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

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丁·盖福德 著,张洁倩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凡·高
  • 高更
  • 阿尔勒
  • 艺术传记
  • 绘画
  • 艺术
  • 欧洲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940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85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凡·高,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擅用浓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麦田、星空、向日葵成为不朽的意向,激荡着无数后人的心怀。高更,天资聪颖、敏感自负,灵动的画笔绘出一幅幅幽远神秘、高深莫测的幻境。他们,同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同为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风景明媚的法国南部,他们同吃共住,在黄房子里分别创造出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然而两人迥异的性格注定了悲剧,仅仅9周后,高更负气骄傲出走,凡·高因痛苦而自残,后更陷入无尽的疯癫深渊,开枪自杀。一段佳话最终惨淡收场。
  《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向读者呈现了两人最亲密的时光,深入详述了两人脆弱的友谊以及彼此独到的艺术见解、疯狂个性和天赋异禀。此外,作者还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书信,揭开了凡·高割耳这个世界之谜的神秘面纱。

目录

Ⅰ.初到阿尔勒:1888年10月23日
Ⅱ.新的开始:10月24日至10月28日
Ⅲ.墓园求教:10月28日至11月4日
Ⅳ.齐心并力:11月5日至11月10日
Ⅴ.不堪回首:11月11日至11月14日
Ⅵ.不相为谋:11月15日至11月23日
Ⅶ.色彩的乐师:11月23日至12月4日
Ⅷ.家庭画像:11月23日至12月4日(续)
Ⅸ.画家的画像:12月4日至12月15日
Ⅹ.眼前的艺术:12月16日至12月19日
Ⅺ.危机降临:12月22日至12月25日
Ⅻ.余波未了:12月26日至2005年
文献说明
鸣谢

