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殿生准备了十年,完成个人81000公里徒步之旅,打破了徒步行走世界记录,在目前流行的徒步圈里享有盛誉。他的本书《十年徒步》推出后,受到读者朋友的大力追捧,这本书是他的又一力作,讲述了他31天穿越罗布泊的经历。
罗布泊,曾经的湖泊,如今的荒漠,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之一。这里极端干燥,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每年沙暴时间长达五个月。虽不能说寸草不生,但在这泛着死气的罗布荒原,能顽强的存活下来的生命是极少的。食物与水成了此次穿越的关键因素,而雷殿生在其中遇到的诡异经历也是不能不提的,在余纯顺墓边的惊魂一夜,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不得不说,罗布泊包含了太多太多,有些我们可以做出科学的解释,有些却不能。那么就赶快翻开本书,让您饱览雄伟壮丽的雅丹地貌,纵情罗布荒原!
徒步勇士雷殿生31天成功穿越罗布泊!千百年来,“死亡之海”罗布泊都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险家前来探秘。勇士雷殿生用自己的双脚,实现了人类孤身一人徒步穿越罗布泊零的突破,也为自己十年徒步的苦行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短短31天,却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在余纯顺墓前度过惊魂一夜、多次与后援失去联系、遭遇沙漠风暴、睡在“魔鬼”怀里、与狼同行、生吞蛇肉、饱受沙漠综合症折磨、病卧戈壁滩……看雷殿生如何在忍饥挨饿状态下踽踽独行,挑战自我极限;如何在自掘“坟墓”后,走出绝地;如何化解罗布泊的诡秘现象,死里逃生。
雷殿生,男,1963年生,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
1987年,邮政发行的徐霞客邮票,让他萌生了成为一名徒步旅行家的梦想,1989年,与“当代徒步旅行家”余纯顺的不期而遇,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1989-1998年,他精心准备,蓄势待发;1998年10月-2008年11月,他步履不辍,成就梦想。
两个十年,一种人生。
2004年,他被评为首届“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2007年,被评为首届“十大徒步人物”;2008年,成为 “感动龙江十大人物”、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荣膺“建国六十周年龙江英才”。
“我只是匆匆行走的一个过客,追寻着一个梦”,他却对自己奇迹般的徒步生涯如此轻描淡写。
“也许,我这辈子就算做成了这一件事也好。”正是他的执着和坚持铸就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第1 天:西出阳关
第2 天:汉长城“书简”
第3 天:断乳的母亲河
第4 天:睡在魔鬼的怀里
第5 天:若羌淘金人
第6 天:顽人·顽草·顽石
第7 天:保护区的生命迹象
第8 天:与狼同行
第9 天:硬蜱·红柳·盐壳地
第10 天:寻找彭加木
第11 天:再寻彭加木
第12 天:悲喜野驼湾
第13 天:“大耳垂”之困
第14 天:惊悚51 小时
第15 天:洛瓦寨稗史
第16 天:苍凉涸泽
第17 天:最后一桶金
第18 天:惊魂余纯顺墓
第19 天:壮士的桥头堡
第20 天:芦荡之殇
第21 天:奇妙的罗布人文
第22 天:梦圆楼兰
第23 天:东方的“庞贝”
第24 天:孔雀河往事
第25 天: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第26 天:胡杨的葬礼
第27 天:太阳墓密码
第28 天:走向死亡殿堂
第29 天:沙丘冷月
第30 天:最后的冲刺
第31 天:横跨1100 公里
尾声:激情罗布村寨
墓边的梦
没人敢独自夜宿这里, 据说这里经常出现怪异的现象。我却不怕,我曾在彭加木失踪地睡过两个夜晚,那里十分安宁。夜里,我正在帐篷里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似乎有一块黑乎乎的、像方巾一样的东西捂住了我的嘴,让我喘不上气来。我拼命摇晃着头,猛地喊出了声,一下子坐了起来。我瞪大眼睛,喘着粗气,心脏怦怦地剧烈跳动着,额头上都沁出了汗珠。定了定心神,打开头灯,帐篷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发现帐篷的拉链有一段没有拉上,看出去,30米外的余纯顺墓前仿佛有个黑影在晃动。我不敢再睡了,就坐起来听外边的声响。可什么声音也没有,静得不能再静了。那黑乎乎的东西是何物?和黑影是一个东西吗?我想着想着,渐渐地迷糊了,似睡非睡。突然,我好像被人用力地推了一下,又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凄凉而哀怨的声音,时断时续,有三四次,每次大约一分钟左右。那一刻我睡意全无,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手握长刀,一直在帐篷里坐到天亮。记得那年在大兴安岭,余纯顺是何等的洒脱:长长的胡须,红而发亮的脸膛,说话坦率、流畅,富有激情。他简单地向我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情世界,自己的向往,毫不遮掩,毫不做作,率真得像个大孩子。我喜欢且仰慕他的风格。这样的人若进入一个陌生的圈子里,很快就会成为众人的领袖。天还很黑,我得和他聊聊。我自说自话,从图强林场说起,说自己徒步十年里的有趣故事,说这次徒步罗布荒原的计划。我说:“余大哥啊,你得保护兄弟睡觉。明天开始,我要重走您走过的路,走完您没有走完的路。”这时,仿佛从东北方向又传来了悲凉的歌声,隐隐约约,如泣如诉,催我入睡。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余纯顺的英灵不散!
……
《31天穿越罗布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极致”的视觉和心灵盛宴。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罗布泊的认知,大多是新闻报道中关于科考和探险的零散信息,充满了神秘、未知和一丝危险的色彩,感觉它是一个与我生活相去甚远的地方。 然而,随着我一页页地翻阅,我发现这本书所呈现的,远不止是简单的地理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细致入微地记录了这次穿越的全过程。从出发前的周密计划,到途中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再到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策略,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团队高度的专业性和协作精神。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向着目标迈进。 书中对罗布泊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那些关于茫茫戈壁的苍凉壮阔,关于风沙肆虐的无情,以及关于稀疏却顽强的生命,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那种炙烤大地的烈日,能想象到夜晚滴水成冰的寒冷,也能体会到身处无垠荒漠中的渺小与孤独。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述探险经历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罗布泊历史变迁和文化渊源的内容。那些关于古代楼兰古国的传说,关于水系变迁的痕迹,以及关于这片土地曾经的繁荣与如今的荒芜,都为这次穿越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它让我明白,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其实承载着丰富的过往和无尽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关于探险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意志力、探索精神和对自然敬畏的深刻体现。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条件下,人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罗布泊,在我的心中,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故事、也充满人生启示的符号。
