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論畫筆錄》係我國著名繪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論畫筆錄,文字由其學生葉尚青先生根據記錄整理,並根據授課時記錄的圖畫,全部畫瞭插圖,共200餘幅,是一本適閤畫傢和學生研究學習的中國畫理論和技法的工具書。
葉尚青編著的《潘天壽論畫筆錄》共收集潘先生的論畫資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內容涉及的範圍較廣,由葉尚青同誌根據潘先生講學和授課時的記錄整理而成。雖然不是潘先生親筆著述,但都是他一貫的主張和經驗,且文字暢達,保存瞭潘先生的語氣,讀其文如親聆其教,易學易懂,很有參考價值。其中比較重要的如《國畫創新》、《答石魯同誌問》兩篇,闡述瞭繼承和創新、時代精神和傳統技法的辯證關係,強調瞭“藉古開今”,“藉古”是手段,“開今”是目的;“從內容到形式,從題材到技法,從風格到意趣;都要創新”,但創新應以傳統為基礎,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畫的優點,保持民族藝術特色等學術見解。
序言
詩畫融和 相得益彰
夏承燾求教壽師學畫迴憶
關於中國畫的構圖
書法學習及國畫布局
古畫收藏和保管
創作瑣談
略談“揚州八怪”
關於基礎教學
答石魯同誌問
國畫創新
任伯年的繪畫藝術
骨法用筆
後記
再版說明
評分
《潘天壽論畫筆錄》係我國著名繪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論畫筆錄,文字由其學生葉尚青先生根據記錄整理,並根據授課時記錄的圖畫,全部畫瞭插圖,共200餘幅,是一本適閤畫傢和學生研究學習的中國畫理論和技法的工具書。
評分bgj圖書
評分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不論是讀曆史的厚重還是生活的輕鬆,生命的苦難還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詩還是一個故事,當你的視綫與文字相遇時,就是一種緣分。因為真心,沒有所謂的深刻淺薄、智慧愚鈍。正像黛玉所說的:“我是為瞭我的心。”讀書也是為瞭自己的心。拋卻瞭世俗的虛僞,生命充實,快樂。 閑坐無事時,總愛幻想坐擁書城的感覺。索性用我的畫筆描繪幸福的未來:一個絕美的室外桃園,梧桐飄飛,滿地金黃。一切愛書的人,可以在此讀書品茗,談書及書裏書外的世界。於是,書使人心中有夢;於是,人間有愛。
評分dj圖書
評分潘天壽論畫筆錄係我國著名繪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論畫筆錄,文字由其學生葉尚青先生根據記錄整理,並根據授課時記錄的圖畫,全部畫瞭插圖,共200餘幅,是一本適閤畫傢和學生研究學習的中國畫理論和技法的工具書。,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隻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隻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瞭感嘆一番也就丟下瞭。所在來這裏買書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瞭。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葉尚青編著的潘天壽論畫筆錄共收集潘先生的論畫資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內容涉及的範圍較廣,由葉尚青同誌根據潘先生講學和授課時的記錄整理而成。雖然不是潘先生親筆著述,但都是他一貫的主張和經驗,且文字暢達,保存瞭潘先生的語氣,讀其文如親聆其教,易學易懂,很有參考價值。其中比較重要的如國畫創新、答石魯同誌問兩篇,闡述瞭繼承和創新、時代精神和傳統技法的辯證關係,強調瞭藉古開今,藉古是手段,開今是目的從內容到形式,從題材到技法,從風格到意趣都要創新,但創新應以傳統為基礎,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畫的優點,保持民族藝術特色等學術見解。讀書,撇開喧囂,撥開冗務,於小樓一角仔細的品味,咀嚼書中的寜靜和快感,在寂靜中體會人生的滋味,在書海中濾除浮躁的心態,淡泊名利,淡然處世,無疑是愉悅滄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評分質的要求,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學藝術的領悟,對教學特色的追求。
評分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