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

国学知识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洪杰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儿童读物
  • 科普读物
  • 趣味学习
  • 知识普及
  • 全彩图鉴
  • 益智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5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68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440
字数:7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全面:知识丰富全书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等九个篇章,涵盖职官制度、伦理道德、文体流派、语言文字、建筑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图片精美:设计独特近百幅精美插图,包括名人画像、历代名画、历史遗迹等,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在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使其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理想读本:最佳藏书全新的视角、简明的体例、注重文化底蕴和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帮助读者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是快速掌握国学精华的理想读本。

内容简介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辑成《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知识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分为国家政治、思想学术等九个篇章,涵盖了职官制度、伦理道德、文体流派、语言文字、建筑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目录

第一篇 国家政治
职官制度

嫡长子制
卿大夫
皇帝
储君皇太子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郡守和县令
刺史
三辅
三省六部制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侍郎
政事堂
御史台
唐代五监
观察使
参知政事
计相
路、军、府、州
知府与知州
谏官
转运使
宣政院
行省制度
达鲁花赤
内阁
大学士
司礼太监
都察院
锦衣卫
东西二厂
三司
军机处
南书房
理藩院
总督
巡抚
道员
总理衙门
南、北洋大臣
钦差大臣
驻外大使
品阶
封爵
幕僚
酷吏与循吏
宦官
胥吏
绍兴师爷
捐纳
致仕
上卿
可汗
洗马
太傅
尚书的演变
天子
皇后
公主
丞相
士大夫
斜封官
员外
太守
县官
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
薪俸
贝勒
衙门
中堂
南北面官制
从察举到科举
世卿世禄制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征辟
郎官郎吏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常科
制科
恩科
进士科
明经科
翰林院
武科
八股文取士
童试与乡试
会试
殿试
状元及第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门生
荫生
监生
贡生
帖经、帖括
试帖诗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科举四宴
科场的枪替
学制和教育
学制
太学的变迁
国子监
官学
稷下学宫
鸿都门学
太学
学官
古代的博士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学位
私学
孔门四科
六艺
孔门十哲
书院制度
四大书院
私塾
东林书院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洋务学堂
留学生
孔子论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
学、思、习结合
广博专精
古代礼制
宗法
五礼
吉礼
斋戒
祭品
礼器
凶礼
丧礼
葬仪
陵寝
服丧
五服
避讳
朝聘之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相见礼
冠礼
婚礼
守制
丁忧与夺情
兵制与刑制
兵制
民兵制
烽燧传警
三军
将军
军队编制
秦汉军制
征兵制
战阵
府兵制
都护府
节度使
枢密院
禁军和厢军
募兵制
猛安谋克
五军都督府
卫所制度
绿营兵
八旗制度
兵与勇
刑制
大理寺
刑部
成文法
《秦律》
《唐律》
《明大诰》
七出
五听
三法司会审
八议
五刑
十恶不赦
连坐和族诛
宫刑
凌迟
监狱和班房
秋决制度
登闻鼓
赋役和其他制度
均田制
占田法
户籍
算赋和口赋
均输
平准
榷法
常平仓
三十税一
盐铁官营
井田
租庸调制
两税制
市舶司
徭役
钱法
一条鞭法
黄册和鱼鳞册
摊丁入亩
木铎
大比和貌阅
太医署
驿传
后妃制度
一妻多妾制
政局大变革
尧舜禹禅让
禹传子,家天下
商汤灭夏
武丁中兴
文王兴周
周公制礼乐
管仲相齐
商鞅变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的贡献
汉高祖得天下
萧何定汉制
汉武帝大一统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曹魏代汉
诸葛亮治蜀
魏孝文帝改革
隋文帝杨坚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黄巢起义
石敬瑭卖国
陈桥驿兵变
王安石变法
岳飞抗金
成吉思汗雄霸草原
忽必烈治元
明太祖的擘画
张居正改革
李自成起义
努尔哈赤崛起
康熙统一清朝版图
林则徐销烟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太后守业卖国
戊戌变法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第二篇 思想学术
古代哲学命题
太极


