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收字18000多个,涵盖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
提供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揭示字的演变过程。
分析汉字的形体,说明字形跟字义、字音的关系,提示古今字传承和用法的重要变化。
阐释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阐明字义的发展脉络。
标注词性,便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掌握用法。
列有书证,以先秦、两汉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内容准确。
选配精美图片500多幅,形象、直观地体现字义、词义。
内容简介
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单色本)》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使用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天干地支和干支次序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简表
节气表
精彩书摘
郊:【字源】形声兼会意字,阝(邑)为形,交为声兼表义,表示与城邑相连。本义指距离都城百里以内的地方。
【释义】①<名>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郊关之内有圆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汉书·司马相如传》:“悉为农郊。”②(名)城外,野外。江淹《望荆山》:“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杜甫《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动)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浇:【释义】①<动>浇地,灌溉。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宋之问《蓝田山庄》:“蓝水暮浇田。”|脱脱《宋史·河渠志》:“浇溉民田,顷亩浩瀚。”②(动>使变薄。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班固《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并行伪貌,有名亡实,倾摇解怠,甚者为妖。”|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咬:【释义】<拟>形容鸟鸣的声音。祢衡《鹦鹉赋》:“咬咬好音。”
骄:【字源】形声字,马为形,乔为声。本义指六尺高的马。
【释义】①<形>马壮而健。《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陆游《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小猎南山雪未消,绣旗斜卷玉骢骄。”②(形>骄傲,自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商鞅《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杜牧《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③<动>使骄傲。《左传·文公十六年》:“师叔曰:‘不可。姑义与之遇以骄之。”’|《孙子兵法·计》:“怒而挠之,卑而骄之。”④(形)猛烈,强烈。杜甫《阻雨不得归滚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王安石《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⑤(动)骄宠。《孙子兵法·地形》:“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杜甫《北征》:“平生所骄(一作‘娇’)儿,颜色白胜雪。”
前言/序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字史上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言如何发展,学习、研究乃至运用古代汉语言文字,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尤其是无数学人的选择之一。今天,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国内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古汉语热”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作为专门从事古代汉语言和文化等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我们,在为之欣喜之余,深感我们应当对此做出我们的贡献。基于这样的初衷,同时为满足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组织并诚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权威学术机构的数十位古代汉语言专家、学者,历时数年,精雕细镂,终于完成了这部集语言、文化、历史、审美以及实用等为一体的力作:《古代汉语字典》。
本字典收录了中国古籍中的通用汉字18000余个,其中包括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及异体字。
字典的主要功能和特色有:
第一,阐释字源。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有鉴于此,本字典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
第二,系统释义。相对于现代汉语辞书来说,古汉语辞书应更加注重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汉字的演变和字义的变迁;同时,还要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字义看作一个系统,厘清字义的引申脉络。本字典在对字的释义上,特别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对字的本义给予明确的说明,再按照先本义、后引申义的顺序释义。这样的编排既体现了释义的系统性,又可使读者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汉字。
第三,标注词性。在每个义项前标注词性是本字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样既避免了兼类词在标注词性时可能出现词性混淆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释义的层次更加清晰,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字的含义和用法提供帮助。