精彩书摘

  I.初到阿尔勒1888年10月23日约早晨5时的光景,天还未亮,一辆火车隆隆地驶入阿尔勒车站。一位略显疲态的旅者只身迈出了车厢。他上周日从布列塔尼(Brittany)南岸的阿凡桥(Pont-Aven)出发,经历700多英里,整整在路上颠簸了两天,从布列塔尼湿润的绿野一路迁移至罗纳河(Rh6ne)与地中海交汇的这一片平原。
  他的这段旅程从南斯(Nantes)到图尔市(Tours),途径克莱蒙特费朗(Clermont Ferrand)再到里昂(Lyon),横跨了整个法国。虽说南方的天气一向晴朗,但夜晚却也冷得够呛,此时只有5℃。旅人走出车站左拐,穿过铁轨桥,沿着街道一直走到一处广场。在他的右边是罗纳河的堤岸,而他左边的那所房子便是他要找的地方。不过此时,房子的百叶窗仍紧闭着。在广场和街道的路口,一家24小时咖啡馆的门前闪着霓虹灯牌。旅人推开门走了进去。
  从天花板垂下的几盏灯把整个房间照得亮堂堂的,一眼望去只见红色的墙和光秃秃的地板。大理石面的桌子抵着四周的墙摆着,一张台球桌放在了屋子的正中央,屋子的最里处是吧台,架子上成列着各色酒品。从大厅通往另一个房间的门上方挂着一只精美的壁钟,钟面显示现在刚过5点。
  老板看到这位新来的客人便大叫道:“啊!是你!我认出你来啦!”说话的这人名叫约瑟夫·吉诺(Joseph Ginoux),是这间年初新开业的咖啡馆的老板,刚才正与一名40多岁小有名气的先锋派艺术家聊着天。
  吉诺能一眼便认出他来是有原因的,因为即使在19世纪80年代,这位来客的打扮也是十分不入流的。况且,早些时候有人给他看过一幅肖像,并被告知要好生留意着这位将要到达阿尔勒的画中人。
  这间咖啡馆名叫车站咖啡馆,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便在这儿坐等天亮。当夜幕消逝天渐渐亮起来的时候,他便起身离开咖啡馆,走到街对面的拉马丁广场2号。现在,这栋房子的黄色外墙和绿漆木结构可以看得清晰了。高更敲了敲门,开门的是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 Gogh)。
  开门的一刹那可以说是凡·高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之一,当然也是最焦虑的时刻之一。在六个月前他刚签下租约的时候,就开始酝酿一个计划:他不想独居此处,他需要人陪伴。最先映入他脑海的人便是高更。租房当日,文森特就给他的弟弟提奥去了一封信,信中除了简单描述了这所房子外,还提出了他的这个构想:“也许,高更会愿意来南方?”最初蒙咙的想法逐渐演化成了文森特的执念。从五月底开始,他用通信的方式,花了整整五个月,使劲浑身解数精心策划,不惜百般权衡、千言蜜语、万般恳求,试图让高更来阿尔勒与他同住。同时,他还成功让提奥同意,只要高更愿意搬来拉马丁广场2号的这所黄房子,这位潦倒的画家便可在提奥那里用他的画作换取在阿尔勒的免费食宿。于是,提奥除了要担负哥哥的生活费,还要负责高更在阿尔勒的吃住开销。作为巴黎的一名艺术商,提奥·凡·高(TheovanGogh)是少数几位支持实验艺术的商人之一,这使其成为资助高更的不二人选。
  在回信中,高更接受了文森特的提议。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横生枝节让高更的阿尔勒之旅一拖再拖。两人的通信开始愈发频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似乎从去年在巴黎的几面之缘发展成了莫逆之交。两位画家开始在信中竞相讨论、交换想法,不时地给对方描述各自的最新作品。好长一段时间里,兴奋与害怕一直拉扯着文森特。兴奋的是,高更有可能在某一天出现在他的黄房子里;害怕的是,高更若此次无法成行,期望后的失望将给他莫大打击。
  不久前,当高更正式踏上他的阿尔勒之旅时,文森特又多了另一种焦虑。他担心一直居住在布列塔尼的高更到了阿尔勒后会感觉失望。从纷繁多彩的布列塔尼到宁静质朴的阿尔勒,也许,高更会觉得这里的风景不如北方的精彩,也许,高更会气愤、会暴怒、会弃他于不顾,不愿与之相伴。文森特本就脆弱的神经就被这些“也许”拉扯得愈发紧绷,他甚至觉得他就要因此而大病一场了。但是现在,高更就站在他面前。他走进来了。
  两个男人面对面地站着,显得有些局促。前不久,他们互相交换了自画像,于是各自脑海里都存着对方的样貌。高更出发之前文森特就提议互换画像,他给后者寄了一幅他的自画像——也就是之前咖啡馆老板吉诺见过的那幅。文森特便回寄了一幅到布列塔尼作为答礼。只是两幅肖像都稍有失真,并不忠实于画家本人的长相罢了。一个,是40岁的法国人,做过股票经理人,过着孤家寡人的生活。一个,是35岁的荷兰人,从事过各色行业。两人都是人到中年才拿起画笔。虽说两幅肖像都不尽写实,却真实反映了两位画家对自己模样的想象。要说他俩有什么共同之处,就得算他们对文学的狂热。真实的生活中总夹杂着书中人物的影子,因此在自画像中,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借用了小说中的人物。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聚焦于与该主题无关的其他文学、历史或艺术领域,力求详实且自然。 历史的侧影与文明的兴衰: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商贸史的深度考察 作者:阿莱斯特·麦克唐纳 出版信息: 赫尔墨斯大学出版社,2023年秋季版 页数: 688页,附彩插与地图共计48幅 导言:亚得里亚海的琥珀与黄昏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艺术的孤高与躁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最光辉、也最脆弱的商业帝国——威尼斯共和国的黄金时代末期。这是一部关于“玻璃、丝绸与黄金”的史诗,探讨的是一个依靠贸易、海洋力量与精妙外交手腕建立起来的城邦,如何在权力的天平上,从地中海的主宰,逐渐过渡到欧洲强权角力的边缘。 麦克唐纳教授,一位以其对早期现代欧洲经济结构的严谨考据而闻名的历史学家,以其标志性的、兼具文学性的叙事风格,为我们重构了那个“水晶之城”的呼吸与心跳。他通过发掘那些尘封于总督宫档案室中的航海日志、海关记录、以及私人信件,揭示了威尼斯如何在面对新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国的挑战、以及奥斯曼帝国的持续压力下,进行其精妙的“平衡术”。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终点与玻璃岛的秘密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威尼斯经济命脉的两大支柱:丝绸贸易与穆拉诺岛的玻璃制造业。 麦克唐纳详细描绘了通过黎凡特航线运抵威尼斯港的东方珍宝,如何被分解、重新定价,再转运至欧洲腹地。他引述了大量商人之间的通信,揭示了商业信贷体系的复杂运作方式,以及“海上共和国”如何利用其成熟的票据和保险制度,规避了当时的诸多金融风险。这里展现的不是浪漫的探险,而是冰冷的商业计算与严格的法律约束。 尤为精彩的是对穆拉诺岛的深入剖析。长期以来,玻璃制造的配方被视为国家机密。作者追踪了那些被严密看守的工匠们的生活轨迹,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国家严格的管制下,进行技术创新,将普通的二氧化硅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制品。书中细致对比了威尼斯“仿金”玻璃与佛罗伦萨珐琅工艺的竞争,体现了技术垄断在早期资本积累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运河上的政治博弈与“中立之舟”的困境 威尼斯共和国自诩为“中立之舟”,其外交政策是其生存的关键。第二部分将重点放在了萨巴蒂尼(Zabarella)时期(1580-1610年)的外交策略上。 作者通过分析威尼斯与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法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了共和国如何在宗教改革的巨大洪流中,保持其世俗政府的独立性。书中详细叙述了“禁令事件”(The Interdict Crisis),即教皇保罗五世对威尼斯颁布禁令,而共和国坚持捍卫其主权法律,拒绝外国干涉。