿爸和爷爷说过的话。“必须赶快找到新的地下水,不然的话,几年之后咱们村子就再也没有饮用水了。”每每想到这些,俩个孩子的心中都不是个滋味儿。
评分他们俩个担着大桶,从远处就看到了这里的车水马龙,人们都在这里自觉的排着长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