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卫星介绍
1.2 环境卫星数据特点
1.3 环境卫星数据处理中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多源环境遥感数据的高精度辐射校正和交叉辐射定标
2.1 高精度可见光近红外场地辐射定标与交叉辐射定标
2.1.1 光学辐射定标开展相关方法研究及实验
2.1.2 CCD相机高精度辐射定标研究
2.2 高光谱成像仪辐射定标研究
2.2.1 高光谱成像仪定标方法
2.2.2 高光谱成像仪定标结果
2.2.3 传感器探元响应不均一性校正
2.3 红外相机辐射定标研究
2.3.1 红外相机定标方法
2.3.2 红外相机时间序列定标与验证
2.4 高精度SAR场地辐射定标与交叉辐射定标
2.4.1 S波段SAR辐射定标数理模型
2.4.2 S波段SAR天线方向图校正
2.4.3 S波段SAR辐射定标技术
2.4.4 S波段SAR辐射定标误差及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4.5 基于替代数据源的S波段SAR辐射定标软件系统
2.5 传感器MTF校正
2.5.1 曹妃甸在轨MTF测量实验
2.5.2 HJ-1卫星CCD相机在轨MTF测量方法
2.5.3 HJ-1卫星CCD相机在轨MTF测量结果
2.5.4 HJ-1B卫星CCD相机MTF补偿算法
2.5.5 MTFC结果
2.5.6 MTFC算法评价
2.6 光学传感器多源数据归一化
2.6.1 光谱归一化处理方法
2.6.2 BRDF角度归一化处理方法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尺度环境遥感数据自动配准
3.1 主流配准算法的比较
3.1.1 基于灰度区域的图像配准方法
3.1.2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
3.1.3 基于物理模型的图像配准
3.1.4 结论
3.2 同一传感器不同波段之间的配准
3.2.1 配准特点
3.2.2 配准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环境一号星座不同卫星平台传感器的自动配准模型
3.3.1 HJ-1A/B/C星传感器特点
3.3.2 配准模型
3.3.3 模型特点
3.4 同类传感器间的图像配准
3.4.1 配准特点
3.4.2 配准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异类传感器间的图像配准
3.5.1 配准特点
3.5.2 配准方法
3.5.3 实验结果
3.6 基于自动影像配准的遥感图像定位和几何精校正技术
3.7 面向数据配准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转换方法
3.7.1 从低空间分辨率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尺度变换算法
3.7.2 从高空间分辨率到低空间分辨率的尺度变换算法
3.7.3 实验结果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云检测与大气订正
4.1 云检测方法
4.1.1 云特性分析
4.1.2 CCD相机云检测
4.2 CCD相机水环境遥感高精度大气校正方法
4.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2 水体大气校正方程及处理流程
4.2.3 查找表构建
4.2.4 算法结果与验证
4.3 CCD相机城市环境遥感高精度大气校正方法
4.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3.2 基于“谱像合一”的环境一号卫星城市气下垫面气溶胶反演研究.
4.3.3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面向环境遥感监测的环境一号卫星数据融合
5.1 图像融合研究进展
5.1.1 融合的概念
5.1.2 图像融合常用方法
5.1.3 融合效果评价
5.2 面向环境遥感监测的环境一号卫星图像融合技术
5.2.1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B星的CCD与红外数据融合
5.2.2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A星的超光谱成像仪与CCD数据融合
5.3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CCD与SAR数据融合
5.4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多时相CCD数据融合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第6章 环境一号生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彩图
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致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操作的书籍,更是一扇窥探地球奥秘的窗户。书中对“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过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从原始影像的获取,到经过层层精细化处理,最终生成我们看到的各类应用产品,整个过程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运作,每一步都充满了科学的逻辑和严谨的要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处理环节的解释,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操作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步背后的原理和意义。例如,在讲解几何校正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校正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这种深度讲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遥感数据处理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操作。此外,书中对“环境一号”卫星的专题化介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仿佛指引着我去探索更多关于这颗卫星的潜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触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研现场,与作者一同钻研那些复杂的算法,一同攻克数据处理中的难关。书中对于“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的深度挖掘,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将一串串看似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从数据的预处理,到各种分析模型的构建,再到最终成果的呈现,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数据处理策略的对比分析。比如,在处理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时,如何根据不同的分类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类算法和特征提取方法;在处理水体污染监测数据时,如何通过光谱分析来识别和量化污染物。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遥感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证明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通过更先进的工具,更深入的分析,去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评分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书能让你在翻阅之间,感受到知识的浪潮拍打在思想的岸边。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本名为《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书,虽然我并非其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但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度洞察,依然让我心生敬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数据处理流程的细致描绘。从原始影像的获取,到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再到面向应用的数据产品生成,每一个环节都仿佛被放大镜仔细审视,每一个参数的选取都似乎凝聚了无数次的实践与验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各种精美遥感地图和数据报告,背后是如此繁复而精密的科技支撑。书中的图示和案例分析,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初次接触遥感数据处理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把握核心概念,并初步了解不同类型数据处理的侧重点。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风格,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研究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书中对“环境一号”卫星的独特关注,也让我对我国自主遥感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一个侧面窥见了我国在环境监测与保护领域的努力和成就。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地球的认知。书中关于“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从卫星上传回的原始数据,到最终能够被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效利用的各类信息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处理过程。书中对这些过程的梳理,非常系统且逻辑性强,从数据获取、质量检查,到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再到影像增强、信息提取,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配以恰当的图示和案例,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技术要点。