这一段历史不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一场关于主权观念演进的精彩辩论,展示了法律文本如何成为抵御外部压力的盾牌。 此外,麦克唐纳教授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威尼斯军事力量的衰退。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兴起,地中海的战略地位下降。作者通过量化的数据,比较了威尼斯海军的吨位与火炮配置,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最新配置,清晰地勾勒出其在“海权转移”中的被动局面。 第三部分:知识的汇聚与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威尼斯的文化与知识界。在政治动荡和商业焦虑的背景下,威尼斯成为了印刷术和人文思想的重要避难所。 作者将重点放在了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Aldus Manutius)的遗产如何在十七世纪初延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了里亚托桥附近的那些拥挤的书店和咖啡馆(早期的“塞科拉托里”),那里聚集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们汇集于此,并非为了追求抽象的哲学,而是为了获取最新的航海图、军事工程手册和法律条文。 书中特别收录了关于帕多瓦大学(威尼斯的附庸城市,但享有学术自主权)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的早期研究片段,探讨了威尼斯政府如何资助这些科学研究,将其直接应用于军事防御和导航技术中。这种“实用主义”的知识观,是威尼斯文化区别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显著特征。 结语:从“辉煌之城”到“黄昏的堡垒” 《历史的侧影与文明的兴衰》不是一本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韧性”与“局限性”的深刻研究。麦克唐纳教授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在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中,竭力维持其独特身份的复杂社会。通过对商业细节的精确把握、对外交策略的细致梳理,以及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体察,本书为我们理解早期现代欧洲的权力结构、经济转型以及文化适应性,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细节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我必须承认,《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美感,读起来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作者对色彩、光影以及人物情感的描绘,简直如同他笔下的画作一样,充满了生命力。我能感受到凡·高笔下那奔腾的麦浪,能体会到高更眼中那深邃的热带丛林。他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将两位艺术家内心的激荡与纠葛,以一种极其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描绘他们关系从最初的融洽到后来的疏离,再到最终的决裂时,那种情感的递进和转折,处理得极其巧妙,让我全程屏息以待。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韵味。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传记作品,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是对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凡·高和高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第一段 读完《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又伴随着一丝深深的怅惘。这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两位艺术巨匠的短暂相遇,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命运画卷,细致地描绘了阿尔勒那片明媚阳光下,隐藏着躁动不安的灵魂。当我翻开扉页,便被那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和色彩所吸引,仿佛能闻到南法的薰衣草香,听到蝉鸣声声,感受到那炽热的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没有流于表面地赞颂两位大师的才华,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性格中那些脆弱、挣扎与矛盾的部分。凡·高的炽热与不安,高更的叛逆与疏离,在阿尔勒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布上,交织出令人心碎的美丽。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光线变幻的麦田,还是静谧夜晚的咖啡馆,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意义,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孕育出如此不朽的艺术,又是什么样的内心,能够承受住创作的孤独与世俗的压力。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第二段 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历史传记,而是更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小说。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置身于当时的阿尔勒,与凡·高和高更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凡·高对色彩近乎偏执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燃烧,以及他那敏感易碎的灵魂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高更,那个勇敢挣脱束缚、追逐内心自由的灵魂,他的果断与决绝,他的疏离与孤独,也同样让我动容。书中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描绘尤其精彩,那种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张力,那种因艺术理念不同而产生的碰撞,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他们为了一幅画而争论不休,为了一种色彩而激辩不已时,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眼中燃烧的火焰。而当他们的友谊走向破裂,彼此的隔阂越来越深时,那种无力感和悲伤也随之而来。这本书让我明白,天才的创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而艺术的伟大,也往往体现在它们能够触及人类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评分