评分《31天穿越罗布泊》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名字里的“穿越”和“罗布泊”几个字吸引的。毕竟,“罗布泊”这个词自带一种神秘而又充满危险的光环,总让人联想到荒凉、绝望,还有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的传说。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惊险刺激的探险记,充满了各种生死瞬间的描写,类似那种让你读得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硬核冒险小说。 然而,真正翻开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格局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现那些戏剧性的场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这次穿越前的准备工作。从人员的选拔,到车辆的改装,再到物资的打包,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极其详尽。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根据罗布泊严酷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来设计合理的行程和应急预案的。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探险,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科学的规划和充足的准备才是成功的基石。 书中对于罗布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描绘也非常生动。那些关于风沙、温差、以及潜在的危险,通过作者的文字,仿佛就呈现在眼前。我能感受到那种干燥空气中带着颗粒的触感,能想象到夜晚极低的温度,以及白天烈日灼烤下的酷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敢于挑战它的探险家们。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绘行程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关于罗布泊历史和地理变迁的知识。那些关于古代楼兰古国、关于季节性河流的消失、关于这片土地曾经的繁盛与如今的荒芜,都在作者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与历史的探寻。我开始意识到,罗布泊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承载了太多故事和秘密。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次穿越罗布泊,绝非一场简单的体能竞赛,而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对自然敬畏、对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能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反思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探险的好奇,更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探索的思考。
评分《31天穿越罗布泊》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远方”的重量,以及“穿越”的意义。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罗布泊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是地图上的一片空白,是新闻里偶尔出现的关于科考和探险的寥寥数语。它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极致的、遥不可及的象征。 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扎实、极其真实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作者的叙述,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充满了细节和考量。从出发前对每一次物资补给的精确计算,到穿越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时冷静的判断和果断的执行,无不展现出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烈日下,克服身体的极限,坚持向前;如何在夜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依靠微弱的星光和经验辨别方向。 书中对于罗布泊的自然环境的刻画,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连绵起伏的沙丘,那些被风蚀得千奇百怪的岩石,以及那些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下来的植物,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戈壁的呼啸声,能感受到脚下沙粒的松软,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息。这种身临其境的描绘,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感官上的体验。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记录这次穿越经历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关于罗布泊的历史文化信息。那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遗迹,关于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文明,以及关于这片土地如何逐渐走向干涸和荒凉的演变过程,都让这次穿越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荒漠,并非亘古如此,它曾经也拥有过辉煌的过去。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探险的认知,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一种深刻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人类所能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这种力量,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更是为了拓展认知的边界,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罗布泊,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挑战、也充满启示的符号。
