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

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宇宽,毛翔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文化雅趣
  • 乐府诗歌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史类
  • 闲情雅趣
  • 文学史
  • 不亦乐乎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79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是父子两代音乐人历史三十多年搜集编撰而成的力作。以幽默的情怀,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近千则乐坛轶事趣闻,使我们在欢笑与泪光中得见大师们艺术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毛宇宽,音乐学家,翻译家,研究俄罗斯音乐的资深学者。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近三十年,在国内率先开设“西方弦乐艺术史”和苏联音乐史“等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苏俄音乐条目特约撰稿人。
  1982年定居香港后,继续从事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和著述。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的创会人之一,任该会常务理事,参加该会与香港大学兖州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历次国际音乐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近年著作:《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毛宇宽音乐文集(上、下)》。
  
  毛翔宇,钢琴家,美国茱莉亚学院音乐艺术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精彩书评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隽语:吃了鸡蛋不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而这本书正是把多姿多彩的母鸡呈现给久已品尝鸡蛋美味的广大听众。熟悉其作品的人读来会倍感亲切,而一般读者也都可以从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资中筠
  
  这套以西方音乐为背景的趣味性读物有着高雅的文化气质,充满幽默、机智、才情和智慧,读来兴趣盎然,爱不释手。
  ——周广仁
  
  广征博引,琳琅趣事。亦庄亦谐,多彩多姿。陶冶心灵,贴近大师。开卷难舍,义明理知。
  ——赵晓生
  
  这些精彩的趣闻故事把人们一向视为“音乐神灵”的大师们从高高在上的神龛里引到了我们身边,使我们能够就近一窥他们心灵的深处。
  ——郑小瑛
  
  没有说教,没有八股,没有高深宏论,只有令人开怀的轻松幽默和引人入胜的乐苑佳话。莞尔一笑之余,更引发深思和感悟。
  ——朱小玫

目录

序李德伦13

宇宽的话14

庄重沉稳锪意志

幽默诙谐不让人

巴赫实话实说19

不朽的姓氏与赋格曲20

求知若渴20

“大海”蓄百川21

一个不循规蹈矩的年轻人23

该出手时就出手23

犯规只为红颜一笑24

为了“追星”延期居留25

不娶“剩女”优差无缘25

琴艺无敌虚怀若谷26

古今同命才子无财28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29

爱小号的孩子

马路合唱团

亨德尔因纽扣得救30

亨德尔的乐思31

轮流坐庄公平交易32

牙尖嘴利“横”德尔32

贝多芬的英雄主题33

《欢乐颂》的来龙去脉35

神力与人力37

贝多芬的玩笑作品37

《皇帝协奏曲》首开先河的华彩段38

克莱采尔不识好歹40

八龄童贝多芬的演出海报41

钢琴家贝多芬和他的对手们41

令人望而生畏的奏鸣曲42

堪称序曲迷43

久违的原因43

格鲁克无奈搞噱头44

知音的谑语44

有财不等于有才45

无所遁形45

何处觅乐思46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46

倒霉

天外来书

舒曼口技平平47

皇帝有眼不识泰山47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48

第一声春雷48

伟大预言49

舒曼格言50

瓦格纳与舒曼性格各异莫奈何51

瓦格纳成为巴黎的笑柄52

哪里来的怪听众53

冒牌乐迷露怯53

瓦格纳真“不靠谱”54

“蠢驴们”的困难大师全都体谅54

综合实力54

鬼影幢幢55

罗恩格林错失航班55

难得一见的跑马灯56

意外的笑剧56

罗西尼眼中的瓦格纳57

不喜欢的那部分57

勃拉姆斯挑起友善的唇枪舌剑58

酒的品级60

最不愿见到的人60

考考邮递员60

答非所问坚守原则61

毫发无损61

“吝啬鬼”62

受害者和嫌疑犯62

韦伯——歌剧天才63

贝多芬一语双关逗韦伯63

《自由射手》激起狂热64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64

“课”杂费

歪释清唱剧

亨德米特玩乐大过天65

