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
英译本序:环境之于人类及其开发土地的影响
导言:地理环境影响之议题
Ⅰ 议题的历史沿革及其传统地位
Ⅱ 人文地理学及其批评家
Ⅲ 本书的规划和目标:地理学精神
第一部分 议题的提出:方法论问题
第一章 社会形态学抑或人文地理学
Ⅰ 社会形态学之异议:没有地理根基的人类组群
Ⅱ 社会形态学之异议:地理学之野心
Ⅲ 拉采尔之误:他为何未能完整地论述人文地理学
Ⅳ 继承历史学衣钵的人文地理学
Ⅴ 往事之残存:旧议题旧偏见
Ⅵ 低调谦让的人文地理学
第二章 原则问题与研究方法:人类的发展,历史的发展
Ⅰ 原则性分歧:地理学学科是否存在?
Ⅱ 地理学没有声称是一门必然性的学科
Ⅲ 区域专论议题
Ⅳ 休戚相关的政治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Ⅴ 正当合理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中的社会与环境之联系
第二部分 自然界线与人类社会
第一章边界议题:气候与生命
Ⅰ 先贤们关于气候的传统观念
Ⅱ 气候与人类的身体机能
Ⅲ 气候与人类的性情及行为
Ⅳ 气候经由植物王国造就作用
第二章 自然区域及其边界划定
Ⅰ 气候概念之复杂性
Ⅱ 与人类相关的气候一植物地带
Ⅲ 陆地生物的对称分布与人类社会的分布区域
第三章 自然界之人类:独立的个体还是社会中的一员?
Ⅰ 陈旧的观念:从配偶到国家
Ⅱ 族群之遗存
Ⅲ 古老时期与广大而类同地理区域相对应的庞大而类同的人类组群
Ⅳ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和未开化者:他们的需求及风俗
第三部分 可能性与不同生活方式
第一章 人类的立足之地:山脉、平原和高原
Ⅰ 可能性的消长:循环递归模式
Ⅱ 可能性释义
Ⅲ 人类的立足之地——平原、高原和山脉
第二章 较小自然区域及其边界:岛屿
Ⅰ生物学视野下的岛屿
Ⅱ 海岛之岸:海滨概念
Ⅲ 可以创收的海岸
Ⅳ 岛屿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Ⅴ 沙漠之岛:绿洲
Ⅵ 岛屿的封闭性:概念及其地理学价值
第三章 典型的生活方式:狩猎和捕鱼
Ⅰ 生活需求或生活方式的地理学
Ⅱ 经济学家之划分:三种形态假说
Ⅲ 狩猎民族
Ⅳ 捕鱼民族
第四章 牧人与农夫:游牧与定居
Ⅰ 驯化和游牧
Ⅱ 游牧生活方式之特征
Ⅲ 游牧民族的制度与宗教
Ⅳ 动荡不安的游牧生活
Ⅴ 锄耕文化以及定居生活的不稳定性
Ⅵ 过渡类型
第四部分 政治组群和人类组群
第一章 国家边疆和自然边界议题
Ⅰ 自然边疆理论
Ⅱ 线状边界,抑或边疆地带?
Ⅲ 心理之作用
Ⅳ 人为而非自然形成的国家
Ⅴ 国家的自然区域
第二章 人类之交流:道路
Ⅰ 路线和地形
Ⅱ 道路的功能:商贸路线
Ⅲ 宗教和知识之路
Ⅳ 政治之路与国家起源
第三章 城镇
Ⅰ 夸张的诠释
Ⅱ 要塞城镇
Ⅲ 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Ⅳ 人类与都市建立的可能性
Ⅴ 自然环境之于人类的作用正在减弱吗?