阴阳
五行
八卦
万物类象
有与无
名与实
动与静
天理人欲
天命
天人感应
心外无物
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道法自然
齐善恶
格物致知
天人合一
伦理、修养和品格
人伦
礼义廉耻
五伦
三纲
五常
主敬

父慈子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则悌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内省
持志养气
寡欲
知耻
慎独
守静
正心诚意
坐忘
知足
温、良、恭、俭、让
中庸
立德、立功、立言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独善和兼济
气节
三从四德
节烈
内圣外王
儒家
大同
小康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尊尊与亲亲
穷则变,变则通
礼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
宽政安民为上
上行下效
和同之辨
民为贵,君为轻
王道与仁政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使民不饥不寒
心之四端
忠孝如何两全
移风易俗
制天命而用之
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
正始之音与清谈
魏晋风度
复性论
太虚即气
民胞物与
理气论
明心见性
存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格竹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思潮
道家
老子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国寡民
民不畏死
祸福相倚
功成身退
上善若水
庄子的齐物论
逍遥游
螳螂捕蝉
材与不材之间
白驹过隙
庖丁解牛与养生
只可意会
庄周梦蝶
外化而内不化
濠梁观鱼之乐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法家、墨家和其他思想
法先王
法治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法、术、势
法后王
自相矛盾
明故、辨类、是非之理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
尚贤与尚同
非命论
不战而屈人之兵
离坚白
合纵与连横
华夷之辨

第三篇 天人之学
天文历算
观象授时
受天命,改正朔
日、气、朔
干支计时纪年
“天文志”与“五行志”
三垣与四象
星野
古代的星图
彗星、行星的运行记载
黄道与黄道吉日
二十八宿
二十四节气
黄历
阴历与阳历
夏历、周历和秦历
太初历
授时历
浑天仪
北斗
季节与十二次
分野
闰月
纪日法
纪月法
漏刻、日晷和圭表
一行测算子午线
张衡
祖冲之与圆周率
沈括
郭守敬
独特的中医
中医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望闻问切
辨证与辨病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扶正祛邪
中药与方剂
人体的经络网
穴位
针灸疗法
中医推拿术
药膳
中医十大流派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孙思邈
金元四大家
李时珍
《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
《千金方》
《本草纲目》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条辨》
十二段锦
陶弘景
奇经八脉
拔罐
导引
子午流注
正骨
悬丝诊脉

第四篇 文学
古代文体
神话传说

楚辞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南北朝民歌




骈文
古文
八股文
明代小品文
小说
变文
唐传奇
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
笔记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谴责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诗话与词话
评点
文学流派
建安风骨
玄言诗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边塞诗
新乐府运动
西昆体
江西诗派
永嘉四灵
台阁体
江左三大家
唐诗派
宋诗派
诗界革命
花间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常州词派
公安派和竟陵派
桐城派
文论
诗言志
诗缘情
诗可以观
美刺
赋、比、兴
诗教
温柔敦厚
知人论世
文以载道
文质
文气
风骨
意境
选学
红学
杰出文学家
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
扬雄
曹操
曹植
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
陈子昂
初唐四杰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王昌龄与岑参
杜甫
韩愈
白居易
刘禹锡
柳宗元
郊寒岛瘦
李贺
杜牧
李商隐
李煜
唐宋八大家
柳永
晏殊、晏几道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周邦彦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姜夔
元好问
元曲四大家__
前后七子
徐渭
汤显祖
南洪北孔
李渔与《闲情偶寄》
蒲松龄
吴敬梓
曹雪芹
刘鹗
吴趼人

第五篇 史学
史书的体裁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会要体
学案体
起居注
实录
方志
类书
丛书
史论
属辞比事
春秋笔法
董狐笔和太史简
成一家之言
六家二体
五志三科
直书与曲笔
博采与善择
彰善瘅恶
史才三长
史学三要
六经皆史
史法与史意
著名史学家
董狐
司马迁
刘向
班固
刘知几
杜佑
司马光
马端临
顾炎武
赵翼
钱大昕
章学诚
崔述

