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自幼學畫,14歲時與知名書畫傢鬍沁園、王湘綺相識。19歲跟隨父親陳三立前往湖北並與範孝嫦(範肯堂之女,範曾姑祖)成婚。此後曾師從嶽父範肯堂、周大烈等學習書法、文學。後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學堂,期間與魯迅等同學結下友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配範孝嫦去世。此年赴上海就讀於法國教會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弟陳寅恪一同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宏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科。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李叔同相識後兩人交往密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繼室汪春綺(汪鳳瀛之女)成婚。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後迴國,任教於江蘇南通師範大學,教授博物學。後拜著名書畫傢吳昌碩為師。
評分陳師曾自幼學畫,14歲時與知名書畫傢鬍沁園、王湘綺相識。19歲跟隨父親陳三立前往湖北並與範孝嫦(範肯堂之女,範曾姑祖)成婚。此後曾師從嶽父範肯堂、周大烈等學習書法、文學。後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學堂,期間與魯迅等同學結下友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配範孝嫦去世。此年赴上海就讀於法國教會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弟陳寅恪一同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宏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科。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李叔同相識後兩人交往密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繼室汪春綺(汪鳳瀛之女)成婚。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後迴國,任教於江蘇南通師範大學,教授博物學。後拜著名書畫傢吳昌碩為師。
評分評分
張雨現存詞50餘首,多是唱和贈答之作。其中一些祝壽之詞,多為他的方外師友而作,內容較狹窄,語言也較陳舊。他與世俗朋友的唱和詞作,反倒寄托瞭一些真實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木蘭花慢〕《和黃一峰聞箏》、〔石州慢〕《和黃一峰鞦興》等,就描寫瞭“哀音
評分1923年夏,陳師曾的繼母病危,他哀傷過度加之連日勞纍竟緻染病逝於南京,享年48歲。陳師曾的藝術生命就此嘎然而止,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更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的重大損失。梁啓超在緻悼詞中稱:“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吳昌碩的題字是“朽者不朽”,這是對陳師曾藝術人生的最高評價。
評分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齣焉可不大哀乎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颱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誌焉南望馬耳常山齣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颱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鼕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颱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評分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迴國後陳師曾先就職於江西省教育廳,不久即轉赴江蘇南通師範學校任教,教授博物學。1913年,應聘於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時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同時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平女子師範學校博物教員。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術專門學校任國畫教授。由於陳師曾的人品、學問及詩、書、畫、印“四全”,因此被公認為民國初年北京畫壇最有名望的畫傢。
評分陳師曾作品圖冊(15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