结语:重任在肩:生物学方法与地理学方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大地与人类的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深度”的挖掘。它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叙述,而是试图去追溯那些更深层、更根本的驱动力。地理,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背景,而是参与者,是塑造者,是推动者。我过去阅读史书,总觉得很多地方的因果关系不够清晰,或者说,总觉得漏掉了些什么。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认知空白。它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人类文明的肌体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看到那些支撑着其形态的骨骼和经络——那就是地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理的制约与激励”的辩证分析。它并不是简单地说地理如何限制了人类,而是更强调地理如何激发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在资源匮乏的地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出了更加精巧的技术和更加高效的社会组织;而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也可能因为安逸而丧失进取的动力。这种对地理复杂性的洞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仅仅是在“读”历史,而是在“理解”历史,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必然。它让我对脚下的土地,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更加敬畏和深思的目光。
评分读完《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大地与人类的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我才真正体会到“站得高,看得远”的含义。这本书的视野之宏阔,格局之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已知历史事件的梳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普适性的框架,来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它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宇宙尺度下,审视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生命演化,以及人类如何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并在这个星球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书中对于气候变迁、板块运动、地质灾害等宏观地理因素如何影响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无数代祖先与自然环境搏斗、适应、改造的基础之上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适应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更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哲学命题。人类如何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不同的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给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解答。比如,在极端干旱地区,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出精密的灌溉系统和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的;而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又为何容易形成分散的、多元化的社会形态。这种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相处。
评分读完《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大地与人类的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那些铺陈史实的著作,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常常觉得,历史的进程并非仅仅是王朝更迭、英雄辈出,背后更有着深刻的地理环境的烙印。比如,河流的孕育,山脉的阻隔,气候的变迁,这些看似“非人”的因素,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形态、经济的模式,甚至思想的走向。书中的论述,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从某个地域的独特地貌入手,分析其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荡人心,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影响了人类大规模的迁徙、征服与交流。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地理决定论”的 nuanced 阐述,它并非简单地将一切归咎于地理,而是强调地理与人类能动性之间的动态平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古希腊城邦在崎岖山地中孕育的自由精神,看到了尼罗河畔农业文明的兴盛与衰亡,也看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这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而富有逻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离开了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就如同失去了重要的上下文,很多现象将难以解释。它不仅仅是一本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世界观的书,它拓展了我思考的边界,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人类的过去与未来有了更深沉的敬意与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体验”。它像一本沉浸式的纪录片,用文字为我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史诗画卷。我不再是那个坐在书桌前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仿佛身临其境,与远古的祖先一同在大地上跋涉,感受着风雨雷电,体验着饥寒交迫,也见证着文明的曙光。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冰川融化的痕迹,闻到火山爆发的气息,感受到板块碰撞的震动。书中关于“地理的塑造力”的论述,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之前总觉得历史是人的故事,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故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地理才是那个最根本的“舞台设计师”。河流塑造了文明的起源,山脉阻隔了文化的传播,海洋连接了世界的贸易,气候影响了人类的迁徙。这些地理要素,在无形中为人类的活动设定了边界,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地理的韧性”的论述所吸引,即使经历了无数次的灾难和变迁,地球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孕育着生命,而人类也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历史的渺小与伟大,渺小在于我们只是地球漫长生命中的一瞬,伟大在于我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
评分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与其说是在知识上的,不如说是在思维模式上的颠覆。我一直以来对历史的理解,更多地聚焦于人的行为和决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个宏大而沉默的叙事者——地理。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人类史的画卷摊开,然后细致入微地分析其中地理元素的“笔触”。它并非枯燥的地理知识堆砌,而是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对历史事件和文明演进的解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地理屏障”的论述,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山脉、海洋,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隔离还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书中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它既可以是文明的摇篮,也可以是文明的囚笼,但更多时候,它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使我们去克服,去利用,去塑造。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对照地图,去想象那些地理特征是如何影响古代文明的扩张和边界的。比如,书中对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崛起的分析,就将其与广袤的草原、便捷的马匹骑乘以及季节性的气候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何这些民族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对定居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历史的“ lens”,让我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显性因素,而是去挖掘那些更底层、更根本的驱动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次的迁徙、每一次的技术革新、每一次的贸易网络的形成,背后都与脚下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本书的规划和目标:地理学精神
评分导言:地理环境影响之议题
评分3年鉴学派的意义
评分Ⅱ 道路的功能:商贸路线
评分很好的书,适逢促销,赶紧屯下,以后慢慢消化。
评分Ⅲ 拉采尔之误:他为何未能完整地论述人文地理学
评分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评分Ⅲ 古老时期与广大而类同地理区域相对应的庞大而类同的人类组群
评分Ⅲ 陆地生物的对称分布与人类社会的分布区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