创纪录的快手作曲家—65

“乐”趣杂锦之一 67

假抱怨真自豪68

回敬68

小女儿与赋格曲68

莱比锡乐迷“新闻”娱乐两不误69

大惊小怪以至胡作非为69

即兴演奏艺术点滴谈70

有趣的历史风尚71

“名歌手”一鳞半爪73

通灵出奇迹75

请君神游奥地利

天籁之声暖心脾

海顿也曾是“丑小鸭”78

寓庄于谐的卡农曲78

海顿靠“魔戒”作曲79

笑评海顿四重奏79

海顿交响曲标题的小掌故80

买一送二促销失败81

小小一曲真牛气82

鱼与牛皆吾所欲也83

寓于谑评中的赞美83

提前追悼84

旋律被强占84

莫扎特和神秘的黑衣人86

插笔一叙萨利耶里89

天才的交谈89

贵在自知之明90

小莫扎特要娶公主为妻90

到底是谁的知音91

以曲相助91

莫扎特戏作92

莫扎特的后人94

父子争雄华尔兹王国跨入新纪元95

《蓝色多瑙河》死里逃生96

同行相“妒”96

多少人倾倒在

《美酒、女人和歌曲》之下97

隆隋厚意97

美式狂热98

独此一家的赞美诗99

爱到死99

亏心之作99

遗产取决于枪法100

对鞋的独特要求100

舒伯特凄苦一生光辉永恒 101

贝多芬忠诚的追随者102

舒伯特的墓志铭102

舒伯特的爱和泪 103

糊涂爸爸104

最佳画作104

躲债妙招105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05

走运

抄袭妙法不灵

莱哈尔虚惊一场106

《风流寡妇》根本不是音乐 108

谁更“风流”109

谁是受害者110

逻辑推理110

收生标准110

手下留情111

恰到好处111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11

气象逻辑

免开尊口为妙

马勒的保守耳朵 112

千人交响曲112

临别赠礼113

“金口玉言”也枉然113

“乐”趣杂锦之二115

可敬的盲人女作曲家116

维瓦尔第的微观速度117

最最最强音和最最最弱音 118

标准音小叙119

莎士比亚和“音乐”的恋情119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22

明察秋毫一听众

机关算尽太聪明

指手画脚的艺术大师123

托斯卡尼尼凭记忆解围 124

好记性再度解围 124

因艺废食125

独特的谦虚125

绝不会再弹错音了 125

怎能徒有虚名 126

托斯卡尼尼造反有理126

拥护民主主张独裁128

贻笑大方130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30

电贺

资格认证

尼基什神机妙算功亏一篑131

别出心裁的致敬132

“赤手空拳”的斯托科夫斯基 133

廉价美食的背后134

奇迹134

V.苏克妙解音乐悲剧 135

殊途同归 135

瓦尔特遇到坐不安席的观众 136

特技还是洋相137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38

“行家里手”看错戏

择偶底线

……

小提琴 多少人为你心醉神迷

大提琴 深沉幽婉慰我心

乐器异趣集锦

“乐”趣杂锦之三

前言/序言


卷二:乐苑雅趣逸史 引言: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然雅趣与逸闻,总能在历史的缝隙中留下斑驳而迷人的印记。本书为《不亦乐乎集》的第二卷,承接前卷之余绪,深入探赜那些鲜为人知、或被忽略的文化角落与风雅片段。我们不求描摹宏大的历史叙事,只专注于那些构成生活肌理、展现士人心性与市井百态的“小趣味”与“逸闻事”。此卷聚焦于“乐苑”二字,试图从园林雅集、戏曲演艺、乃至文人间的嬉笑怒骂中,探寻古人如何于日常琐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审美的满足,记录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雅致与放诞。 第一章:曲水流觞的兴衰:园林中的社交艺术 本章细致考辨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在私家园林中举行的各类雅集活动。不同于宫廷的刻板礼仪,园林中的聚会更强调“天然去雕饰”的氛围。 一、觞政的演变与失序: 追溯“曲水流觞”的起源,从兰亭的挥毫泼墨,到后世的流于形式。重点分析了唐代“酒令”的繁复化,以及宋代市民阶层在私家园林(如瘦西湖的雏形)中对游乐活动的模仿与创新。我们通过挖掘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重现了文人饮酒时的即兴诗作、猜谜游戏,以及如何利用园林地形(如假山、水榭)来设计游戏场景的细节。例如,对某一著名士大夫“醉卧花荫,命仆人以花瓣作画”的逸事的考证,揭示了彼时文人对“真性情”的推崇。 二、园林中的“审美陷阱”: 探讨了园林设计如何反作用于雅集的气氛。过于精巧的布局反而可能扼杀即兴的乐趣。对比江南园林的曲折含蓄与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分析不同风格的园林如何影响参与者的诗酒酬唱的基调。本章特别收录了几则关于园林中“怪石丑木”的收藏轶事,展示了文人对“残缺之美”的偏爱,以及为了一块怪石而引发的文人间的激烈争论。 三、雅集的幕后:仆役与伶人的角色: 雅集之乐,并非仅靠主人与宾客。本章将焦点投向了服务者。详细描述了宋代专业“点茶师”与“香道师”如何在宴会上展现他们的技艺,以及戏班子在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根据主人的情绪即兴编排小段,为沉闷的清谈增添色彩。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被展示的才华”如何成为主人社交资本的一部分。 