评分《31天穿越罗布泊》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最能“刷新三观”的一本!老实说,我平常对探险类的书籍接触不多,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危险和离奇的情节。我对罗布泊的印象,也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干旱、荒凉、死亡之海”这样的标签,觉得那是个绝对不该轻易涉足的地方。 但是,这本书的开头,却以一种异常朴实却又极其吸引人的方式,慢慢铺展开来。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惊险刺激的事件,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细致地描写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从人员的选拔标准、体能训练的要求,到车辆的改装、通讯设备的调试,再到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惊叹于这次穿越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团队为了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开始被书中对罗布泊自然环境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时而平坦如镜的戈壁,时而危机四伏的流沙,时而直插云霄的雅丹地貌。那些关于日出日落时分的壮丽景色,关于星空下的孤寂与浩渺,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在记录探险过程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作者在穿越途中,会根据遇到的地貌或遗迹,穿插讲述关于古楼兰的传说、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关于这片土地如何从曾经的“西海”变成如今的“死亡之海”的变迁。这使得这次穿越,不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印记。 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满足了对探险故事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挑战”和“勇气”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潜能是多么的巨大,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是多么的不可或缺。罗布泊,在我的脑海里,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充满危险的名字,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挑战、也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存在。
评分这本《31天穿越罗布泊》真的让我惊叹于人类的毅力与智慧!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关于罗布泊的印象,大多停留于“死亡之海”、“大漠孤烟”这样的文字描述,充满了神秘与危险,却也因此显得有些遥不可及,甚至带有些许猎奇的色彩。然而,当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中,跟随作者的脚步,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挑战极限的勇气。 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是娓娓道来,从出发前的周密准备、物资的精挑细选,到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与互助,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件装备,计算着每一滴水的消耗,以及在出发前那份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的心情。书中对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的描述也十分到位,让人能够理解在这片极端环境下,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考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次穿越描绘成一场纯粹的“征服自然”的壮举。相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探索。他们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探险家和古代文明,又为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挖掘,让这次穿越不再仅仅是一次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一次与历史、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从那些详实的文字中,我不仅看到了广袤的沙漠、险峻的地形,更看到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他们脸上的汗水,眼中的坚定,以及在面对绝望时相互传递的温暖。这种人性的光辉,在这片荒芜之地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踏足这片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是对未知的渴望?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还是对古老文明的追寻?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许多思考的空间。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探险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勇气、坚持、团队合作以及对生命深刻理解的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是否也能拿出这样的勇气和决心?罗布泊的广阔与苍凉,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成为了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超越平庸、追求极致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很好,闲来无事看看,感觉身临其境了。质量很好。
评分漫威、DC、漫画,收藏收藏
评分京东不错 发货快 服务好 支持京东
评分书挺好的,价格便宜,写的很好的,送货很快
评分不错,挺好用的,很满意
评分之前在网上看了一段,作者牛人!
评分感觉不是正版,纸质一般,和买的信念那本差远了,凑合看
评分很不错的图书哦,正在看了
评分京东速度就是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