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由众多一线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资深专家和设计师共同编撰完成,是目前为止第一部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进行全面介绍与分析的教材,内容丰富,叙述翔实,逻辑清晰,分析精准。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内容涵盖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内容设计、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设计与实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案例分析三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地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设计方案、设计团队、陈列设施、布展步骤、安全举措、辅助手段、经典案例一一进行讲解,针对在陈列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或者从业者循序渐进地进入陈列设计状态,快速掌握博物馆陈列设计要点和技巧,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做到有据可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内容设计
第一单元 博物馆功能与博物馆陈列展览
第一节 处于博物馆教育核心的陈列展览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出发点
第三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征
第二单元博物馆陈列展览总体设计
第一节 博物馆总体设计与国际博物馆新概念
第二节 博物馆总体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第三节 博物馆总体设计师或总体设计团队
第三单元 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的选题策划与陈列大纲
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资源的研究利用与陈列设计总体规划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选题策划
第三节 陈列大纲必须具备的要素
第四节 博物馆陈列大纲的编写
第五节 文物组合是博物馆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的精髓
第六节 拟订陈列形式艺术设计任务书、绘制陈列总布置图
第二部分 博物馆陈列的形式艺术设计与实施
第一单元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硬件要求
第三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软件要求
第二单元 博物馆陈列形式风格定位
第一节 构筑符合主题内容的、生动优美的形式风格
第二节 个性化表现手段的应用
第三节 提炼本馆特色鲜明的文物图像为风格象征
第四节 拒绝奢华设计和过度装修的浮躁之风
第三单元 博物馆陈列艺术概念设计阶段的方案汇报
第一节 概念设计阶段汇报文件的组成
第二节 概念设计方案的汇报重点
第三节 概念设计阶段的汇报注意事项
第四节 概念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
第四单元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设计的要点与步骤
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设计特点与内容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设计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方案设计
第五单元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形式美规律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形式美规律
第二节 形式美规律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第三节 中国美术设计的构成规律
第六单元 非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形式设计的特殊要求
第一节 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形式艺术设计
第二节 儿童博物馆形式设计的特定要求
第三节 自然历史类、科学技术类、造型艺术类博物馆形式设计的特定要求
第四节 博物馆临时展厅设计
……
第三部分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案例
前言/序言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是一部高校博物馆专业有关陈列工作的教材,在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编撰下问世了。本书主编、故宫博物院徐乃湘先生嘱我写篇序言,作为一名耄耋之龄的老美工要为这样一部著述写序,确实感到惶然,不知从何写起为好。不过对博物馆事业有近60年的情之所系,有此佳遇,也很高兴写些所想所感参与奉献,或许能起个引子作用。我想说的话题分三:陈列历史与理念;设计中的矛盾与平衡;设计师的学与养。陈列历史与理念
对于陈列历史,不是因为早期的史科缺失,就是后来的发展过分纷杂,若要梳理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试图从现象出发做一次朦胧的描述,且把陈列历史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一、陈列的“三位一体”时期。如果说从1682年向公众开放的具有现代博物馆特征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算起,那时的所谓陈列只是一座开放了的收藏室,既是藏品库、也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室,兼作供参观的陈列室,这从17-18世纪遗存的铜版画中可见一斑。所谓有“现代博物馆特征”可能指的就是博物馆有了陈列的教育功能,这是一种理念。
二、陈列的“标准化设计”时期。为使陈列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最根本的条件必须让观众看懂陈列,必须对展品——文物标本作精确有趣的解释,于是就有了使用陈列的辅助资料的必要,用文字图片或图解辅助实物展品展出。原来那种收藏柜式的“展柜”,已经不能适应存放辅助陈列品的需要了,改革展柜设计成了客观的迫需。恰巧20世纪20年代起欧洲设计界刮起了“包豪斯”风。包豪斯主张“艺术应面向工艺”,提出一套重视功能、技术、经济的现代派设计理念与教学思想。博物馆陈列改革受此影响,设计出了一套尺寸规格统一,线条简洁,实用、坚固又经济的标准化展柜。它以立柜(亦称墙柜)、中心柜和桌柜(亦称平柜)为主组成系列。用新式标准化设计的展柜组织陈列,使博物馆陈列从此面目一新,大大提高了陈列的教育与观赏效果。标准化设计影响巨大,影响遍及世界各大博物馆,时间延绵至今,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展柜制造商至今仍在设计生产。