第五段 在读完《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两位艺术大师在阿尔勒那段短暂而传奇的岁月,更深入地触及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挣扎与渴望。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凡·高那颗过于敏感、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心,以及高更那种对自由与艺术的坚定追求。他们的友谊,如同阿尔勒那炽热的阳光,短暂地照亮了彼此的人生,却也因性格的差异和艺术理念的不同,最终走向了各自的道路。书中对阿尔勒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及那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描绘,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我仿佛能看到凡·高在麦田里疯狂挥洒笔墨,也能想象高更在夜色中寻找灵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盛放”背后的“凋零”,以及伟大艺术的诞生,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梦想、关于人性选择的书。

评分

第三段 这本《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对艺术史的认知。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对于梦想、友情和孤独的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两位艺术家深深的同情与敬意,让我感同身受。凡·高那颗纯粹而炽热的心,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爱,却又因种种原因而屡屡受挫,这种挣扎让我心疼。而高更,那个敢于打破常规,义无反顾地走向未知的人,他的勇气与决心,又深深地激励着我。书中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仿佛我能闻到画室里颜料的气味,听到他们夜晚在咖啡馆的低语。尤其是对于阿尔勒那个短暂而耀眼的“黄色小屋”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也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到来。这本书让我思考,人生的“盛放”与“凋零”,究竟是怎样的相互关联?是追求极致的艺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吗?还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类似的辉煌与失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引发了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

评分

前人的故事总让我想一探究竟

评分

“亲爱的高更,我不是记得很清楚,昨天晚上我大概冒犯了你吧。” 早一天晚上,梵高刚刚糊里糊涂地把一杯苦艾酒倒在高更的头上。清醒过来以后,梵高后悔了。高更原谅了这位老是紧张兮兮的朋友。

评分

有一天晚上我莫名其妙的人来疯,抓着一个朋友跑到南京路的“亨得利钟表店”去撒野。已经晚上9点多了,南京路的温度至少32度,数不尽的大小脑袋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油汪汪的,右边的人流向前,左边的往后,就像一锅正炖的颠三倒四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泡。

评分

我之所以去肉锅似的南京路,完全受了一款手表的诱惑。那天我在茂名南路一家阴暗低沉的酒吧里与朋友喝酒,故事就发生了。其实上海的酒吧风格无非两个种类,一种装修典雅大方,讲究培养酒客的气质和风度;另一种成心往压抑和朦胧里打扮,叫人一钻进去就感觉委屈,不用放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也不用酒入愁肠,尚未开喝,轩尼诗还在酒杯里荡漾,扫一眼大堂就风雨如晦了,那叫一个潸然泪下,真是功夫!我要说的是我在等朋友的时候看了一本酒吧的免费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是一种彻头彻尾宣扬小资生活的刊物,主打文章是《先奢侈着满足自己》,大声疾呼年轻一代不吃不喝攒钱去买路易威登、圣罗兰、宝马和甲壳虫,说只有那样才是人生,一副败家不等天亮的嘴脸分外狰狞。最讨厌的是杂志竟然把华伦天奴和普拉达、阿玛尼并列在一起,华伦天奴在中国大陆早就成了一根烂掉根须的臭萝卜,能和纪梵希、库奇、Ferragamo同一而论吗,羞也羞死了。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本杂志,嫌它过于物质化,以后保不准培养出一代超级败家子来祸国殃民。但是我被里面一款劳力士腕表吸引住,朋友刚在门口探头探脑,就被我一把拉住直奔“亨得利”,在车上朋友颤巍巍的说:“你好歹也得给我口酒喝呀,还以为去见芙蓉姐姐呢!”

评分

价廉物美,你值提拥有!

评分

非常好看的关于凡·高与高更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价廉物美,你值提拥有!

评分

这段1888年秋天发生在阿尔的故事,包含了梵高和高更之间紧张的友情和暗中的竞争。他们所创作的那些作品,在今天我们称之为现代艺术的奠基时期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世纪以来,文森·梵高的耳朵成为西方作家和电影制作人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