第六篇 文化艺术
乐舞
古琴
编钟

箜篌
古筝
琵琶
笛子

二胡
六代乐舞
雅乐
诗乐
楚声
燕乐
尽善尽美
乐与政通
声无哀乐
二十四况
五声和七音
三分损益法
六律
乐调
八音
工尺谱
十二平均律
李延年
赵飞燕
万宝常
李龟年
唐玄宗
杨贵妃
《乐律全书》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曲》
《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戏曲
戏曲
诸宫调
南戏
杂剧
昆曲
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
同光十三绝
生旦净末丑
唱念做打
脸谱
梨园行
秦腔
川剧
豫剧
粤剧
古典十大悲剧
古典十大喜剧
《窦娥冤》
《琵琶记》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绘画与雕塑
传神论
气韵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文人画
笔法
墨法
水墨写意
工笔
白描
题款与印章
十八描
用色
构图与透视
虎头三绝顾恺之
阎立本兄弟
画圣吴道子
唐代仕女画
张萱
唐朝的青绿山水
展子虔和《游春图》
荆关北派山水
江南画派
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韩熙载夜宴图》
米氏云山
书画皇帝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马一角、夏半边
赵孟
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
浙派
吴门画派
唐寅
《王蜀宫妓图》
青藤白阳
南陈北崔
松江派
四僧
八大山人
扬州八怪
赵之谦
吴昌硕
岭南画派
海上画派
最早的中国绘画
流丽的彩陶
青铜器之美
秦汉帛画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永乐宫壁画
中国三大石窟
大足石刻
秦始皇陵兵马俑
书法与篆刻
中国书法
书体
隶书与分书
草书
章草
魏碑
楷书
王羲之与《兰亭序》
《平安三帖》
《伯远帖》
颠张醉素
《玄秘塔碑》
颜筋柳骨
孙过庭与《书谱》
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
董其昌
石鼓文
汉魏碑刻
大盂鼎
《墙盘铭》
《散氏盘铭》
《毛公鼎铭》
秦书八体
《泰山刻石》
《琅邪台刻石》
《峄山刻石》
秦诏版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淳化阁帖》
《三希堂法帖》
“永字八法”
中国印章
篆刻
篆刻家文彭
徽派篆刻
浙派篆刻
文房四宝
中华建筑
“房”和“屋”的区别
门当户对

阁、厢、殿
台、榭、观、阙
版筑
斗拱
样式雷
三孔
中国古代建筑
六大古都
古城墙
万里长城
中国宫殿建筑
阿房宫
故宫
坛庙建筑
天坛
陵墓建筑
古塔
卢沟桥
赵州桥
石窟建筑艺术
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
圆明园
颐和园
苏州园林
江南三大名楼
平遥古城
北京四合院
牌坊、阙、华表、影壁
戏楼
会馆
中国民居
李诫与《营造法式》

第七篇 民俗文化
节日
春节
人日
立春
元宵节
二月二
上巳节
社日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元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
小年
除夕
礼俗
做满月
抓周
长命锁
做寿
取名
百日礼
成年礼
三书六礼
说媒
相亲
过礼
择吉
迎娶
哭嫁
拜堂
喜宴
入洞房
回门
丧葬习俗
挽歌和挽联
收继婚
跪拜礼
九拜
拱手
作揖
坐、跪和长跪
避席
投刺
古人的见面礼
座次的讲究
饮食文化
烧尾宴
满汉全席
宫廷御膳
中国菜系
宴饮之礼
待客之礼
进食之礼
席间雅兴
流觞
酒令
传花
茶道
古人的娱乐
六博
投壶
射覆
围棋
中国象棋
百戏
角抵
骑射
蹴鞠
豆叶戏
马球
冰戏
看社戏
斗鸡
踏青
斗蛐蛐
赛龙舟
鸣虫
荡秋千
放风筝
消寒

第八篇 百工名物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
民间九流排序
郎中
风水先生
算命先生
厨师
私塾先生
药铺
优伶
婢女
娼妓
乞丐
流氓
剃头师傅
木匠
当铺
澡堂
三百六十行
名物国宝
鼎与簋
君子之德比于玉
红山文化玉龙
后母戊方鼎
四羊方尊
大型青铜立人像
何尊
宴乐攻战纹壶
侯马盟书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虎符
虎座凤架鼓
商鞅铜方升
马踏飞燕
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博山炉
击鼓说唱俑
宋针灸铜人
郭店楚简
敦煌藏经洞
居延汉简
车马服饰
卤簿
出巡与行宫
金根车和温凉车
乘舆
黄屋左纛
“五辇”和“五辂”
轩车和公车
官员仪仗
官员出行
官轿
黄帝定服饰
冕旒和龙袍
十二章纹样
乌纱帽
衣冠禽兽和补子
顶戴花翎
衣和裳
品位和服色
冠、巾、帽