三、陈列的多元理念融合设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余年以来,陈列是博物馆教育最重要的形式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博物馆陈列是教育展览设计”的概念,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对博物馆定义中置教育于收藏、研究之前,成为第一功能。20世纪70-80年代又是传播学研究大发展时期,传播学原理被引进到博物馆学研究,展示传播的效果成为设计研究的核心,历届世博会有关学术的、艺术的、技术的成功经验逐一上升为理论,深深影响到博物馆陈列设计,促使百年来博物馆陈列完成了从看物到叙事,到以信息传播为主导的华丽转身历程,使当代博物馆陈列呈现出一片光辉绚丽的景象。当代的博物馆陈列是多元理念融会贯通的设计产物,其中包括教育设计理念,信息传播理念中的系统展示理念、包装设计理念、装置理念,和博物馆体验参与的空间创造理念、演剧表现设计理念。它们是学术创新、艺术创新、技术创新综合成果的体现。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格物致知的科学普及教育与陶冶情操的美育理念,始终是博物馆陈列历史发展的核心推力,而理念的先进、科学与否则决定了陈列设计(包括内容与形式)的成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的书籍的简介,但内容不涉及该书所涵盖的任何具体主题。 --- 书名:《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展望》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张宏远,李敏]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城市文脉出版社]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例如:2024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议题,尤其聚焦于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旨在为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环境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详实的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新范式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世纪城市规划的主要演变历程,从早期对功能分区的强调,到后现代对场所精神和公共空间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韧性城市”和“生态基础设施”的新概念框架。我们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城市湿地、屋顶绿化和透水铺装)来提升城市的自然应对能力。 重点关注了社会公平性在规划中的体现。城市发展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因此,我们详细分析了“包容性规划”的原则,包括可负担住房的策略、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机制确保规划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第二部分:理论模型与技术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与技术工具相结合,展示了当代规划师如何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我们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空间统计分析、交通流量模拟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估。书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识别城市热岛效应、评估公共服务覆盖率,并预测未来的人口迁移模式。 此外,本书也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但侧重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如何服务于可持续目标。我们探讨了物联网(IoT)在能源管理、废物处理和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我们主张,技术应用必须始终与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目标紧密结合。 第三部分:交通系统与城市连接性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本部分着重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以小汽车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并大力提倡“公交导向型发展”(TOD)。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开发模式,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碳排放。 我们探讨了慢行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在城市健康和活力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多个国际先进城市的案例分析,本书提出了构建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网络和自行车道的具体设计导则。同时,针对货运物流的城市挑战,我们探讨了夜间物流、微型配送中心和绿色货运车辆整合的可行性方案。 第四部分:土地利用、住房与空间治理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土地利用政策在塑造城市结构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分析了城市边界的划定、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Boundaries)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棕地再开发(Brownfield Redevelopment),以避免无序的城市蔓延。 住房议题是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本书考察了不同尺度的住房策略,包括容积率的动态调整、社区层面的土地信托机制,以及公私合作在提供多样化住房选择中的潜力。我们强调,有效的空间治理需要灵活的法规框架和强有力的跨部门协作。 第五部分:城市更新与历史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关于如何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渐进式更新”和“适应性再利用”的规划理念。我们分析了如何在敏感的历史街区实施保护性开发,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区需求之间的和谐共存。 本书提供了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深刻见解,强调了广场、公园和街道作为城市社会交往核心节点的价值。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街道家具设计、植被配置和照明规划,来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安全性,促进市民的归属感。 结语:面向未来的规划师 本书最后总结了可持续城市规划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如去中心化、气候适应性和数字化转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深度思考,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工具和视野,以应对21世纪复杂的城市生存环境。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知识。 丰富的图表数据: 包含大量分析图、规划草图和实证数据对比。 批判性反思: 不仅介绍方法,更探讨其背后的伦理考量和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