让我尤其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在讲解数据处理的某个环节时,会详细分析不同算法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这种对比分析,让我更能理解技术选择的背后所蕴含的权衡和考量。它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并在实践中优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力量,以及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来理解和改造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书中对于遥感数据处理的详尽讲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往往建立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之上。每一张卫星图片,都承载着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取、解读和应用,正是遥感数据处理的核心所在。书中的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操作,都力求做到清晰明了,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讲解辐射定标的章节,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公式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传感器特性、大气散射、地形起伏等因素对辐射亮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正来还原真实的地表反射率。这种对原理的深入剖析,使得数据处理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程序执行,而是充满科学智慧的探索。此外,书中提及的“环境一号”卫星,作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监测平台,其数据处理的实际应用案例,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广阔前景。
评分书的内容还没怎么看,但有些地方写的不够详细和深入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按照定标实现过程,辐射定标可以分为内定标和外定标。内定标是指通过固定设备注入定标信号到雷达数据流中,以定标雷达系统性能的过程。内定标的主要对象为SAR载荷系统,一般由卫星设计部门在卫星总调阶段测定一系列的定性雷达遥感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许多应用领域如从雷达图像提取生态环境参数、基于多时相雷达图像的动态检测等都需要建立雷达图像与目标雷达截面积或散射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确性,即可以用雷达图像重复测量目标雷达截面积;二是正确性,即指从雷达图像中测得的目标雷达截面积与实际Et标雷达截面积相一致。而雷达图像的信号强度不仅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有关,还与雷达系统一系列参数有关,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随机变化使得SAR系统对目标回波的传递具有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这就使得:SAR图像测量的重复性差;SAR图像不能精确反映实际地物目标的后向散射特征。因此,未经定标的SAR遥感数据无法实现对地定量观测,必须对SAR系统进行辐射定标。1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要提高雷达遥感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平,就必须对雷达获取的目标后向散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雷达遥感数据的辐射定标,可以使得同一幅图像内部或在不同时相、不同雷达系统、不同频段或不同极化通道雷达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具有可比性。本节试论述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微波遥感器的定标精度,保障卫星遥感器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高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数据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定量化水平 S波段SAR辐射定标数理模型 1.SAR辐射定标意义 SAR系统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端到端性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比较适合我
评分按照定标实现过程,辐射定标可以分为内定标和外定标。内定标是指通过固定设备注入定标信号到雷达数据流中,以定标雷达系统性能的过程。内定标的主要对象为SAR载荷系统,一般由卫星设计部门在卫星总调阶段测定一系列的定性雷达遥感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许多应用领域如从雷达图像提取生态环境参数、基于多时相雷达图像的动态检测等都需要建立雷达图像与目标雷达截面积或散射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确性,即可以用雷达图像重复测量目标雷达截面积;二是正确性,即指从雷达图像中测得的目标雷达截面积与实际Et标雷达截面积相一致。而雷达图像的信号强度不仅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有关,还与雷达系统一系列参数有关,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随机变化使得SAR系统对目标回波的传递具有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这就使得:SAR图像测量的重复性差;SAR图像不能精确反映实际地物目标的后向散射特征。因此,未经定标的SAR遥感数据无法实现对地定量观测,必须对SAR系统进行辐射定标。1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要提高雷达遥感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平,就必须对雷达获取的目标后向散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雷达遥感数据的辐射定标,可以使得同一幅图像内部或在不同时相、不同雷达系统、不同频段或不同极化通道雷达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具有可比性。本节试论述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微波遥感器的定标精度,保障卫星遥感器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高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数据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定量化水平 S波段SAR辐射定标数理模型 1.SAR辐射定标意义 SAR系统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端到端性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
评分按照定标实现过程,辐射定标可以分为内定标和外定标。内定标是指通过固定设备注入定标信号到雷达数据流中,以定标雷达系统性能的过程。内定标的主要对象为SAR载荷系统,一般由卫星设计部门在卫星总调阶段测定一系列的定性雷达遥感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许多应用领域如从雷达图像提取生态环境参数、基于多时相雷达图像的动态检测等都需要建立雷达图像与目标雷达截面积或散射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确性,即可以用雷达图像重复测量目标雷达截面积;二是正确性,即指从雷达图像中测得的目标雷达截面积与实际Et标雷达截面积相一致。而雷达图像的信号强度不仅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有关,还与雷达系统一系列参数有关,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随机变化使得SAR系统对目标回波的传递具有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这就使得:SAR图像测量的重复性差;SAR图像不能精确反映实际地物目标的后向散射特征。因此,未经定标的SAR遥感数据无法实现对地定量观测,必须对SAR系统进行辐射定标。1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要提高雷达遥感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平,就必须对雷达获取的目标后向散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雷达遥感数据的辐射定标,可以使得同一幅图像内部或在不同时相、不同雷达系统、不同频段或不同极化通道雷达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具有可比性。本节试论述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微波遥感器的定标精度,保障卫星遥感器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高环境一号卫星S波段SAR数据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定量化水平 S波段SAR辐射定标数理模型 1.SAR辐射定标意义 SAR系统辐射定标是指标定SAR系统端到端性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标定SAR系统测量目标后向散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能力。
评分还不错!可以推荐一下!
评分书的质量挺好的,希望内容也不错
评分书的质量挺好的,希望内容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