第九篇 国学掌故
阿堵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
伴食宰相
鞭长莫及
伯牙绝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周粟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学无术
草木皆兵
沧海桑田
陈蕃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程门立雪
楚囚南冠
大义灭亲
箪瓢陋巷
盗泉
登龙门
东床坦腹
东道主
东门犬,华亭鹤
东施效颦
东山再起
断袖之癖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__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焚书坑儒
分道扬镳
风马牛不相及
烽火戏诸侯
冯唐易老
冯谖弹铗
扶不起的阿斗
高阳酒徒
割鸡焉用牛刀
功人功狗
恭敬不如从命
狗尾续貂
贾人渡河
顾左右而言他
挂冠
管鲍之交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好好先生
鸿门宴
鸿雁传书
沆瀣一气
画龙点睛
画虎不成反类犬
祸起萧墙
鸡鸣狗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狡兔三窟
结缨
结草衔环
解衣推食
惊弓之鸟
九儒十丐
举案齐眉
苛政猛于虎
口蜜腹剑
胯下之辱
滥竽充数
老生常谈
礼贤下士
李广难封
临时抱佛脚
洛阳纸贵
马革裹尸
马上得天下
毛遂自荐
孟母三迁
门可罗雀
名落孙山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莫须有
沐猴而冠
南柯梦
内举不避亲
弄巧成拙
牛衣对泣
皮里阳秋
破釜沉舟
破天荒
破镜重圆
奇货可居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千金买马骨
倾城倾国
请君入瓮
青眼与白眼
染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丧家之犬
三顾茅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使功不如使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苏武节
弹冠相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桃李满天下
投笔从戎
图穷匕见
推敲
唾面自干
退避三舍
望梅止渴
闻鸡起舞
问鼎
文字狱
吴下阿蒙
五十步笑百步
许由洗耳
相濡以沫
萧规曹随
小时了了
杏坛
胸中十万兵
叶公好龙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一字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欲盖弥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约法三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中山狼
周公吐哺
重于泰山
逐客令
糟糠之妻不下堂
执牛耳
座右铭
坐山观虎斗
坐怀不乱
……

