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斕閱讀·外研社英漢雙語百科書係:死海古捲概說 [THE DEAD SEA SCROLLS]

斑斕閱讀·外研社英漢雙語百科書係:死海古捲概說 [THE DEAD SEA SCROLL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TIMOTHY H.LIM 著
圖書標籤:
  • 死海古捲
  • 曆史
  • 宗教
  • 考古學
  • 猶太教
  • 基督教
  • 古文字學
  • 雙語
  • 科普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311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63839
品牌:外研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斑斕閱讀·外研社英漢雙語百科書係典藏版
外文名稱:THE DEAD SEA SCROLL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為20世紀全球最驚人、最激動人心的一大發現,死海古捲自發現之日起就成瞭一個傳奇,一個難解的謎。但死海古捲究竟講瞭些什麼?是怎麼發現的?它是什麼樣的抄本?抄寫人是誰?抄寫於何時?它對《聖經》的理解有什麼影響?它和猶太教、基督教又是什麼關係?《斑斕閱讀·外研社英漢雙語百科書係:死海古捲概說》作者深入種種迷霧背後,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從考古研究、古文書學、文本考證、文獻學、語言學和古代聖經注解等角度娓娓道來,解答瞭有關死海古捲的諸多問題,還原瞭曆史的本來麵目,有助於讀者全麵認識死海古捲。

作者簡介

提摩太·H.林,愛丁堡大學《希伯來聖經》和第二聖殿猶太教教授。他是公認的死海古捲研究專傢,古捲國際編輯團隊成員,參與編輯製作瞭古捲文本的主要版本。他還編輯瞭《死海古捲電子參考圖書館》的第一捲,編輯和撰寫瞭多部著作,其中包括《庫姆蘭注釋與保羅書信中的聖經》(1997)、《曆史語境中的死海古俊》(2000)和《排捨瑞姆》(2002)。

目錄

圖目

第一章  作為文化標誌的死海古捲

第二章  考古遺址與山洞

第三章  古捲與殘片

第四章  理解《希伯來聖經》的新信息

第五章  誰之古捲?

第六章  來自庫姆蘭圖書館的文字作品

第七章  曆史語境中的庫姆蘭一艾賽尼宗團

第八章  庫姆蘭宗團

第九章  庫姆蘭宗團的宗教信仰

第十章  古捲與早期基督教

第十一章  最偉大的抄本發現

附錄  迄今未知的文本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2013年,齣版《大唐李白》係列首部麯《少年遊》, 融曆史、傳記、小說、詩論於一體,可謂其現代小說技藝與古典文化素養之集大成作品。

評分

  2004年11月21日的《獨立報》發錶一文,其大字標題是《阿富汗想從英國要迴“佛教的死海古捲”》。文章係尼剋·麥歐所寫,稱阿富汗文化信息部部長薩伊德·拉尼博士意欲使喀布爾博物館流失的收藏品完璧歸趙,將正式請求英國政府歸還佉盧文經捲。

評分

印刷清楚就是內容有點少瞭

評分

《解讀柏拉圖》內容簡介:沒有一位哲人像柏拉圖那樣關注嚴格的哲學思考也沒有一位哲人能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吸引讀者加入哲學對話柏拉圖其人其書兩韆多年來被人們不斷解讀.大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讀柏拉圖》以廣博的視野權威的眼光、平實的語言介紹瞭柏拉圖的復雜思想和多方麵的天纔創見.展示瞭柏托圖研究的最新成果.凸現瞭柏拉圖哲學的現代關懷。

評分

評分

《解讀柏拉圖》內容簡介:沒有一位哲人像柏拉圖那樣關注嚴格的哲學思考也沒有一位哲人能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吸引讀者加入哲學對話柏拉圖其人其書兩韆多年來被人們不斷解讀.大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讀柏拉圖》以廣博的視野權威的眼光、平實的語言介紹瞭柏拉圖的復雜思想和多方麵的天纔創見.展示瞭柏托圖研究的最新成果.凸現瞭柏拉圖哲學的現代關懷。

評分

兒子想看,他在研究寶藏。

評分

  汝之美味,吾之毒藥 社會認知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在整個心理學領域方興未艾。簡而言之,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旨在闡述情緒性與社會性體驗與行為的心理與神經基礎。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之一便是人類的情緒。本書作者蕾切爾·赫茲女士正是選取瞭人類情緒中,最為復雜的情緒之一——厭惡——來闡述這一情緒體驗及其産生的行為背後的心理與大腦神經機製。本書深入淺齣地嚮人們揭示瞭“厭惡”這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緒背後的故事。此外,本書作者將主題從情緒本身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發展中進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厭惡”這一獨特視角,闡明瞭對“先天與後天”這一由來已久的心理學辯題的看法,使得讀者在深入理解“厭惡”心理學之餘,對於心理學乃至神經科學能有更加宏觀的認識。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書中涵蓋主題之廣,幾乎涵蓋瞭與厭惡相關的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與道德,讓讀者深入徹底地瞭解“厭惡”,使人讀起來有暢快淋灕之感。此外,作者援引瞭大量的案例以及實證性研究,使得本書既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帶戲謔的行文風格,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心理學以及神經研究妙趣橫生、引人人勝。  我們獲得關於某種事物的態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學習。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後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化遺傳習得何種食物為惡心。“有什麼吃什麼”,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強,是因為它們往往來自於當地的同一植物群、動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製作韓國泡菜所用的微生物與製作洛剋福羊乾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對食物的定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我們用食物對敵友進行區彆,並以食物作為種族分界的標準:“我吃這樣的東西,而你不吃;我來自這裏,你來自彆的地方。”由此,我們不僅從文化中習得食物的含義,食物也同樣可以劃分文化之間的邊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