第二章:梨园春秋:被遗忘的民间戏曲与傀儡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往往集中于宫廷与大戏班,但真正渗透到市井生活中的,是更为灵活多变的民间小戏。本章深入民间艺术的土壤,探究其生命力。 一、宋杂剧的“快餐化”倾向: 分析了宋代城市中流行的“瓦舍勾栏”里的短篇杂剧。这些剧目节奏快、情节直白,多取材于时事笑话或民间传说。我们通过分析残存的“说唱词”片段,重构了当时观众对特定演员或剧目的反应模式——比如某一丑角的夸张动作如何引发满堂喝彩,以及为何某些题材(如讽刺贪官)总是经久不衰。 二、傀儡戏的哲学深度: 傀儡戏,尤其是皮影戏和木偶戏,常被视为“小技”。然而,本章论证了傀儡戏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内涵。探讨了“线与人”的关系,许多戏班会将人偶的挣扎与命运的不可抗力联系起来,这在民间具有强大的共鸣力。收录了关于某一著名木偶艺人,如何通过操控一个“断臂人偶”来表达对战争苦难的控诉的传闻,展现了其超越娱乐性的社会功能。 三、雅部与俗部的边界消融: 记录了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的戏曲大家是如何从市井小调中汲取灵感,并将其“提纯”后带入更高级的场合的案例。探讨了“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追求更广阔的受众而相互渗透的过程。 第三章:文人的消遣与“反常识”的乐趣 雅趣并非总是风雅端庄的。本卷的后半部分,重点关注文人在特定压力下或放松状态下表现出的“反常”趣味,这些才是他们卸下伪装后的真实面貌。 一、藏书癖与“未竟之作”的哲学: 许多文人对书籍的痴迷超越了阅读本身,达到了“收藏”的层面。本章记录了几位著名藏书家为求得一册孤本所采取的奇特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假契约诱骗、甚至与地方官员进行某种“物物交换”。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他们对“未完成之作”的态度。许多文人偏爱那些残卷断简,认为这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这与他们对稳定秩序的反感不无关系。 二、斗虫与观赏艺术的转化: 斗蟋蟀、斗蟋蟀、斗蟋蟀等看似粗鄙的活动,在宋代和清代初期,被赋予了精细的鉴赏标准。本章详述了如何区分不同产地蟋蟀的“音色”与“力道”,以及如何根据蟋蟀的甲壳颜色来判断其品格。这不仅仅是赌博,更是一种对自然细节的极致观察,并由此催生出描述斗虫的“斗谱”文学。 三、日常中的“文字游戏”: 探讨了文人如何在日常书信、便条中使用复杂的隐语、谐音梗和典故来互相调侃。这些游戏的门槛极高,外人难以窥破。例如,如何用“烹茶之水未至”来暗指某人迟到或失约,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组合字来评价一位同僚的为人。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中,寻求自我认同和私密交流的方式。 结语: 《乐苑雅趣逸史(2)》试图拼凑的,是一幅由无数小小的“乐子”构成的历史画卷。这些逸闻并非历史的注脚,而是支撑起士人与平民精神世界的基石。它们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之下,人类对美的追求、对快乐的汲取,总是会找到最富创造性的出路。乐苑的趣味,恰恰在于其“不亦乐乎”的本真与鲜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名字《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并没有太大的概念,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史书,没想到打开之后,却被它所展现出的别样风情深深吸引。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窗口,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些风雅之士的生活点滴,那些被历史长河淘洗后依然闪耀着光芒的雅事趣闻。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叙事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的趣味性。他没有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将那些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服饰的纹样,器物的摆设,甚至是人物微妙的面部表情,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般。读这本书,我不再是单纯的读者,而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旁观者,一个同道中人。我跟着他们品茗论道,赏花赋诗,体验着那份不被打扰的闲适与雅趣。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沉浸,以至于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味其中的意境,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洗礼。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溯与致敬。