精彩书摘

  古琴
  琴又称瑶琴、玉琴、绿绮,现代一般称为古琴、七弦琴。琴历来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古人常以“琴、棋、书、画”并称,把它看做是君子必备的文化修养,因此我国文人多擅弹琴,如孔子、嵇康、欧阳修等。
  琴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7弦汉琴。琴的全身为扁长共鸣箱,面板多用梧桐木制作。琴头有承弦的岳山,琴尾有承弦的龙龈和护琴的焦尾,整个显得宽头窄尾。在面板的外侧有13个圆点状的徽,它是音位和泛音的标志,一般由贝壳制成。琴上有七弦,古代用丝弦制成。琴的声音清脆悦耳,表现力强。传说伯牙志在山水的时候琴声能“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遇雨心悲的时候还能“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琴的表现力可见一斑。琴有独奏、琴箫合奏、琴歌、雅乐合奏4种传统的演奏形式。著名的琴曲有《流水》、《酒狂》、《广陵散》等。
  编钟
  编钟又叫歌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钟按照音阶有序地排列悬挂在木架上而构成的,每个钟的音高各不相同。编钟的历史能够上溯到3500年前的商代,但当时编钟较为简单,多见的是三枚一套。后来整套编钟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形成较大的规模。
  古代的编钟是帝王和贵族专用的乐器,是等级与地位的象征,多用于宫廷演奏。每逢重大事件如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进行演奏。在1978年从湖北随州市西郊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的音域可以达到5个八度,音阶结构基本上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接近。它规模宏大,制作精美,整套共65件,其中有19件钮钟,45件甬钟以及一件钟,总重达2500多千克。全套钟保存完好,可随意拆卸。钟上有大量关于音乐知识的篆体铭文,这些铭文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珍贵文字资料。经专家演奏测试,曾侯乙编钟的音响己构成倍低、低、中、高4个色彩区,能演奏任何音阶的乐曲,同时能够胜任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称得上是音乐奇迹。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完美结合,令世人无法不为中国古代音乐辉煌的成就而惊叹。
  磬
  磬是一种我国古代的石制打击乐器,通常悬挂在架子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可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响。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出现年代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也叫做“石”、“鸣球”等。当时的人们常常会在猎取劳动成果后,敲击石头,以其清脆悦耳的声音来烘托气氛。这就是磬最初的原型。磬出现以后,被广泛用于历代统治者的各种宫廷场合的音乐中。
  磬拥有非常古朴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观,制作精美。按照它的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可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专门用于皇帝祭祀时演奏,编磬由若干个磬编成一组而成,挂在木架上进行演奏,主要在宫廷音乐中使用。寺庙中也使用磬。在出土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有古代楚文化特点的编磬32枚。这套完整的编磬是用石灰石、青石和玉石制成的,悬挂在青铜磬架上,共分两层,具有清脆响亮的音色。相关部门曾经制作出曾侯乙编磬的复制品,严格按照原件的规格和形制进行制作,验证了编磬动听的音色。磬是中国音乐史上独特的一种乐器,古老而优美。
  箜篌
  箜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又称“坎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箜篌的雏形。盛唐时期,箜篌的演奏技艺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代的箜篌既是宫廷乐队使用的乐器,也是深受民间喜爱的乐器,一度广为流传。箜篌还曾经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我国唐代的箜篌残品。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主要分为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两种,后来又出现了雁柱箜篌。竖箜篌的形状像半截弓背,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设曲形共鸣槽,整体结构中还有脚柱和肋木支撑着二十多条弦。演奏时演奏者将箜篌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这个弹奏姿势,唐人称之为“擎箜篌”。新型的雁柱箜篌是仿照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在其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其外形近似于西洋竖琴,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有36根弦,每根弦都是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看上去,这种箜篌的形态比较像天空中飞翔的雁阵队形,所以得名为“雁柱箜篌”。箜篌拥有宽广的音域和柔美的音色,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旋律,也能很好地演奏和弦。
  古筝
  古筝是中国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民族拨弦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行,所以它又被称为“秦筝”。古筝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古,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最初的古筝是从战国时期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秦汉时期,五弦发展为十二弦,隋唐时期为十三弦,元明时期为十四弦,清代时期为十六弦。后经改良,由十七、十九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筝弦也由原来的丝弦改为钢丝弦等。这样,古筝的音域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深受人们欢迎。它既可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也可用作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古筝的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具有一种幽远的独特神韵。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它既能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心感情,也能描绘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或是激越高歌与浅声吟唱它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左手的揉、按、点等手法尤能体现古筝的音韵特色。
  古筝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其中以陕西、山东、河南和客家筝曲最为著名。《渔舟唱晚》和《汉宫秋月》是古筝中的名曲。
