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指定!正版!
《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
9册已到货!
16点前拍下当天发货!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 |
| 作者: | 由国家行政学院多名教授参与编写 |
| 市场价: | 498元 |
| ISBN号: | 9787300212937+9787300212951+9787300212937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6-16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5-06-16 | 印次:1 | 字数: |
《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是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的重大课题科研成果。该课题在教育阶段,以“传统文化应用研究”为课题方向,完成了国内套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学文化标准化教材,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与当代行政管理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融合,为提升各级行政机构的执政思想、强化决策能力、创新执行策略、扩大用人视野,和融入德性思维等各方面,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策略指导。
| 书 名 | 书 号 | 出版日期 | 价 格 |
| 天人之道 | 978-7-300-21293-7 | 2015-06 | ¥49.00 |
| 治兵之道 | 978-7-300-21301-9 | 2015-07 | ¥57.00 |
| 修身之道 | 978-7-300-21295-1 | 2015-07 | ¥48.00 |
| 应急之道 | 978-7-300-21294-4 | 2015-07 | ¥49.00 |
| 执法之道 | 978-7-300-21296-8 | 2015-07 | ¥56.00 |
| 谋略之道 | 978-7-300-21300-2 | 2015-07 | ¥69.00 |
| 用人之道 | 978-7-300-21299-9 | 2015-07 | ¥58.00 |
| 处世之道 | 978-7-300-21298-2 | 2015-07 | ¥66.00 |
| 治国之道 | 978-7-300-21297-5 | 2015-07 | ¥46.00 |
|
|
《天人之道》
“天人之道”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天人合一”“天人相天”“天人感应”“天人交相胜”“究天人之际”都是其中的说法。
在的生态视角下,这一命题涉及人和时空、环境、生物、灾变之间的关系,也关涉古人处理这些关系的理念和智慧、得失和成败。国人以天人关系为思想框架的理论有望弥补西学的一些盲点。人类面临相当复杂艰难的环境问题,天人之道的框架也许更适宜解决一些人和自然的矛盾,至少能提供一种不同于西学的视角。
《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养身心,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这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要担当起执政为民、兴党兴国重任,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事关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做官先做人,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应急之道》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又一次迎来了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而安全则是为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主题。
在公共安全领域,频发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的事故灾难、复杂难控的卫生事件等,都给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应对挑战、做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离不开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离不开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好做法,更离不开学习、遵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生存智慧。
《用人之道》
从管理文化上讲,用人之道是一门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发掘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艺术。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用人之道”,记载在众多经史子籍的文献当中。这些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经验,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长期治国理政的用人实践中总结、积累、思考、归纳得来的,吸收与借鉴传统用人之道的理论精华,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与帮助,一方面能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这对当代来说,无疑是提高领导决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执法之道》
古代的“执法”,基本等同于现代的“司法”。在古代,地方司法与行政合二为一,地方行政长官实际也就是司法长官,专门的执法部门只有在中央机构中才存在。缘于此,教材基本以“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理解古代“执法”,并对古代执法的目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原则、执法程序、执法方式和执法责任七个方面的有关论述进行了细致搜索,并形成教材的体例和结构。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自2006年起,先后承担着“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国学专项研究课题、“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且于2016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的课程教材研发基地,开展多学段专业教材研发工作。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落实“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国家软实力”的中央精神,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社区教育等阶段,以及海外汉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课程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根本问题。其研究目标为“中小学有课程,大学有专业,培训有内容,社区教育有模式,海外传播有基地。”
一直以来,我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但苦于资料分散,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当我偶然得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全9册)”时,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光是这书名,就足以显露出其内容的严谨与权威。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其精美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封面设计素雅而不失大气,书名采用烫金工艺,显得十分庄重。我初步翻阅了一下,感觉到这套书的编纂者在内容上必然是经过了精心筛选和编排,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而深入的国学知识体系。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从这套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寄予厚望,相信它能够引领我更好地走进国学的殿堂。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和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典雅的配色,书名采用了醒目的金色字体,整体散发着一种古典而现代的韵味。我非常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页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虽然我还没有时间深入研读每一本书,但从目录和前言的初步浏览来看,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重要方面,包括哲学思想、历史典籍、文学艺术等等。这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更广阔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
评分在众多关于国学的书籍中,这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无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其出版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就足以看出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特别喜欢这套书的整体设计,封面简洁大气,配色雅致,书名采用烫金工艺,显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品位。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文化的沉淀。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系统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普及,更是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零散的了解不够系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市面上关于国学的入门读物倒是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艰深晦涩,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片面,难以触及核心。偶然得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这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我便好奇地入手了一套。从外观上看,这套书的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大气,封面的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烫金的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传递出一种庄重与权威感。我初步翻阅了一下,感觉编纂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有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又不乏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的探讨,这种学术的深度与实践的结合,让我看到了这套教材的独特之处。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素雅的宣纸质感,烫金的书名显得格外庄重,摆在书架上,立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书口的处理,平滑细腻,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拿到这套书时,我正为单位组织的一次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寻找合适的读物,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我几乎翻遍了市面上所有相关的教材和普及读物,直到看到这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我便知道,我寻觅已久的目标终于出现了。整套书九册,内容涵盖之广,足以让人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选材的权威性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会成为我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