第四,提供书证。本字典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这不仅足资信赖,而且更提升了本字典的权威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第五,图文辉映。本字典随文选配了500余幅颇具欣赏价值并对字词起诠释作用的精美图片。这不仅可使读者藉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而且也使本字典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古往今来,各类古汉语辞书林林总总、纷繁杂然。我们今天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古代汉语字典》力求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扬弃与创新之间实现一种统一。然而,惟编校工作之复杂与浩繁,书中难免会存在些许贻误与遗憾,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我们相信,这部凝结着国内众多语言、科研、教育、出版等方面专家、学者智慧与心血的宏富之作,定会成为深受我国广大读者欢迎的语文工具书。
《汉语演变史纲》:一部探索汉字千年流转的学术力作 作者: 王景文 出版社: 华夏文渊出版社 定价: 98.00 元 开本: 16 开 页码: 680 页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762-558-1 --- 内容提要: 《汉语演变史纲》并非一本旨在解释具体词汇释义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学术专著,它致力于勾勒和剖析汉语自上古萌芽至近现代演变的全景图景。本书以时间为经,以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为纬,系统梳理了汉语言发展过程中那些深刻而关键的转折点、内在驱动力及其跨时代的结构性变化。它以严谨的考证和开阔的视野,将语言学理论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汉语“活的生命史”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上古汉语的奠基与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汉语在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初始形态与核心特征。作者首先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审视了原始汉藏语的残留证据,并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实物资料,重建了上古汉语在音系、词汇起源方面的基本面貌。 第一章:源流探源与语系定位 1.1 汉语的远古渊源: 探讨“汉藏语系”内部的争论焦点,分析了早期汉语与周边语言(如侗傣语、苗瑶语)的接触与分化现象。 1.2 早期文字的符号系统: 聚焦于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中的语素形态,分析刻写习惯对后世文字规范化的影响。重点考察了早期“借用字”和“会意字”的使用频率及语义范围。 第二章:上古音系的重建与韵律结构 本章是全书的学术亮点之一,它运用声韵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诗经》和楚辞中的音韵现象进行了精细的描摹。 2.1 《诗经》的复元音系研究: 详细分析了“三百零五篇”中体现的入声字、舌尖后擦音等关键要素,并参照中古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套具有说服力的上古音拟构方案。 2.2 词汇的形态特征: 考察了上古汉语中丰富且具有活力的“重叠式”构词法,以及早期双音节词的萌发趋势。区别于后世的纯粹分析语,上古汉语在词缀使用上的特点被充分揭示。 第二章:中古汉语的规范与鼎盛 本部分聚焦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所经历的重大转型,这是现代汉语语音形态的直接来源。 第三章:语音的“大分化”:中古音系的建立 3.1 汉魏之际的语音变化: 详细论述了上古复辅音的简化、韵尾的演变(尤其是-p, -t, -k 的消失),以及中古音“四声”的初步形成。作者结合《切韵》的成书背景,指出其在记录当时主流方言方面的学术价值与局限性。 3.2 变音现象的区域性差异: 探讨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对中古汉语的影响,特别是中古汉语在北方官话区和南方吴语区的发展路径的初步分化。 第四章:语法系统的整合与“词类活用”的盛行 中古汉语在语法上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这是其叙事能力强大的重要原因。 4.1 词类的界限模糊化: 深入分析了中古时期“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副词”等现象的普遍性。通过对六朝赋、志怪小说中句法的解析,说明了这一时期语言在表达效率上的追求。 4.2 介词与副词的系统化: 考察了“于”、“以”、“自”、“为”等一系列介词体系的成熟过程,这些要素的稳定,为后世固定句式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近古至近现代汉语的转型与定型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唐宋以来的白话文学兴起对标准语的冲击,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宋元以来口语化的冲击与文白分离 5.1 俚语与俗语的涌入: 研究了宋元话本、杂剧等新兴文学体裁对规范语的“反向渗透”。分析了大量双音节新词汇(如“懂得”、“知道”)在口语中的普及及其对单音节词的替代。 5.2 语气词和助词的成熟: 探讨了“了”、“着”、“过”、“呢”等功能性词汇在元明清白话中的系统化应用,它们标志着汉语从形态分析语向孤立语(分析语)的最终过渡。 第六章:近代汉语的标准化与现代汉语的形成 6.1 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意义: 不仅从文化史角度,更从语言结构变迁的角度,审视了白话文运动如何确立了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语法规范,并最终消解了文言系统的语言壁垒。 6.2 现代汉语的词汇扩张与吸收: 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外来语(如印欧语系词汇)的音译和意译策略,以及新造词体系对现代汉语词汇库的充实作用。 总结与展望: 《汉语演变史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对具体字词的记忆,转而理解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惯性。本书充分展示了语言的生命力:它在继承中不断革新,在规范中寻求变通。全书以宏观的视角,提供了一套理解汉字系统背后深层规律的理论工具,是语言学研究者、历史文献学者以及对汉语言文化有深度探究意愿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 --- 本书的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史料广度结合: 不止于罗列现象,更在于对语言变迁驱动力的深度剖析。 2. 清晰的断代划分: 将汉语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个关键阶段,脉络清晰,便于把握。 3. 强调语音与语法的互动关系: 论证了语音的简化如何必然导致语法的结构化,体现了语言演变的内在一致性。 4. 丰富的文献支撑: 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古代韵书、官方志书及民间文学作品作为例证,保证了论证的可靠性。