  琵琶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常用弹拨乐器。秦朝时,在民间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弹奏这种乐器主要有两种方法:向前弹叫“批”,向后挑起叫“把”,当时人们就把它叫作“批把”,后来改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形状为直颈,圆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南北朝时,从西域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人们就把它和我国的琵琶结合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式曲颈琵琶。到了唐代,琵琶从制作到演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琵琶构造方面的改变是把原来的4个音位增至16个,同时把琵琶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变窄。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演奏为竖抱演奏,改拨子演奏为手指直接演奏。此后,琵琶的制作和演奏技法不断得到改进,最后形成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和六相二十四品两种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丰富繁多,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适合琵琶演奏的曲风有多种,基本上有文曲、武曲、大曲三种。文曲以抒情为主,曲调柔美,代表曲目如《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武曲则风格豪放,《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都是其代表作。大曲的曲调以活跃、欢畅为主。
  笛子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用鸟禽肢骨制成的竖吹骨笛。横笛大概在汉朝时出现,相传是在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传入,当时叫作“横吹”,是鼓吹乐的重要乐器,以竹制成。秦汉后,笛子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代。宋元时期,笛成为词曲和曲艺伴奏的重要乐器。
  笛子的声音具有悠扬、婉转的特点,容易给人以一种缠绵思乡的感觉。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也有诗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充分显示了笛声动人的艺术魅力。
  笛的品种有很多,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又叫苏笛,以伴奏昆曲和盛产于苏州而得名。曲笛管身粗长,音色柔和,善于表现江南的柔婉情致。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得名,管身细短,音色明亮,善于表现北方的刚健气质。
  箫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出塞》,也是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中幽怨的羌笛,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箫。箫原称“洞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箫和笛一样,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箫称作笛,直到唐代,两者才开始分离,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箫的音量较小、音色轻柔,比笛声更有一股缠绵不尽的幽怨之意,因此箫比较适于独奏和重奏。著名的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另有琴箫合奏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二胡
  二胡是唐代由西域胡人传过来的弦乐器,来自北方的奚部落,因此又称“胡琴”。后来,胡琴发展出了二胡、中胡、京胡、坠胡、板胡等十几个品种,二胡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二胡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整体由琴杆、琴筒、琴轴等基本部件构成。二胡的琴筒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状,琴筒的一端蒙有蛇皮或蟒皮,另一端则设置雕花的音窗。在乐队中,二胡作用很大,它既能独奏,也适合合奏。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无锡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曲,这首乐曲饱含着作者悲伤的命运和内心的疾苦和希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代乐舞
  宫廷雅乐在周朝的代表作品当数“六代之乐”:《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由于它们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又称为“六舞”。
  第一代乐舞:《云门》,歌颂黄帝的丰功伟绩,以黄帝所在氏族的图腾为云彩而得名。第二代乐舞:《咸池》,亦称《大咸》,表现了祭奠祖先和祈求祖先保佑的内容。之所以叫《咸池》,是因为在神话传说中,咸池是日落之地,也是祖先亡灵栖息的地方。第三代乐舞:《大韶》,简称《韶》,因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又名《箫韶》,传说是舜时代的宗教性乐舞,该乐舞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在后世又被称为《九歌》。它是远古时期最为著名的乐舞,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并赞叹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的成语由此得来。
  第四代乐舞:夏时的《大夏》,主要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这个乐舞也有九段,用伴奏,又称作“夏九成。”第五代乐舞:《大濩》是赞颂商代君王成汤伐桀的功绩。“濩”在殷虚甲骨文卜辞中本是指用音乐舞蹈形式祭祀祖先的巫术活动,后来将这类巫术活动中表演的音乐舞蹈专称为“乐”。《大濩》表演时场面壮观、气势宏大,集商朝乐舞之大成。第六代乐舞:周朝的《大武》,歌颂周武王讨伐商纣的胜利。《大武》是这一时期宫廷歌舞的最高典范,在表演时,舞分六场,乐也分六章。这些歌曲的唱词,被收集在《诗经》的《周颂》中。
  六代之乐是当时宫廷最具权威性的祭祀礼乐,也是“乐教”的经典教材。周朝的“大司乐”,就是专门设立的音乐教育机构的总长官。下面有高、中、下三级乐官和乐工,等级分明,职责明确,构成了一个系统地管理和排演礼乐、教习礼乐的机构。
  雅乐
  “雅乐”就是“优雅的音乐”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朝贺、宴享等各种仪式典礼中。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一部分就是雅乐。周朝把礼、乐、刑、政并列,政权、法律、礼仪和雅乐构成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支柱。《周礼》所记载的周朝的各种贵族礼仪中与雅乐有关的有: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尝(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奴隶主们比射的集会)、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教育和感化。雅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和“颂”中。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其他乐器还有特钟、特磬、柷、敔、古琴、搏拊、埙等。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的俗乐逐渐取代了雅乐。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真的很超值,同学看了,也准备每一本

评分

书的内容丰富、全面,都是普及类的讲解方式,给人以一般性的了解,价格合理。

评分

客服态度恶劣,答非所问 .

评分

书很好,质量内容正是所要的,正版

评分

国学常识,实用

评分

希望能多学习了解一些国学知识

评分

买来补补脑,不过,挺难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