评分

终于又等到“乐苑雅趣逸史”系列的续作了,真是让人激动不已!上一本《不亦乐乎集》(一)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些文字仿佛带着一股清风,吹散了日常的尘埃,让我沉浸在一种别样的雅致之中。这次的第二部,我带着满心的期待翻开,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人生的感悟。作者笔下的那些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通过细腻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闻到他们手中茶盏的清香,听到他们谈笑风生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笔尖流淌出的智慧与情趣。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解读,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韵味,在作者的笔下又重新焕发了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知心好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失意时给予慰藉。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身边的一切。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又能让我感受到古人生活智慧的书籍。《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这本书并非那种堆砌史料、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极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作者的笔触如同溪流般自然流畅,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轶事,一件件发生在“乐苑”的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亲眼目睹那些风流人物的才情,亲耳聆听他们的妙语连珠。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描绘,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例如某位名士是如何在寒冬里品尝梅花酒,又或者某位才女是如何在月光下抚琴吟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雅致的生活场景。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属于自己的“不亦乐乎”。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故事的讲述,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份精神力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不亦乐乎”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享受当下的豁达,而《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这本书,恰恰将这种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雅趣”并非遥不可及,它隐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有心人去发掘。这本书,就是那位善于发掘的匠人。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才华横溢、情趣盎然的文人们,是如何将生活过得如此生动有趣。他们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墨客,更是生活的艺术家。从他们对于一花一木的欣赏,到对一盏茶的品味,再到对一句诗的推敲,都透露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不必拘泥于世俗的喧嚣,也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乐苑”。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将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如同发生在昨日一般鲜活。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体验他们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这本书不愧为“雅趣逸史”,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关于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记载。当我在书店看到《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2)》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精彩的一本书之一。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将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一一唤醒。书中描绘的场景,从古色古香的书斋,到清幽雅致的园林,再到热闹非凡的市井,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我被书中那些人物的才情所折服,也为他们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他们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懂得在平淡的日子里发现诗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赏玩,更是一种融入骨血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那些历史典故和文化常识,它们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饱满,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感悟,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

评分

稀里糊涂自投罗网125

评分

舞文弄墨亦为高手71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初尝入世苦酒19

评分

天差地别的贬与褒111

评分

令李斯特寒心的斯卡拉歌剧院 160

评分

挖空心思的感伤主义92

评分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险成废品 86

评分

不速之客成剧中角色54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